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原因,讓魯迅不斷地在文章裡提到“阿長”,表達出深深的敬意

導讀

《阿長與山海經》雖然入選進了課文,坦誠的講當時並沒有讀懂,只是覺得像阿長這樣的女性,在生活中其實很常見的。後來,經過回爐慢慢品讀魯迅先生的其他文章後,包括《狗·貓·鼠》、《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再來讀《阿長》,體會是不一樣的。


什麼原因,讓魯迅不斷地在文章裡提到“阿長”,表達出深深的敬意


實際上阿長就是典型的封建社會里成長起來的中國婦女形象,因為沒什麼文化,她不懂自然科學,腦海充滿了迷信和愚昧,但是又非常之樸實。魯迅先生通過與阿長相處過程中發生點點滴滴的小事,由討厭轉喜歡的過程。

因為魯迅先生仇貓一事,被當時的文人當成把柄,在挑魯迅先生文章的刺,進行駁斥、攻擊,反正當時的文化界其實也挺八卦的。仇貓是因為貓咬死先生的寵物隱鼠,所以看到貓就覺得討厭,忍不住扔石頭去打它們。過一段時間,竟然發現真相:那隱鼠其實並非被貓所害,倒是它緣著長媽媽的腿要爬上去,被她一腳踏死了。

或許是有意的,也許是無意的,總而言之,所養的寵物死不能復生。所以先生很生氣,其實通過後面的事情發生。讓魯迅看到阿長純樸善良的一面,阿長應該是無意的,所以先生的心中也就釋然了。


什麼原因,讓魯迅不斷地在文章裡提到“阿長”,表達出深深的敬意


在先生的文章中比較罕見沒有用諷刺的手法,而且還滲透著自我調侃,同時對於小人物哪怕是很微小的優長,都要以濃重的筆墨甚至直接抒懷來表現。這是文章的精華所在。


什麼原因,讓魯迅不斷地在文章裡提到“阿長”,表達出深深的敬意

入木三分地刻畫出阿長的形象


為了分析阿長的名字,魯迅用了兩段文章,如同魯迅寫《棗樹》開篇那樣哆嗦。那麼這麼長的兩段,有用麼,這兩段如果刪去了,有沒有損失呢?肯定是有的。因為“阿長”,在這個關鍵詞的深層,信息量很大,是有故事的。


她叫阿長,然而,長並不是她的姓,也不是她的外號。因為,外號往往與人身體的特點有關係的,但阿長卻長得“矮而胖”。原來她的名字是她的前任保姆的名字,本人的名字已經不重要了。

問題、矛盾,通過深度挖掘,讀者可能發現:

第一,連用自己姓的權利都沒了,在正常情況下,一般不將別人的姓名安在自己的著?什麼樣的人,名字才會被人家隨便安排呢?一個有社會地位的人,人家敢於這樣對待她嗎?當然,也有可能是前面保姆做得太好,一家人稱呼“阿長”成了一種習慣,東家並沒有任何惡意。


什麼原因,讓魯迅不斷地在文章裡提到“阿長”,表達出深深的敬意


文中的阿長生活在社會的底層,社會地位卑微,也不會被尊重。這特別的可悲才是魯迅要重點表達的。魯迅不惜筆墨為此寫了兩大段文字,說明了他對社會小人物的同情,引用魯迅自己的話來說,這叫“哀其不幸

”。

第二,名字如果隨便被安排,在一般人那裡難道不會引起反抗嗎?然而阿長似乎沒有什麼感覺,就好像吃飯睡覺一樣正常似的。這說明了她的心裡沒有“自尊”兩個字,感覺不出人家不尊重她,已經麻木了。 當然對於小人物態度的另一方面:“怒其不爭”的態度,也是魯迅先生要重點描述的。

再則就日常生活中的一些細節,反應出阿長極為普通性的一面:無非說她喜歡傳播家庭裡面的是是非非、小道新聞。特別點出細節,說話時,手指點著自己的鼻子和對方的鼻尖,這說明什麼問題呢?只是沒有禮貌,沒有文化,不夠文明而已。


