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過後是否會引發畢業生瘋狂擠進體制內的潮流?

小單財經簡評


很有可能,其實在疫情之前就開始有這樣的現象了,疫情會加速這樣現象,同時也會強化這些人的自我選擇。


一、疫情之前已經遇到了經濟下行和裁員潮,大家擇業更加傾向於大平臺

在疫情之前,伴隨著經濟下行的壓力,很多行業都出現了裁員的情況,就在去年的時候,一些大型巨頭公司都不能倖免,要麼是凍結招聘名額,要麼是結構性優化,要麼就是活不下去了直接裁員。

在這樣的情況下,有份數據調查報告顯示,年輕人越來越傾向於選擇去大型平臺就業,因為大型平臺更加穩定,而體制內也是一種穩定性的選擇,大家對未來經濟比較有一致的看法,那就是極其不穩定性。

二、疫情強化了大家對穩定性的追求,體制內是最好的選擇

經濟下行讓我們知道了,即便是大公司也會裁員,疫情讓我們知道了,在自然災害面前,很多行業多麼的脆弱,尤其是這階段被疫情影響較為嚴重的服務行業,很多企業採取了減薪裁員的措施,有的甚至直接宣佈倒閉。

而體制內的單位,無論是否上班,各種工資收入是不會受到影響的,他們的背後是國家,是政府,除非整個國家出現了問題。雖然賺不到大錢,但生活是有保障的,這年頭能好好的活著就很不容易了。

三、未來的不確定性在增加,這樣的風險不僅僅在經濟領域

這次疫情讓我們突然看到,我們自身職業的風險不僅僅在於經濟下行,不僅僅在於中美貿易戰,還有病毒感染,還有自然災害,等等。今天是病毒感染,弄不好過幾年又是個什麼災害。

綜合下來,體制內的單位相對而言,抵禦風險的能力更強。疫情過後,大部分人會開始選擇體制內的單位。


八魚先森


會,我可以斬釘截鐵地下結論。此次疫情過後,畢業生擠進體制內的潮流將會比以往更加的瘋狂。具體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去分析:

一、從歷史趨勢看,近幾年公務員招錄比率呈上升趨勢,顯示出進入體制的競爭趨向激烈。2016年,全國報考公務員審核通過128萬人,最終招收比率為46.1比1;2017年,全國報考公務員審核通過133.8萬人,最終招收比率為49比1;2018年,全國報考公務員審核通過165.9萬人,最終招收比率為58比1;報名人數不斷上升,招收比率繼續擴大,顯示出今年公務員考試的瘋狂和激烈。

二、當下疫情狀況是我國內愈來愈向好和國外愈來愈失控形成鮮明的對比。今天報道疫情是國內本土新增僅4人,其餘均為輸入型病例,而國外確診新增11616。國外越來越嚴重的病情,逼使畢業生將更多的就業目光轉移到國內,造成國內畢業生就業壓力增加,這部份新增的就業壓力同樣會轉嫁到體制之內。

三、此次疫情之中,停工停學對體制內外人員造成影響的差異,將吸引更大部分畢業生湧向體制之內。一方面,體制之內是工資待遇不變,職業穩定,各項防控措施圓滿到位;另一方面,體制之外停工失業,復工艱難,困難重重。國家強有力的保障對任何人的吸引力都是無窮的。

四、疫情衝擊之下,國內中小微企業哀鴻一片,破產收縮成為中小微企業的常態,裁員降薪造成就業形勢更加嚴峻,大企業的擴展同樣也受很大的影響,這種情況對於比往年更大數量的畢業生就業來說,雪上加霜還不足以形容,只會比想像中更加可怕的多。使得轉向體制內的意願會更為迫切

疫情帶來的影響是多方面的,各個方面的壓力會共同造就今年進入體制的瘋狂。個人認為,今年畢業生擠進體制內的潮流之瘋狂會出乎許多人的意外。

以上是個人觀點,大家可以留言討論,謝謝!


