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了流量紅利,就要為粉絲行為兜底,告誡所有流量明星

肖戰事件估計很多人都知道了,鳳凰網、檢察日報、解放日報接連發聲,為什麼一個流量明星,會遭到全網反噬,究其全因,我們來分析一下。

吃了流量紅利,就要為粉絲行為兜底,告誡所有流量明星


透過現象看本質,為什麼只有中國有「流量明星」這一概念?哪怕是在韓國這個偶像發源地,也很少會把當紅的idol稱作「流量」。

你可能會說,是因為中國這些流量只有流量,沒有實力啊。

那我在這裡不得不搬出前段時間頻上熱搜的臺灣組合「飛輪海」。飛輪海當時夠紅吧?實力也是真差吧?但為什麼當時沒人稱飛輪海是「流量明星」呢?

吃了流量紅利,就要為粉絲行為兜底,告誡所有流量明星

回顧當年的娛樂環境,習慣把明星分為「偶像派」和「實力派」,再厲害點的會說「偶像實力派」。「偶像派」可能是三者中實力最差的,但長得好看是必須的,靠著長相,資本也願意砸錢砸資源,其表現在唱功再差也能開演唱會,演技再爛也能演偶像劇主角。

有人說肖戰等流量明星的背後是資本的力量,孰不知,資本一直都在,實力差卻紅的明星也一直都有。肖戰不論從歌唱實力還是演技,算不上頂尖,但至少合格以上。如果要用實力嘲他,說實話站不住腳。所以還是回到飯圈。

那回到飯圈,為什麼現下的飯圈環境那麼差?成天撕逼、做假數據?

吃了流量紅利,就要為粉絲行為兜底,告誡所有流量明星


這時就可以解答我第一個問題:為什麼只有中國有「流量明星」這一概念?

其罪惡源頭不是資本生產了「流量明星」,而是資本生產了「流量平臺」,包括但不限於微博明星勢力榜、尋藝等各種明星打榜平臺,以及各種號召粉絲給偶像投票打榜的營銷活動。而像韓國日本,很少有這類靠「流量數據」打榜的活動。更多是實打實氪金支持喜歡的明星。

吃了流量紅利,就要為粉絲行為兜底,告誡所有流量明星


中國這些流量平臺成天一副資本家假笑的嘴臉吆喝著:“來啊~給你偶像打榜,打到第一名我就給你偶像更多曝光資源。”內心os其實是:“來吧~給我的平臺更多日活量,更多流量吧!你們這群為了偶像什麼都願意做的傻子。”

對啊,粉絲就是願意為偶像付出啊。這沒什麼好嘲的,有人追星追成腦殘,也有人因為追星向偶像看齊成為更好的自己。這裡因人而異,不是我主要想說的。


吃了流量紅利,就要為粉絲行為兜底,告誡所有流量明星


我想說的是,以前支持偶像的最主要方式是買專輯、看劇、看演唱會、買周邊等真金白銀的方式。雖說錢到資本口袋裡了,但自己也獲得了快樂,算是一樁公平的買賣。

但隨著互聯網普及,數據時代特別是移動數據時代的到來,流量成了平臺生存之根本。我們聰明的資本家於是盯上了那群願意為愛發電的飯圈女孩,發明了一套又一套圈錢手段,其根本目的就是「流量」。但不是給明星流量,而是給平臺流量。

「流量」成了資本手中誘人的蛋糕,飯圈女孩就像是一群可憐的流量乞兒。資本喊著:“想要嗎?你們誰贏了我就給誰。”於是她們為了這塊蛋糕大打出手。到最後路人看到了都在罵:“你們這群腦殘粉怎麼整天打架”,卻沒人罵那些濫用流量來製造撕逼事件的資本平臺。

吃了流量紅利,就要為粉絲行為兜底,告誡所有流量明星


而平臺本來能制止這起事件,卻不這麼幹。因為越多路人圍觀,辱罵這群女孩,他們的平臺流量就更大。於是他們選擇坐在一旁嗑著瓜子觀看這起惡性事件。

有人說“槍響之後沒有贏家。”227事件發展到現在——

肖戰的商業價值蒸發,是輸家;

飯圈女孩人人喊打,是輸家;

雪花們被批判網曝,也是輸家;

而利用「流量」作餌,製造衝突的罪魁禍首——娛樂平臺,成了最大贏家。

追星是為追求美好,而非囿於“飯圈”。而那些用「流量」作餌,讓粉絲抱團圈在一起的平臺,又有誰去譴責呢?

可笑,可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