就寫對她的一般印象,作為保姆,她的任務應該是照顧小孩子的生活,包括睡眠,但是她夜間睡覺卻自己擺成一個大字,佔滿了床。這說明,她不稱職。而且,“我”的母親向她委婉地表示夜間睡相不太好,她居然沒有聽懂,不但沒有改進,夜裡反而變本加厲,把自己的手放在“我”的脖子上。哈哈可以想象那樣的情景,一方面母親相當有教養,而沒有直說,另一方面,反應出阿長其實真沒有心機。


什麼原因,讓魯迅不斷地在文章裡提到“阿長”,表達出深深的敬意


把這一切歸結起來,魯迅先生的態度的幾個關鍵詞是:“不佩服”、“最討厭”和“無法可想”。最後會導致魯迅與阿長之間的關係如何呢?


什麼原因,讓魯迅不斷地在文章裡提到“阿長”,表達出深深的敬意

與阿長之間恩怨

魯迅先生與阿長在生活中會如何呢,魯迅用一段過新年的文字描寫出他們之間的矛盾在加深。本來新年對於小孩子來說,是肆無忌憚的歡樂,但阿長卻把這一切弄得很不合適宜。首先是新年第一句話一定要吉利,把孩子的心情弄得很緊張。其次是完成了任務,給一個福橘吃,卻又是

冰冷的東西。注意沒有這個冰冷的感覺,就很難表現出孩子的心情和阿長的迷信之間的不同頻道。


其實到現在為此,在老家也有不成文的規矩,逢年過節要講吉利的話,爭取贏一個好的彩頭,在日常生活中,也是有很多講究的,如:不能從晾曬的褲子底下鑽過去,這一點阿長並沒有錯,並不是阿長獨創的,而繼承了當時的地方風俗而已,可能是以當時魯迅的身份看這一件事時,覺得有一點可笑而已。


在《三味書屋》裡魯迅也不經意提到阿長講的“美女蛇”的故事,那可是魯迅在成長過程中最快樂的時光,所以,阿長還是有她可愛之處的。至少魯迅是在她的故事中長大的,在本文則是另一個故事將二人的關係開始推向高潮。


什麼原因,讓魯迅不斷地在文章裡提到“阿長”,表達出深深的敬意


從今天的角度來看,簡直就是一本正經的胡說八道。那就是長毛的故事,從魯迅的知識範圍而言,當然知道長毛與太平天國的關係。但是阿長不知啊,所以有板有眼地講長毛的故事給魯迅聽。


阿長一本正經地講長毛的故事。是本文中最為精彩的筆墨,盡顯魯迅先生從情感到語言的遊刃有餘。首先,這個故事一望而知是荒誕的。

概念混亂:把太平天國和一切土匪混為一談,尊稱其為“大王”。缺乏起碼的判斷力:對門房的頭被扔過來給老媽子當飯吃,毫無保留地相信。邏輯混亂:小孩子要拉去當小長毛;只要女人脫下褲子,敵人的在炮就炸壞了。這顯而易見的荒謬、可笑,但阿長講得很認真,並沒有流露出任何欺騙和開玩笑的樣子。這就有點西方人講的不協調,有點幽默了。

其實這一點都不荒唐,當年清軍與外國海軍打仗時,不也用過尿水、馬桶去對付敵人的大炮麼,魯迅先生不過是讓人笑出眼淚後再沉思罷了。

而魯迅並沒在文章裡說這個故事荒唐,相反,根據這個思路進行了延伸,自己不怕這一切:一方面是因為自己不是門房。這就把邏輯向荒謬處更深化了。好像真的所有的門房都要被殺頭,好像太平天國時代還沒有成為遙遠的過去似的。


什麼原因,讓魯迅不斷地在文章裡提到“阿長”,表達出深深的敬意


第二層次的荒謬是,這個故事居然既沒有引起“我”的恐懼,也沒有引起反感,而是引起了“我”的“空前的敬意”。這邏輯就更加可笑了。越是荒謬,就越是可笑。這樣的語義,在字典裡是找不到的。語言單純的工具性在這裡無能為力,只有把語義的變幻與人的情感世界的豐富和奇妙結合在一起才能真正領悟。

