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算是詩人嗎?你怎麼看?

寬寬奶奶749


對於孔子算不算詩人,關鍵應該看怎麼定義,不同的標準之下,結論會有不同吧。因此首先應該明確標準,在共同的標準基礎上,討論才有價值:

首先,從最寬鬆的意義上看,只要有過抒情言志的感性表達,語言有一定的節奏和韻腳的,就可以認定是詩作的話,那每個人都可以是詩人,畢竟,從小到老,誰沒謅過幾句順口溜、三句半什麼的呢。

從這方面來看,孔子不只整理過《詩經》,有自己的一套文學理論和詩歌評論方法,而且也有過這種抒情文字的創作。西漢戴聖蒐集整理的《禮記》中的《檀弓》上篇,就記載了孔子的一次詩歌創作的情景以及作品的內容:“孔子蚤作,負手曳杖,消搖於門,歌曰:‘泰山其頹乎,樑木其壞乎,哲人其萎乎!’既歌而入,當戶而坐。”

其次,從比較嚴格的意義上來說,詩人應該是進行詩歌創作並且有一定成就的人。沒有進行過創作,能夠背誦的詩歌再多,在各種不同場合下再能貼合情景地引用別人的詩作,甚至能獲得大家的交口稱讚,這樣的人應該是什麼意義上的詩人都不能算。即使創作過詩歌,但是質量普遍不高,也沒有水平能夠讓人注重的作品,可以從最寬鬆的意義上稱為詩人,但是在嚴格的意義上就不適合了。

這方面孔子算不算詩人,應該就見仁見智了吧。

最後,是最嚴格的意義上說,就是自覺地進行詩歌創作甚至多少以之為業的人。這一意義上的詩人應該是比較晚出的,孔子的時代還沒有這樣的人物。雖說不用說《詩經》中的詩歌是絕對有作者的,就是《周易》、《尚書》中也有一些可稱為詩歌的段落,可是像屈原那樣自覺地大量創作優秀作品,應該還沒有。後世的項羽、劉邦也有詩作讓後人比較熟悉,甚至感慨不已,但是要把他們稱作詩人,總會讓人們覺得彆扭,原因就是不大合乎這個最嚴格意義上的定義。

可見,這個問題乍一看覺得有些荒謬,可是也不是沒有討論的價值。

就這樣吧。



孟周


孔子對中國詩學有重要影響,但嚴格意義上講他不是詩人。

孔子對詩歌的重要貢獻,第一個就是重新修訂了《詩經》,使原來有些失序的詩歌又各歸其位,而且孔子對每一首詩都絃歌之。

二、孔子對《詩經》有過一個總體評價“思無邪”,這也對中國後來詩歌的發展有重要影響。中國儒家詩歌講求“雅正”就是從這裡來的。

三、孔子對詩的功能提出過“群、觀、興、怨”的觀點,就是說詩歌可以抒發感情,激發人的情志,可以觀察學習社會知識,可以通過詩歌交往朋友,可以表現自己內心的怨刺不平。

孔子本人不曾留下詩歌作品,算不上是個詩人,但他對詩歌的影響力確是不容小視的。





無心隨墨


孔子是一位詩人

孔子是我國古代傑出的哲學家、教育家和思想家,也是舉世公認的歷史文化巨人。王恩來先生撰寫的學術專著《人性的尋找——孔子思想研究》一書,為理解孔子提供了一個全新的詮解視角,被學術界譽為“優秀的學術著作”。其中闡述孔子詩論一節,以《論語》為主體,結合新近發現的《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孔子詩論》,深入分析了“興、觀、群、怨”四種詩的功能,揭示了詩詞創作的目的、藝術手法和表現方式。

從歷史上來說:詩歌在我國產生較早,在《尚書·舜典》中,有舜“詩言志”的論說,若此論果真出自舜之口,詩歌在我國原始社會後期就產生了,並在西周至春秋時期達到空前繁盛的程度。彙集這一時期詩歌作品的《詩經》,司馬遷認為經過孔子的刪定:“古者詩三千餘篇。及至孔子,去其重,取可施於禮義,上採契、后稷,中述殷、周之盛,至幽、厲之缺,始於衽席。”(《史記·孔子世家》)《漢書·藝文志》也持此說:“古有采詩之官,王者所以觀風俗,知得失,自考正也。孔子純取周詩,上採殷,下取魯,凡三百五篇。”後世的學者大多認同此說。但也有表示懷疑的。懷疑的主要根據,是孔子在《論語》中兩次談到“《詩》三百” (《為政》)和“誦《詩》三百” (《子路》),且《左傳》引詩百分之九十五見於《詩經》,故認為“三百”是《詩》原有的篇數,沒經過孔子刪減,此看法雖有一定理據,但並不很充分。能夠刪定《詩經》,本身就應該具有詩人的能力和審美。

