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古代早些時候,狩獵是人類的活動之一,為什麼卻感覺沒有看過古代通過野生動物傳播大疫情(鼠疫除外)的相關記載?

一個蟲蟲的旅行


有種種原因。其中之一就是當時人口流動和交流範圍很小,可能一個人一生的流動範圍只有幾十公里,病毒和細菌還沒等傳播,可能把一個村都滅了,宿主都被殺死了,也就傳播不了了。人都死了就沒有記載了,若干年其他人發現村沒了還可能歸於超自然力量。


相愛谷


也會傳染的,但是絕對不會大範圍的流行。因為狩獵時代人口是很稀少的,一個部落通常也就幾十號人,能達到幾百人的規模已經是非常大的部落了,而且部落與部落之間相聚比較遠,都有各自的領地,交流的極少。這對傳染病的傳播是不利的,無形中相當於社區隔離了。

再者人類的發展史其實也是一部人類和各種疾病的對抗史。我們地球上活著的每一個人,都是千百萬年來地球上生物優勝劣汰的勝利者的後代。人類在漫長的生存繁衍中經歷了各種的傳染性疾病,經過一輪又一輪的淘汰才有現在人類的今天。

為什麼普通的感冒對亞歐非人民來說不過就是流鼻涕而已,但卻能給幾百年前的美洲印第安人帶來滅頂之災。就是因為亞歐非人民早就經歷過這類感冒了,撐不下來的早就死光了,活下來的都是產生了免疫力的,其後代當然就不再害怕感冒。但是印第安人不一樣,他們與世隔絕,根本沒接觸過某些感冒病毒,一旦傳染可以說比得了非典還厲害,死亡率能達到90%以上,無數的部落因此而滅絕。但印第安人同樣挺了過來,並沒有因此而滅絕。那些少部分產生抗體的人活了下來,並把可以產生抗體的基因傳給了下一代。從此印第安人也不再害怕感冒了。


古道瘦驢


《黃帝內經》引《上經.尚時》“瘟之至也,非江海鱗甲之類而不生。疫之至也,非蟲獸毛羽而不存。血黃之至,非染於水旱兩動而不形。流毒溫之瘣癈,無染著者莫病。”

這段話記載在黃帝內經,已經距今有兩千多年的歷史了。這說明古代的人們有著對瘟疫的巨大恐懼,並且在生產生活中意識到引起瘟疫的來源就是野生動物。其實在世界史上有著多次大型瘟疫的記錄,在古代中國瘟疫也是多次發生。

公元196年,據張仲景在其著作《傷寒雜病論》中記載,外感熱病及當時的烈性傳染病,被統稱為“傷寒”,得了傷寒的人中的三分之二都不治身亡了,可見當時疫情的嚴重。公元217年,癘氣流行,根據曹植《說疫氣》的記載,癘氣導致很多人的死亡,有的甚至全族覆滅,詳細描繪了當時的慘狀。公元1580年,在《山西通忘》中記載,“山西大同瘟疫大作,十室九病,傳染者接踵而亡,數口之家,一染此疫,十有一二甚至闔門不起者”。崇禎十六年(1643年),北京爆發了一場空前的大瘟疫,正是這次鼠疫,導致了明朝的滅亡和李自成的失敗。

所以說瘟疫一直都在施虐著我們這個世界,由於古代醫療技術太低,瘟疫出現後發病率高,死亡快,經常就是十室九空。由於古中國一直是自耕自種的農業經濟,人口聚集密度不高。多數都以小型村莊為主,人口流動性較低,所以發生大面積傳染的幾率不是很高。再加上古代也有相應的措施,第一是藥物治療,主要用中藥。第二是免疫療法,主要是針對天花。第三是隔離傳染源。其實隔離才是古代對付疫情最有效的辦法。當時治癒率基本為零,就是把患者強制隔離,死了拉走集中掩埋或焚燒。雖然殘酷無情一些,但也能及時有效的防禦疫情。

所以古代一樣有疫情,當時的醫療水平限制,比起現在更加殘酷。但是由於古代流動性不強、人口少、居住分散、傳播性不廣、但是死亡率極高。還由於交通通訊不發達,信息傳播較慢,甚至無法傳播,透明度差。現在疫情由於人口密度大流通性高,所以傳染率既高且快。但醫學比較發達,死亡率不高,信息流通快,透明度高。人們的防控措施能高速發揮作用。至於治療手段,現代肯定更多更有效,但是個人認為,和古代一樣最有效的手段就是“隔離”。


預期比現實好


古代人的平均壽命大概也就四五十歲吧?還得是太平歲月,所以才會有六十歲還老這一說,其實從皇帝歲數也能看個大概,雖然他坐擁天下,所有的生活物資與醫療物資無不是最頂尖的,但一場天花甚至是一場感冒照樣要他的命,傷寒、肺癆、大肚子病,癢癢病等等等等,哪個不是傳染病?現在病毒無非是換了個馬夾兒,改了一種說法而已,所以說過去經過無數病毒淘汰的能活下來的人都是精英,現在醫學發達了,自然對人類的淘汰已經失去作用了,但是病毒就不可能進化?現在有,將來也會有,而且必將持之以恆。


星語毒


我們看一些小說或影視作品,裡面的獵人以打獵為生養活一家人,為什麼他們不會被病毒傳染呢?其實文藝作品只是一些片面的描述,在漫長的歷史長河中,病毒一直在人類與動物之間傳播,不管是獵人還是普通人,只要染上這些病毒,都很難倖免。

交通閉塞,流動性小。

古代交通閉塞,獵戶能活動的範圍有限。即使吃了帶病毒的野味,傳染區域也有限。加上古代通訊同樣閉塞加上能寫能記錄的人有限,很多歷史不被記錄在案,現代人又怎麼知道呢?

