偽滿建立後,為何放棄清朝龍興之地瀋陽,而將長春定為“首都”?

文史磚家


辛亥革命的一聲怒吼,將延續了中國上千年的封建時代徹底的告別,作為最後一個封建王朝,清朝由此走向滅亡。資產階級的期旗幟第一次走進了人們的視野。而資產階級與封建帝制相比較起來,無疑是中國歷史上時代的進步。

然而這上千年的封建帝制,清朝的上百年的統治已然是根深蒂固,仍然有一部分清朝遺老遺少妄圖恢復帝制。然而,時代在進步,人民的思想也在不斷的進步,對於帝制已經變得十分的牴觸。因此,以溥儀為首的滿清貴族想要重新建立王朝,只能藉助於外來勢力的幫助——歷史上著名的“九一八事變”之後,日本佔領了東北三省,這個時候以溥儀為主的清朝遺民依靠日本的幫助,在東北創建了所謂的偽滿政權,然而實質上卻是日本佔領東北的傀儡勢力。

作為一個所謂的偽滿朝廷,自然要有都城的存在,而作為當初清朝崛起的龍興之地瀋陽,卻並沒有成為偽滿的都城,在日本的主導下偽滿洲國反而選擇了一個名不經傳的小城市長春作為都城,那這到底是為何呢?

一、政治空白,是新興勢力的不二選擇

日本勢力發動九一八事變之後,由於張學良的不抵抗政策,將東北三省拱手相讓,日本開始了侵略中國的第一步。偽滿勢力創建之後,都城的選擇至關重要。而瀋陽也就是曾經的奉天,作為當初軍閥張作霖的大本營,儘管日本已經徹底的佔領了東北,但是張作霖的幾十年的經營,人雖然不在了,但是奉天城內政治傾向依舊政是向張氏集團靠攏的。以瀋陽作為首都,在政治上有著極大的不穩定性。並且因為瀋陽曾經是清朝的龍興之地,日本勢力的本意是將以溥儀為首的清朝遺民作為傀儡徹底的掌握。而一旦選擇瀋陽這樣一座對於清朝有著特殊意義的地方,無疑會讓這些清朝遺民另起心思,甚至脫離日本勢力的掌控,於是,作為當時東北的重心瀋陽,就這樣被日本勢力所遺棄。

除此之外,哈爾濱也因為政治上的混亂,而被日本勢力所拋棄。為何呢?這是因為哈爾濱緊靠著蘇俄,已經在不知不覺之間被蘇俄政治入侵,日本需要的是一座沒有其餘政治勢力摻合的地方,這是日本在政治上的考量,一座穩固的都城,需要的不僅僅只是城牆的堅固,更需要之內政治的安定。於是作為東北省內數一數二的大城市,瀋陽、哈爾濱都被拋棄。

那東三省還剩誰呢?自然長春就走進了日本人的視野。作為當時一個名不經傳的城市,長春這個時候還沒有發展起來,人員稀少,沒有其餘勢力的涉足,於是長春在政治上相當清白,自然就成為了日本的首要選擇。一座政治空白的城市更適合偽滿的統治以及穩固。

二、交通必不可缺、通訊發達

日本佔據了東北三省,是更好的為佔據中國而打下的根據地,日本正是以此為據點,對中原進行進攻。偽滿的都城實際上倒不如說成是日本對於中國戰略進攻的決策地。於是對於這樣一個地方,就需要滿足一個要求,那就是交通要迅速,以至於能夠及時掌握轄區內的所有信息。

而我們來看看瀋陽、哈爾濱這些地方,從東三省的位置考慮,其不是在最南方,就是在最北方,都處在整個東北三省的邊沿地區,這對於日本偽滿政府對於轄區內的信息掌控顯然是不利的。

而通訊不便捷,在整個東北的統治自然也會處於不利地位,其實作為一個朝廷的存在,都城選擇版圖的中心,是為了能夠對於整個疆域進行完整的統治,而避免出現天高皇帝遠的現象。

出於交通位置上的考量,瀋陽、哈爾濱的被拋棄則是必然的。就這樣東北三省的中南部分,長春出現在了人們的視野當中。作為東北南滿鐵路以及中東鐵路的連接點,長春的交通便利是毋庸置疑的,在鐵路作為一種重要的戰略物資的時代,長春作為這些鐵路的中心,四通八達,可以從長春到達多個地方,這對於偽滿朝廷實際上是日本而言,這種交通便利的地方,具有極為重要的戰略地位。

