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小峰:2019年風溼免疫領域重要學術進展(下)

曾小峰:2019年風溼免疫領域重要學術進展(下)

曾小峰:2019年風溼免疫領域重要學術進展(下)

06 系統性硬化症(SSc)

發病機制方面,既往研究已發現Ⅰ型干擾素信號通路在SSc的發病中起重要作用。Wu M等人的研究發現,干擾素調節因子7(IRF7)在SSc患者皮膚組織中的表達上調,IRF7可與TGF-β信號傳遞的調控分子之一Smad3蛋白結合,並誘導TGF-β介導的纖維化,這也提示IRF7可能為SSc治療新的靶點。

治療方面主要集中於SSc皮膚纖維化與肺間質病變。歐洲硬皮病試驗與研究協作組(EUSTAR)完成的一項利妥昔單抗治療SSc的前瞻性研究結果提示,利妥昔單抗可改善SSc患者的皮膚纖維化,但對SSc肺間質病變(SSc-ILD)無明確療效,亞組分析發現利妥昔單抗聯合嗎替麥考酚酯可能對SSc-ILD有效。雖然託珠單抗在SSc皮膚纖維化的研究中未得到滿意的結果,但是在最近Narvaez J等人發表的一項研究中,9例經過糖皮質激素聯合免疫抑制劑或利妥昔單抗治療效果不佳的進展性SSc-ILD患者,使用託珠單抗治療至少6個月,最終4例患者肺功能得到改善或穩定。這提示對於難治性SSc-ILD患者,可嘗試應用託珠單抗治療。2019年SSc-ILD治療最引人矚目的進展來自於SENSCIS研究,這項隨機雙盲安慰劑對照的研究共納入了576例SSc-ILD患者,在52周試驗結束時,尼達尼布相較於安慰劑可有效減緩SSc-ILD患者用力肺活量的年下降率。對於SSc-ILD患者,免疫抑制聯合抗纖維化治療應是未來治療的方向。

(周佳鑫 侯勇)

07 特發性炎性肌病(IIM)

肌炎特異性抗體譜(MSAs)的不斷豐富,極大推動了對IIM的臨床分型的認識。繼2017年EULAR/ACR頒佈了基於臨床數據的分類標準後,新標準在不同人群的驗證結果不斷髮表。2019年,歐洲神經肌肉疾病中心(ENMC)的一個國際專家組提出了新的皮肌炎(DM)的臨床分型標準,首次納入MSAs作為分型的重要依據,建議把DM分為6個亞型:抗TIF1-γ相關DM、抗NXP2相關DM、抗Mi2相關DM、抗MDA5相關DM、抗SAE相關DM和自身抗體陰性的DM。ENMC提出今後應針對不同臨床亞型進行深入的機制研究和治療學研究。

聚類分析和臨床預測模型等方法應用於IIM的分型研究中,首次用統計學方法客觀地描述了之前基於臨床經驗總結的不同亞型,如抗合成酶綜合徵、腫瘤相關DM、重疊綜合徵等,還發現了合併心肺受累的新臨床亞型,並進一步提出了與抗MDA5相關DM死亡相關的危險因素。

嚴重影響IIM患者預後和生活質量的合併症得到重視並被深入研究,多篇研究發現MSAs可以預測和區分間質性肺炎、皮下鈣化、惡性腫瘤等合併症,在IIM治療過程中合併機會性感染、縱隔氣腫也愈來愈得到關注。隨著PD-1拮抗劑在腫瘤治療獲得巨大成功,其帶來的免疫相關不良反應,尤其是心肌病變引起重視。

基礎研究領域的亮點主要在於揭示了Ⅰ型干擾素通路在IIM發病機制中的重要作用,在抗MDA5、抗TIF1-γ和抗NXP2相關DM患者的外周血、皮膚和肌肉組織中均發現Ⅰ型干擾素通路的異常高表達,並可能與病情嚴重程度和預後相關。此外,不少研究團隊應用蛋白組學等技術不斷髮現了新的MSAs,如抗FHL1、抗HSF1和抗GNMT抗體等,其臨床意義尚有待闡明。

基於發病機制的研究,越來越多的生物靶向藥物被用於治療IIM,如JAK抑制劑、託珠單抗、利妥昔單抗,涉及免疫介導的壞死性肌炎、抗MDA5相關DM等,獲得了令人鼓舞的研究結果。抗MDA5相關DM伴快速進展性間質性肺炎仍是治療的難點,病死率居高不下,日本學者發表了三聯方案的前瞻性多中心研究成果,顯示可以顯著改善生存率。

