從小就懂事,是一種好事嗎?

程少臣1


一個孩子從小就懂事,是不是一件好事?

我覺得這個問題得分兩種情況來分析:

一、主動懂事

那麼孩子在怎樣的環境下會主動變得懂事呢?

  1. 和諧愉悅的家庭氛圍
  2. 父母以身作則,樹立榜樣

孩子一出生就生活在和睦甜蜜的家庭氛圍中,每天充滿歡聲笑語,沒有爭吵,沒有壓抑。在這種環境下成長的孩子,性格自然是也是樂觀開朗,落落大方的。

剛出生的嬰兒什麼都不懂,他的性格與思想的形成,完全來自於父母。

“身行一例,勝似千言”

“潛移默化,自然似之”

孩子的思想認識都是從外界環境中學來的,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也是影響最大的老師。如果父母能夠在孩子價值觀形成的初期就樹立一個好的榜樣,那麼孩子自然會學習父母的行為舉止,在潛移默化中,培養正確的價值觀。

被迫懂事

還有一種父母只是一味的喋喋不休的告誡孩子要懂事,不許這麼做,必須那麼做;這麼做是錯的,那麼做才是對的。卻不告訴孩子,為什麼那麼做是對的,這麼做是錯的。如果孩子不聽,就是一頓罵或者一頓打,更甚者父母混合雙打。

在這種環境下的孩子可能會因為害怕而“懂事”,這就是被迫懂事。因為孩子知道,如果不那麼做爸爸媽媽就會罵他或者打他,但他可能並不知道為什麼要那麼做,而不能這麼做。

那麼,從小就懂事,到底是不是一件好事?

如果是第一種情況,那肯定是好事。

因為孩子是在自主的情況下知道怎麼做才是對的,其實不能說懂事,而是這就是他的價值觀,他覺得理所當然就要這麼做,沒有任何不滿,那麼孩子的身心也是健康的,積極向上的。這樣的心理,也不會存在什麼不健康的隱患問題。

如果是第二種情況,那肯定不是一件好事。

因為孩子並不是知道什麼才是正確的價值觀,他只是在父母的壓迫下才那麼做,可能他的心裡其實是不解的,壓抑的,不滿的。在這種環境中被迫懂事的孩子是不快樂的,那麼對孩子的心理也就埋下了不健康的隱患。這種弊端總會在某一方面體現出來,可能是性格內向,可能是懦弱自卑,也可能是敏感多疑。

所以教育孩子最好的方法就是以身作則,在潛移默化中為孩子樹立正確的價值觀人生觀。

孔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


鍋巴湯泡飯


我就是從小就懂事的那一個。

好好學習,在學校不給家裡人惹事,成績很好,考上985,考進體制內。

但是我從小也就知道,我這麼懂事是因為我很懦弱,害怕與別人爭執,有討好別人的傾向,在家聽家長話,在學校聽老師話,長大了聽領導話。

為什麼會這樣,其實必然和童年時期的經歷有關的。

其實遇到從小就懂事的孩子,大家要多關心他/她一點,一定是受到了莫大的傷害或者不幸才會這麼懂事~



信息怪獸


你好,我是回憶的傷,很高興回答你的問題。

1.從小就懂事的孩子,可能不會感到快樂。成年人往往將“懂事”認定為一個良好的品質,似乎跳過一些關卡,早早學會像成年人一樣思考,是一種過人的本領。儘管變得懂事,是和一些令人不快的經歷聯繫在一起的。但是新的腦神經研究表明,過早地成長和成熟,可能並非好事,童年早期的壓力,還會產生負面影響。幸運的人一生都在被童年治癒,不幸的人一生都在治癒童年。

2.孩子活得太懂事,往往活得太過小心,他會考慮每一句話,考慮每一個動作,他想任性而活,但肩上的責任時刻提醒他不可以。他這一生,終究不會為自己而活。看似灑脫率性的背後,是太多無法啟齒的傷痛,只能用彩色糖衣來包裹苦澀,掩藏最後一絲尊嚴。有句話說,嬌縱有人疼,懂事遭雷劈。每一個肆無忌憚的熊孩子背後,都有一個可以無所顧忌給他收拾爛攤子的父母;每一個懂事忍讓的乖孩子背後,都有一個不要給家裡添麻煩的行事準則。

3.孩子懂事的壞處

孩子沒有自己的思想

我們設想一下,一個什麼都不知道的孩子是如何一步一步的學會懂事,讓父母安心的,自然就是把自己的性格自己的愛好,自己的脾氣等等隱藏起來,來觀察大人的情緒臉色,一做下一步打算。

