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國大敗李信20萬秦軍,卻被王翦破國,關鍵的原因,其實早已註定

導言:“南霸天”楚國,大敗李信秦軍20萬,卻因大意被王翦破國,關鍵的原因,其實早已註定,暴露出制度問題

戰國時期,楚國一直被看成一個不可忽視的強國,雖然沒成中原霸主,但一直獨霸南方,被稱為“南霸天”,總是在關鍵時刻對格局起到重要決定作用,作為戰國七雄的重要組成之一,它擁有著強大的國家實力,那怕是在戰國時代,從來沒有進行過任何一場完整的變法,依舊擁有與秦國一戰的實力,尤其是在戰國末年的時候,楚國創造了抗秦戰爭當中最大的勝利,可謂是一場奇蹟。

楚國大敗李信20萬秦軍,卻被王翦破國,關鍵的原因,其實早已註定

秦國首次滅楚,反遭重創

那是秦國第一次的滅楚之戰,由秦國年輕將領中的佼佼者李信帶兵,當時李信帶領秦軍二十萬南下滅楚,但戰爭的結果卻不是那麼的盡如人意,相反,20軍隊死傷過半,軍隊所帶領的重型武裝裝備幾乎全部丟失,秦國蒙受了自滅國之戰以來最大的失敗,可謂是楚國抗秦戰爭當中最大的一次成功。

按理來說,如果楚國繼續在這條路上走下去,那麼還是有著與秦國一戰的實力的,可是後來的事情發展卻超乎了人們的想象,或者說完全與楚國的謀劃背道而馳,秦國在蒙受了李信軍隊的失敗之後,便深刻的認識到了自己的錯誤,重新將名將王翦請了回來,發動了更大規模的滅國之戰。

秦國二次滅楚,楚軍大敗而國破,是楚軍輕敵原因嗎?

第二次滅楚戰爭由王翦統領,帶領秦國舉國之兵六十萬南下滅楚,毫無意外的楚國被秦國打的大敗,楚國的統兵之人項燕,死在戰場上,項梁不知所終,整個楚國頃刻之間土崩瓦解,秦國統一道路上最大的敵人被消滅。

楚國大敗李信20萬秦軍,卻被王翦破國,關鍵的原因,其實早已註定

對於這場戰爭有很多人感到十分的惋惜,因為從歷史的蛛絲馬跡當中來看,楚國的失敗很大程度上,是因為輕敵和大意所導致的,那麼這樣的觀點是否正確呢?本篇就來重點的分析一下,楚國是否像人們傳言中的那樣值得同情!

  • 楚軍戰勝秦國大將李信後,確實有輕敵冒進的表現

首先我們來看一下,楚國的失敗是否是因為輕敵和大意所導致的;其實我們從諸多的歷史記載當中來看,楚國在對戰王翦軍隊的時候,確實沒有對抗李信時那樣細緻,確實有著輕敵冒進的表現,可能是因為之前打敗了李信軍隊所獲得的勝利,讓楚軍產生了膨脹的心理,所以那個時候,楚國軍隊認為秦軍也不一定就是戰無不勝的,自然會在軍隊當中蔓延一種輕視敵人的風氣。

在那場戰爭當中,楚軍確實有著大意的表現,但其所表現出來的這種鬆懈和大意卻與普通的輕敵並不相同,換句話說,楚軍所表現出來的鬆懈並非偶然而是必然的,這也是我們分析這個問題的關鍵。為什麼這麼說呢?我們來看一下王翦所帶領的軍隊在當時的表現就可知一二了。

楚國大敗李信20萬秦軍,卻被王翦破國,關鍵的原因,其實早已註定

  • 王翦率軍二次滅楚,採取穩紮穩打戰術

王翦帶領第二次滅楚戰爭的時候,並沒有選擇像李信那般急功近利,反而是在軍隊長途跋涉之後建立了防禦壁壘,整個軍隊處在防守的態勢當中,是穩紮穩打的戰術;楚國軍隊如果不進行攻擊,那麼秦國的士兵絕對不會發動戰爭,於是便形成了冷兵器時代最大的一場對峙戰爭。

