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承轉合淺析

承,承接,就是承接開頭的話題,自然地按著順序往下說。其主要作用是將起句提出的話題進一步深化、擴展。應注意與題目相扣,並緊接起句之立意,或寫景,或抒情,或引事列證,不可松泛,也不可肆放,要儘量做到一氣貫注,要與起筆銜接,不能脫節。


古人曾雲:“要如驪龍之珠,抱而不脫。又如草蛇灰線,不即不離方稱佳妙”。這就是承接之要領。
承聯大體根據起聯的緩急而承接,要注意勻稱協調。起聯急,那麼承聯應使之紆緩;起聯緩,那麼承聯宜堅挺跟上。
其中或景生情,或情生景。或抒情,或寫景,或敘事,均須以虛實相融。景為實,情為虛,前者寫實的,後者就要寫虛;前者寫虛的,那後者就要寫實。
如果都寫實就會顯得呆板,如果都寫虛也會顯得浮滑。若是專寫情或專寫景,就很難達到生動空靈、淵永超邁的效果。
下面我們舉例來看一下
王昌齡之《閨怨》:
閨中少婦不知愁,春日凝妝上翠樓;
忽見陌頭楊柳色,悔教夫婿覓封侯。
這首詩,題為《閨怨》,其主旨在一“怨”字。起句卻不寫怨,而從“不知愁”敘起,注意啊!這就是我們前面講過的反起之法
我們往下看,“閨中少婦不知愁”,怎麼“不知愁”的?
承句緊接起句,用“凝妝上樓”以襯映出“不知愁”之意態,語意連貫,也擴展了起句之意境。
李商隱之【落花】:

高閣客竟去,小園花亂飛;
參差連曲陌,迢遞送斜暉;
腸斷未忍掃,眼穿仍欲歸;
芳心向春盡,所得是沾衣。

承聯(即次聯) “參差連曲陌,迢遞送斜暉”之句,乃承接首聯“花亂飛”之題意,緊扣題目主旨,對“花亂飛”之境進行補足和擴展,一氣之貫注。
因此,承句在詩中所承擔的使命是承接、擴展。不僅要承接,還要擴展
律詩中,就是承接起句的景,後分句不但要承接起句的景,還要在前分句的基礎上有所擴展,遞進,並且要為轉句作好準備,使之能更自然的轉向轉句。大家要記住:承句的功能不只是承接,還有擴展。承接和擴展都很重要,不可或缺。
我們再來看下面的例子
杜甫的《登高》
風急天高猿嘯哀,渚清沙白鳥飛回。
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
萬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獨登臺。
艱難苦恨繁霜鬢,潦倒新停濁酒杯。

大家看下,“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前後分句都是承接起句中的“高”,但是前後分句描寫的景色“落木”,“長江”,不是同一物事,後分句在“落木”這個景的基礎上遞進了一層,這樣往轉句轉的時候就會很自然。“不盡長江”到“萬里”,這樣,轉句比較自然地轉過來了。

再看看杜甫的《宿府》
清秋幕府井梧寒,獨宿江城蠟炬殘。
永夜角聲悲自語,中天月色好誰看?
風塵荏苒音書絕,關塞蕭條行
難。
已忍伶俜十年事,強移棲息一枝安。

“永夜角聲悲自語,中天月色好誰看?”——承句前分句寫角聲,後分句寫月色。不是同一物事,遞進擴展了沒有?是的哈!而且承句為轉句做好了準備,“誰看”到“音書絕”,轉得很自然。
這裡強調一下,我們說律詩中承句後分句的功能是擴展,但是不能隨意亂擴,擴展得漫無邊際,因為那樣轉句合句就沒法處理。這點大家要注意。
擴展時,要擴展到位,又要為轉句留有餘地,要為轉句做好準備,讓轉不要來的那麼突然,那麼出人意料,莫名其妙。
你是個悲觀主義者,幸好在我的薰陶之下改了很多,不然我真懷疑我們天天什麼事兒都不用做了,單進行執手相看淚眼這一很有詩境的混賬工作便好。
 基本上,詩句的承就講到這裡,下面我們講一下,詩句的轉