這裡的幽默感得力於將謬就謬。正常思維下,應該對長媽媽的荒謬故事加以質疑,加以反駁:阿長的立論前提絕對不可靠,推論也有明顯的漏洞。這些都視而不見,卻順著她的錯誤邏輯猛推,將謬就謬,愈推愈謬;歪理歪推,越推越歪。幽默感隨之而強化。

但是,這種用法有一種特殊的功能,就是反諷,這種用語裡面有著作家特別的情趣,非常生動地表達了魯迅先生幽默感的特點。

同時兩人的關係無形中已經融洽,雖然,從生活上阿長並不稱職,從精神上還是給兒時的魯迅很多精神食糧。

當阿長無意中弄死了魯迅的隱鼠後,逐漸緩和的關係,本一下子掉到谷底。


什麼原因,讓魯迅不斷地在文章裡提到“阿長”,表達出深深的敬意


另一個人物出場了, 魯迅有一個遠房的叔祖。他那裡有一本《山海經》, 裡面的內容和圖片直接把魯迅深深吸引了,讓兒時的魯迅非常遺憾和渴望擁有這麼一本書。


什麼原因,讓魯迅不斷地在文章裡提到“阿長”,表達出深深的敬意

一本《山海經》讓情節峰迴路轉

魯迅的渴望和無奈被阿長看在眼裡。因為魯迅在玩的時候倒是沒有什麼的,但閒著無聊時,魯迅就記起那本繪圖的《山海經》。

大概是太過於念念不忘了,連阿長也來問《山海經》是怎麼一回事。這是我向來沒有和她說過的,我知道她又不是學者,說了也白說;不過但既然來問,也就都對她說了,還是極不情願的與阿長說的這個事。

阿長卻做了一件讓魯迅為之震憾的一件事。

關於《山海經》的事情。所有大人對於這種孩子的童心,不會關心,而這個在生活上做保姆不稱職、生性愚蠢而又迷信的長媽媽,卻意外地滿足了孩子的心靈需求。

“哥兒,有畫兒的‘三哼經’,我給你買來了!”


什麼原因,讓魯迅不斷地在文章裡提到“阿長”,表達出深深的敬意


魯迅對於阿長的感情來了一個180度大轉折。這是意脈的第四個層次。關鍵詞分別是:“偉大的神力”、“空前的敬意”。較之第三個轉折的“特別的敬意”還增加了一點分量。還怕不夠,又在下面加上了一個“新的敬意”

但是性質上,這個“空前的敬意”、“新的敬意”和前面的不一樣,它不是反語,不是幽默的調侃,沒有反諷的意思,而是抒情的。

這可以反應出魯迅當時的喜悅之情,儘管那本書的質量不太好,紙張很黃;圖像也很壞,甚至於幾乎全用直線湊合,連動物的眼睛也都是長方形的。自己長大後買了更好的《山海經》,阿長買的那本書可能丟失了,但是一句:仁厚黑暗的地母呵,願在你懷裡永安她的魂靈!深深表達了魯迅對阿長的敬意。


什麼原因,讓魯迅不斷地在文章裡提到“阿長”,表達出深深的敬意

結束語

在這篇文章裡,我們看到了魯迅先生對於漢語語義的創造性的探索。這用純粹的語言是很難解釋的。魯迅對“阿長”這樣的小人物的愚昧,並沒有採取居高臨下的、尖銳的諷刺,而是溫和的調侃,並且還滲透著自我調侃,順著不符合邏輯的思想進行延伸,同時對於小人物哪怕是很微小的優長,都要以濃重的筆墨甚至直接抒懷來表現。


什麼原因,讓魯迅不斷地在文章裡提到“阿長”,表達出深深的敬意


其實,生活中阿長也是無處不在呢!到現在為止,阿長式的人物到處都有。

這是本人再次品讀魯迅先生的《阿長與山海經》的個人理解,每重讀一遍都有不同的感覺,“

年年歲歲書相似,歲歲年年情不同”,讀過魯迅先生作品的朋友來交流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