滄浪之水——抉擇是痛苦的本源

閻真的《滄浪之水》是一部現代官場小說,書名“滄浪之水”語出屈原《漁父》:滄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纓;滄浪之水濁兮,可以濯吾足。

文章中的主人公池大為研究生畢業後成為衛生廳辦公室的一名工作人員。工作中的池大為就是一個屈原式的人物。他常以屈原、李白自比,用一個知識分子的清高去詮釋人生的價值。他把那些將物質享受與佔有當作人生最高人生目標的人稱為“豬人”,把那些為了達到某種利益目標而在領導和上級前極盡諂媚之能的人成為“狗人”。他的周圍雖充斥了很多這樣的豬人、狗人,但他在精神上與這些人劃清界線,他的人生觀在於探尋人生的意義,而非追求物質利益。

他說:“別人願意用世俗的方式體驗世界,那是他可憐的選擇,我決不走上那條路的。似乎有一種神秘的聲音,從靈魂深處生長出來的聲音提醒我,我註定要為天下,而不是自己活著,這是我的宿命。”

但是現實是殘酷的,現實世界嚴重偏離了池大為的精神世界,自己的清高沒有為自己換來周圍的人甚至自己家人的一點點認同,他猶如孤獨的行者,行走於冷眼旁觀的世界。現在的池大為像極了被楚懷王排擠的屈原,“舉世皆濁我獨清,眾人皆醉我獨醒”是他的處境。

尤其當週圍的“狗人”丁小槐利用一切手段在單位不斷地晉升,在單位混的風生水起之時,池大為因為堅持不找關係,不走後門,自己晉級成問題,單位住房陳問題,老婆調動成問題,兒子入學成為問題,這些都時時刻刻折磨著這個清高的堅守者。最終,池大為的價值觀在痛苦中不斷地醞釀著,最終發酵為世俗的酒。

故事的高潮是主人公池大為人生價值觀改變的那一刻,生活的種種打擊猶如漁父的勸告:“聖人不凝滯於物,而能與世推移。世人皆濁,何不淈其泥而揚其波?眾人皆醉,何不哺其糟而啜其醨?何故深思高舉,自令放為?”屈原最終堅守自己的情操,寧赴湘流,葬身於江魚之腹中。

如果池大為也能與屈原一樣的話故事該結尾了,但本書到此時正是另一段故事的開始,此時的池大為已經處在人生的最低點,痛苦的精神折磨讓他最終邁向了自己痛恨的一面。他選擇了隨其流而揚其波,成了一個俗人市儈。他開始不擇手段爭取利益,工於心計。一年時間,老婆調動了,房子有了,職稱有了,位子有了,工資漲了,博士讀了,說話也管用了,現在的池大為成了人們眼中的“聰明人”。

終於他爬到了人生的最高點,他成為了人人敬仰的池廳長。此時的池大為內心的聲音依然在他腦海中迴盪,“我註定要為天下,而不是自己活著,這是我的宿命”但這是他再也回不到的過去。

書的結尾池大為回到家鄉在父親的墳前說:“你相信人性的善良,相信時間的公正,信念和原則置於生命之上。你對世界的理解有著浪漫的崇高,而沒有現實的庸人氣息。我理解你以知其不可為而為之的姿態,那樣從容不迫地走上了犧牲的道路……而我你的兒子,卻在大勢所趨別無選擇的口實之中,隨波逐流的走上了另一條道路。那裡有鮮花,有掌聲,有虛擬的尊嚴和真實的利益。於是我失去了信念,放棄了堅守,成為了一個被迫的虛無主義者。我的心中也有隱痛,用灑脫掩飾起來的隱痛,無法與別人交流的隱痛,這是一個時代的苦悶。”

讀完最後這段深深地懺悔,我似乎看到了那個高高在上的中年人無助的樣子,當心中的堅守與現實的不堪作鬥爭時,抉擇顯得那麼痛苦。是要像屈原那樣堅守清高,還是要踏入這“滄浪之水”隨波逐流。這是一個複雜的世界,我們必須做出選擇,而每一次選擇都是可能是痛苦的,這便也是這個時代我們面臨的處境吧。

滄浪之水——抉擇是痛苦的本源

《滄浪之水》


滄浪之水——抉擇是痛苦的本源

屈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