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擔玉扣紙 幾代畲鄉紅

山巒起伏,竹海茫茫。寧化縣治平畲族鄉位於閩贛兩省三縣交界處,與江西省贛州市石城縣、龍巖市長汀縣山水相連,自古以“竹紙之鄉”聞名,是革命老區鄉。

烽火歲月,治平畲族鄉曾用“千擔紙”支援中國革命,在紅色歷史長河中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當地紙農和紙業工人踴躍參軍參戰,湧現出了一批批像曾萬標、賴林芝這樣的革命先烈。

這裡的“千擔紙”,指的是玉扣紙,被老百姓稱為土紙、重紙,也叫長壽紙。它是治平畲族鄉傳統手工藝名品。

成立紙業工人游擊隊和工會

素有“九竹一田”之稱的治平,滿眼綠意盎然。然而,土地革命之前,村裡的土地、山林等資源由少數地主階級掌握,農田、竹山、紙廠被他們佔有,當地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熱中。

1929年,紅軍首次途經治平(時稱寺背嶺),有七八個當地青年參軍。隔年,這些青年返鄉開展革命活動,在飽受剝削壓迫的治平百姓心底點燃了革命火種。不久,紅軍解放了治平。

“我們家祖上是紙農,當年紅軍經過曹坊,大伯才十幾歲,就跟著參了軍,後來當了排長。”劉良華今年54歲,治平村黨支部委員。據《寧化縣革命烈士英名錄》記載,他的大伯劉文輝1929年參加紅軍,1930年在曹坊坪上打油坪與敵作戰時犧牲。

“許多青年參了軍,其中就有賴林芝的哥哥賴國學和1947年去世的老紅軍賴官宜。”治平畲族鄉宣傳統戰幹事雷紹球說。

1931年10月,長寧區委、區蘇維埃政府成立。

風展紅旗如畫 | 千擔玉扣紙 幾代畲鄉紅

閩贛紙業工人游擊隊舊址

隨後,其他鄉相繼組織游擊隊,都有紙業工人帶頭參加。最初游擊隊長是佐坑畲族人雷細妹,指導員是高地池保林。

這一時期,恰逢紅四軍三十六團增派部隊到長寧區幫助開展工作,首先在田畲組建“閩贛紙業工人游擊隊”,約80人。開國大校曾萬標就是游擊隊裡的一員,後跟隨隊伍一同參加了紅軍。

風展紅旗如畫 | 千擔玉扣紙 幾代畲鄉紅

閩光紙業工會舊址

長寧區地少竹多,是閩贛主要產紙區。1932年農曆正月,長寧區成立了閩光紙業工會,會員390餘人。會址在坪埔村土豪張子良家,至今仍在。紙業工會與蘇維埃政府配合密切,打土豪分田地,搜繳土豪劣紳暗藏的槍支,武裝游擊隊。自此,“一擔紙抽兩刀紙”的剝削與田租剝削同時消滅了。

同年10月,長寧區劃歸汀東縣。竹海萬頃的治平畲族鄉,在時代的紅色浪潮下,革命形勢如火如荼。“當年全區有300多個紙廠,造紙工3000餘人。”治平畲族鄉鄉長雷海明說。這些紙,成了支援蘇區革命的重要物資。

而後,由於國民黨的經濟封鎖,紙張銷售受阻,紙農不敢生產,紙業工會號召工人行動起來,增加生產,支援前線。汀東紙業公司還發放貸款,按計劃產量每擔紙貸給銀幣二、三元不等。

區工會主任曾學欽、下坪工會主任梁洪標親自到汀東縣貸款,共計貸到二萬餘元蘇維埃紙幣(當時蘇維埃紙幣七十元摺合銀元1元),不收利息。紙出產後,挑到橫江交蘇維埃政府收購,賣紙後還貸。

長寧區紙業工人隊伍對粉碎反動派經濟封鎖和優撫烈軍屬起到了重要作用。據1984年9月印刷的《寧化文史資料》記載,“全區工會費由區工會分配給各鄉照顧烈軍屬,工人還踴躍購‘戰爭公債’和‘建設公債’,支援前線和革命根據地建設。”

紙業工人、紙農踴躍參軍參戰

“工會與鄉蘇維埃工作配合很融洽,擴紅是重要工作之一,父親常組織工人到村裡宣傳,老紅軍曾繁益就被說動參了軍。”曾令桂是曾學欽的兒子,今年82歲,社福村福坑人。

各地工會會員也紛紛響應號召,踴躍參軍參戰。相關文史資料記載:有一次擴紅,高地去20餘人,泥坑5人,彭坊30餘人,大燕裡6戶有5人參軍。下坪工會主任梁洪標,高地工會主任池賢富帶頭參軍。

