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數字技術的“雙十一”


疫情,數字技術的“雙十一”

題記:十年磨一劍,阿里雲之所以能在這次數字抗疫中發揮重要作用,在十年前阿里雲工程師寫下“飛天”第一行代碼時就已經命中註定。

時代會獎勵那些不甘平凡、和自己死磕的人。他們在承平時期所練就的本領,危機時刻就能派上大用場。

2020年初,新冠肺炎席捲全球。在中國已經變成“綠區”,遏制疫情重點已經變成“防範輸入風險”的今天,我們回頭想想,中國的“免疫力”是什麼?

除了各地醫護人員的馳援之外,數字技術也被認為在抗疫的過程中,發揮了重要的補充作用。


疫情,數字技術的“雙十一”

世衛組織專家Bruce Aylward博士說,在中國抗疫的過程中,“古老的方法加以現代化的科技產生了更大的效果和產出。這種協同優勢大概幾年前我們都無法想象到。”

以阿里巴巴為例,阿里在疫情期間向全社會開放即插即用的數字化能力,成為很多地方抗疫、復工等工作的基礎設施。

今天,對於普通國人來說,數字經濟已經習以為常,以至於人們往往忽略其背後的技術複雜性。當1億人,甚至10億人都在用手機不斷訪問信息求助,當系統需要給每一個人精準反饋周遭情況,當全中國的地方政府、企業、學校都在線上協同交互時,線上的需求是平常的數倍,用阿里巴巴集團副總裁劉松的話說,這個技術的支撐難度,“堪比‘雙十一‘,甚至比‘雙十一’更難!”

重壓之下,中國的互聯網基礎設施面臨著前所未有的大考,系統需要很大的彈性,才能夠迅速的增加資源供給,滿足抗疫過程中的線上化交互需求。

一、雲計算抗疫

一隻蝴蝶在巴西輕輕扇動翅膀,導致了一個月後德克薩斯州龍捲風,無論你相不相信蝴蝶效應,新冠肺炎在快速席捲全球的同時,也開啟了一場波瀾壯闊雲計算抗疫大幕。

在居家隔離的枯燥生活下,一隻名為“釘釘”的小燕子飛進家門, 5000多萬學生,2億上班族,1000萬企業組織在上面各取所需:學生老師用釘釘在線上網課,上班族用釘釘居家辦公,企業單位用釘釘碼上覆工。

一切井然有序而又高效,線上的春天已經提前來臨。


疫情,數字技術的“雙十一”

一隻小燕子,何以能承受如此龐大的用戶群體和企業組織,換做其他軟件,恐怕早已五臟俱裂了。這背後離不開阿里雲的“充血”。

疫情期間,釘釘連續在阿里雲上擴容十幾萬臺雲服務器,其中,僅視頻會議一個功能就擴容數萬臺雲服務器。基於阿里雲彈性計算資源編排調度服務,釘釘最短在2小時內就新增部署了超過1萬臺雲服務器,這創下了阿里雲快速擴容的新紀錄。

在底層計算資源迅速擴容的同時,阿里巴巴集團內部中臺實力也得到了充分體現,得益於快速開發平臺“宜搭”,抗疫應用和產品的上線速度提高到了以小時計。

大年三十,就在武漢宣佈封城的第二天,阿里雲、支付寶、達摩院、政務釘釘等團隊,一天內緊急搭建出浙江省新型肺炎公共服務與管理平臺,同時還輸出了一整套“數字防疫系統”,免費提供給全國各地政府和社區,助力疫情防控。而在杭州首先上線,如今已經在全國使用健康碼,整個開發上線的過程只用了十幾個小時。


疫情,數字技術的“雙十一”

阿里雲過去十年間建設的雲計算基礎設施,以及阿里巴巴的中臺能力建設,彷彿就是為此刻準備。

二、為什麼是阿里雲?

釘釘、健康碼、數字防疫系統、AI檢測病毒…..