從思想上來說:孔子十分重視《詩》的教化功能,將《詩》作為培養學生的重要教材,他主張“興於詩,立於禮,成於樂”(《泰伯》),即感發志意於詩,立足社會於禮,成就人格於樂。孔子還認為“不學《詩》,無以言”(《季氏》),學詩可提高語言表達和交流能力。最能反映孔子詩學主張的,是下面這段話:

子曰:“小子,何莫學夫詩?詩,可以興,可以觀,可以群,可以怨。邇之事父,遠之事君;多識於鳥獸草木之名。”(《陽貨》)

這裡所說的興、觀、群、怨,分別指想象力、觀察力、合作力和排解能力。孔子認為學詩可以提高這四方面能力,實際上也揭示了詩的四種功能。

綜上所述,孔子是一個詩人!


島叔雜談


孔子不是詩人,因為孔子沒有什麼詩作。

但孔子是教育家、倫理學家、思想家。孔子的思想特點表現為入世,這和老子正好相反。因此孔子在不得世時,周遊列國,到處傳播他的經世理念,門下有三千弟子七十二賢人。儘管一路顛簸歷盡艱難,落得如喪家之犬之狀,但他依然執著於他的教育事業。

孔子的思想主要表現為他的倫理觀念。他的倫理觀念非常適合中國農耕文明下的血緣家族的道統思想。對維護王朝統治下的社會穩定及其有用。所以代代王朝都推崇孔子思想。

有人說孔子也是哲學家。其實他不能算作哲學家,因為他的思想沒有任何哲學思辨,非常直白,大眾一聽就懂。德國哲學家黑格爾曾一度非常欽佩孔子,認為東方這樣一個文明國度這麼尊奉孔子,足見孔子的偉大。但當他讀了孔子的書後,他便大失所望,說“不如不讀孔子的書,就讓他一直給我留下一個良好映象。”說孔子衝其量也只能是個倫理學家,他的理論及其淺薄而直白。

在中國,孔子一直被歷代王朝所遵從。但到了民國以後,尤其是五四以後,知識界開始對孔子思想以及理論進行清算,提出打到孔家店的口號。毛主席、魯迅等人都對孔子思想提出過批判。

今天我們應當怎樣看孔子,這是個問題。但不可否認,孔子思想中對中華民族有用的東西,是值得我們挖掘和探討的。


尚海濤


這個問題的答案是,孔子對詩歌有研究,也具備詩人的氣質和修養,但終究沒有成為詩人,這是我的看法。具體分析如下:

一、社會背景使得孔子必須接觸和研究詩歌。

孔子所生活的年代是春秋時期,那個時候無論是君子權貴還是平民百姓,都非常熱衷於《詩經》,講話時都喜歡引用《詩經》裡的話甚至是背誦整首作品,這樣能更充分的表達自己的思想也能體現自己的才智。

在這種社會背景下,孔子作為當時的文學家、教育家,當然不會對詩歌漠然置之、不聞不問,而是進行了深刻的研究。孔子認為,“詩可以興,可以觀,可以群,可以怨,邇之事父,遠之事君,多識於鳥獸草木之名”,並由此指出“不學詩,無以言”。可見,孔子對詩歌是非常重視的。

二、孔子具備詩人的素養和基本條件,但沒有成為詩人。

孔子對詩歌有相當的研究,孔子也說過很多流芳千古的句子,比如,“逝者如斯夫,不捨晝夜”,這是多麼有詩意的句子。但最後沒有成為詩人,有以下兩點:

首先,孔子的理想並不是想成為詩人,他一生最大的理想就是恢復周公所創立的禮樂治國,也就是說政治理想要遠遠高於文學創作理想。

其次,當時寫詩是沒有任何報酬的,孔子的一生大多沒有固定工資,他也需要謀生,現實不容許整天推敲詩句,所以說詩歌創作不在他的考慮範圍。

最後,孔子離詩人一步之遙,只是隔了那麼一層紙。





草原文化站


孔子云“不讀詩無以言”,說他重視詩經等經典作品。一位偉大的思想家,教育家,被尊稱為至聖先師的人還需要說是不是詩人嗎,影響華夏子孫幾千年的奠基人還需要證明自己是詩人嗎,一部記錄他言行的著作《論語》就被後人說成半部可安天下還需要證明自己是詩人嗎。