(吳嬋媛 王遷)

08 系統性血管炎(SV)

EULAR更新了大血管血管炎的管理指南,北京協和醫院風溼免疫科的田新平教授作為中國唯一參與編寫的作者,提供了大動脈炎診療的寶貴經驗。該指南提出:①在活動性患者中,糖皮質激素的起始劑量應為潑尼松40 mg/d及以上,治療2~3個月後規律減至15~20 mg/d;②大動脈炎(TAK)患者開始糖皮質激素治療的同時,就應加用傳統免疫抑制劑治療,若後期評估為難治性TAK,可改予腫瘤壞死因子抑制劑或白介素-6單抗治療;③鉅細胞動脈炎(GCA)患者若有眼科合併症,應予甲潑尼龍250~1000 mg/d連續3 d衝擊治療,若存在糖皮質激素相關不良事件或相關風險因素可早期聯合應用白介素-6單抗或甲氨蝶呤治療;④治療1年時,TAK患者激素的目標劑量為潑尼松10 mg/d及以下,GCA患者為5 mg/d及以下。該推薦還首次由世界多國大血管炎專家以共識的形式,公佈了大血管炎疾病活動與緩解標準,為臨床醫師判斷病情、改變治療方案與進行臨床研究提供了依據。

在2019年11月召開的ACR上,ACR/EULAR聯合發佈了ANCA相關血管炎的分類標準草案。同時,ACR還推出了肉芽腫性多血管炎和顯微鏡下多血管炎的治療推薦草案,指出對重症活動患者可應用激素衝擊和利妥昔單抗誘導緩解,合併抗腎小球基底膜病時仍需要使用血漿交換,活動性腎小球腎炎或肺泡出血的患者是否應用血漿交換呈反對態勢;對嗜酸性肉芽腫性多血管炎的患者,在活動、非重症患者中可以考慮應用美泊利單抗。

(李菁 田新平)

09 白塞綜合徵(BS)

法國研究團隊聚焦中性粒細胞胞外誘捕網(NETS),發現活動性BS患者具有高水平的血清NETS標誌物,且在大血管病變的患者中更高。NETS易出現在BS患者血管炎和血栓形成的炎症血管。因此,NETS可能成為減少BS血栓風險的潛在治療靶點。國內團隊對糞便和唾液分別進行宏基因組和測序分析,發現BS患者腸道硫酸鹽還原細菌和條件致病菌富集,產丁酸鹽細菌和產甲烷菌減少。異常的腸道環境可能損傷細胞屏障功能;條件致病菌效應分子和病原體相關分子模式侵入腸上皮細胞和/或血管內皮細胞,誘導Th1和Th17細胞過度活化。

土耳其2個研究團隊探索了靜脈壁厚度(VWT)與BS血管病變的相關性,發現BS下肢深靜脈血栓患者VWT最高,且無大血管受累的BS患者下肢靜脈VWT顯著高於健康對照。

2019年,FDA批准口服PDE4抑制劑apremilast治療BS口腔潰瘍。除TNFα單抗外,研究者積極探索了針對難治性重要臟器損傷的治療選擇。回顧性研究提示干擾素α作為難治性BS眼病附加治療有效、安全。小樣本量研究託珠單抗治療BS多發動脈受累有效且實現了激素減量和免疫抑制劑種類減少,為託珠單抗作為難治性BS血管病變治療選擇提供了依據。此外,大劑量蘇金單抗可改善難治性BS黏膜和關節受累。

(劉金晶 鄭文潔)

10 自身炎症性疾病(AIDs)

2019年4月,國際兒童風溼病試驗組織(PRINTO)發佈了週期性發熱的新分類標準,包括4種單基因週期性發熱:家族性地中海熱(FMF)、冷炎素相關週期性綜合徵(CAPS)、腫瘤壞死因子受體相關週期性發熱綜合徵(TRAPS)、甲羥戊酸激酶缺乏症(MKD),以及1種多基因性週期性發熱:週期性發熱口腔潰瘍-咽喉炎-頸淋巴結腫大(PFAPA)綜合徵。針對每種單基因疾病均制定了2套標準,分別應用於存在明確致病突變時和僅使用臨床參數時。新標準具有良好的敏感性和特異性。