其實仔細想想,我們家長認為的孩子懂事,其實更多的是意思是孩子聽話。

一個聽話的孩子,是很好照顧的,自然深得父母的喜歡。但如果長期發展下去,一直聽父母的話,那是不是孩子就缺少了自己去嘗試去試探的機會,那是不是慢慢的就不用自己動腦子,只要聽父母的就好。

那你覺得這樣長大的孩子是幸福的嗎?沒有自己的想法,不知道自己真正想要什麼的聽話的孩子長大後肯定是迷茫的,個人覺得這樣的孩子是不幸福的。

過於的奉獻和付出其實是傷害

當然也有一種孩子就是懂事,從小就不用家長費力,十分懂得體恤家長,在外人看來孩子從小就像小大人一樣,對人好,十分孝順父母。

以上是我的觀點,希望對你有幫助,你若喜歡,便評論,關注,點贊,轉發。


回憶的傷


這個“好”並不是那麼容易評定。但我想說,懂事是件挺累人的事吧。


其實懂事挺費勁的,挺痛苦的。 我也說不清懂事的定義,簡單理解來那就不反抗長輩或者是儘量理解其他人吧。

於我的理解,懂事的要點就是“抑欲”。

在想生氣的時候怕會讓別人難過,所以抑制住自己的脾氣;在想要做什麼事情考慮到會給家人增加壓力,所以抑制住自己的渴望;在想把所有東西都吃了的時候怕別人沒得嘗新,所以抑制住自己的食慾。 時間長了,會覺得宣洩和表達自己是一種罪惡。所以就慢慢地一點、一點藏起來。

除了失去表達的能力,懂事也常常蘊含著許多被定義被限制的可能性。

有部片子說過,壞人做九件壞事做一件好事就可以變成好人,好人做九件好事做一件壞事便成了壞人。

朋友跟我說,家長們都覺得我很乖,因此每次其他家長和我爸聊天講到自己孩子如何叛逆時,就會說,她很乖的,再說她也不敢,要是這樣我會打斷她腿的。即使打斷腿是一種誇張的說法,但被定義被限制卻是圈地我們牢牢實實的。 她說,她現在好想脫離這種管制。 我沒有說話,我的慣性思維告訴我,她不可以這麼自私的。爸媽為她付出那麼多,那麼好,她憑什麼在不想要被限制的時候就直接逃脫呢。即使我並不完全想要接受這樣的想法,但是,它們確確實實第一時間冒出來了。 小些時候覺得懂事被表揚真的是一件很棒的事,讓家長放心也真是件很值得表揚的事。

只是接觸的東西多了,發現很多時候懂事都蘊含著對於自己天性的屈服和委屈求全。

懂事很多時候,並不只是要你相互理解,理解對方,更多的是要服從他們對於許多事物的定式思維,那才叫懂事。

衝突和為了一個觀點一個新事物的不贊同都是不懂事。

這樣的結果只有兩個,一是變成迷失自己委屈求全的悲劇,二則是變成分裂的叛逆的大人。

前兩天看到一個很喜歡的回答,如何做一個有目標的人,答案是愛自己。 有時候太過懂事就是用抑制自己的內心換來的吧。

昨天看到有一條人類情緒的定律,叫垃圾人定律。大概說的是,人的情緒積累到一定的程度,這些垃圾總會爆發出來的。而你可能正是那個點燃的最後一點火,所以如果有人因為本來沒什麼大事卻發了瘋一般生氣,希望你只是笑著跟他們揮揮手,等他們把垃圾倒完就好了。

希望每個懂事的你,找到你的垃圾處理方式,找到每個被你藏起來的自己。


懷民拿著百事達


從小就懂事是一種好事嗎?

首先弄明白何為懂事。是不是父母說什麼就是什麼呢?是不是誰說啥都聽呢?是不是讓做啥做啥呢?

我想說這不叫懂事,這是沒有自己獨立的個性。那有朋友就要問了,一個小孩要什麼個性。不對,孩子也有獨立思維,就連智商高一點的小狗都不願意違背自己的意願,從而屈服於主人的指揮。孩子還是要有自己的想法,我想幹啥,我應不應該做啥,大人說的對不對,都應該有自己的思維。也許這樣的孩子在某些大人們的眼裡就是不懂事的孩子,我認為不是小孩不懂事,而是大人教育觀念和衡量一個孩子懂事不懂事出現了偏激。一個人從小有思想,這樣的孩子出息的特別多,有獨立見解,有創造力。這是多年觀察的結果。是我多年的閱歷來說話的。

而那些父母,外人眼裡嘴裡誇著“懂事”的孩子,一般都是按部就班的從事著一如既往的平凡生活,一無所成很平庸。但也有他們的優點,集中一點就是孝順。但這樣的孩子也不是教育出來的,有些是天生性格使然,那也是無法改變的。

好在“天生我才必有用。”孩子嗎?都各有各的優點。不能一概而論!