那時兩個國家參戰人數達到上百萬之多,處在相對平衡的狀態之下,因為秦軍建造的防禦壁壘比較堅固,楚國軍隊接二連三的挑釁並沒有實際作用,漸漸的連帶著國家的軍隊展開了長期的防禦和對峙。之後楚國朝堂之上,對於戰場情況的分析就開始出現偏差,因為之前楚軍取得過一場比較大的勝利,所以很多的朝堂官員都認為,楚軍對戰秦軍是有著一戰之力的。

  • 楚國貴族擁兵自重,相互掣肘,採取防禦手段進行相持

而此時楚國軍隊卻採取防禦的手段,並沒有一舉擊潰秦軍,所以很多人都在猜測領兵的項氏家族其實別有所圖;這其實是一種必然的結果,因為楚國一直以來奉行的就是分治的政治制度,在這種政策的影響之下,楚國的絕大部分國家權力是分散在各大貴族手中的,其中領兵的項氏家族就是一個大的貴族,在戰爭時擁兵自重的貴族總是有著比較高的地位。

楚國大敗李信20萬秦軍,卻被王翦破國,關鍵的原因,其實早已註定

因此,其他的各大家族不可能對於它實力的增長置之不理,所以當戰爭處在比較緩和時段的時候,各大家族為了削弱項氏一族的實力,很容易便能夠抓住戰場上的一些可操作的點,其實這也是王翦為什麼選擇對峙的原因。

王翦對於楚國朝堂態勢實際上是非常瞭解的,他非常明白對於楚國這個國家來講,一旦沒有了危急到國家生存的戰爭,那麼各大家族之間的掣肘就是接連不斷的,一旦有個大貴族打破平衡要壯大時,那麼制衡的局面就會出現,而擁兵的項氏一族就無法再將全部的精力投放到戰場之上。

王翦之所以打持久戰,是等待楚國貴族出現掣肘時機

再者,楚國的軍隊實際上也是由各大貴族出兵所組成的,朝堂之上的貴族官員一旦發生爭鬥,軍隊內部必然會發生割裂的現象,士兵們無法同心協力地面對入侵的敵人,整個國家的軍事實力也就不能很好地發揮出來,所以,王翦之所以選擇對峙,實際上是在等,等楚國的貴族出現掣肘,等他們掉以輕心。

楚國大敗李信20萬秦軍,卻被王翦破國,關鍵的原因,其實早已註定

而事實也與王翦所期待的相差無幾,因為長期的對峙,各大家族之間再次陷入勾心鬥角之中,為了打壓項家的實力,有的家族甚至切斷了對於軍隊的後援保障,而項燕為了鞏固自身的地位,也為了逼迫各大家族繼續為他們提供資源,有心通過失敗來警醒他們,讓他們認識到項家的重要性,所以楚軍在戰場上節節敗退。

甚至在這種環境之下,項燕也萌生了反抗楚王的心思,他希望能擁立楚國另一位王族子弟昌平君為楚王,整個楚國退居到江南一帶,繼續抗秦事業,因此,當時的楚國實際上是混亂不堪的。

楚國在戰場上大意輕敵,是分治制度引起的

所以我們說楚國確實在戰場上有著大意的表現,但它的這種大意卻並非是普通的鬆懈,而是一種在基礎政治制度的作用之下,必然會出現的結果,是不可控的。因此,楚國的這種因為大意而導致失敗並不值得人們同情。因為如果楚國的基礎政治制度不加以改善的話,就永遠改變不了它內部分裂的現實情況。

