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疫”說理】網絡小道消息的“刷流量”邏輯及其治理

目前,全國人民眾志成城,用各種方式為打贏疫情防控阻擊戰做出自己的貢獻。這期間,各種消息滿天飛,真的,假的,有用的,無用的,違背常識的,道聽途說的消息鋪滿網絡,不一而足。這是重大社會事件發生後出現的社會現象,折射出人們的責任、參與、關心,恐慌、焦慮、無措,還有宣洩等各種思想和情緒。當然,也不排除一些別有用心之人。對於所列別有用心之人的行徑已涉及法律層面,在本文之中不再加以討論。

隨著移動互聯網在社會生活各個方面的應用,各種微信群、朋友圈的信息浩如煙海,如今網絡小道信息傳播的“刷流量”程度,已遠遠超出人們的想象,使接受者不辨真假,常為此而疑惑不已。有調查表明,組織中53%的管理者認為小道消息是組織中的負面因素,有27%的管理者認為是積極因素。令人稱奇的是,小道消息的準確性常常被證明很高。小道消息“刷流量”,反襯的正是大道消息的空缺與滯後。

小道消息也稱坊間信息,是指通過非正式渠道傳播的、未經證實的消息。網絡小道消息是指通過網絡傳播的小道消息。網絡小道消息有什麼傳播特點,與傳統的小道消息傳播有什麼差異,其內在的心理動因是什麼,有什麼作用和危害,如何預防與化解等問題,是迫切需要研究的課題。

一、小道消息的顯著特點

在組織機構內部,小道消息或許在很大程度上服務於組織內部人員的自我利益,顯露真實的思想和情緒。大多數員工認為:不受管理者控制的小道消息透露了正式溝通渠道不願意、不敢、不能傳播的信息,因而,往往比高級管理層通過正式渠道發佈的信息更可信、更可靠。小道消息不會受組織的信息傳遞網絡和等級的控制,會越過組織的等級而自由流動,所以在一定範圍內影響力很大。

二、小道消息傳播的心理動因

我們現在處於信息大爆炸時代,信息隨手可得,傳播速度超出想象,接收和轉發信息的成本太低。一些人每天接觸海量信息,卻又因知道得越多就越想知道的獵奇心理形成惡性循環。心理學家對影響小道消息傳播的條件和動因研究表明,小道消息傳播的條件和動因可用公式表達:E=N(H-C)。E—情緒,指的是傳播、接受小道消息的願望;N—信息需要強度,表明傳播者內心對所傳播信息的需要有多強;H—預測滿足願望所需要的信息;C—現在可以或已經掌握的信息。由此可以發現,人們對小道消息的心理接受程度受自身掌握信息的程度、滿足需要的信息量、信息需要強度三個要素的影響。對這些因素進行細緻分析,可以做如下概括:當人們急於知道某一事件的發展態勢,卻又難以從正式渠道得到信息,求證的願望很強烈,或者,當人們在某種環境中感到不安全或者焦慮時,信息極為新奇或刺激;再或者當信息涉及自己熟悉的或相關的人時,這幾種情境下,人們更容易接受和傳播小道消息。當需要的信息與已經擁有的信息相等,小道消息便沒有傳播以及被接受的必要。並且,當人們對某件事毫無興趣,關於這件事的小道消息沒有了產生、傳播的心理基礎。可見,信息需要強度是人們進行傳播和接受的關鍵因素。同時,當人們缺乏安全感時,極容易接受和傳播小道消息。安全需要包括對安全的物質環境和情感環境的渴望。比如,對人身安全、職業安全、生活穩定、心理安全的需要。此次疫情的暴發,涉及每個人的切身利益。疫情防控期間,人們需要主動待在家中,枯燥、乏味是常態,多少會產生一些感覺剝奪的情況。此時,人們經常變得相當敏感,安全需要對人們產生很大的影響。因此,人們開始迫切關注自己需要的信息,藉助刷屏轉發信息轉移自己內心的不安。

三、小道消息的傳播特點

根據傳播學的規律,以下信息更容易被傳播:

第一,信息刺激強度大。信息傳播的一個重要條件就是刺激物的強度,強度越大往往越容易被個體所知覺。新奇的信息當然刺激強度大,通常所說的“狗咬人不是新聞,而人咬狗一定是新聞”就是這個道理。

第二,信息對比強烈。兩種或兩種以上的信息同時或相繼出現,就會產生對比,個體這時更容易感知刺激的不同。也就是人們經常說的反差。

第三,信息的重複性高。不斷重複的信息更容易引起個體的注意,通過不斷重複,加深個體對信息的印象。

第四,信息的心理確認和熟悉度高。個體更容易知覺到對於他們來說更加熟悉的刺激。有些人用“標題黨”的手法,吸引更多的人關注他發佈、傳播的信息。另外,發佈者非常瞭解讀者想要的東西。所以,熟悉的、能引起讀者心理上廉價共鳴的東西,更能引起讀者的注意和好感。

第五,深諳“烏合之眾”真諦的表達方式。短語,肯定句,有節奏,有韻律的題目和語言,更能吸引人們的注意。而且,普通受眾常常不愛看統計數據,喜歡看形象化地感知。

第六,負面信息。從進化論的角度看,人之所以有負面偏好的心理傾向,是因為人首先要保證安全,而負面的東西才更影響安全,關注負面因素有利於人們對自身環境中的不安全因素進行判斷、提早預防。因此,負面的信息和事物對人類生存和繁衍的影響更大。

