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週藝術人物

上週,泰特美術館委任韓裔藝術家安尼卡·易為美術館渦輪廳創作,一場跨學科的實驗性藝術將於秋季在泰晤士河岸展示。攝影領域最高榮譽之一的“哈蘇攝影獎”日前宣佈,2020年的獲獎者是智利藝術家阿爾弗雷多·夏爾。

疫情之下,歐美一些重要藝術場館紛紛臨時閉館,而部分藝術家個展暫未受影響:英國藝術家莎拉·盧卡斯在倫敦的個展“蜜糖派”如期舉行;今年85歲的華裔抽象藝術家蕭勤也即將迎來在拉脫維亞的展覽,選址馬克·羅斯科故鄉的藝術中心,碰撞兩位藝術家的時代交會。

《澎湃新聞·藝術評論》“一週藝術人物”,報道並評析國內外的藝術人物及熱點事件。

倫敦 | 韓裔藝術家安尼卡·易

成為泰特渦輪廳項目委任藝術家,用科學概念探索性別和種族

一周艺术人物

安尼卡·易

據《The Art Newspaper》報道,韓裔藝術家安尼卡·易(Anicka Yi)受邀創作泰特現代美術館渦輪廳(Turbine Hall)今年秋天的委任項目,將她代表性的跨學科實驗性藝術帶到泰晤士河岸。

安尼卡·易擅於運用非傳統的材料來審視她所說的“感官的生物政治學”,將科學與移民、性別等社會政治議題相融合。在2019年的威尼斯藝術雙年展上,她用填滿“電子昆蟲”的海草製作了一些巨大的“豆莢”,將這一裝置命名為《機器的生物化》(Biologising the Machine)。去年,她還與香料商合作製出了一系列“女性主義”香水。

一周艺术人物

安尼卡·易 “廉價的生命”展覽現場

2016年,安尼卡·易被授予雨果·博斯獎(Hugo Boss Prize),該獎項授予在世界上任何地方使用任何媒介工作的藝術家。第二年,她在紐約古根海姆博物館舉行展覽“廉價的生命”(Life Is Cheap)。易的作品大多數都與人的感官、尤其是嗅覺有密切的聯繫。這一展覽延續了她的一貫思路——將感官與當下社會的現象相結合,通過對日常事物以及活體生物(細菌、植物、動物)的一些組合方式,來探究諸如人的身份與政治文化的關係、高科技給人帶來的興奮與恐慌、網絡時代特殊的心理與想象邏輯之類的命題。

在接受《The Art Newspaper》採訪時,易說道,“我希望我的作品可以讓人理解我們的不安,承認我們對於衛生、對於身體、對於文化環境的焦慮感。”

泰特現代美術館慣常弗朗西斯·莫里斯(Frances Morris)寫道:“易的裝置令人難忘,她以出人意料的方式運用最新的科學理念和實驗性材料。其結果不僅與感官有關,還涉及我們在今天所面對的重要議題,即人類與自然、技術的關係。”(文/錢雪兒)

瑞典 | 智利藝術家阿爾弗雷多·夏爾

獲2020年哈蘇攝影獎,最著名的項目聚焦盧旺達大屠殺

一周艺术人物

阿爾弗雷多·夏爾

據ArtForum中文網報道,智利藝術家阿爾弗雷多·夏爾(Alfredo Jaar)近日被授予2020年哈蘇攝影獎,獎金為100萬瑞典克朗,該獎項被認為是攝影領域最高榮譽之一。頒獎典禮將於10月19日在瑞典哥德堡舉行,藝術家個展將於次日在哈蘇中心開幕。

“夏爾通過靜謐而發人深思的作品來回應重大問題,見證人道主義災難,證實軍事衝突、政治腐敗和全球經濟不平等的後果。”獎項評審委員會的引文寫道。“他的攝影、影像、裝置和基於社區的項目擾亂對現實的常規認知。就像夏爾所說的,他的創作核心是圖像政治,他質疑我們使用和消費圖像的方式,同時指出攝影和媒體表現重大事件的侷限性。”

