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28歲,2次未過試用期”:職場上,堅持把事情做好你就輸了

作者 | 孫瑞希

“我28歲,2次未過試用期”:職場上,堅持把事情做好你就輸了

上世紀八十年代末,我老家衚衕口有位鄰居,他為人和善,經常幫助鄰里,口碑很不錯。直到有一年他被公安帶走,鄰居們才知道,他是一個黑社會頭目。

小孩子總要分出好人和壞蛋,長大後,見識了更多的人和事才明白:這個世界不僅有黑色和白色,還有介於黑與白之間的廣闊地帶,我們稱之為“灰度”。

而一個人的成熟,是從認識灰度,接納灰度開始的。

01

複雜的世界

從來不是隻有黑和白那麼簡單

有個讀者給我留言,看到她的職場經歷,我不禁為她以後的發展捏了一把汗。

讀者小A28歲,去年入職一家公司做技術負責人,由於上了新項目,她所在的團隊工作強度挺大。但是團隊裡有個員工,整天吊兒郎當,有時還完不成工作任務,這讓她十分惱火。她想直接開除那個員工,有人告訴她,那個員工背景很深。

公司實行月度考評,小A就給那個員工打很低的分數,希望名正言順地淘汰他。小A的理由很簡單:勝任你就留下來,不勝任你就“滾蛋”。

入職的第三個月,分管領導找小A談話:你們部門的那個XX,以前表現挺不錯的,怎麼這兩個月績效這麼差?

小A耿直地回答:“他工作能力不行,態度不端正,不適合這份工作。”

分管領導告訴小A:“橘生淮南則為橘,生於淮北則為枳,不是員工能力不行,是你管理水平有限。”

小A為此和領導起了齟齬。從那之後,她覺得領導處處擠兌她。試用期還沒過,她就辭職了。準確地說,是被擠兌出局了。

對此,小A嗤之以鼻,如此黑白不分的地方,不留也罷。

去年12月,小A找到了新工作,公司氛圍不錯,就是略顯散漫。

小A發現,一些老員工不但不好管理,工作還總是慢半拍。年末,公司調整組織架構,小A把幾個老員工的名字報了上去。

領導指著其中一位老員工的名字問小A:“他來公司十幾年了,上有老下有小,如果辭退他,一時半刻找不到工作,他家裡的生計恐怕難以為繼。”

小A說:“對於他的生活,我表示關切和同情,但是組織要實現利益最大化,他的工作狀態一直不盡如人意,將這樣的員工裁掉應該是當前正確的決定。”

領導說:“你的建議我會認真考慮,過陣子再回復你。”

在等待中,小A迎來了春節。之後,受疫情影響,公司延遲復工。

3月初,公司通知復工,小A滿心歡喜。復工第二天,小A被HR請進了辦公室:受疫情影響,您所負責的項目暫停……

屁股還沒坐穩,小A又被“優化”出局了。

小A堅持把事情做好,但是接連兩份工作,都沒有通過試用期,疫情期間工作又不好找,她急得要命。問題出在哪裡呢?

“我28歲,2次未過試用期”:職場上,堅持把事情做好你就輸了

02

只看好壞

其實是偷懶的思維方式

任正非在一次名為“管理的灰度”的講話中曾指出:“一個清晰方向,是在混沌中產生的,是從灰色中脫穎而出,方向是隨時間與空間而變的,它常常又會變得不清晰。並不是非白即黑、非此即彼。合理地掌握合適的灰度,是使各種影響發展的要素,在一段時間和諧,這種和諧的過程叫妥協,這種和諧的結果叫灰度。”

“(領導人的)水平就是合適的灰度。”

在職場中,你的職位越高,責任越大,遇到的灰度問題就會越多。這些問題通常比較複雜,你用非黑即白的思維方式去處理往往會起到反作用。

小A堅持把事情做好,反倒輸了,原因就在於:她只把握了企業的“明規則”,而忽略了“潛規則”。

所謂“明規則”,就是擺在桌面上的規則。具體來說就是清晰的職位要求,比如績效。

所謂“潛規則”,就是不明說但都要遵守的規則。具體來說就是模糊的組織要求。

“關係戶”這種事,不是一家公司獨有的,哪怕換個公司,可能還會遇到這種情況。關係戶對於公司的貢獻不是績效,而是他背後的資源。你看,這就是潛規則。

所以,對於關係戶,有能力有意願的多給予關注,沒能力沒意願的,給他分配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只有愣頭青,才緊盯著人家的績效不放。