除此之外,長春不僅僅是交通便利,而且因為在東北中部地區,使得日本佔據長春能夠進可攻,退可守,可以說是兵家必爭之地。雖然長春當時的發展在東北三省中相比較起瀋陽哈爾濱等地經濟並不靠前,然而在政治方面以及交通方面卻有著瀋陽哈爾濱所沒有的優勢。

對於日本而言,佔據東北最重要的目的是以東本為跳板,進而佔據中原,所以相比較而言,政治地位以及戰略地位至關重要。所以選擇長春作為新都,是偽滿朝廷就日本勢力對於之後進攻中原戰略的考慮所得的結果。

三、資源豐富,能夠迅速發展

除了政治以及戰略上的考量,儘管長春只是當時的二線城市,但是卻有著豐厚的資源以供其發展。所以經濟並比不上瀋陽哈爾濱等地,但是長春卻有著經濟發展起來的潛力。

長春在松遼平原的邊界上,所以地理環境非常的好,寬闊又肥沃的黑土地,再加上氣候的適宜,一年四季分明,而且降水量充足,非常適合農產品的生長,為長春的農業經濟的發展起了很重要的作用。

不僅如此,東北地區地域寬廣,但是卻人跡稀少。尤其是在長春確定為偽滿的新都之後,這樣一個地廣人稀的地方,更適合日本的統治。戰略政治都符合了日本的需求,長春的經濟發展依靠著長春的豐富資源也能夠迅速的發展起來。

總結

日本佔據東北三省後,為了防止引起國際上的牴觸與東北人民的反感,於是假意推出了偽滿這樣一個傀儡勢力。但日本的目標還在進攻中國、佔據中國,瀋陽、哈爾濱等地經過了張作霖的統治或者蘇俄的入侵,整座城市帶有著濃厚的中國色彩或者是蘇俄的氣息,哈爾濱甚至有著大量的俄人在此居住。而選擇長春這樣一個多方勢力都沒有侵入的一個城市,更能使得日本在這個城市內隨意的發揮,建造出帶有日本氣息的城市。

同時,這也是日本進行殖民統治的第一步在確定了長春未為新都之後,日本迅速的對長春進行規劃發展修建,然而在規劃中,卻將中日進行分離,區別對待。並且在長春建造完全之後,日本還將長春利用電影的方式進行拍攝,對於長春的繁華進行宣傳,進而迷惑中國人。


夏目歷史君


日本關東軍選擇長春作為偽滿洲國的“首都”,是經過長期思考和策劃的結果。在偽滿洲國定“都”長春之前,東北各地“代表”還曾提出以奉天(今瀋陽)、吉林、哈爾濱、洮南等地作為“國都”的意見,但均因地理位置等諸多原因,不利於日本關東軍的侵華戰略而一一被否決。日本關東軍選擇長春,是看中長春具有的諸多優勢,認為其是一塊“寶地”。

1.地理位置優越。在東北三省的版圖中,長春位於東北的中南部,處在松遼平原的門檻上,位置適中。長春屬大陸性氣候,四季分明,冬冷夏涼,雨量充足,適合穀物生長。

2.交通便利。長春地處南滿鐵路與中東鐵路的連接點上,其戰略地位極為重要,是吉長、吉敦線的起點,鐵路運輸四通八達。海運方面,南行至大連可達日本,經瀋陽、丹東,可通過朝鮮到日本,還可經圖們經朝鮮到達日本。航空方面,日本可以開闢長春至東京最短的航線。

3.資源豐富。長春擁有廣闊肥沃的黑土地,農產品資源豐富,而且地廣人稀,利於日本對東北的資源開發和農業移民。

4.地價便宜。當時,長春的地價每平米只合偽幣5分1釐,徵購100平方公里的土地才500多萬偽幣(當時偽幣與日元等值),低於當時其他幾個城市的地價。廉價的土地更利於日本殖民者低價徵購和掠奪,這也是最吸引他們的因素之一。

