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關於愛慾與成長的故事,讀了會上癮!

本週,我們將陪大家閱讀的是約翰·歐文的《獨居的一年》。


這個關於愛慾與成長的故事,讀了會上癮!

《獨居的一年》,2018


關於書名,有幾種不同的翻譯版本,有翻成《獨居的一年》的,也有叫作《寡居的一年》,還有的根據字面意思譯為《一年的寡婦》。


其實無論哪一種譯法,指的都是女主人公露絲失去丈夫後成為寡婦的那一年。


那一年,露絲獨自帶著三歲的兒子在郊區生活;那一年,她遠離世俗的喧囂,只關注自己的內心;也是在那一年,她理解了母親,也原諒了母親。


那一年是露絲人生的轉折點。在這之前,她自以為是卻又孤獨迷茫,她事業成功經濟獨立,內心卻是乾涸封閉的。


而在獨居的一年之後,她找到了想要的生活,也找到了真正的自我。


人的成長並非漸進的過程,而是在經歷了某個特殊的事件後突然發生的。


當我們回顧自己的人生道路,也不難發現這樣的關鍵節點。


這個關於愛慾與成長的故事,讀了會上癮!


在這個節點之前,所經歷的一切似乎都只是在為成長做準備,直到某件事情發生,成長的跳躍才得以完成,關於人生的重要領悟也終於得以進入我們的心靈。


在那些時刻,我們突然成熟起來,彷彿一夜長大。


希望通過本週的閱讀,你能從中得到這些關於人生、關於成長和愛的領悟。


這個關於愛慾與成長的故事,讀了會上癮!


本書的作者約翰·歐文,是美國當代著名的小說家。


這個關於愛慾與成長的故事,讀了會上癮!


提到歐文,總是不可避免地要提及另一個當代著名作家村上春樹。筆耕不輟三十餘年的村上一直將歐文視為自己的偶像。


早在1984年,村上春樹剛剛以《且聽風吟》在文壇嶄露頭角時,便以一個仰慕者的身份採訪了約翰·歐文。


當時的約翰·歐文已經是知名作家,抽不出時間接受採訪。為了能和歐文見面,村上春樹去了歐文每天跑步的紐約中央公園,兩人一邊跑步一邊完成了採訪。


這段經歷也成為村上最難忘的美好回憶。後來,村上春樹還親自翻譯過歐文的《放熊歸山》和《蓋普眼中的世界》。


村上說:“讀歐文的書會上癮,他的讀者都變成了癮君子。”


事實也的確如此。歐文的作品先後被翻譯成35種語言,在全球40多個國家暢銷近半個世紀。


這個關於愛慾與成長的故事,讀了會上癮!


從紐約到巴黎,從東京到中國,沒有人不愛約翰·歐文。


歐文是美國最具想象力和熱情的作家,被譽為“狄更斯再世”。


從1978年寫出第一部作品至今,歐文已創作了十四部小說,每一本都登上了《紐約時報》的暢銷榜。


他創作的《蘋果酒屋的規則》更是一舉榮獲了奧斯卡金像獎改編劇本獎。


與這些舉世矚目的成就相對應的,是約翰·歐文對文學的執著與熱愛。


當讀者為他的才華與天賦所折服時,很難想象這個寫出這麼多精彩故事的作家,小時候曾患過閱讀困難症。


歐文的童年並不幸福美滿,父母離異,他和母親在繼父家的生活,使得兒時的歐文養成了內向的性格,學習成績也差強人意。


這個關於愛慾與成長的故事,讀了會上癮!


但他從小立志要當作家,並一直朝著這個目標努力,從未改變過初衷。


這個關於愛慾與成長的故事,讀了會上癮!


約翰·歐文的小說畫面感很強,而且往往時間和空間的跨度都很大,這一點在《獨居的一年》中也有體現。


這本小說以女主人公露絲的人生經歷為主線,講述了一個關於愛與成長的溫暖故事。


故事從1958年一直寫到1995年,時間跨越37年,地點涉及紐約和阿姆斯特丹。


作者用六百頁、四十七萬字的篇幅,為讀者勾畫了一幅20世紀的豐繁圖景。


四歲的女孩露絲,無意中撞見了母親和男孩埃迪的一次情事,嚇得驚聲尖叫起來,躺在床上的母親瑪麗恩鎮靜地對她說:“別叫啦,親愛的,不就是埃迪和我嘛。”


這個關於愛慾與成長的故事,讀了會上癮!