好的管理者不僵硬,他們會認真尋找一件事情背後的利益相關方,然後尋求達成一致的解決方案。

小A在第二家公司想“動”老員工,這家公司十年以上工齡的老員工比比皆是,她的這個念頭顯然與組織文化不符。

利益最大化只是結果,但在一些特殊的文化背景下,還需要考慮到人性。

“我28歲,2次未過試用期”:職場上,堅持把事情做好你就輸了

03

真正的成熟

就是不執著於簡單的好壞

在職場,每個人都想要把事情做好,但這種“追求做好”往往得不到一個好的結果。因為我們面臨的是一個不確定的世界,在這種情況下,你很難嚴格區分什麼是好,什麼是壞。

而做出明智的決策,需要你打破常規,顛覆自己已有的認知。

在這種情況下,人們優先追求的不應該是“做好”,而是存活。

就是要想辦法活下來,站住腳,然後再考慮優化,做得更好。這裡,我有4點建議:

1、把複雜的問題簡化

職場中的決策往往比較複雜,所以第一步是把一個複雜的問題,拆解成幾個選擇題。

以我早年的職場經歷為例。

我曾經在企業負責人力資源,有一年,集團常務副總經理推薦一個人讓我安排。我問副總的要求,他說:“你看著辦吧!”

“看著辦”,其實挺難辦。我把可選的崗位列了一下:集團總部、某項目部、某分公司,然後分析各自的利弊,希望從這些選項中找到一個滿意的崗位。

2、尋找關係的本質

一件事的處理,往往不是涉及到一個點上的事情,而是背後的關係。社會關係的本質上是一種利益關係。

如果走常規招聘流程,那位候選人可能在簡歷篩選這一關就被刷下來了,但是我得生存,我不能拒絕常務副總的安排。

所以,滿意的崗位不一定是最好的崗位,而是關係背後的博弈。候選人硬件條件一般,經過調查,他的家族與副總也沒有太深的利益瓜葛,只有早年的交情。

所以我把他安排到了條件比較艱苦、技能要求單一的西部項目部,讓他接受實踐的錘鍊。

適當妥協,確保生存;堅持原則,確保決策質量。

3、找好自己的角色

人在不同的場景下,角色不是一成不變的。所以,要根據場景及時切換自己的角色。

比如說,作為管理者,我們不僅是組織的戰略伙伴,還是員工的激勵者。

所以,在那位員工赴任前,我們進行了一次認真的對話。傾聽員工的心聲,為員工答疑解惑,同時鼓勵他在新的崗位上做出成績。

4、不能忽略人性

以裁員為例。在企業經營困難時,如果只看結果,那就直接將員工裁掉。如果考慮到人性,就會考慮其它降低成本的替代方案。

或者即便裁員,也會給予員工較多的補償,做好員工的情緒安撫,甚至有些公司還會為員工推薦工作。

你看,職場上的很多問題都是灰度問題。

我們唯“好壞”論,然而,好壞真的是事情的唯一判斷標準嗎?當然不是,就連好壞本身,都沒有絕對的標準。

所以,我們的決策不僅要考慮到利益,還要考慮社會關係、考慮人性,不被非黑即白的單一價值觀裹挾。

看一個人做對了什麼,不要看他堅持了什麼,而是看他背後的價值選擇是什麼。

堅持把事情做好,你就輸了。因為真正的成熟,從來不執著於簡單的好壞。


作者簡介:孫瑞希,生涯諮詢師,個人成長教練,今日頭條簽約作者,青雲計劃外部評審團成員。17年職場歷練,以溫和、真誠、接納的狀態為廣大來訪者解決職業困惑,提升職場適應力,探索人生更多可能性。歡迎關注我的頭條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