瑞典政府推行“四不”抗疫政策:不檢測、不隔離、不收治、不公佈!是尊重人權的表現嗎?

彼岸之眸


伴隨著疫情在全球的延續,我們會發現一個現象,各國會採取兩種截然不同的態度和做法,我們可以把它稱為"疫情政治"。

一種是"中國式":高強度的隔離、檢測、收治和公佈。目前執行的國家大都是高傳染的國家,如韓國、日本、伊朗、意大利等。

另一種"非中國式",或"美國式"的:與中國的做法完全相反,甚至反對口罩,取消統計,強調民權。這些包括美國、英國、瑞典、新加坡等。

由於各國採取的不同做法,給全球的疫情控制增加了難度和時間。

與本次疫情政策類似的事情,是各國對地鐵交通的安檢。在歐美,恐怖事件頻發,多次威脅火車、地鐵安全,但是,在人權的旗幟下就是不安檢。而在中國等地方,全國每個地鐵口、火車站等人流集中地一律安檢。不完全統計,近十年來,在中國,安檢以及相關安保行業正成為一個迅速成長的行業,解決了數百萬人的就業問題。而反觀歐洲,儘管多次發生地鐵恐襲或恐襲威脅,就是不採取進一步嚴密的安檢,還美其名曰,尊重人權和自由。

目前,我們還無法評估兩種做法熟優熟劣,但是,我們已經看到,中國由於採取嚴格強制的措施,疫情已基本控制,社區傳播已不復存在,奇葩的是現在防控重點反而是輸入性的。

當然,我們應該承認也必須認識到中國所做的一切,全國上下幾乎每個人都付出了沉重的代價和壓力。同時,也應該看到整個中國社會資源的舉國調動能力以及由此產生的良性的效果,和一些伴隨而來的不和諧的東西,客觀地說,有利有弊。問題的重點是利弊權衡以及如何優化。

但是,相對於中國的這種做法,不是所有國家都能做到的。大多西方國家,由於體制、民意等原因,無法儘可能地調動社會資源,更不可能舉國行為了。做不到這些又要向社會說明解釋,於是便就有了"民主"、"自由"、"人權"等標籤式的口徑和說辭,聽上去讓人鼓舞,實質上是有著"糖衣"的、無能為力的社會調動能力。

最後,我須申明,對待裴多菲式的浪漫的"生命"、"愛情"和"自由"還是挺敬仰的,但是,現實的生活,需要每個人的生命去經營和維護的。珍惜生命,戰勝疫情,更自由地生活,是每個人都向往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