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G通信不是馬良,而是馬良手中的神筆

“前言”

這個時候在談5G似乎有點冷飯熱炒的嫌疑。相比於19年下半年,5G通信已經由一支“概念股”轉變成了“業績股”。無論是從電信運營商大面積覆蓋5G信號來看,還是從終端設備廠商熱推5G產品來看,5G通信都已悄然度過叛逆的“青春期”,轉向快速普及和釋放能量的”青壯年期“。然而截止到現在,這個被視為第四次工業革命的“火花”似乎還沒有引爆任何一個“產業”。

是我們將5G通信神化了嗎?未來的“爆點”又藏在哪裡呢?

5G通信不是馬良,而是馬良手中的神筆

中國移動5G logo


“為什麼對5G通信如此重視?”

首先來分析一下5G通信在互聯網中所處的位置。整個互聯網構成可以分為應用服務層、計算儲存層和硬件層三層。其中應用服務層是連接用戶的窗口,包括微信、京東、今日頭條等應用或門戶,它們收集用戶需求並將有價值的信息輸出給用戶,產生經濟效益。其次是計算和存儲層,它儲存了互聯網中海量的數據,並且依照用戶需求搜索數據,挖掘信息。最後是硬件層,包括數據處理和傳輸的硬件,對於網絡通信而言至關重要,5G通信就處於硬件層的位置。

5G通信不是馬良,而是馬良手中的神筆

互聯網3層結構

由於5G通信的自身優勢,必將會在較短時間內取代4G,完成通信領域的又一次洗牌。而5G通信作為一套“基礎設備”,影響著互聯網中任何一個輸入或輸出的動作,決定了日常生活中所依賴的數據及系統的完整性和可用性,甚至影響國家安全。從美國動員整個國家和盟友的力量來封殺華為公司,就可以看出5G通信在國家層面上的重要性。在這裡我把5G通信比喻成“馬六甲海峽”,佔據了海峽的主導地位,不但你一進一出的賬目我瞭如指掌,甚至封鎖你的貿易我也輕而易舉。可以說,掌握了5G通信標準,就取得了互聯網產業絕對優勢地位。

5G通信不是馬良,而是馬良手中的神筆

金一南談5G

“5G通信何謂神筆?”

相比於4G通信,5G通信主要有如下3個特點:

1.速度快:小編座標天津,市內6區基本上均已覆蓋5G信號,使用小米10測速,下行速度能穩定在67m/s,基本上已經可以和500m光纖媲美。

2.低時延:還是在同樣條件下測得5G通信ping值為16毫秒,雖然沒有達到1毫秒的標準要求,但考慮到測速網站服務器能力限制,實際ping值其實遠遠小於16毫秒。相比於4G通信60毫秒以上的ping值,5G通信確實反應“機靈”的多。

5G通信不是馬良,而是馬良手中的神筆

5G實測結果

3.多設備連接:5G通信的最大連接數是4G通信的100倍。也就是說在同一區域,4G通信下可以穩定、不降速的保障100臺移動設備上網,而5G通信可保障10000臺。

對於普通用戶,能感受到最“神”的一點也就是速度快了,但是在已經足夠快的“4G時代”中,再快那麼一點似乎不是剛性需求。這也就導致了2020年5G手機用戶越來越多下,5G的神秘感被打破了, “期待不能被現實滿足”的失落水漲船高。

所以5G真的被神話了嗎?小編認為不然,技術的價值不僅取決於技術本身,還取決於使用技術的方法。同樣是原子能技術,有的轉化成了核武器威懾下的恐怖,有的轉化成了清潔高效的電力之源。這也正如文章標題一樣,5G通信不是馬良,而是馬良手中的神筆。筆有了,怎麼畫才是關鍵。

“神筆畫點啥”

首先基於峰值速度快、吞吐量大這一點,給同樣的時間傳輸更多的數據創造了可能,可以促進4K甚至8K視頻內容和VR設備的發展。但網上熱炒的VR旅遊,小編還是持有消極態度,畢竟旅遊是極注重體驗的娛樂項目,視覺帶來的觀感僅是其中小小的一部分,起碼合影留念發朋友圈這一主要旅遊動機,是VR設備永遠不能滿足的。但是正如4G通信催生的直播行業一樣,VR直播、VR教育在未來潛力十足。

5G通信不是馬良,而是馬良手中的神筆

VR直播

其次,低時延才是小編心目中5G通信帶來的最具革命性的特性。低時延意味著快速反饋,你在任何設備上任何操作,都可以以指令的形式無障礙的傳輸到任何支持5G通信的設備上。這就給5G醫療、5G交通、雲遊戲、甚至是無人軍事裝備等遠程控制設備的發展創造了有力條件。試想一下,外科專家不再需要為做一個手術輾轉千里、貨車司機不再需要在車中長途駕駛忍受奔波、玩家不再需要為玩3A大作攢一臺遊戲主機、戰鬥機飛行員不再需要為執行轟炸任務承擔生命危險,這才是4G通信技術遠遠無法實現而5G通信需要大力開發的夢幻場景。

5G通信不是馬良,而是馬良手中的神筆

5G遙控手術

最後,多設備連接給萬物互聯創造了可能。未來的智能設備可能出廠內置5G芯片從而擺脫局域網絡的限制,智慧城市、車聯網、智慧倉儲一定會在不久內成為現實。

5G通信不是馬良,而是馬良手中的神筆

5G倉儲

“總結”

5G通信技術一定是未來一段時間內改變人類生活、生產方式的重要“神筆”,但如何改變、改變什麼還需要“馬良們”大開腦洞、物盡其用。如果5G通信僅僅是讓網速更快了,那可能第四次工業革命還需要我們再等待幾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