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師教導我們不要做井底之蛙,這樣對嗎?

抉擇0281


井底之蛙,顧名思義,就是呆在自己的小天地,不思進取,固步自封的意思。老師教導我們不要做井底之蛙,我認為是對的。這幾年不是流行一句話“世界這麼大,我要去看看”?世界這麼美好,新鮮的事物這麼多,為什麼不努力學習,拋開自己的小天地,走出去多看看多欣賞?風景如此引人入勝,我們何不趁著年輕,遊山玩水,見識各地的風土人情。見識廣了,自然會敬畏生命,認識到自己的渺小。如果願意做井底之蛙,跟做一頭遇到問題就只懂得把頭埋進沙裡的鴕鳥,或者是一隻膽小的縮頭烏龜,是一個道理。不要自我安慰,走出去,看看更美好的風景吧!


雲端行


不做井底之蛙這句話沒有錯。問題都有兩面性這句話總體的激勵性還是好的。但是人必須有自知之明。雖然人不能像井底之蛙一般目光短淺,但也不能太過狂妄!人和宇宙萬物一樣都只是這宇宙中的一份子,就如同地球只是太陽系的一份子。沒有人是萬能的包括上帝!也許青蛙可以井底出來可他如果妄想像老鷹一樣翱翔藍天這就是狂妄可笑了!人可以上進發奮圖強但是如果人人妄想成為李嘉誠馬雲這就痴心妄想了!其實鼓勵人不做井底之蛙於個人於社會都是有益的。人的內心深處都不願意固步自封蛙坐井底都想過的比別人好。但是人的基因和生長環境使每個人都是不一樣的個體。其實社會也缺少不了一些如井底蛙一樣的人。人只要忠愛國家孝順父母善待他人健康快樂平平安安。做個井底之蛙又如何!


高山流水90446706


答案肯定是對的,因為格局小,眼光窄,格局大,視野開闊。好比知識,你寧願在家死抱一本書,還是情願坐在圖書館,點覽每一本書,知識海洋裡,學到更多有用的知識。坐井觀天,其實是很愚味的想法,貶義詞。也代表一個人不思進取,安現於現狀,沒有挑戰冒險精神。

試著跳出格,將會有不同的人生。閒在格中你只能就是井底之蛙的那隻小小的青蛙而已。



乜都可以講


不要做井底之蛙,肯定是對的。井底之蛙寓意宇宙無終極,學識無窮盡.這則寓言告誡人們,千萬不要因一孔之見,便洋洋自得,不要因一得之功,便沾沾自喜.不要把眼觀總是侷限於自己所處的環境,要把眼光放得長遠些,多看看外面的世界。井底的蛙只能看到井口那麼大的一塊天,比喻見識短淺,思路狹窄的人。

1、要多學習,多實踐,不要像井底之蛙一樣目光短淺,沒什麼見識。

2、積極進取是優良傳統,不要安於現狀,目光短淺,否則就會成為井底之蛙。

3、井底之蛙是很可悲的,要引以為戒,開放眼光。


帥氣的小木屋


井底之蛙,是一個漢語成語,意思是指井底的青蛙認為天只有井口那麼大。

有一隻青蛙長年住在一口枯井裡,它對自己生活的小天地滿意極了。有一天,青蛙在井邊遇見了一隻從海里來的海龜,青蛙就對海龜誇口說:“你看,我住在這裡多快樂!井裡自由自在舒適極了,你為什麼不也到井裡來住呢!”海龜把大海的情形告訴青蛙說:“你看過海嗎?海的廣大,哪止千里。海的深度,哪止千來丈。住在那樣的大海里,才是真的快樂呢!”青蛙聽傻了,鼓著眼睛,半天合不攏嘴。

井底之蛙的故事告訴我們,目光短淺的人認為自己是對的,不相信別人,就永遠走不出自己的小世界,永遠見識不到事物的本質。

不要成為井底之蛙,讀萬卷書 行萬里路。

活到老學到老。


永不放棄1995


老師教導我們的道理,

是正確的,

是智慧的,

也是為人處世的基本道理。

首先要了解“井底之蛙”,

是哪裡來的?

出自《莊子·秋水》:

井蛙不可以語於海者,

拘於虛也。

………………

………………

人生在世,

讀書一世。

讀書一定要海納百川,

讀書一定要深入理解。

千萬別做井底之蛙,

只有登頂世界之巔,

方知天外有天!

………………

………………

做人做事亦如此。

一定要高瞻遠矚,

一定要胸懷寬廣,

一定要有戰略眼光!

井底之蛙,

坐井觀天,

一孔之見,

目光短淺,

凡此種種,

都是不可取的!

只有透過現像看本質,

只有穿過骨頭摸心靈,

只有擁抱更多的書,

我們每個人才能

擁抱更多的無限可能!