《論語》中的名言名句我們都驚為天人之作。先師的文筆就更加驚天地泣鬼神了。他晚年精研《易經》而韋編三絕。更是寫出的佳句不勝枚舉。他的《易傳》中“大哉乾元,萬物資始,乃統天,雲行雨施,品物流形”“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試想一下這麼多優美富有哲理的句子豈是一般詩人所能比擬。

我們無知的現代人總說要文化創新摒棄古人無知思想。我就試問一句你們讀過《論語》讀過《易經》讀過《道德經》嗎?你一遍都沒有讀過更別談深度思考過。哪你哪來的勇氣對經典文化說三道四。

所以我們的文化要好好繼承發揚。使國學文化承葆青春和活力。




韓易天


說二句,孔子不是詩人。但詩詞,詩歌,是孔子文學的一部分。孔子應該是詩人的根基,詩詞的奠基才是硬道理。孔子是字體的創造者,語言的組合者,文學的編程者,文化的傳播者。他是遠古的大文學家,教育家,思想家,政治家,古有"天下文官祖,累代帝王師"之稱。詩人是愛好文學人們的一個分枝,他具有一定文學功底,浪漫與激情,氣質與宣昂,喜歡符韻聲的遊戲。把文學寄語加載實境實情,一瀉胸中激盪,可謂詩者。如,春眠不覺曉,處處聞啼鳥……。大江東去浪濤盡,千古風流人物……。由於孔子對世間責任重大,雖有激情滿懷,他不夠浪漫豪爽,山水花香,在他的《春秋》也好,《戰國》也好,《史記》也吧,都沒有象詩人那般的論段。文學發展到唐宋時期,詩人,詩詞,詩歌,已成定型與聖形。因此說,孔子不是詩人。可謂,孔子一生偉大,弟子七二有加。文人文化老祖,華夏千古聖人。


手機用戶烏龍


“不學詩,無以言”這是孔子的名言,此話來自一段經典故事:

《論語·季氏篇》陳亢問於伯魚曰:"子亦有異聞乎?"對曰:"未也。嘗獨立,鯉趨而過庭。曰:'學詩乎?'對曰:'未也'。'不學詩,無以言。'鯉退而學詩。他日又獨立,鯉趨而過庭。曰:'學禮乎?'對曰:'未也'。'不學禮,無以立。'鯉退而學禮。聞斯二者。"陳亢退而喜曰:"問一得三。聞詩,聞禮,又聞君子之遠其子也。"

孔子是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哲學家,這似乎沒有疑義。他是不是詩人,這一點沒有人提出。孔子那個年代,“詩”這個字的意思還沒有具體到詩詞,泛指《詩經》。但我覺得詩是他生命中的一部分,包括後來的編撰《詩經》。

他對學生這樣闡述學詩的重要性:

“詩,可以興,可以觀,可以群,可以怨,邇之事父,遠之事君;多識於鳥獸草木之名”

——《詩經》可以激抒發情志,可以觀察社會與自然,可以結交朋友,可以諷諫怨刺不平之事。近可以侍奉父母,遠可以侍奉君王,還可以知道不少鳥獸草木的名稱。

所以,在詩詞還沒有像唐朝這樣興盛的時候,孔子的“詩”更多是教化育人,詩人這個詞稍帶浪漫主義色彩,沒有“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哲學家”這樣的定義精確。



piupiu君的禮物


孔子不是詩人,他是儒家學說的創始人,是中國古代偉大的思想家



正遍知無上士


彼婦之口,可以出走。

彼婦之謁。可以死敗。

優哉遊哉。維以卒歲。

當時魯國的負責人季桓子從齊國弄了批美女,成天尋歡作樂,不理國事,誰要多嘴誰倒黴。孔子一看這咋整?三十六計走為快,到別的國家去找願幹正事的人。臨行前寫下這首《去魯歌》,大意是:

你那些婦人的嚼舌,

可以把能臣趕走。

你那些婦人的建議,

可以讓國家破敗。

俺只好遠遊天下,

靠此來度過餘年。

其實,先秦之時,人人皆是詩人,那個時代邏輯,概念這些抽象思維的東西並不多,要讓人弄明白所想表達的思想,常常用打比方的辦法,比如現在說.你不努力,將一事無成。那時就稱為:朽木不可雕也。這種比喻,就是詩歌常用的比興手法。另一點,那時書寫的材料為木牘竹簡,笨重而且成本高。因此,思想的傳播主要靠口耳相傳,而韻文最便於朗讀和記憶,所以先秦著作多為韻體。用比興的手法朗誦韻文,不是詩人是什麼?所以孔子在教導兒子時說:不學詩,無以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