微風來襲天轉涼


我認為,今年畢業生報考體制內單位,十分可能出現“瘋”的景象。想考的,需要儘快做好充分準備。

個人理解,原因主要有三條:

第一,要聽家長話。

今年的畢業生,共同參與了一場百年不見的全國性戰“疫”行動,耳聞目睹各行各業窮以應對與困難處境,應該已經對就業形勢大體有了一個自我判斷。

目前為止很多人仍然在家中,與父母朝夕相處;每一個人正常進行觀察分析,都知道在今年這種情況下,體制內的任何一家單位,保障上都強於絕大多數體制外單位。

年輕人有理想當然好,但家長會根據自己的人生經驗,同時出於對未來機遇不確定性的天然厭惡心理,肯定地告訴孩子,這種時候什麼單位最保險。

孩子會有自己的想法,但也十分清楚,父母不會誤導自己。所以,今年的畢業生就業單位的選擇,將取決於家長的意見;而家長的意見,就是體制內單位最靠譜。

第二,要看民企“胃”。

絕大多數民營企業,今年面臨的壓力巨大,既受演變為“全球性流行疾病”新冠肺炎疫情的持續衝擊,還有金融市場劇烈震盪的迭加影響。

尤其中小企業,能夠挺過三個月已經相當不錯,如果再挺下去,不知道資金是否能夠接續。那麼,出於自身壓力,現實也是理性的選擇,就是首先保證企業生存、老員工就業。

我經營的影城,也會這樣做。如果使用畢業生,雖然他們可能對待遇的要求不高,但我們既要付出培訓成本,還要承擔客源減少,但人力成本上升帶來的經營風險。

與其如此,還不如在經營困難時期,適當提高老員工待遇,讓他們身兼多職,而不是去培養和儲備新員工。

我相信,這個特定時期,傳統行業中小企業都會這樣,不再採取擴張型經營策略了。活下去,才是王道。所以,民營企業的“胃”,已經盛不下那麼多人。

大型民企也好,外企也罷,在這場災難襲擊面前,沒有哪一家能夠倖免於難。他們強於中小企業的,無非就是能熬得久些。即使可以吸納,又能夠接收多少畢業生呢?

溢出的,總得有地方流。那麼就往同一道門裡面“擠”吧。

第三,要跟政策走。

就業是最大的民生,每年國家都認真安排大學生畢業後的就業問題。今年的特殊形勢,使得人們更加關注大學生就業問題。

國家已將“穩就業”放到突出位置來考慮。今年的就業大軍中,874萬(比去年多40萬)高校畢業生,除去大約305萬人考研、100萬人報考公務員,還有470萬畢業生。

前不久,國家出臺了2020屆畢業生就業政策“十二條”。其中“拓寬畢業生就業渠道”提出五個方面,排在第一的渠道,就是鼓勵畢業生到國家重大工程、重大項目、重要領域就業;第二個渠道,就是擴大重點領域的招聘。

關於第二個渠道,還特別強調,鼓勵各地擴大重點領域招聘,著重點出“中小學教師,尤其是急需老師的高中和幼兒園的招聘;同時落實應屆公費師範生全部入編入崗。”

我認為,這既是推進教育興國戰略的長久之計,其實更是幫助今年畢業生就業的解燃眉之急!所以,我們應該珍惜國家給予的機會。

不久的將來,我們將看到“瘋”的一幕!

以上個人的分析,供大家參考。


轉型開始


我要討回我的事業編制,四級士官轉業淪落到開車打工,這次疫情害我一個月沒收入,家庭停擺一個月,孩子上大學生活費還沒著落,所以必須要在體制內才可以旱澇保收!



大巴哥劉師


可以預見人們對體制內工作的追求,熱度會有所增加,但不會出現題主所說的瘋狂現象。



儘管2003年的非典和2008年的金融危機之後,都不同程度的出現了“考公熱”,但並不會出現“瘋狂”的可能,主要有這樣三個原因。

1、現代年輕人都會有明確的職場發展規劃。

現代的年輕人不再像以往的時代了,他們擁有了更多的擇業的機會和選擇的權利。不再像過去那樣,進入體制內工作才是人們的唯一目標。

而且現代年輕人都喜歡以自我為中心、張揚個性,追求自己的理想與目標,他們不希望受到體制內的一些約束和限制。

尤其是現在很多家庭的經濟狀況都比較良好,這給他們自由發展和追求,提供了一個良好的前提和條件。從而導致很多年輕人都喜歡去做一些自已喜歡的事情,而體制內的工作並不是他們唯一的追求。

男怕入錯行,女怕嫁錯郎,對待擇業的選擇是我們每一個人都會非常慎重的事情。所以對那些有著明確的職場規劃的年輕人來說,疫情並不會給他們造成什麼樣的影響。



2、疫情與危機屬於偶發事件,只是能對年輕人擇業產生一定的影響。

每一次疫情和危機之後,會出現年輕人考試體制內的工作的人數有一定的增加。這主要是在疫情和危機之下,讓我們很多人看到體制內工作的穩定性,從而產生了一定的衝擊。

尤其是對那一些原本猶豫不決的年輕人來說,這次疫情對他們的心理上造成了衝擊,可能會較大,從而導致他們決定參加“公考”!