我認為孩子從小懂事的還是孝順的多,比那些心眼活動的孩子要孝順。但大人們眼裡懂事的孩子,長大後比較沒有太大的作為。而那些從小就調皮搗蛋不聽話的孩子,有所作為的比較多,但孝順方面就不太敢確定。但這樣的孩子比“懂事”的孩子出息的多。

當然,啥事都不是一概而論的,也不能聽一家之言。就對教育孩子都是如此,要因人而異的教育,不能一刀切的教育方式。

所以孩子懂事未嘗不是一件好事情,也不否定懂事孩子就不出息,啥事情都不是絕對的。反之有想法就一定出息也未必,那都要看後天教育,心眼活過勁了不但不出息,也許會走向反面,甚至於做出危害社會的事情。因此,沒有絕對的。懂事的孩子就看懂事的大人如何引導教育了。




小寒知秋


首先要明白什麼叫懂事?如果懂事是知禮節,有禮貌,會體諒人,會關心,安慰人,能站在別人角度考慮問題,懂得人情世故這沒什麼不好。相反如果小孩子從小就世故,城府,見風使舵,看大人臉色,討好,巴結,溜鬚拍馬屁,那是不好的!


文思神遠


當別人誇孩子“懂事”“乖”的時候,你是驕傲的,因為這似乎是大人對孩子的最高褒獎;當孩子善於察言觀色,做事從不逾矩時,你是欣慰的,覺得自己教育“有方”。其實,你錯了。孩子過於“懂事”,未必是一件好事。

從小到大,我們會見過很多這樣的孩子,他們懂事聽話,滿足父母的要求,成長為父母期待的樣子,因為他們知道只有這樣,才能獲得更多父母的關注和關愛,換來更多的稱讚和誇獎。 這些孩子往往高考的時候成績很優秀,而大學之後就失去了繼續學習的動力,後勁不足了。為什麼? 因為一旦他們進入大學,失去了來自“父母”的推動,就會找不到人生的方向感。在進入社會之後,更是泯然眾人。

每個生命都自有它的成長規律,一個人長得太快,也就意味著他老得更快,更容易失去生命的彈性跟熱情。不妨讓孩子保持純真之心,讓兒童成為兒童。願你能吃糖也會要糖,能獨立戰鬥也有人依靠,會照顧他人也善待自己,能換位思考也堅持內心。


純潔的半煙love


看過一個兒童專家的研究報告,裡面得出的結論是,從小就懂事的孩子,其實活得是非常累的。

什麼樣的孩子懂事早呢?俗話說:窮人家的孩子早當家。

那些從小就懂事的孩子,一般都是生長環境不是特別好的。

也不見得是缺衣少穿,但是生長的氛圍肯定不是那麼適合孩子。

於是,孩子為了能在不友好的環境裡生活下去,就不得不壓抑自己的天性,而是按成人世界的規則來要求自己。

而那些從小任性的孩子,必定是被滿滿的愛包圍著、呵護關,所以孩子才會那麼的任性,不用生活得小心翼翼,想吃東西時還要看人的臉色說話。

所以,如果有一個孩子從小就很懂事,請多給他一些愛吧。

這些從小懂事的孩子長大了,也往往生活得不夠開心。

童年的經歷對人的一生都有較大影響,無論長大後的成功多麼耀眼,都終究難以彌補兒時的缺憾。


西門暮遠


不是好事

從小懂事的人大多數都是早年家庭有些許困頓,貧苦,早早學會了謙讓,學會了現實,學會了自知之明造成的結果就是長大了可能做事瞻前顧後,優柔寡斷,不自信。

還有另一種是因為家庭的教育而早早懂事,小時候是大人們誇讚的對象,可長大了很容易失去自己的主見


原來是小Z


你這麼懂事 一定很累吧[流淚]

從小就懂事 一定沒人疼吧

長大更懂事 一定沒有安全感吧

懂事的孩子 委屈都給了自己 包容都給了別人

常被人誇性格好 善良或是包容大度...

如果再來一次 我一定教會我的孩子

不要太懂事 學會任性一些 自私一些

那些懂事什麼的 就留給別人去做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