風展紅旗如畫 | 千擔玉扣紙 幾代畲鄉紅

紙業工人調查統計表

期間,由紙業工人帶頭的游擊隊不斷髮展壯大。1933年發展至480餘人,後改編成紅軍獨立營,由坪埔村村民連加義任連長。游擊隊在寧化、清流、連城交界區打擊地方反動團匪,為保衛新生紅色政權發揮了重要作用。在連城四堡,游擊隊還配合江西瑞金來的紅軍攻打團匪,日夜奮戰,靠嚼生米充飢,不少隊員獻出了寶貴的生命。

“我知道游擊隊隊員曾從石、曾維樹、曾井妹子也參了軍。小時候看到曾維樹腿上有個槍眼,不知道怎麼回事,問他,他就說被螞蟥吸血穿了孔。”田畲村黨支部委員曾佑春今年65歲,他的爺爺曾維存是游擊隊三分隊隊長。

風展紅旗如畫 | 千擔玉扣紙 幾代畲鄉紅

1933年7月11日第93期《紅色中華》報道“鼓動老公當紅軍”新聞

轟轟烈烈的擴紅宣傳下,長寧區廣大青年踴躍參軍參戰,湧現出了許多像彭坊鄉葛凹村的江銀子鼓動老公當紅軍這樣的事蹟。據村裡的老年人回憶,長寧區600多名參軍參戰人員中,紙業工人200餘人,絕大部分壯烈犧牲。

治平這方紅色熱土上,有血戰湘江時,與其他5名戰友一齊跳下轎頂山山崖的曾繁益;有把長征出發時部隊配發的竹筒視作生命,不忘家鄉的蘭發連;有參加紅軍,身經大小戰鬥上千次,解放後為新中國的民航事業奮鬥終生的空軍上校賴林芝,以及一個個為了革命事業犧牲寶貴生命,沒有留下姓名的鐵骨英魂。

在蘇維埃政權中,有許多紙業工人成為了共產黨和各級政權組織的領導骨幹。據介紹,1934年,中央主力紅軍長征後,紙業工人隊伍仍然在共產黨的領導下堅持革命鬥爭,有許多以紙寮做掩護而建立起來的地下交通站和秘密聯絡點仍在活動,直至全國解放。

玉扣紙書寫畲鄉紅

“千擔紙”書寫畲鄉紅。竹濤陣陣的治平畲族鄉,用玉扣紙與紅色革命緊緊纏繞在了一起。

“當年我家生產的玉扣紙要運到長汀的泰安行,由他們收購後送往廣州等地銷售,聽父親說,紅軍在泰安行徵用了許多紙。”胡蘭山,玉扣紙製作工藝傳承人。幼時,他常聽長輩們說起往事。

風展紅旗如畫 | 千擔玉扣紙 幾代畲鄉紅

胡蘭山正在翻看玉扣紙

據介紹,長寧區共向中央蘇區支援了3.6萬餘擔土紙,蘇區紙幣、米票、借谷票、《紅色中華》等報刊,有使用治平產的玉扣紙印製,各紅軍醫院也有使用玉扣紙代作藥用棉。

“玉扣紙質地細軟,吸水性強,只通過石灰漚、日光漂的工藝生產,所以衛生無毒,戰時藥用棉數量少,確實是很好的替代品。”胡蘭山說,因紙質無毒性且韌性好,當時在新加坡等地有不少人喜歡用玉扣紙捲菸。

胡蘭山老人居住在下坪畲族村茜坑。“你看看這紙,經久不蛀,能保存數百年不黴爛,是書寫文獻、印刷線裝書的上品。”3月9日,老人從住處捧出一刀玉扣紙,輕輕摩挲著。

玉扣紙因成紙潔白光潤如玉,又有“扣”為舊時計量單位,故此得名。紙長138釐米,寬度61.7釐米,每擔紙為七刀,每刀紙200張。書寫易控墨,墨不褪色,優勢明顯。

風展紅旗如畫 | 千擔玉扣紙 幾代畲鄉紅

寧化縣紙業工會胸章

正因為此,1974年10月,國家出版局還專門派人來寧化,訂購治平玉扣紙。自1974年至1976年三年間,共運玉扣紙640噸進京,用以印製線裝《毛澤東選集》和大字本。

2000年以後,由於機制紙行銷,手工製作的玉扣紙市場大受衝擊,2003年至2008年,手工造紙業基本停工。2009年至今,惟有胡蘭山一個紙寮在勉強維持。

隨著時代更迭,傳承保護玉扣紙製作工藝和挖掘玉扣紙相關紅色文化,成為近年來治平畲族鄉發展文旅小鎮的重頭戲。

2018年7月,“玉扣紙製作工藝”被列入市級第五批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2019年3月,“玉扣紙製作工藝”被列入省級第六批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玉扣紙再現光芒。

去年10月,治平畲族鄉被納入客家文化閩西生態保護區總體規劃,革命老區的發展有了新起點。“目前,我們正積極籌建玉扣紙專題展示館,計劃建成玉扣紙非物質文化遺產體驗中心和紅色文化教育研學基地,展示畲族歷史、玉扣紙史和紅色文化,傳承革命精神。”雷海明說。


來源:三明市融媒體中心(記者:盧素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