對於那些原本就不喜歡體制內約束對年輕人來說,這次疫情對他們衝擊不大。這部分年輕人他們依然會堅持自己的選擇,並不會輕易的去參加公考。

所以這次疫情之後,真正參加公考增加的人數,主要來自於那部分對自己的擇業,還處於觀望猶豫不決的年輕人。



3、隨著機關事業單位改革的完成,體制內人員的招聘相對減少。

我們都知道公務員改革已經完成,而事業單位的改革也將在2020年完成。隨著機關事業單位的機構重新設置與調整,很多人員都會出現變動,有些改革出來的人員,還需要一段時間來進行內部消化。

所以機關事業單位的人員招聘,相對來說招聘的人員較少。因此現在想要參加“公考”進入體制工作,相對來說競爭會更加的激烈,難度也會比以前大得多。

可以預見的是隨著我國政府機關事業單位的改革完成,招聘的崗位和人員也會大幅度減少,而參加公考的畢業生總人數,會比以前有所下降。但是招聘崗位的人員竟爭會更加激烈,在這一點上可以確定的。

所以,可以肯定的是體制內工作的考試竟爭會更加激烈,主要是因為機關事業單位改革之後,體制內招聘人員的大幅度下降,以及疫情的刺激,會出現“公考”白熱化的竟爭,但是參加“公考”的總人數並不會有太大的變化。

好了,我就簡單的分析到這裡,希望我的回答能夠給你幫助。

以上分析,僅供參考。若有興趣,可以關注【視職場】,將會帶給你更多的職場知識,幫助你解決職場困惑。歡迎在下方評論區留言發表你的看法與觀點!