5.城市建設條件優越。長春與其他幾個城市相比,城市規模最小,只有13萬人口,沒有舊城改造的負擔,便於城市規劃建設。而且這裡水源充足,有流經市區的伊通河,數十里外還有水量較多的飲馬河,此外,地下水也較為豐富,這些自然條件為城市發展的用水問題提供了保障。

6.政治因素考慮。日本在長春佔有優勢,有利於實現其戰略計劃。長春系“滿鐵附屬地”,是日本殖民統治的據點。從1907年開始,“滿鐵”在長春經營了近20年,是日本在華勢力最強的據點,駐有日軍,設有領事館,日本人在這裡獲得了長期居住、開商埠、領事裁判等許多特權。“九一八”事變時,住在長春的日本人就達1萬多人。在“滿鐵”的多年經營下,長春的城市規劃和基礎設施建設都有了一定的基礎和規模,擁有街路、上下水道路、電燈、煤氣、醫院、學校、火車站等完備的設施。與瀋陽、哈爾濱相比,長春的奉軍勢力較弱,蘇聯的政治影響較小,對日本的殖民統治不足以構成威脅,因此,日本侵略者認為長春是“政治色彩稀薄”的理想城市。 7.北進方針。日本關東軍對東北有著長期的殖民統治計劃,它的目標是以東北為基地南侵中國,北攻蘇聯,為了實現它的“北進”戰略目標,長春作為偽滿洲國“國都”最合適。


歷史的波瀾壯闊


這事兒其實不復雜,如果溥儀能做主,他肯定會選擇瀋陽,奈何他身後的父上大人不肯定答應。非但不答應他留在瀋陽,還明確告訴他這不是清朝復辟,更狠的是連祭拜努爾哈赤和皇太極的陵墓都不行,因為他們給溥儀找了個新祖宗——天照大神。

差點成為第二次918的天津事件

1931年11月,臭名昭著的日本特務土肥原賢二秘密潛入了天津,然而剛剛經歷918事變的中國人已經提高了警覺,11月3日天津《益世報》就披露了這貨的行蹤,並且推斷他的目的要麼是挾持溥儀,要麼是製造混亂複製在瀋陽的行徑。

這家報紙的猜測非常準確,只有一點小錯誤,土肥原不是想二選一,他兩樣都想幹。這傢伙先潛入“靜園”去勸說溥儀,老特務還是挺能忽悠的,他告訴溥儀日本出兵只是憤怒於張學良倒行逆施,並無意侵佔土地,恭請溥儀去領導國家。

溥儀這二貨也是沒心眼兒,他居然還真就相信了。當然,吐槽機分析從被趕出紫禁城到皇陵被孫殿英盜挖,溥儀應該也是滿懷憤怒的,尤其是孫殿英還沒受到太大處分。於是溥儀在明知日本軍部和內閣意見不統一的情況下答應了土肥原。

另一邊日本特務也沒閒著,在天津收買了2000多名暴徒,大部分是土匪、流氓和大煙鬼。這些人在日租界訓練還發了槍支,就等著一聲令下去攻打市區。在土肥圓(貌似錯別字)的計劃裡挾持溥儀和攻打天津是互相掩護又互相成全的事兒,成一個就好,兩個都成那就是賺了。

11月8日夜間11點左右,天津事件爆發,一千多暴徒兵分三路攻打警局等重要據點,日軍直接開炮協助,天津市民死傷枕籍。時任天津市長兼警務局長的張學銘下令還擊平叛,雙方圍繞電話局等設施展開激烈搏殺。

於此同時日軍以保護日僑為名將裝甲車開進“靜園”,趁亂秘密將溥儀帶走,完成了第一個目標。小六子也發了狠,直接調來一個旅的兵力開幹,頂著日本軍艦的大炮把暴徒打出了省府,總算沒讓918重演。

兒皇帝的悲慘遭遇

懷揣夢想的溥儀同學剛到瀋陽就捱了一棒子,關東軍頭目板垣徵四郎扔給他一份宣言書和一條所謂“國旗”,告訴溥儀將當選“執政”。一臉懵逼的溥儀表示我的皇位呢?我的大清呢?