不過古代,無論中外還是有傳染病大規模爆發的時候。比如歐洲中世紀的鼠疫,導致幾千萬人死亡,直接減少了歐洲近四分之一的人口。據說鼠疫是蒙古人帶入歐洲的。

蝙蝠可能是罪魁禍首

蝙蝠是唯一進化出飛行功能的哺乳動物,喜歡在陰暗潮溼的環境中群居,8000多萬年下來,蝙蝠身上帶了無數的病菌。它們把病毒傳染給野生動物而野生動物又被人類捕食。

所以古人吃野生動物同樣有被傳染病感染的風險而且古人的抵抗人不比現代人。當然病毒的變種能力也趕不上現代。

動物的免疫系統不同於人類,在野外生活的動物身上也可能存在人類的免疫系統對付不了的病毒。埃博拉病毒來自非洲中西部的蝙蝠;鼠疫來自土撥鼠;艾滋病病毒被認為來自大猩猩;天花病毒可能來自於家畜;SARS病毒來自蝙蝠……歷史上鼠疫、天花等的爆發曾幾乎毀掉過人類的文明。

保護好自己,儘量遠離人群。避免交叉感染,時刻做好防護工作。這才是最有效的方式和方法。所以,我覺得冠狀病毒的來源,在沒有定性之前,到底是吃什麼感染,還是靠的什麼傳播途徑,這一切人們都在摸索當中,還沒有一個確切的問題來源。

生活還得繼續,不要考慮太多,該吃吃,該喝喝。有些事情我們考慮的再多,也不見得能見到什麼好的效果。與其讓自己擔驚受怕的活著,還不如順其自然來的灑脫。


抱劍書生


1.果子狸、蝙蝠、蛇、鼠等易存在病毒的動物均不是原始時期人類的食物選擇。而平時狩獵的羊牛豬鹿,鮮有病毒。近代的瘋牛病狂犬病也都是人為干涉動物正常生長所致。

2.活動有限,即便瘟疫也只是一小撮。

3.最主要一點,那時不像現在對事情能夠詳細記錄。


六六井


人類聯繫不緊密,人口稀少。一直到上個世紀中葉,各種傳染病是人類的主要死因。加上科學,信息不發達。不能辨別人—人傳播,人畜共患,和野生動物來源的傳染病。不知道不等於沒有發生,由於生活聯繫不緊密,發生後可能個例,部族,局域流行。野生動物傳人疾病發生概率更大,大規模流行的條件不具備,即使流行也歸類於瘴疫。


Jiaollianhua651218


不是沒有記載就不存在瘟疫,有可能是瘟疫太多,古人搞不清楚就沒有記,或者就懶得記了,例如印度那古代瘟疫流行至少是中國3倍,但是你很少方面看到這個方面記載,而且連中國歷史書常記載的王朝更迭都不怎麼記了,哈哈,原因很簡單,由於瘟疫流行,生死無常,大部分人覺得王朝更迭這些都沒有意義就不寫了,哈哈。古代中國流行瘟疫很多的,要知道中國從西漢到北宋一千二百年,人口才僅僅增加不到一倍,那麼每代人繁殖那麼多,到那裡去了,顯然大部分人由於瘟疫死掉了,曹操這個大家清楚,生了幾十個兒子和女兒,但是青少年就死掉了幾個,然後成年以後中途死掉了又不少,這個還是曹操位高權重,普通老百姓可想而知,古代遇到什麼SARS和現在的流行肺炎,古人是一點辦法沒有,也不知道隔離,死就死唄,莫名其妙可能短短几年,人口就損失10%,這樣人口那能夠增長呢?


血山飛蟲


首先,中醫沒有微生物這個概念。不知道細菌和病毒。歷史上記載的瘟疫可不在少數,中醫知道致病原因和傳播途徑嗎?哈爾濱鼠疫就是例子。你怎麼知道瘟疫不是由野生動物傳染的?過去,人煙稀少,流動性不強,人都是一村,一鎮,一縣的單獨存在,距離遠而連繫少,流動少,流動慢。一發病,只是一村人死光而周圍村沒事。傳播慢而且範圍小。現代人不知道,不代表不存在。


春暖花開蝴蝶自來428


最重要的一點,古代的時候交通不方便,人口相對來說不密集,如果一個村落有人得了瘟疫很難傳播到其他地方,所以古代報道出來的大規模瘟疫,大多都是自然災害,或者戰爭引起的(屍體等等)!我知道的最厲害的傳染病可能就是天花病毒了,死亡的人不計其數!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