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震預測功能滯後,往往是“馬後炮”,你怎麼看?

思源亍


汶川地震發生後,地震預測預報等工作並沒有長足進步,人們早已忘記了曾經的傷痛。就如同03年非典一樣,疫情過後,人們早已忘記,新的疫情發生了,才手忙腳亂。



思源亍


並非地震預測滯後,而是人類仍不具備預測地震的能力。有人將地震和異常動物活動聯繫起來,但通常是異常動物活動後偶然發生地震,馬後炮地認為動物活動預示著地震。

迄今為止人類還沒有找到科學預測地震的辦法,地震發生於地下的地質活斷層,地質活動會導致斷層的錯位、斷裂、重構等,同時釋放大量的能量,傳播到地表造成損壞。要預測地震就要嚴密地監視每一處活斷層的運動,而且要預測其能量的累積和引發地質重構所需的臨界能量,辦不到這些事情大概就無法預測地震。目前能做到的是根據地震波等監測、歷史地震事件等確定某地方是否存在地質活動斷層,大概預測其活動規律,能做出較為長遠地預測,比如日本處於大洋和大陸板塊的碰撞地帶,發生地震是必然的卻無法在活斷層重構的之前準確預測。地震的預測不像氣象預測具有氣象雲圖等實際可見的數據,地震通常是小規模的活動不斷,大規模的活動缺乏時間上的規律,畢竟重構後結構都變了,那麼能量重新積累再次改變應該又不一樣了,造成預測非常難。

歷史上基本沒有準確預測的地震,有那麼幾次偶然預測對了也算是蒙,像所謂的地震雲、異常動物活動之類的,和地震的關係其實並不明顯,而動物因為繁殖期等因素時常有聚集的異常行為,有時候根據這些預測的地震真的只是馬後炮,是因為有了異常活動恰好發生了地震,然後人們就將兩者聯繫起來,但異常動物活動之後大多數都沒有地震發生。其實以上說的有一點不準確,在地質斷裂帶上,地震實際上是很頻繁發生的,只不過絕大多數都是很小規模的地震,不會造成地表人類的察覺,除非用靈敏的感測儀器收集地震波的信息。而這可以被用來做地震的預警,地震的橫波縱波以及面波傳播的速度不同,縱波傳播快而對地面的危害小,地震的主要危害是由橫波和麵波造成的,可以利用傳播的時間差將信息傳遞出去提醒人們做好準備。

至少在現在所謂的預測地震基本上沒有馬前炮,都是馬後炮,在地震後根據某些異常數據判斷可能和地震有關,然後收集更多的相關信息,然後研究到底是不是有關,研究預測地震的辦法;但現在的預警方式,就是更先進的馬後炮,可以為人們爭取寶貴的幾秒幾十秒。


來看世界呀


地下探測的難度是非常大的,地質上有挺出名的一句話“我們對地下的瞭解還不如對月球多”

現在我們對地層能做的分析,還限於地質構造,大範圍的長期的地應力分析,較小尺度的岩石彈性和脆性預測等參數。

要預測地震,起碼需要知道實時的地應力變化和大地層的受力結果。

實際上,國外主流科學界都已經放棄了地震預測研究,將主要精力放在對抗地震破壞,和地震後的迅速救災上。

所以不是國家“馬後炮”,而是全球現在的技術根本達不到預測的技術,目前我國投入預測地震的科研費用高達幾十億,很有期待我們會是第一個可以預測地震的國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