板垣徵四郎笑了笑,大清是不可能大清了,您這輩子都不可能大清了,你大清復辟了是不是還得繼續要中原?咱們又不傻,真會費這麼大勁兒給別人做嫁衣?明白自己上當的溥儀也知道自己回去也是叛國槍斃,只能當好傀儡這個角色了。

1932年2月16日,關東軍司令本莊繁把一群漢奸(除了馬占山,那時候馬公是詐降)召集到瀋陽大和飯店,商討了所謂建國事宜。溥儀連個參與的資格都沒有,也就是這次會議確定了“偽滿”的執政地。

還算用心思的地點

關於定都地點一開始就把瀋陽排除掉了,張家父子在此經營多年,根深葉茂,沒人能保證不會出亂子。另外日本為了分裂中國明確這不是清朝復辟,把所謂“國都”定在清朝龍興之地,總歸會有不好的聯想。

否決瀋陽後哈爾濱和大連先後被擺上了桌面,哈爾濱當時算天然的大都市,適合日軍北進發展,大連被日軍侵佔多年,經營得固若金湯。關東軍贊成哈爾濱,日本內閣則相對傾向大連。

但這兩個地方也很快被否決,哈爾濱太多接近蘇聯,容易進攻也容易被進攻,大連偏居遼東一角,不利統領全盤。而且大連算日本殖民地,鬼子可沒那麼大方,直接還給溥儀使用。

最終在多方妥協後,才決定把長春拿出來,原因也很簡單,長春地處東北核心位置,建市史雖然不長卻是鐵路樞紐。日本長期依託滿鐵在這邊經營,也算根深蒂固,對於溥儀的控制也更方便。

就這樣,在1932年3月1日,鬼子扶植溥儀當上位滿執政,定都長春,後來又改名叫新京。1945年8月蘇聯紅軍攻陷長春,偽滿又短暫的把所謂“國都”遷到通化,雖然為期僅僅9天。


歷史吐槽機


1932年2月,由張景惠為首召開了一場會議,這一場會議主要的內容是研究、討論即將成立的偽滿洲國,召開會議的地點恰好就是問題的開頭地“瀋陽”。當時對於偽滿洲國的國體、國號以及國旗各方面展開了激烈的討論,尤其是地方首都的問題,更是爭得面紅耳赤,最後的結果是偽滿沒有選擇龍興之地瀋陽,反而“投向”了長春。

為什麼不選瀋陽,反而選擇當時地理位置優勢靠後的長春?

答案:因為做決定的並不是這些“螳螂”(清朝遺老),而是潛伏在幕後的“黃雀”(關東軍)。

清朝遺老的殤,被迫放棄龍興之地

偽滿的確立,在當時的東北來說,屬於非常大的一件事,這件事情不僅代表著東北即將被完全分割,還代表著日本對於東北的掌控程度,可以說這受到了當時東北實權人物以及日本的高度重視。

很多日本商人都希望偽滿的首都建立在瀋陽,因為瀋陽歷來是東北的經濟政治中心,而且對比當時的長春來說,瀋陽就是一個龐然大物,跟哈爾濱並列東北兩大經濟巨城,所以很多日本的商人都希望建都瀋陽,而不是長春。

正當所有人以為眾望所歸,偽滿必將會建立在瀋陽的時候,來自於關東軍的反對,給所有人重重的敲了一記警鐘,關東軍反對偽滿定都瀋陽。

為什麼呢?

正當所有人都不理解的時候,關東軍給出了一個很好的解釋,那就是:

瀋陽的前身是“奉天”,都知道瀋陽在日本沒進入東三省之前,是張作霖、張學良父子的大本營,經過了漫長時間的積累,勢力盤根錯節,對於當時的日本人來說,完全不利於統治,更加容易出現問題。

瀋陽是清朝的龍興之地,對於日本人來說,也不希望清朝這條垂垂老矣的巨龍重新回到瀋陽,他們需要的是一個新建的國家,而不是“復辟”,如果將偽滿建立在瀋陽這塊土地之上,必然會給人一種清朝復辟的錯覺,這就不是日本人想要的結局了。

當時的日本是打著將東北分離出去的意圖,並且將東北完全併入日本,雖然異想天開,但在當時的情況來說,偽滿的建立無疑是一個絕佳的機會。

在各方爭執磋商部下之際,關東軍拍板表示:偽滿國定都長春,理由不是為了分割東北,而是長春處於東北的中心地帶,未來的某一天,關東軍必將進攻蘇聯,到時候指揮軍隊也顯得更加輕鬆方便,此話一出,就已經定下了日後建都長春的基調。

當時的溥儀,也抱著能夠定都瀋陽的目標去爭取,但是無奈,人微言輕,本就已經沒有權力的溥儀,聽到這個消息,彷彿一下子被抽去了精氣神,不入龍興,談何興?