【視職場】青雲計劃獲獎者,優質職場創作者,一個有著20餘年職場生涯的老司機,專注分享職場知識,解決職場困惑,建構職場關係。

~~~分享職場知識,快樂職場人生,感謝你點、評、分、轉、收!


視職場


疫情過後,報考體制單位的人絕對會增加,這是毋庸置疑的。以往無數事實已經多次證明,比如2003年非典的時候,公務員報考就成倍增長,2008年金融危機的時候,公務員報考人數也增加了25%。由此可以看出,經濟形勢的好壞、樂觀程度直接影響著公務員的報考情況。道理很簡單,體制工作穩定,在大家普遍感到不穩定的時候,很多人就會趨向於尋求穩定,於是考公務員和事業單位就成了最佳選擇。

一方面是疫情的影響,另外一方面,機關事業單位也在進行大規模的改革。比如事業單位,按要求將在2020年底前完成分類改革。初步估計將有20%的是事業單位被裁撤,取消編制,像已經改完的遼寧,更是直接砍掉了90%的事業單位,對原有事業單位進行了大規模的撤併整合。事業機構和編制減少是大勢所趨。而行政機關雖然變化不大,不過現在也已實行編制限額管理,只出不進,確因工作需要必須增加的,原則上在總盤內調劑,不另行增編擴編。像2018年,公務員考試的招錄名額就比前一年減少了40%,公務員招錄形勢的總體緊張局面不可避免。

在機構改革的浪潮下,這兩年行政事業單位局部出現了超編超崗的情況,接下來的幾年基本上會以消化為主,不會大規模招錄人員。編制在減少,招考人數有限,而疫情又在驅使大量人員報考公務員和事業單位,雙重因素的影響可能會使今年的體制招考出現不同往年的火爆局面。想要在今年考公務員和事業單位的,必須要有心理準備。


80後小公


謝謝提問,個人感覺肯定會出現這樣的情況。預估2020年公務員報考人數應該會猛增20%以上!我們從以下四組數據的對比中就可以看出問題:

非典疫情:2002年報考6萬人,2003年公務員報考12萬人;增長率為100%;

金融危機:2008年報考80萬人,2009年就突破100萬人了,增長率25%;

正常年份:2014年報考152萬人,2015年參考140萬人,增長率為-8%;

正常年份:2017年報考139萬人,2018年報考148萬人,增長率為6%。

以上數據為網絡公開的每年公務員報名過審人數信息整理,結果已經很明顯了,公務員報考人數與畢業生對經濟發展的樂觀程度成反比。

在03年疫情期間和08年金融危機後,畢業生普遍對社會經濟發展持悲觀態度,他們覺得去社會上發展找工作也很難,還不如下心思準備報考公務員,因此公務員報考人數必然猛增。

14年-18年間,報考人數變化不大,甚至個別年份會有一定下降,原因也很簡單,社會經濟發展快速,公務員薪資水平上漲不快,有能力的畢業生在社會上找工作簡單,薪資收入水平高,所以報考人數才會大致穩定。

2020年開年便是新冠肺炎疫情的影響,隨即而來的就是在美股的帶領下各國股市大幅下跌,大型公司去攜程等普遍降薪,小微企業更是存活都難,畢業生想要在社會上找個工作都難,因此必然會有更多畢業生轉向備戰公務員考試。


堅持登山客


疫情發展已經近兩個月了,由於春節傳統習慣的影響,許多人都回家過年,被突發的疫情封堵在了家裡面出不去。原來大家都夢想著能過上吃了睡、睡醒吃的生活,現在真的被迫實現了,卻才知道這樣的生活也不好過。許多人為了過年花了大把大把的錢,幾乎沒有了積蓄,甚至信用卡都被刷爆了,就等著過節後復工,賺錢養家。結果因為疫情,各個路口都封上了,出不了村,回不了城,復工遙遙無期,有的甚至在家已經被通知失業。這才知道,原來不是工作需要我們,而是我們需要工作。

疫情期間,一些餐飲等類企業,為了抓住節日時機,大量屯貨,結果虧的一塌糊塗。有的個體戶甚至連房租都承擔不起,早早打包走人。旅遊、餐飲、KTV等行業,相續發生了倒閉的現象。更多的企業因為疫情原因,遲遲得不了工,有的開始裁員、減薪。到後來疫情形勢好轉,但市面的蕭條卻一時半會轉不過來,想正常工作,拿到應得的收入,已經成了許多人的奢望。

這時候,大家才反應過來,有一份穩定的工作有多麼重要。疫情期間,像華為、阿里、京東等這樣的大企業,上班的不僅有雙倍工資,而且還有特殊補助,不上班的也不用為了失去工作或者降薪擔憂。大的私企如此,還不用說國企央企了。最穩定的,還是黨政機關的公務員,和事業單位的公職人員,比如醫生、教師等。他們即使不上班,也不用擔心會失業,或者工資會受影響。雖然有的單位是一線,有的被抽調下沉到一線參加防控工作,面臨許多未知的風險,但總的來說,風險依然在可控的範圍之內。

疫情過後,會不會有人重新拾起放棄了公務員考試呢?肯定會,但想考是一回事,能不能上岸,是另外一回事。黨政機構改革和事業單位分類改革,機構、編制、人員精簡是主題,受此影響,2018年公務員考試招錄名額大幅減少了40%,2019年、2020年公職人員招錄依然低迷。受機構改革影響,近幾近依然會以消化改革遺留問題為主,不會大面積擴招。考的人多,錄取名額卻在減少,錄取率過低,一兩年後大家就會知難而退。再加上疫情過後經濟復甦,就業市場逐漸恢復元氣,各職業平衡發展,更不會出現一家獨大的局面。


職言管語


我個人感覺不會。

這次受到疫情影響,很多人的收入都較平時有了一定的差距。具體表現為:

收入降低的情況有:

很多小企業破產了,有的人在家待著待著就失業了。

一部分大的企業繼續撐著:員工在家領個基本工資,或者按照一定比率領取工資,因為沒有出勤沒有創造效益,收入一定是比平時低。

收入沒有變化:

體制內的,比如公務員,事業編,老師等等,體制外的,社區工作者。

能夠實現遠程居家辦公的,比如自媒體。

收入還有所增加的:

醫生、快遞員、超市員工等等。

疫情期間,決定收入一個重要因素:與體制無關,而是與你能否上班有關。

疫情期間,因為上班要承擔一定的風險,所以大部分人上班,收入都是有所增加的。只有一類人例外,拿死工資的體制內的人和社區工作者。他們收入一切如常。

如果收入,是你考慮的因素,顯然做個快遞員要更好;如果穩定,是你要考慮的因素,那麼顯然不冒險上班更好。


白水90944696


作為今年千萬考生中的一員,說實話內心有點惶恐,疫情帶來的就業難,極其有可能讓更多的人先要湧入體制內。

其一:本身體質內就是一個熱餑餑,平常就受到很多家長或者學子的青睞,現在經歷過疫情,眼下的就業形勢想必自己內心都會有一層考量。那麼體制內自然而然就成為了很多家長以及學子的優先選擇。

其二:疫情期間,因都各自居家隔離,學習的時間更加充裕,使得很多沒有時間備考的考生可以有時間進行充分的準備。

其三:疫情過後,很多企業都在進行裁員降薪或者變相的裁員降薪,只有體制內不存在這種情況,不需要擔心今天的飯碗明天是否還在,也不需要擔心薪資發放不及時,車貸房貸還不上。

總之,這次疫情的出現雖然檢驗出中國的團結,但也間接的讓大家發現體制內優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