楚國大敗李信20萬秦軍,卻被王翦破國,關鍵的原因,其實早已註定

再者,我們通過秦楚兩個國家在戰爭失敗之後的表現,也可以得到這個問題的答案。秦國在第一次滅楚戰爭的時候,蒙受了巨大的失敗,但是對於戰爭的失敗秦國卻表現出了很好的應對。首先,嬴政並沒有因此而責怪任何一名秦軍將領,那怕是對戰爭失敗要負有重大責任的李信,也並沒有因此而獲罪,在後來的滅燕的戰爭當中依舊能看到李信的身影。

之後嬴政反思了自身的問題,事實上,在第一次滅楚戰爭發生之前,王翦就已經進言過,如果想要消滅楚國,那必須要舉國之兵才可以,但嬴政並沒有採納王翦的做法,反而是同意了王翦辭官回鄉的請求,這讓嬴政後悔不已,戰爭失敗之後,嬴政親自去請王翦帶兵,改正了自身的錯誤。

這足以看出秦國整個朝堂的運轉是非常良性的,同時,我們再看看楚國,楚國卻處在各大貴族的勾心鬥角之中,楚國實際上沒有真正的瞭解到國內的各項發展,也沒有辦法阻止貴族之間的這種爭鬥,對於整個國家的控制實際上是非常松的,所以單純從行政方面的凝聚力來看,楚國就比秦國要弱很多個檔次。

楚國大敗李信20萬秦軍,卻被王翦破國,關鍵的原因,其實早已註定

自身的制度,決定楚國與秦國國家恢復能力不同

  • 秦國兵敗後能迅速發起更大的戰役

其次,秦國在經歷了失敗之後,國內的生產發展都沒有受到很大的影響,相反,它在很短的時間內就在組織再生產,然後重新發動了更大規模的滅國之戰,動作的一氣呵成,完全可以當作是沒有經歷任何的喘息,這其實是國家實力的一種具體的體現,用現代人的話來講,就是這個國家的戰時生產能力非常之高,對於戰爭的應對力非常之強。

  • 楚國兵敗後,各大貴族有投降心理

而對應的楚國就沒有這麼幸運了,經歷了抗秦戰爭的失敗,楚國的各大貴族實際上已經偏向了投降秦國這一方面,因為楚國基本政治制度的作用,一旦貴族轉移了手中的權力,那麼就算是楚王也是無力迴天的。

楚國本身內部的經濟發展就非常的薄弱,這樣的國家在戰場上只能夠表現出瞬時間的爆發力,將之前積累的力量一股腦的投入到戰場之上,瞬間爆發出的戰鬥力相當驚人,但如果長期的對抗下去就會顯得體力不支,所以楚國在蒙受一次失敗之後,根本沒有秦國那樣的恢復能力,也就無法再次阻止抵抗了;楚軍的失敗是早已註定了。

楚國大敗李信20萬秦軍,卻被王翦破國,關鍵的原因,其實早已註定

楚國內部發展沒有形成良性循環,兵敗後不能迅速恢復實力

我們從國家的恢復能力上來看,楚國與秦國之間也是有著很大差距的,秦國在經歷失敗之後可以幾乎不受影響的再次發動戰爭,可是楚國才經歷失敗之後卻無法再次組織抵抗;所以,如果楚國不能夠一擊將秦國擊潰,那麼將永遠失去打敗秦國的機會,所以說,楚國最終的失敗是一直以來國家發展的漏洞所造成的必然結果。

楚國自身的發展阻礙決定了它在發展過程當中,無法形成良性的國家循環,軍隊雖然有著很強的作戰能力,但卻沒有能夠為他提供保證的後援支撐,一旦裝備精良、作戰實力高的第一批軍隊遭遇了失敗,楚國無法再聚集第二批軍隊進行作戰。因此,當秦軍將其打敗之後楚國便再也爬不起來了。這是一種必然的結果,也並不值得人們為此而惋惜。

