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新冠,囤廁紙?外國人的腦回路為何如此清奇

國外的新冠病毒疫情越來越嚴重。口罩、洗手液這些防疫相關的物品也越來越短缺。但有一樣東西居然也跟著脫銷了,那就是——廁紙。


就在這幾周,多國多地出現了搶購廁紙的現象。從英國到美國,從新西蘭到澳大利亞……人人都在拼命買廁紙。超市的廁紙貨架都被清空。有些超市不得不實行了“廁紙限購”,每人最多隻能買四大包。


推特上出現了專門的話題“廁紙門”(#toiletpapergate)以及“廁紙緊急狀態”(#ToiletPaperEmergency)……


防新冠,囤廁紙?外國人的腦回路為何如此清奇

忍不住發出驚歎——“想不到新冠病毒會使人這麼能拉屎!” | 推特截圖


有的人一口氣囤了一車廁紙,而有的人沒廁紙了卻一卷都買不到。


防新冠,囤廁紙?外國人的腦回路為何如此清奇

只能憤怒聲討愚蠢的大多數……| 推特截圖


一家澳大利亞報紙《北領地新聞》(NT News)還貼心地推出了額外的特別版面,兩大張空白報紙,裁剪後就能變成多張廁紙。


防新冠,囤廁紙?外國人的腦回路為何如此清奇


3月5日特別版,買報紙送廁紙 | NT news


怎麼回事,為什麼大家突然間就開始瘋狂囤廁紙了?


從眾:大家都在買廁紙,那就跟著買點吧


人都有從眾心理。從眾,又叫“社會證明啟發式”(social proof heuristic)決策手段,長期以來都效果不錯,成本低,收益大。


當一大群人都在做一件事時,固然可能是“這群人都比我蠢,眾人皆醉我獨醒”,但也可能是“這群人知道一些我目前還不知道的重要信息”。假如是後一種情況,那麼“不從眾”就意味著被拋棄、被落下。


當大家都抬頭望天,我們也應該跟著仔細觀察。當大家排起長隊,沒急事的話我們也會跟著排。當大家忽然爭先恐後往出口跑,我們的第一反應肯定是跟著拔腿就跑。特立獨行是孤獨的,也是危險的。


當大家都在囤廁紙時,你真能忍得住一卷都不囤?當你回到家看著空蕩蕩的廁紙收藏處,會不會捫心自問,萬一廁紙缺貨,我會不會後悔?會不會想著想著,就忍不住奪門而出去買廁紙?


現在的社交媒體,也會推動從眾效應。社交媒體的傳言輕易就能催生出第一批廁紙囤貨者。等第一批囤貨者把商店裡的廁紙買空後,社交媒體的熱議又會讓其他人也開始爭先恐後地去購買廁紙。


日本就出現了這樣的情形。一開始的傳言是“廁紙/廁紙原料大多來自中國,由於疫情將限制進口,馬上就要缺貨了”,於是大家趕緊大包大包地把廁紙買回家。而廁紙本身是體積很大的東西,當人們購物車裡堆著大量廁紙,或者當超市的廁紙區空空如也時,其他人很容易就會注意到。注意到的人拍下照片傳到社交網絡,這些照片又催生了新的囤廁紙熱情……雖然後來日本政府趕緊宣傳日本廁紙不依賴進口,不會匱乏。但許多日本人家裡,大概已經囤瞭如山的廁紙。


防新冠,囤廁紙?外國人的腦回路為何如此清奇

廁紙被買空的東京藥店 |kyodonews.net


匱乏:也許真的會缺呢?也許囤著會漲呢?