定都長春的原因及後續波瀾

關東軍定都長春,在意料之中,也在意料之外,為什麼這麼說呢?

意料之中:

1.戰略地位

長春有著不可比擬的重要戰略地位,別看當時不起眼,但是它正好插在了東北的中心地帶,言之進可攻,退可守,說是天然的兵家必爭之地也不為過,這種地帶對於當時的日本人來說,恰好是最為需要的,所以才會被強行干預。

2.鐵路樞紐

再看看鐵路,有一條鐵路是可以直達哈爾濱的,還和瀋陽、大連聯通,可以說交通是無比的便利。

3.因無淵源而無根基

長春在當時之前僅僅只是一座小城市,並且和清朝並沒有傳出有特別大的干係,在這種情況下,自然是關東軍理想的駐紮之地,也是最安全的地方。

意料之外:

在長春還是小鎮之時,瀋陽就已經是東北的經濟重城了,諸多日本人以及俄國人在裡面發展,各方政治勢力都洗禮了這個古老的城池,底蘊可以說最為的深厚。在那個時期,要是關東軍咬咬牙,將瀋陽作為偽滿的都城,能夠獲得多大的回報誰也不知道。

正是因為這種想法,所以所有人都以為偽滿都城在瀋陽應該是沒得跑了,誰知道最後居然選擇了長春,這個在當時底蘊不深的城市。

根據《偽滿洲國史新編》和《偽滿史料叢書》中記載,在1932年3月,日本為主的瀋陽商工會議所想駐當敵軍求情,請求重新考慮都城選址一事,並表達了非常渴望和迫切的心態,想要都城建立在瀋陽,但是關東軍大本營已將此時定下,就沒有再作修改。

結語:

每個城市都有其必然的優勢和劣勢,瀋陽固然有瀋陽的好,但是長春的地理位置,也是不可忽視的存在,正因為瀋陽是清朝的龍興之地,所以瀋陽並不會作為都城的選址,反而選擇了長春。

對於在長春市居住過的那些老人們而言,他們大多數都清楚的記憶著自己居住的城市,曾經有過被日寇佔領長達14年的痛苦記憶,並且那個時候的長春叫做“新京”。

溥儀已經失去了所有的話語權,所以如果是溥儀選擇,那麼瀋陽是最好的地方,但是恰恰這個事情溥儀只有聽命權,而無話語權,所以選擇了長春。


筆下點史


前言

長春在晚晴之前還不是什麼發達的區域,主要是因為氣候寒冷,而長春在古代也不是人口最多的漢族主要聚居地,所以沒被真正開發過。

雖然清朝是發源自東北地區,但是滿人更多也只是把這一區域當做所謂的“龍興之地”,祭祀守護而已,經濟意義並不大,甚至許多流放的犯人才會被從關內送去長春嚴加看管改造,由此可見長春在近代以前不是特別受到重視的地方。

近代工業的發展和奉系軍閥的盤踞,日俄等國的滲透

到了晚清民國時期,東北的情況出現了很大變化。這是歷史原因和地理位置決定的。到了30年代初期,東北已經變成了中國最富庶的地區之一。論條件,當時東北最好的城市是哪一座呢?毫無疑問是長春。

因為奉軍多年的經營,始終把長春當作經濟和統治中心,從城市規模、人口、生活水平到工業化程度,甚至軍事力量,長春都是整個東北的老大。

軍事機構居多,百姓安居樂業

從張作霖佔據瀋陽開始,到1932年經歷了20餘年的時間,不僅僅是發展城市經濟的基礎,連東北的民心都是趨向張家的,這不能用簡單的軍閥統治去理解,一方百姓在奉系管理下得了實惠,很多人內心對奉軍還是有感情的。

