恢復開放第一天,各地博物館情況如何?

昨日,上海博物館、上海市歷史博物館、上海魯迅紀念館、上海世博會博物館、上海科技館、上海自然博物館、中國航海博物館等上海17家博物館率先恢復對外開放。除上海外,多地博物館發佈恢復開館公告,據首日開放情況來看,在館方的引導下,觀眾參觀秩序井然,相關防護措施有序進行。

昨日上午9點,恢復開放的上海博物館在濛濛細雨中迎來第一批參觀者。從1月23日發佈通告閉館到今天恢復開放,歷時50天。記者在現場看到,儘管需要核驗信息、測溫、安檢等一系列程序,但因採取預約制,現場秩序井然。

恢復開放第一天,各地博物館情況如何?

觀眾等候進場

從預約情況看,市民熱情滿滿。以上海博物館為例,公告發出數小時內,恢復開放首日2000個網上預約名額已基本約滿,僅中午12點至下午1點有少量剩餘參觀名額。

“疫情防控期間,我們恢復開放是有條件的開放。”上海博物館副館長李峰介紹,過去該館每天限流8000人,隨到隨看,疫情期間每日限額2000人,僅接受散客網上預約。參觀當日,觀眾須出示本人預約登記時使用的有效證件原件、預約二維碼,提供的實時“隨申碼”顯示綠色,現場測溫正常方可入館。參觀須全程佩戴口罩,保持1.5米以上距離。

恢復開放第一天,各地博物館情況如何?

入場觀眾測量體溫上海博物館供圖

特展中原定於2月23日結束的“金石篔簹——金西厓竹刻藝術特展”延期至3月22日。原定春節檔的“靈鼠兆豐年——上海博物館鼠年迎春特展”也將延長展出,等待更多觀眾前來探索。原定於2月6日結束的“滄海之虹——唐招提寺鑑真文物與東山魁夷隔扇畫展”將延期至4月5日,以更好展現鑑真和尚“超越苦難、推進中日交流”的精神,彰顯中日兩國人民的友誼,中日雙方也希望戰“疫”結束後,觀眾能看到這一與“山川異域,風月同天”密切相關的展覽。考慮到展廳內部人流聚集的問題,針對“滄海之虹”展還將採取分展廳限流措施,初步預案為每半個小時60人進場。

恢復開放第一天,各地博物館情況如何?

“滄海之虹”展廳前的提示

需要提醒觀眾的是,為了避免消毒和清潔劑損害藏品,上海博物館常設展中的明清傢俱館、雕塑館、少數民族工藝館因裸置展品較多,目前只能暫停開放。

同樣,在疫情期間,中共一大會址紀念館和上海市歷史博物館等,也對開放範圍和相應服務作出調整,並設置了參觀限流預案。

恢復開放第一天,各地博物館情況如何?

早在3月12日晚上,世博會博物館安全保衛部門就對臨時閉展區域安裝隔離欄,對安檢器械進行全面消毒。各部門也在昨天模擬了一遍開放過程。考慮到觀眾進入場館後的動線,確保場館內安全第一、避免人流聚集。開館之前,客服人員已經在諮詢處迎接開館、接聽熱線電話、對寄存牌進行消毒,並在門口樹立了相應的指示牌。

恢復開放第一天,各地博物館情況如何?

對於大眾關心的衛生問題,記者瞭解到,恢復開放的場館均在衛生和安全方面下了一番功夫。比如,上博制定了詳細的疫情防控消毒工作方案,具體到不同區域的消毒頻次,使用什麼樣的毛巾、消毒液兌水比例等。為保證疫情防控期間博物館恢復開放後的安全、有序,世博會博物館對各個區域的消毒方式和頻次都有詳細規定。一些場館則具體規定了對館內公共區域每兩小時進行消毒的頻次,並在醒目位置設置廢棄口罩、廢棄手套定點收集桶等。此外,工作人員也將在重要區域引導觀眾,避免集聚。

據上海市文物局統計,閉館期間,全市博物館利用線上平臺推送信息1000餘條,舉辦線上活動200多個,發佈線上展覽展示近50個,總計訪問量約800萬人次,豐富多彩的線上活動陪伴了觀眾一個半月有餘。博物館恢復開放後,觀眾依然可以通過“雲觀展”探索文博、領略傳統文化的精彩。

而在成都,記者在武侯祠博物館的入口處看到,戴口罩的工作人員檢測遊客體溫後,便會發給他們一張可以粘在衣服上的健康貼紙,遊客也都非常配合,有序測溫進入。杜甫草堂博物館大門口也有排隊有序測溫的遊客。首日館內遊客並不多。本來園區計劃每日接待1200人以內,從現場看來,完全沒有“超限”壓力。此時正值玉蘭、海棠、桃花等盛開的季節,草堂春色依然風光無限,幽雅又燦爛。

恢復開放第一天,各地博物館情況如何?

永陵博物館園林區已經對遊人張開了懷抱。觀眾在排隊等待檢測體溫時,都非常自覺地保持著間距。據永陵博物館統計,截至下午4點閉館,共有近200人入園參觀。

在充分做好場館開放準備的情況下,3月12日上午九點,常州博物館恢復開放,三三兩兩的觀眾有序入場,截止至中午12點,共有47人通過預約進館參觀。據瞭解,這是江蘇省設區市的市級博物館中第一家恢復開放的。

恢復開放第一天,各地博物館情況如何?

據悉,3月14日起,無錫博物院及下屬的周懷民藏畫館、程及美術館、張聞天舊居和無錫碑刻陳列館等講全面恢復對外開放。開放時間為9:00—17:00(16:00後停止入場),週一閉館(法定節假日除外)。

記者也瞭解到,南京博物院等也有望在本週內開館。

內容整理自文滙、上觀新聞、 澎湃新聞、世博會博物館、成都市政府網站、紫牛新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