這些疫情中大展身手的數字技術背後,很多有阿里雲的默默支撐守護。

十年磨一劍,阿里雲之所以能在這次數字抗疫中發揮作用,在十年前阿里雲工程師寫下“飛天”第一行代碼時就已經命中註定。


疫情,數字技術的“雙十一”

2009年9月10日,阿里巴巴成立十週年的日子,阿里雲成立了。開始總是艱難的,那時,雲計算還是一個新潮的概念,它的前景在業界還存在較大分歧。

約瑟夫·坎貝爾在《千面英雄》一書中,將“英雄”的特徵描述成“在常規的成就範疇之外發現、實現(或做到)一些事情”,並“把生命奉獻給高於自身或自身之外的東西”。

在2008年、2009年,淘寶支付寶遇到流量併發高峰的時候,阿里巴巴本也可以通過繼續購買國外大廠的機器來解決,甚至阿里雲的代碼本也可以採用很多現有的開源算法,但是王堅院士等創業者堅持,阿里雲飛天系統的每一行代碼都要自己去寫。

“如果我們所有的信息計算都必須通過國外的系統,那麼未來的中國不堪設想”,那時,支持阿里探索下去的,是數字經濟未來的偉大願景,當時沒有人會預測到,數字基建在今天抗疫中也能發揮重要作用。。

堅持的過程是漫長的,歲月承平,他們就給自己設置障礙。

今天,持續11年的“雙十一”已經成為全球最大線上購物節,從2009年5000萬的成交額到2019年2684億,每一年都在刷新著紀錄。


疫情,數字技術的“雙十一”

曾有人質疑“雙十一”的經濟性和必要性,但是他們忽略的是,每一次“雙十一”,都是一次對計算能力的 “脈衝” 挑戰,沒有這樣一個練兵場,哪來疫情大兵壓境時的從容。

道理很簡單,普通系統都是建立在風調雨順之上(低波動假設)的,模式的脆弱性很高,對高波動的準備不足。只有經歷過高併發歷練過的技術,在抗疫這樣的極端情況下,才能有穩定的發揮。

新冠肺炎疫情,對於阿里巴巴,乃至其他中國互聯網從業者而言,是比“雙十一”更嚴酷考驗。過去十年間,阿里雲構建的雲基礎設施、數據智能、智聯網和移動協同的數字經濟基礎設施,在抗疫的過程中,都派上了用場。

三、塑造數字經濟

冥冥之中,答案早已寫就。

歷史會獎勵那些不甘平凡、為未來準備的人。從不為人理解、視為“異類”,再到成為主流、引領風潮。他們最終會造福所有人。

橋水基金的瑞·達利歐把這些人稱為“塑造者”。達利歐將塑造者的特質歸納為,通常會在被人的質疑和反對之下提出獨特和有價值的願景,並克服困難,以美好的方式將其實現。

阿里雲的創業者們就是未來的塑造者之一,他們所塑造的數字基礎設施,正在給經濟帶來轉型升級的契機。


疫情,數字技術的“雙十一”

疫情,將一隻腳已經跨入數字時代的我們,一把推進了大門。我們大多數時候不出門,吃飯買菜通過盒馬、餓了麼、天貓超市送到小區門口;偶爾出門或上班的時候出示支付寶上的健康碼;上班族開工用釘釘辦公,學生用釘釘上課;菜鳥則繼續支持著各地尤其是疫區的物資配送,以及每個人的包裹……

因勢利導,國家也在推動這一進程。3月4日,中央政治局常務委員會召開會議,強調要選好投資項目,加強用地、用能、資金等政策配套,加快推進國家規劃已明確的重大工程和基礎設施建設。其中,就包括加快5G網絡、數據中心等“新基建”項目。

這將成為中國未來國際競爭力的核心。

阿里巴巴董事局主席張勇更一針見血的指出,“新基建就是數字基建”。今天,中國數字經濟整裝待發勢如破竹,以阿里云為代表的互聯網企業,將掀起一波數字化浪潮,將產業互聯網深入推進,最終完成實體經濟數字化升級的重任。

疫情是道裂痕,更是光照進來的地方。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