和口罩相比,廁紙庫存多,製造容易,隨時都能增加產量。


但即使世上本沒有廁紙危機,同時囤廁紙的人多了,也能造成廁紙危機。


防新冠,囤廁紙?外國人的腦回路為何如此清奇

畢竟一個人就能買這麼多 | 推特截圖


任何東西被哄搶,都可能造成短缺。任何短缺,都可能造成短期價格上漲。廁紙體積不小,對於家裡空間不大的人來說,儲備可能就不太多。於是沒囤又實在缺廁紙的人邊罵自己蠢邊高價求購,囤了廁紙的人則感覺自己沒有多囤一點簡直錯過了十個億……不管囤沒囤的人,都會暗下決心,下次有貨時,一定多囤點。


在心理上,我們對匱乏特別敏感。在匱乏裡,我們既為匱乏本身而感到痛苦,也為自己沒有預知到匱乏、沒有做好準備而痛苦。這種雙重痛苦往往刻骨銘心,讓人在往後的日子裡都控制不住地囤囤囤。


很多老人喜歡各種囤貨也是這個原因——活的日子長了,誰還沒經歷過幾次意外,幾次災難,幾次匱乏呢?


囤貨,可能是難以克服的人性。


防新冠,囤廁紙?外國人的腦回路為何如此清奇

“如果你覺得普通人囤廁紙就讓人沮喪,再想想有一小撮富人可是囤了這世界的絕大多數財富……” | 推特截圖


心理安慰:何以解憂,唯有囤貨


囤廁紙還有一個重要的作用,一種“心理治療”。擁有廁紙令我們覺得安慰、踏實,幫我們找回安全感和控制感。


2017年《消費者研究期刊》上的一個研究顯示,當人們感覺自己的生活失控時,就想買各種實用型產品——食物、紙品、清潔劑……這些產品都是在“解決問題”、“完成任務”、“滿足基本需求”。而當人們買下這些東西時,就會感覺找回了一些對生活的控制感。


在新冠疫情裡,人們最缺的就是安全感和控制感。病毒無形而迫近,沒有疫苗,沒有特效藥。人們身處險境,焦慮、恐懼、壓力山大,既不清楚自己面對多大風險,也不清楚自己需要面對多久風險……在這種情況下,囤廁紙,就成了生理和心理的雙重剛需。


防新冠,囤廁紙?外國人的腦回路為何如此清奇


昆士蘭大學的公共衛生研究者妮基·愛德華茲(Niki Edwards)認為,廁紙是用來“清潔整理”的,它本身就給人一種可控感和安全感——在廁所裡,“無紙可用”和“有紙在手”的感受,是截然不同的。


墨爾本大學的災害風險研究者布萊恩·庫克(Brian Cook)同樣認為廁紙象徵著舒適與安全。另外,在焦慮時,大多數人都會想“做點什麼”。而囤廁紙就是個“花小錢,安大心”的舉動——花錢少,儲存期限長。大多數人都囤得起。而且反正廁紙早晚也會用掉,基本不會浪費。萬一囤錯了,也錯不到哪去;萬一囤對了,那就太棒了!


到底該不該囤廁紙?


其實,問題可能不在於“囤貨”,而是“囤貨的時機”。


囤貨本身並不是錯,就連美國官方都建議,為了預防疾病大流行,人們應該在家裡囤好如下用品:夠用兩週的水和食物;個人需要的處方藥;常用非處方藥比如止痛藥、胃藥、咳嗽感冒藥、補液鹽、維生素。


然而,大家雖然都知道要未雨綢繆,但也都習慣拖延,總覺得“到時候再準備也來得及”。囤夠全家人兩週用量的人是少數。此時此刻平常沒囤夠的人,為了應對不知道要多久的居家隔離,可不就得趕緊去大采購了嗎?


而在焦慮時,人們往往會反應過度。本來囤個兩週用量即可,這時候可能大手一揮就囤了半年的用量。當一群人都反應過度時,附近的庫存迅速就會被買空。


要麼意外來了卻毫無準備,要麼就是幾天內大家一窩蜂買空貨架,給供應鏈造成極大壓力。這兩種狀況都稱不上理想。最好的辦法,不是“堅決不囤”,而是“平時就囤”。無病無災的日子裡,給全家囤好夠用兩週左右的生活必需品,定期檢查更新。這樣,不管是疾病流行,還是自然災害,在大多數狀況下,你都能撐到秩序恢復,救援到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