尤其是長春舊的軍政機構極多,無論從民心還是實際管理風險角度,都有較大的不安定因素,日軍將來不容易實現百姓的奴化。

長春具有世界聞名的“花園城市”之城

長春位於東北中部,是地理位置最適宜的大城市,蘇聯並沒有真正滲透到這裡,而日本在長春的僑民高達1萬餘人,非常適合作為培植勢力的土壤。

一番爭吵和斟酌下,1932年長春以“新京”的名字,成為了偽滿的“首都”。客觀上講,只論城市規劃及經濟水平,長春在這十幾年裡發展迅速,甚至成了世界聞名的“花園城市”。應該說日軍當年對於搶來的好東西,還是挺珍惜的。


曉史馬車伕


位於東北吉林的長春,其實是一個很年輕的城市,長春從建城至今只有200多年的歷史,但是,在九一八事變後,與東三省一起淪陷日本帝國主義手中的長春,居然成為了日本一手炮製的傀儡政權偽滿洲國的“國都”,並改名為“新京”。在東北三省中,當時只有這13萬人口的長春幾乎是白紙一張,其文化、政治、經濟價值不但遜於哈爾濱等城市,就連歷史地位和意義,都遠不如清朝龍興之地瀋陽。雖然只是傀儡政權,但是,名義上偽滿洲國的“元首”畢竟是清朝遜帝溥儀。

那麼,偽滿政權為何要將殖民統治中心設在長春,而不是清朝龍興之地瀋陽呢?

偽滿皇宮博物院

眾所周知,幾百年以來,被稱作奉天的瀋陽一直是整個東北最大的城市,它也是整個東三省政治、軍事、經濟中心,當時更擁有40萬人口,在偽滿政權建立以前,定居奉天的日本人早就超過了2萬人。尤其是在九一八事變發生後,日本侵略者馬上就把關東軍的總司令部搬到了奉天,隨後,日本政界、軍界、漢奸都聚集在這座城市。

正因如此,早在1931年10月24日,關東軍總司令就提出,將偽滿政權的首都設於奉天的提案。然而,這一方案最終被否決,因為在日本人看來,奉天深受奉系軍閥影響,會導致管理不便;奉天曾經是清朝古都,將新政權的首都設置在這裡,反而有幾分復辟清朝之嫌。出於這兩個原因,奉天反而難以成為偽滿政權的首都。

偽滿洲國老建築

至於為何要將首都選在長春,日本關東軍主要是出於以下幾個方面所考慮的。首先,在整個東北三省中,坐落在中南部的長春地處遼河平原和松花江平原的門檻上,四季分明的氣候適合穀物生長;它又坐落在南滿鐵路和中東鐵路連接點,四通八達的鐵路網,讓它擁有著非常重要的戰略地位;長春還具有海運優勢,可以通過海運輕鬆到達日本、朝鮮。

長春地圖

其次,長春擁有著豐富的資源,便宜的地價,這些都吸引了日本關東軍的眼球,讓他們可以進行更加直接的移民活動。長春地廣人稀,同時又擁有廣闊肥沃的黑土地,這些農業資源利於日本移民。由於長春建城歷史短,在所有東北城市中長春的土地更為廉價,這讓日本殖民者可以瘋狂爭購和掠奪土地資源。綜合以上這兩點,規模小、人口少,沒有舊城改造負擔的長春,有利於日本關東軍進行新一步的城市規劃建設,他們甚至可以根據自己的意願,將長春打造為一座充滿日本文化氣息的新城。

偽滿時期的長春

最後,偽滿政權選擇長春是出於政治因素和北進方針考慮。自從1907年開始,長春已經成為了日本殖民者在中國東北最強的據點之一,他們在這裡開商埠、設領事館,在九一八事變發生時,這座小城所居住的日本人多達1萬人。更何況,長春所受奉軍勢力影響較小,難以對偽滿政權構成威脅,這就讓長春成為了日本侵略者監督的理想城市。

再者,日本建立偽滿政權的目的不只是為了統治東北,從軍事戰略上考慮,日軍想要以東北為中心,向中國關內地區和蘇聯遠東地區進行侵略,政治色彩稀薄的長春,就成為了最適合為偽滿洲國國都的城市。


鳶飛九天2018


題主好

偽滿洲國是日帝國主義為侵略中國建立的偽政權,是日本通過九一八事變入侵整中國東北,使其淪為殖民地。偽滿洲國採用的是共和政體,擁立溥儀為皇帝,年號“大同”,首都在新京(今天長春吉林)。那為什麼不設在瀋陽吶?



