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临沂文化系列|故国故城 南武城故城:儒风南武城

  核心提示: 平邑郑城镇曾子山,最高海拔487.4米,在北有蒙山的沂蒙大地上,算不上高大。仰卧神佛、印盒峰眺、透明崮……山势俊朗、奇峰林立的曾子山,处处散发着大自然鬼斧神工的秀美之气;武城古城遗址、王肖武起义军寨遗址、富贵顶摩崖造像和石刻、郑康成石室、重修玉皇宫碑记……


「原创」临沂文化系列|故国故城  南武城故城:儒风南武城


“鲁南奇葩”曾子山

  平邑郑城镇曾子山,最高海拔487.4米,在北有蒙山的沂蒙大地上,算不上高大。仰卧神佛、印盒峰眺、透明崮……山势俊朗、奇峰林立的曾子山,处处散发着大自然鬼斧神工的秀美之气;武城古城遗址、王肖武起义军寨遗址、富贵顶摩崖造像和石刻、郑康成石室、重修玉皇宫碑记……苍老的石壁,更为曾子山积淀了深厚的人文历史底蕴。总面积418公顷的曾子山自然风景区,有大小景点30余处,可谓移步换景。曾子山的魅力还远不止此。因出生于山脚下南武城村的“宗圣”曾子而得名,曾子墓、曾皙墓的两两相望,这里被誉为曾子故里。曾子山,拥有着冠绝鲁南的一方明山丽水,更是孕育出儒家四圣之一宗圣曾子、孔子“七十二贤”之曾点(名皙)、澹台灭明等儒家先贤,遍吹一股儒家风尚。其后又涌现出如西晋政治家、军事家羊祜、书法家羊欣等一大批历史名人。鲁南奇葩,便是人们对曾子山的美好注脚。


「原创」临沂文化系列|故国故城  南武城故城:儒风南武城


宗圣印记

  背负曾子山,脚蹬温凉河,占尽风水玄机……在曾子山东北方向1500米左右的这个高大土丘,便是曾子墓。墓葬底部用条石垒砌,封土高3.5米,直径10米。据村里人说,原先的墓要比现在大得多,文革中被夷为平地,后墓地从土桥原址迁了过来。与之相邻的西南面,是曾子的父亲曾皙墓,墓上植有松树、槐树,直径要比曾子墓稍大。出生于曾子山下南武城村的曾子,拜孔子为师,以仁为己任,毕生传播儒家思想,被后世尊称为“宗圣”。千百年后,饱经风雨的曾子墓,依然守望着这方灵秀的水土;一代名儒曾子的恩泽,更是滋养着代代曾子山下的淳朴村民。曾子的生平故事、名人典故,始终回荡在这宁静的乡间,萦绕在村里男女老少的耳畔。“南城之垒,曾皙之冢……曾子非不孝也,以为褒君显父,不在聚财;扬名显祖,不在车马。”东汉政治家王符在《潜夫论?浮侈》中如是评论曾子之孝。以孝著称的曾子,简藏其父,历代传为佳话。曾子杀猪、曾子杀人的典故,在南武城之地,更是路人皆知。话说曾子的夫人,一天要到集市上赶集,孩子哭喊着要跟随,于是曾氏就对孩子说:“你在家老实呆着,等我回来杀猪给你吃!”曾氏回来后,见曾子正在磨刀,便问缘由。曾子说打算杀猪给孩子吃。曾氏笑道:“当初说杀猪,不过是哄孩子的玩笑话罢了,何必当真?”曾子认真地说:“这可不是玩笑话!父母是孩子的第一导师,要教育孩子诚信,不能撒谎!既然你已经答应了孩子杀猪,我们就要做到!”因为兑现一句承诺,曾子杀猪给孩子吃,这便是2000多年前曾子的育人、为人之道。一天,曾子的母亲正在家里织布,突然有一人跑进门来,对她说:“不好了!曾子在外面杀人了!”听到消息的曾母,仍安之若素,继续织着布,并对来人说:“我相信儿子的品德,他是不会去杀人的。”没隔多久,又一人跑来对她说:“曾子在外面杀人了!”听完后,曾子的母亲,仍然在不慌不忙地穿梭引线。又过了一会,第三个报信的人跑来对她说:“曾子真的在外面杀人了!”曾母听到这里,心里开始紧张了起来。这种人命关天的事,势必要株连亲属。因此,曾母顾不上打听儿子的下落,就急忙扔掉手中的梭子,关上院门,匆匆跑了出去。原来,在离南武城村不远的费邑,有一个和曾子同名同姓的人,在外乡杀了人,于是“曾子杀人”的说法不胫而走。这就是“曾子杀人”、“慈母投梭”的典故。以曾子的良好品休、曾母对儿子的了解,曾母不会相信“曾子杀人”的说法,但是连续多人的传说,竟也让她动摇了起来。这大概便是“谎话三遍即成真”的最早版本吧。关于曾子的典故,每一个土生土长的南武城村人,都耳熟能详;在南武城古城墙内外的多个村子里,曾挖出曾子生活时代的泥瓦罐等物品;刻有“曾子墓”的石碑,曾子墓、曾皙墓……一代宗圣曾子,在曾子山下的南武城,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记。

以容取人,失之子羽

  澹台灭明,字子羽,鲁国武城人。其长相额低口窄,鼻梁低矮,不具大器形貌。子游做武城宰时,曾向孔子推荐澹台灭明。《大戴礼记?五帝礼》记载:“澹台灭明投师孔子门下,孔子见他相貌丑陋而勉强收为弟子。后发现澹台灭明品德高尚、学风端正,于是发出:‘以容取人乎,失之子羽;以言取人乎,失之宰予’的感慨”。澹台灭明听从孔子的教诲,刻苦学习,终于学有所成,跻身于知名学者之列。他到吴国讲学时,其门徒达300之众,成为享誉大江南北的一代名师,孔子七十二贤之一。澹台灭明去世后,其弟子将他安葬于武城故里,土桥村西300米处,与曾皙墓东西相望,紧靠温凉河。当地人称“澹台墓,离河十八步”。文革中,该墓被夷为平地。澹台灭明重义轻财,在当地流传着斩蛟投璧的典故。一次,澹台灭明身带一块价值连城的宝玉渡过温凉河。舟至河心,忽有两条蛟龙从河中跃出,欲抢夺宝玉。澹台灭明挥剑将二蛟斩于河里,并将宝玉投入水中,以示既不屈从权势,又不贪爱财宝的品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