故事就這樣拉開了序幕。


露絲不知道,這個長相酷似她死去的哥哥的十六歲男孩,是父親特德特意安排在瑪麗恩身邊的,他想讓瑪麗恩出軌,以便在離婚官司中得到露絲的撫養權。


特德和瑪麗恩的婚姻早已支離破碎,兩個兒子的喪生更是加速了這個家庭的分崩離析。


雖然他們後來又有了第三個孩子露絲,但悲傷依舊籠罩著這個不幸的家。


而失去了兒子的瑪麗恩已不敢再愛露絲。她害怕再次遭受失去孩子的打擊,也害怕自己的憂傷傳染給露絲,於是選擇了離家出走。


露絲就這樣在父親的照顧下長大,從此再也沒有見過母親。


母愛的缺席,給露絲的成長帶去了陰影,也極大地影響著她對婚姻和家庭的信心。


直到她結婚生子,後來又成為了寡婦,才漸漸理解了瑪麗恩的選擇。


這個關於愛慾與成長的故事,讀了會上癮!


而當年那個愛上了瑪麗恩的十六歲男孩埃迪,也一直在等著瑪麗恩的歸來。事實上,在瑪麗恩走後他便再沒有愛上過其他人。


時光走到1995年的秋天,露絲已經41歲,就在她遇到真愛再次結婚時,瑪麗恩回來了。


此時的瑪麗恩已經76歲,溫柔優雅依舊,往日的悲傷也已消退。


當她牽著埃迪的手出現在露絲面前時,吃驚的露絲留下了激動的眼淚,這時瑪麗恩依舊鎮定地說:“別哭了,親愛的,不就是埃迪和我嘛。”


同樣的句子,拉開了故事的序幕,同樣的句子,也給這個溫暖感人的故事畫上了圓滿的句號。


人生四季輪迴,最終又回到了原點。但是站在原點的人已經不同。


從夏天到秋天,從青春到遲暮,他們經過了人生的創傷與悲痛,失去所愛又重獲所愛,他們都從中完成了各自的自我和解。


這個關於愛慾與成長的故事,讀了會上癮!


作者將這樣一個漫長的故事巧妙地安排在人生的三個時間點上,1958年夏天,1990年秋天,和1995年秋天。


這個關於愛慾與成長的故事,讀了會上癮!


夏天像青春年少,洋溢著激情,而秋天則是人生暮年,激情早已沉澱,愛卻愈發顯得濃郁,就像一罈散發著芬芳的陳釀美酒。


歐文曾經自我評價說:“我是個老派的、講故事的人。我不是分析派,也不是知識分子。在寫作中,真正永恆的是故事、角色、歡笑和眼淚。”


在《獨居的一年》裡,他也塑造了四個寫故事的人——悲傷的瑪麗恩、失去母親的露絲、喜歡和年輕女性調情的特德、以及只愛老女人的埃迪。


他們的職業都是作家。而歐文通過對他們的描寫,也間接地揭露了一個小說家是怎樣寫作的。


小說是該以真實經驗為素材,還是全憑想象?這個問題書中的露絲也問過自己。


身為享有國際聲譽的知名作家,她曾經宣稱小說家應依靠純粹的想象。但事實上,她卻是在自身經歷的基礎上寫出了最成功的一部作品。


沒有哪一個作家的作品不是真實經驗的折射。寫作是創造一個故事的過程,同時故事也在創造著寫作者的人生。


這個關於愛慾與成長的故事,讀了會上癮!


瑪麗恩通過寫作,最終消減了內心沉重的悲傷;埃迪通過寫作,寄託著他對瑪麗恩的愛與思念;而露絲通過寫作,完成了她的自我成長。


事實上,在《獨居的一年》裡也有著作者歐文自己的真實經歷。


早在歐文出生之前,他的父母便離異了,6歲時母親再婚,歐文便跟著母親和繼父一起生活。


他從未見過自己的親生父親,也沒有想過要去尋找父親。


在作品裡,露絲也自始至終沒有去找瑪麗恩。她不止一次地想過這件事,但每一次的答案都是一樣的,她決定不去尋找,而是等待瑪麗恩的歸來。


她也終於等到了這一天,等到瑪麗恩消減了自己的悲傷,重新回到生活中來。


這大概就是故事的力量,給人溫暖,給人希望,讓我們相信即使是殘酷的現實人生,也可以煲成一鍋滾燙暖心的粥。


這個關於愛慾與成長的故事,讀了會上癮!


正如村上春樹所說:“我相信故事的力量,雖然這世界仍有苦難,但善的故事會像火把一樣溫暖人們的心。”


在明天的閱讀中,就讓我們一起在歐文真誠而不乏幽默的敘述裡,品味這個溫暖的人生故事。


在開始閱讀《獨居的一年》之前,讓我們先來思考以下幾個問題:


  • 你是否也有過獨居的經歷,那些經歷對你後來的人生產生了怎樣的影響?
  • 人生難免經歷失去,這時你會如何面對?
  • 如果被悲傷重重包裹,要怎麼做才能破繭而出?
  • 母愛缺失的童年,對人的一生有多大影響?
  • 一個人如何找到內心的聲音,活出想要的人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