四、小道消息發佈者、傳播者的分類

有些人是先有立場,再尋找支持自己結論的證據,沒有證據,就編造證據甚至捏造證據。

小道消息從發送者的角度,可以分成四類。第一類,理性分析派。他們以實事求是為主,常常堅持眼見為實,自己沒有看到的,未經過深入思考、理性分析的,輕易不發。當然,他們也不完全都是純理性的,以理性為主兼有情緒化的特點,整體而言,這部分人還是理性和實事求是的。第二類,中間派。理性分析與情緒化摻雜其中,二者兼具。有時前者成分多些,有時後面成分多些。目前大部分發布者屬於這種類型。第三類,寂寞、無聊派。聽風就是雨,既不甄別事實,也不過腦子,隨手轉發,刷存在感,而且潛意識認為自己的本意是為了公眾好。有數據表明,這類型發佈者發出的消息正確的不多,這樣的轉發者比例不低。第四類,情緒宣洩派。此類發佈者更多的是傳播不真實的消息,既有主動的,也有被動的,目的就是想宣洩一下內心的不滿情緒,而且往往從負面編輯、解讀信息。此類人深諳公眾傳播心理:不大願意理性思考。為了增加流量,他們常常擅長道德綁架,善於用短語、情緒化的語言來描述。事後證明,所述信息大部分是不真實的。

小道消息傳播者可以分成四類:第一,理性分析派。轉發前一定經過自己深思熟慮,轉發滿足了自己的情懷和責任心。第二,立場派。符合自己立場就急於轉發,常發出的感慨是:英雄所見略同!轉發滿足了自己的成就感和存在感。第三,無聊派(無腦派)。沒什麼立場,看什麼都對,其轉發內容的觀點常常前後矛盾,用於打發無聊時光。此外,第二、三類人還有被道德綁架的恐懼(第三類人更甚),擔心別人質疑自己的道德水準。第四類,負面派。喜歡負面消息,對正面的信息都覺得不順眼,轉發的東西最終往往證明是不正確的,如果有人向他反饋,他幾乎不會承認錯誤,而是會用另外不真實的東西繼續為此已經證明不真實的東西辯護。他們都善於利用道德綁架,會對公眾產生不良的影響。

綜上分析,小道消息的發佈與傳播理性分析與情緒化兼具。

五、小道消息傳播的兩面性

首先,小道消息傳播滿足了人們的價值感、責任感和崇高感。人們接受信息後為什麼要傳播甚至會加碼傳播?是因為,這個過程滿足了人們的價值感和成就感,責任感及崇高感。根據心理學規律,人們喜歡預測、評價人的行為,以便對環境和行為加以控制。而小道消息就滿足了人們這種存在感和價值感,其傳播過程符合傳播學規律,因此傳播速度快、範圍廣。例如,面對這次疫情,大家都想出力,又找不到發力點,看見海量信息的某一條,覺得對大家可能有提醒作用,像如何避免、如何防護,吃什麼藥好等類消息,覺得責任重大,順手就轉發了。

根據傳播學的心理規律,人們在傳播新聞過程中會依據部分事實,進行解釋、推測、賦義。根據研究,開始傳播一件事,事實或許只佔一半,但解釋、推測和賦義能佔一半。傳一遍後,事實又減少到四分之一左右,其餘三項分別增加到四分之三,如此循環往復。因此,對同一個消息,傳播過程中事實所佔的比例逐步減少,解釋、推測和賦義的比例卻在逐步增加。而解釋、推測和賦義往往是依據傳播者自己的立場、經驗、偏好、想象等來進行,並且要表達自己的某些訴求。這就給人們一個能夠發揮想象的安全空間,而人們想象出來,解釋和賦義的東西,又希望下面的接受者相信,因而不自覺地變成“推銷員”,偏重設身處地考慮接受者的特點,有時還用標題黨的形式來吸引眼球。比如,“定了,XXXXXX”“最不願意看到的出現了”等等,因而更能激起人們的好奇心。

其次,傳播小道消息可以引起關注並滿足成就感。小道消息是公眾為了滿足好奇心而尋找和接受的消息。在傳播過程中的解釋、推測和賦義,容易引起同伴的關注,滿足了人們渴望被關注的心理需求;同時增加了自己的“控制力幻覺”,即認為自己對環境有能力控制的一種幻覺。例如,這次疫情的影響超出以往,大家自覺不出門、不聚會、不去人多的地方,待在家裡。可居家生活總得乾點什麼,而看信息、發信息在相當程度上是想表達責任心。

然而,不容忽視的是,小道消息在傳播過程中又加重了人們的不安全感,越看越怕,越怕越傳,常常形成惡性循環,以至於降低了接收和辨別正常信息的能力,感覺說的都有道理。大眾一旦分辨能力降低,客觀上常被某些別有用心的人所利用,實際上起到了某些謠言發佈者的助推器的作用。更為重要的是,小道消息傳播,容易形成管理者對人們缺乏關心的假象,且小道消息的傳播、扭曲也會使緊張升級、加重,降低人們的凝聚力,影響人們積極性。

六、小道消息的預防和化解

信息時代的小道消息傳播速度和廣度空前提高。這樣既有好處,也有壞處。好處是信息來得快,可能消散的也快。壞處是,會放大公眾的恐慌情緒。根據傳播學的規律,人們常常不是因為真相本身恐慌,而是急於知道真相但大道消息沒有及時提供真相才感到恐慌。

對管理者來說,預防和化解小道消息的不利影響,首先要從思想上進行轉變,提高自身的治理能力。疫情防控期間,大眾最需要的是真相,面對著網絡和移動互聯時代的特點,要及時公佈官方最新消息,疏導公眾情緒,儘可能降低負面小道消息的不利影響。

(作者系對外經濟貿易大學國際商學院二級教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