討論

  • 戰國末期,楚國實力與巔峰時期不可同日而語

最後,楚國的國家實力實際上在秦宣太后執政的時候,就有了一次比較大的削弱,宣太后本身是楚國人,她執政之後,利用自己楚人的身份誘騙楚懷王入秦將其扣押,然後趁楚國沒有國君大舉進攻,佔領了楚國不少的土地,甚至逼迫楚國遷移了都城,我們所熟知的愛國主義詩人屈原,就是在楚國舊都被攻破之後投江自盡的。

楚國大敗李信20萬秦軍,卻被王翦破國,關鍵的原因,其實早已註定

所以,楚國在戰國末年的實力,其實不能與之前的它同日而語;雖然當時的楚國號稱是百萬軍隊,但這百萬軍隊的水分還是非常大的,真正具有強大作戰實力的也只有項氏家族,所帶領的江東子弟兵,在項燕生死之後,楚國的軍隊就已經走向了潰散了,所能夠展現出來的實力完全不能與秦國相提並論。

戰國末年的楚國其實已經非常衰弱了,國家的領土疆域面積也大範圍的縮小,真正的戰鬥實力的部隊也是少之又少,在比拼綜合國力的巨大戰爭當中是心有餘而力不足的,被秦國打敗也就不足為奇了。

  • 韓、趙、魏三國已滅亡,楚國無援可求

再者,在楚國被消滅之前,韓、趙、魏三家已經滅亡,燕國退往遼東地區,齊國奉行與秦國交好的政策,楚國對於各大諸侯國的情境置之不理,它沒有任何一個國家可以求援,如果不能以自身的實力來抵抗秦軍的話,那麼就只有滅亡這一條道路可以走了。

楚國大敗李信20萬秦軍,卻被王翦破國,關鍵的原因,其實早已註定

所以無論楚國軍隊是否在戰場上表現出鬆懈和大意,其最終的滅亡都是無法改變的。因為無論從它的國家實力來講,還是從它的國家發展狀態來講,楚國都已經步入了末年階段,對於實力發展處在頂峰的秦國來講,本身就是無法匹敵的,所以楚國的滅亡其實並不值得人們可憐,所謂的在戰場上表現出來的鬆懈和大意也只是一種藉口而已。畢竟它的大意是由基礎的國家制度所決定的,是必然會發生的事件。

小結

從以上敘述中,我們可以看到,楚國最終的結局,並非是因為它對於單場戰爭的應對方式出現了問題,也不是它在戰場上的反應出現了偏差,而是因為它基礎的政治制度就已經偏離了正確的航向,它所實施的發展方式也已經完全跟不上時代的潮流了,因此才會導致最終在面對戰爭的時候實力不濟,才會導致抗秦戰爭的失敗。

我們糾結根源是要從楚國的分治制度上來找問題的,楚國的分治制度是模仿西周的分封制度而建立的一種基礎的制度,在這種政策的指引之下,真正掌握楚國發展命脈的實際上是楚國的老氏族,而我們今天所熟知的楚國,比較著名的官員幾乎都是出自老氏族的。

楚國大敗李信20萬秦軍,卻被王翦破國,關鍵的原因,其實早已註定

比如說屈原、比如說項燕、比如說春申君黃歇……,這些人都是各大家族擁立出來為家族謀取利益的人,他們首先需要負責的並不是楚國也不是楚王,而是自身的家族,所以楚國這種依靠貴族的發展為國家發展提供保障的政策是非常錯誤的。

貴族的發展會給君主的決策帶去重大的影響,這也是為什麼戰國時期的變法,幾乎都以削弱貴族的權力為落腳點的原因;所以如果楚國的基礎政治制度不能夠徹底改變,那麼楚國對於戰爭的應對形式就必定是非常單一,這樣的楚國也註定了會蒙受失敗。

因此,我們分析一個歷史問題的時候要從它的根源入手,不能單純的去看對待事情的表現,這是對歷史最大的尊重。


參考文獻:《戰國策》、《資治通鑑》、《左傳》、《漢書》、《史記》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