首先瀋陽是清朝皇帝的發源地,但是卻不符合日本人的利益設置,瀋陽整個地區與北京,天津這些地方相近,當時的國民政府和帝國主義列強完全不承認偽滿洲國的存在,當時的日本需要最大化的暫時與國民政府和帝國主義保持距離和安全


雖然瀋陽的整個發展完全強於長春但是日本還是選擇在長春,因為整個瀋陽的局勢比較複雜,前有張作霖的殘餘部隊,還有被清朝留下的接近百萬的士兵,還有俄國人作祟,日本人在瀋陽完全控制不住,根本無法再瀋陽地區得到支持還會得到其他反抗。


小歷史課堂


從明朝末年開始,瀋陽就是東北地區最重要的一個城市,多爾袞率領清軍入關之前,清朝的都城盛京就是現在的瀋陽。

清朝剛剛建立的時候,清朝統治者為了避免丟失中原後無家可歸,關閉了從關內進入東北的通道。當時的東北除了瀋陽等幾個大城市之外,其他的地方都比較的荒涼。闖關東的浪潮開始後,瀋陽作為了東北最大的城市,成為了闖關東人最佳的去處,到了清朝滅亡的時候,瀋陽已經成為了全國數一數二的大城市。

張作霖成為東北王之後,以瀋陽為中心發展工業,將瀋陽建設的更加繁榮。日本人剛剛佔領東北的時候,東北最發達的城市主要有三個,排在第一位的就是瀋陽,再往後是日本人控制的大連,然後就是北方最大的城市哈爾濱。日本人扶持溥儀建立偽滿洲國的時候,滿清遺老和奉系軍閥中的漢奸一起商議偽滿洲國“首都”的問題。滿清遺老認為瀋陽是龍興之地,也是清朝曾經的盛京,因此他們都希望將瀋陽作為“首都”。

奉系軍閥在瀋陽一帶經營多年,他們的家產都在瀋陽附近,因此奉系軍閥中的漢奸也希望瀋陽能夠成為偽滿洲國的“首都”。然而偽滿洲國真正的當家人既不是張景惠為首的奉系軍閥,也不是溥儀為首的滿清遺老,而是他們的後臺老闆日本人。日本人根本不同意將瀋陽定為“首都”,就連哈爾濱和大連也都被日本人否定,日本人不同意將“首都”定在瀋陽,主要有三個重要原因。

第一個原因是日本人不希望滿清遺老當家,也不希望奉系軍閥當家,因此日本人肯定要將這些人調到一個全新的地方,以方便日本人控制他們。第二點原因是日本人考慮到國際輿論問題,如果日本將瀋陽定為“首都”,那麼日本人就不是在幫助溥儀“奪回故土”,而是幫助清朝進行復闢。“奪回故土”和“復辟”這兩種說法看似沒有多少區別,但是在當時的國際環境下,幫助一個封建王朝復辟,受到的輿論壓力是非常大的。而幫助一個沒落貴族重建國家,則不需要承擔太大的輿論譴責。

第三個原因是東北軍在瀋陽經營多年,東北的很多人都支持張作霖父子,日本人擔心在瀋陽定都會夜長夢多。畢竟在偽滿洲國建立的時候,東北軍的勢力仍然強大,很多東北軍士兵無時無刻不想重回故土。日本人選擇定都在長春,主要是因為哈爾濱位於北部地區,容易受到蘇聯的威脅,而大連的位置比較偏僻,再加上日本人經營大連多年,也不願意將大連拱手讓出。

在偽滿洲國選擇長春做“首都”的時候,長春還只是一箇中等城市,日本人為了掩蓋侵略罪行,對長春進行了大規模擴建。經過偽滿洲國十多年的經營,在日本宣佈無條件投降的時候,長春已經是一個常住人口超過百萬,實際居住人口達到數百萬的大城市。實際上從“定都”長春這件事,就能夠看出偽滿洲國“傀儡政權”的本質,溥儀作為偽滿洲國的皇帝,在“首都”問題上都不能自己決斷,其他的事情就更不用說了。