………………

………………

多讀書,

讀好書,

然後才不會有————

井蛙之見!



孤獨寒梅697


“井底之蛙”新論

井底之蛙是一個漢語成語,意思是指井底的青蛙認為天只有井口那麼大。比喻那些見識短淺的人。出自《莊子·秋水》:“井蛙不可以語於海者,拘於虛也。”

井底之蛙,我們一直以來把這個詞當成貶義,從未有人從更深層次的方面去全面的分析這個成語,下面我來談一點拙見。

從古至今,我們只是強調蛙,而且只是強調蛙的眼光,忽略了井和蛙的本身。

井在這個成語當中,是指禁錮了蛙的眼光的障礙物,是我們討伐的對象。而我認為,要從兩個方面來看待井。一方面,從阻礙青蛙的視覺來看確實是負面的,他讓青蛙失去了更大的生存和生活的空間,隔絕了青蛙向更廣闊的天地發展的途徑,於這種志向遠大的青蛙來說是為罪也。另一方面,對於那些比較弱小和知足常樂無太大追求的青蛙來說,井就成了他們賴以安樂生存的保護屏障,它阻礙了外敵入侵,從而保護了自己的桃源生活,是為功也。

當今社會,物質生活精神生活和文化生活都在高度發展,發展的過程當中也伴隨著滋生了一些不好的因素,比如黃賭毒,而青少年正處在認知比較狹窄,自制力和自控力比較脆弱的時候,容易受到那些不良因素的入侵,就如井底下面弱小的蛙,因此需要父母和老師及整個社會給他們編織一張保護網,在他們的周圍圍上一口井,不讓青少年受到傷害。然在我們織起這張保護網的同時要另外給他們架起一副望遠鏡,讓他們通過望遠鏡去眺望更廣闊的發展空間,父母老師和社會都可以充當青少年的望遠鏡,通過父母的言傳身教,老師的傳道授業解惑,社會的綠色環境潛移默化,一起來保護我們的下一代,讓他們能夠健康快樂的成長。

當蛙還弱小的時候我們應該給它一口井,等蛙長大強大之後我們就要撤掉這口井,讓蛙能在更廣闊的空間自由的生活。





方濤教育


但作為一個剛從學生時代走來的人,我想這個問題的重心可能要從題主的心理去分析。因為,教導不要做井底之蛙,從學生角度來看,可能會認為,老師認為我們就是井底之蛙,所以才提出這樣的建議,心中或多或少有些不服氣,或是委屈。

所以,老師教導學生的道理一定是對的,不過,或許可以採用其它更加溫和教育方式進行詮釋,比如先說寓言故事,再提出不要做井底之蛙的結論,讓部分學生減少代入感。當然,作為學生,主要任務是學習,目標大了,眼界寬了,眼下的糾結自然就少了。



奔跑的捲髮山羊


這個答案是肯定的,人確實不能做井底之蛙!

“井底之蛙”這個成語,源自我們小學課本《井底之蛙》裡的一個故事:小鳥與青蛙對話,小鳥說天太大了,無邊無際;而青蛙說天就井口那麼大。這是用來形容那些目光短淺、妄自菲薄、故步自封的人。

其實,這個寓言故事最早出自《莊子·秋水》裡河伯和北海若對話,曰:“井蛙不可以語於海者,拘於虛也。”大概意思就是說你不能跟井底之蛙去談論大海。

對此,我們有更多的理解可以探討。

第一 問題要多角度看待

青蛙從小到大都生長在井底,@在他的意識裡天就是井口大,無可厚非。而小鳥從出生開始就在翱翔天空,所以他們對天空理解肯定不同。站在各自角度,就是“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無可厚非,因為在大環境面前,單體力量太脆弱太渺小了。

我們每個人也是如此,誰都改變不了社會,只能適應社會。就像富二代與普通老百姓對於幸福理解不同是一個道理,尤其是在一個越來越容易階層固化的社會,“鯉魚跳龍門”更是難上加難。

第二 人要有危機意識

井底,意味著空間狹小、食物短缺,萬一遇到大旱之年,可能井水都會乾涸。到時候,只有坐以待斃,所以人要有危機意識,這是生存問題。只有跳出井底,才能獲得更廣闊的發展空間。

我們每個人何嘗不是如此呢,千萬不能得過且過,渾渾噩噩。應該珍惜每一天,勇敢的去闖蕩,去奮鬥,尤其是趁年輕的時候。

第三 開拓視野、增長知識,提升自己格局

正是因為每個人在社會、自然面前太渺小,所以我們每個人生來思維侷限性都很大。正因為如此,我們更要努力拼搏、掙扎,不斷開拓自己視野,提升自己的格局,提高自己技能,才能更好適應越來越信息化、智能化的社會。

親愛的朋友們。期待大家有很多的觀點可以交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