夏爾於1956年出生於智利聖地亞哥,在皮諾切特獨裁統治下,他於1980年代移居美國,現居紐約。夏爾最著名且持續時間最長的項目之一是“盧旺達項目”(1994-2000年),作品回應了世界對造成一百萬人死亡的盧旺達大屠殺的“沉默、冷漠和不作為”。夏爾曾四次參加威尼斯雙年展和兩次文獻展。他也是古根海姆獎、麥克阿瑟天才獎和廣島藝術獎的獲得者。(整理/畹町)

倫敦 | 藝術家莎拉·盧卡斯

未受疫情影響,倫敦個展“蜜糖派”如期舉行

一周艺术人物

莎拉·盧卡斯

雖然新冠疫情在歐洲持續蔓延,但英國的美術館和畫廊似乎未受影響。3月16日,英國著名藝術家莎拉·盧卡斯(Sarah Lucas)在倫敦賽迪HQ畫廊的新作展“蜜糖派”(Honey Pie)開幕,展覽擴展了盧卡斯長期創作的“兔子”系列雕塑。在此之前,盧卡斯剛剛在北京紅磚美術館舉行了其在中國的首個大型回顧個展。

一周艺术人物

莎拉·盧卡斯,《路人朵麗絲》,紅磚美術館,2019

“兔子”系列最初構思於1997年,由填充絲襪、長襪和鞋子構成。她最新的雕塑作品激活和拆解了這一模式,用一系列傢俱和華麗的鞋品使這些形象所呈現的複雜扭曲更加大膽。明麗的色彩被應用於肢體,使整體擁有了一種超現實主義的外觀、一條奇異而戲劇性的歌舞線;和上世紀90年代的“兔子”雕塑相比,它更為自信、好鬥和個人主義。從既有物件的擬人化潛力到女性身體的情慾化,盧卡斯的生物抽象角色貫穿了定義其整個職業生涯的主題。

莎拉·盧卡斯1962年生於倫敦,是英國最具影響力的藝術家之一。盧卡斯的作品慣常具有一種玩世不恭的幽默感,在過去30年裡,傢俱、食物、小報、絲襪、馬桶、香菸等日常用品為她所用,轉化成一系列獨特且富有挑釁性的作品,顛覆了傳統的性別、性和身份的觀念。(文/錢雪兒)

拉脫維亞 | 華裔抽象藝術家蕭勤

在馬克·羅斯科故鄉舉辦展覽,碰撞兩位藝術家的時代交會

一周艺术人物

蕭勤

不久前,華裔抽象藝術家蕭勤度過了自己 85 歲壽辰。蕭勤的一生大部分時間都在歐洲度過。他曾創辦了影響深遠的“龐圖國際藝術運動”,也是唯一一位發起歐洲現代藝術運動的華人藝術家。 4月24日,大型回顧展“在我的開始是我的結束:蕭勤的藝術”將在拉脫維亞的馬克·羅斯科藝術中心開幕。

蕭勤,1935年生於上海,父親蕭友梅是上海音樂學院創辦人之一。1949年,蕭勤隨姑父去了臺灣,1952年進入李仲生畫室學習。1956年蕭勤獲赴西班牙藝術學院獎學金,之後旅居歐美達60餘年。馬克·羅斯科是西方傑出的抽象表現主義畫家。此次展覽場地“馬克·羅斯科藝術中心”位於羅斯科拉脫維亞的故鄉,是北美以外唯一永久展出羅斯科作品的地方。這場展覽將展出蕭勤作品和馬克·羅斯科的畫作,首次探討兩位東西方藝術家的思想與實踐如何在整個20世紀60年代交會,一起創造出精神抽象的藝術語言。

一周艺术人物

蕭勤《張力VI》 1968

展覽將呈現蕭勤60年的創作,包括自1959年以來的30多件作品,其中有色彩鮮豔明亮的蕭勤大型畫作《宇宙律動》(1965 年)、《太陽之躍動》 (1965 年),藝術家在美國期間創作的“硬邊系列”繪畫作品,以及一幅獨特的抽象玻璃馬賽克作品《藍色之省思》(2007 年至 2018 年)。 (文/畹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