起句:開頭,引出話題,總領全篇
承句:承接、擴展起句的主要景色,併為轉句做好準備。

起承轉合淺析

那麼轉句的作用是什麼呢?
轉句:轉折,深入。
格律詩最常見的寫法是先景後情。我們一直在說,這種方法是我們初學掌握起承轉合最快的捷徑。從景中衍生出情會比較容易。所以我們幾乎是以先景後情來交流。
當然,你以後熟練掌握了先景後情,就基本掌握了起承轉合,到那時再情景交融,先情後景就會相對好掌握一些。
對於先景後情來說,起句和承句為景,轉句和合句為情。那麼轉句前分句就是景和情的過渡。
那麼,轉句在轉的時候要注意些什麼?
1. 做好銜接性,不能斷裂。我們轉的時候,不要只顧著轉,還要有銜接性,不能斷裂。格律詩中,每句都要獨立完成不同的任務,但每一句與前一句都要關聯,也就是要銜接,不能斷裂。因此,轉句自然要與承句銜接好,不能斷裂。
2. 不能拖泥帶水,要轉得乾脆利落。到了轉句,我們就不要再停留在景語上,要乾脆利落地從景語轉入情語。如果承句是寫景的,轉句就是對起句和承句所產生的思考或者感受;前者是直觀的,客觀的,後者是一種主觀上的反應,然後結句再概括一下整個詩的主題,全詩就這樣的出來了。

3、要轉得到位,並給合句作好準備。我們在第四講中就講過,轉聯既要照顧前面的景,不能轉得離了譜,還要轉到欲表達的情上,不能隨意亂轉。也就是要俯仰上下,照顧前後。我們還要注意讓轉句為合句做好準備,轉句轉好了,合句就順勢而來。
比如劉方平之【月夜】:

更深月色半人家,北斗闌干南鬥斜;
今夜偏知春氣暖,蟲聲新透綠窗紗。

大家看下,起、承二句“更深月色半人家,北斗闌干南鬥斜”,作者是正寫題面,而到第三句“今夜偏知春氣暖”,即從“月夜”進一層著筆,轉到春天之氣候,以觸動了春愁,這就是進一層轉法。
二、退一步轉法

所謂退一步轉法,此法是就題目本意退一步來說話。

司空曙之【江村即事】:

罷釣歸來不繫船,江村月落正堪眠;
縱然一夜風吹去,只在蘆花淺水邊。
瞧!轉句開頭的“縱然”二字,有或許如此、亦不過如此之意。既能呼應起承中的“不繫船、正堪眠”,又能照顧合句 “只在蘆花淺水邊”,這種轉法就是退一步轉法。

三、反轉法
所謂反轉法,是指從題目的正面意義,轉為反面之意。

比如:韋應物之【淮上喜會梁川故人】:
江漢曾為客,相逢每醉還;
浮雲一別後,流水十年間;
歡笑情如舊,蕭疏鬢已斑;
何因不歸去,淮上對秋山。

我們來看看,題目本意為喜會故人,而在轉句“歡笑情如舊”中,卻感嘆年華老去,鬢髮斑白,由喜轉為悲了。

又如賈至之【春思】:
草色青青柳色黃,桃花歷亂李花香;
東風不為吹愁卻,春日偏能惹恨長。

看看,起句、承句的“草青柳黃,有色有香”,多美啊!何等樂趣啊!而轉句“東風不為吹愁卻”卻忽言有愁,全反起承之意了,此謂之反轉法。


四、擴轉法
這種技法,是從題目之本意,擴大範圍而轉的。

如杜甫之【月夜憶舍弟】:
戍鼓斷人行,秋邊一雁聲;
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明;
有弟皆分散,無家問死生;
寄書長不達,況乃未休兵。

這首詩,我們看到標題,就知道本詩之題旨,原在一“憶”字。但作者不是上為就“憶”,而是先有一番鋪墊,由“白露明月”轉而憶及分散於四方之兄弟,這種轉法就是擴轉法。


總之,轉句在一首詩中佔極重要之地位,必須轉得有精神,有變化,又要與起承相揖讓,更要如疾雷破山,是讀者之前想象不到的,要使讀者驚愕。要靈活,又不可離題太遠,要能與前後相照應,才算轉得到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