浙江大學生命科學研究院、哈佛大學醫學院及復旦大學附屬兒童醫院合作,於2019年12月在Nature報道了一種由RIPK1突變導致的新的AID,並揭示了其發病機制。2019年12月,de Jesus AA等人分析了未明確分類的AIDs患者的Ⅰ型干擾素應答基因評分(IRG-S),約半數患者在發作時IRG-S升高,結合基因測序和IL-18水平,發現了3種新的AIDs。

2019年,我國兒科醫生報道了中國第1例Majeed綜合徵、第1例HA20和HA20家系、第1例造血幹細胞移植成功治療DADA2。北京協和醫院兒科報道了3例NLRP12相關自身炎症性疾病(NLRP12-AD)。北京協和醫院風溼免疫科報道了首箇中國成人TRAPS病例系列,發現與高加索人群不同的臨床表型可能與基因型相關,並報道了2個新的TNFRSF1A基因變異。北京協和醫院風溼免疫科還報道了首箇中國成人PFAPA病例系列,發表了英夫利昔單抗治療Blau綜合徵的經驗,並總結了該中心多年來開展成人AIDs隊列研究的成果,證實FMF、NLRP12-AID、CAPS為我國成人較常見的單基因AIDs,臨床表型與幼年起病的AIDs相比更不典型,可能與其低外顯型基因變異有關。

(吳迪 沈敏)

11 IgG4相關性疾病(IgG4-RD)

國內研究發現IgG4-RD患者外周血CD19+CD24-CD38hi的漿母細胞升高並活化,與血清IgG4水平呈正相關,隨治療顯著下降;體外刺激實驗進一步證實其為分泌產生IgG4的主要細胞,因此該細胞亞類為本病的重要生物標誌;Tfh細胞在IgG4-RD外周血和受累組織表達升高,且能促進更多B細胞分化為CD19+CD24-CD38hi漿母細胞。

2019年底公佈了IgG4-RD的ACR/EULAR分類標準,敏感性和特異性均較好,該標準將促進本病的診斷。國內研究多角度解析IgG4-RD的表型並探討治療方案,總結報道了不同臨床亞型患者的特徵;發現患者長期療效和維持期復發的預測因素;通過前瞻性和回顧性研究發現,激素聯合免疫抑制劑療效更好、複發率更低;此外,艾拉莫德的療效評價結果顯示其在輕症IgG4-RD患者中有效率為87%,為該藥用於治療IgG4-RD提供了有力證據。

放射學研究發現T1 mapping是反映自身免疫性胰腺炎(AIP)胰腺實質炎症的最佳影像學定量指標,其數值下降與臨床症狀減輕、IgG4水平下降有良好關聯性,可用於評估AIP治療後復發。

(費允雲 張文)

《中華醫學信息導報》2020年4期第21版

曾小峰:2019年风湿免疫领域重要学术进展(下)

排版:鄭夢瑩

曾小峰:2019年风湿免疫领域重要学术进展(下)

冉丕鑫:2019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重要進展

崔麗英:2019年神經病學領域臨床研究熱點及進展回顧(上)

崔麗英:2019年神經病學領域臨床研究熱點及進展回顧(下)

張錫寶:2019年中國銀屑病診療進展回顧

令狐恩強:2019年消化內鏡領域新進展

陸林:2019年睡眠醫學研究進展(上)

陸林:2019年睡眠醫學研究進展(下)

胡偉新:2019年新型抗腫瘤藥物相關腎臟損傷研究進展

鬱琦:2019年生殖內分泌學科新進展

黃國英:2019年兒童心血管疾病研究進展

於曉松:2019年全科醫學研究進展

葛均波:2019年心血管病學領域研究進展(上)

葛均波:2019年心血管病學領域研究進展(下)

王建業:2019年老年醫學領域研究進展(上)

王建業:2019年老年醫學領域研究進展(下)

邱曉光:2019年腦膠質瘤研究進展

黃國寧:2019年輔助生殖技術學科新進展

徐燦:2019年超聲內鏡研究新進展

高志強:2019年側顱底外科領域的重要研究進展

張愛華:2019年兒童腎臟病研究進展

張抒揚:2019年心力衰竭藥物治療進展

樊東昇:2019年我國肌電圖與臨床神經電生理進展

洪建國:2019兒童支氣管哮喘領域的重要研究進展

曹彬:2019年肺部感染臨床及研究進展(上)

曹彬:2019年肺部感染臨床及研究進展(下)

曾小峰:2019年风湿免疫领域重要学术进展(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