歷史總探長


“從地理上看,長春處於東北中心,鐵路交通便捷,易成為控制中樞;從政治上看,當時瀋陽一直為奉系軍閥統治中心,而哈爾濱則被蘇俄經營多年,惟獨長春政治色彩稀薄,易於培植勢力;當然還有長春當時土地廣闊地價便宜,建設成本低。”

  為軍事入侵中國,日本曾在選擇偽滿首都問題上,作了一番詳細的研究。1931年冬,一場關於把殖民統治中心放在什麼地方的爭論,在日本本土達到了極點。最終,當時手握重權的日本關東軍和陸軍省的主張取勝了,他們把長春選為偽滿首都。

  從19世紀晚期開始,日本就派遣了大量的調查人員,以不同的身份蒐集、考察東北的地理、歷史、風俗、民情、礦藏、交通、金融、文化、氣象……甚至很多我們意想不到的細枝末節。這樣,在選擇偽滿首都時,就有了大連、瀋陽、吉林、哈爾濱和長春幾個備選城市。

  日本軍方從戰略上考慮,準備以東北為進攻蘇聯遠東地區與西伯利亞的基地,“建都”大連的提議首先被否定了。因為瀋陽是東北最大城市,所以有很多日本人主張把偽滿的首都設在該處。但是日本軍方認為奉系政權在瀋陽的影響還在,且地理位置過於偏南。哈爾濱是東北第二大城市,且交通便利,但是受俄國影響較大,居住著大批俄國人後裔,更主要的是日本人怕中國人民的抗日鬥爭和國際共產主義運動在這裡結合起來,這個方案也被否決。

  日本人看中長春作偽滿首都,主要是認為長春的地理位置適中,且地處東北中部,已在日本的勢力範圍內;交通便利,可由鐵路通往大連、丹東,

  日本從1931年佔領開始,在東北的投入建設,是因為日本已經將東北視為本國領土,長春彼時正如一張空白的紙張,日本人一廂情願地以為可以肆意規劃塗抹。

  據說長春是中國第一個全由世界著名設計大師規劃設計的城市,是中國唯一的仿照外國首都建造的城市(巴黎、堪培拉),“國都新京(長春)”日本人在長春大興土木工程植樹造林到1934年,整個城市全部掩映在綠海之中,因此有了“城市山林”和“森林之都”的美稱。到1942年,長春人均佔有綠地2272平方米,超過華盛頓一倍,是日本大城市人均綠地面積的5倍,被日本人宣稱為世界大城市之冠,一時在國際上聲名鵲起。




御前帶刀侍衛


如果溥儀真的能夠做主的話,他肯定會選擇清朝的龍興之地瀋陽,而不會去選擇另外一個新興的城市長春做首都的。可惜偽滿洲國從一開始就是日本人操縱的傀儡政權,所以在哪兒建都,這個是日本人說了算。



當時溥儀被日本人弄到東北之後,事實上當時關東軍重要將領板垣徵四郎明確表示,一切大事都由日本人說了算,溥儀只能夠無條件的接受。當時討論在哪兒建都這種重要的事情,居然由日本人和一群重要的漢奸討論,溥儀這個皇帝連參加的資格都沒有,別說提出不同的意見了。



當時東北最有名的城市就是瀋陽了,但是瀋陽一提出來就被日本人給否決了,因為當年日本是通過九一八事變搶的東北,而瀋陽一直是張作霖和張學良父子苦心經營的地方,所以他們在這裡有很高的威望,對偽滿洲國的建立不利。此外日本人建立偽滿州國,也不想讓人們聯想起當年的滿清,所以定都瀋陽這一事就被否決了。



對於另外兩個地方,哈爾濱太靠近蘇聯了,一旦發生戰爭,很容易被蘇聯給輕易攻破。而大連則過於靠南,不利於統治東北全局,此外大連一直被日本人經營,很多日本人都視這個地方為日本的殖民地,自然不會讓溥儀來這裡監督。最後長春脫穎而出,因為長春是東北的核心地帶,並且也是鐵路樞紐,交通便利,非常適合作為一個大都市而建立。最後日本人就把這個告知溥儀,溥儀只能被動的接受,在偽滿州國建立之後,長春被改名為新京,作為偽滿洲國的首都。



我是平安讀歷史,期待您的關注與點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