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胡:民族器樂的美依然鮮活地流淌

在疫情期間,文藝工作者們以自身擅長的藝術形式積極參加抗疫,湧現了眾多凝聚人心、激勵信心的戰“疫”文藝作品。其中,用民族藝術表現形式創作演繹的文藝作品也令人印象深刻。二胡MV 《都是英雄兒女》等作品、二胡“雲課堂”等公益教學,以及抖音等平臺上關於二胡的視頻作品,都受到網民關注和追捧,這引發了筆者的思考。

二胡,最早起源於隋唐時的奚琴。作為民族音樂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二胡的美在新時代依然鮮活地流淌在國人的審美世界裡。二胡演奏藝術的發展離不開具有傳承價值的經典作品,從劉天華為二胡創作的十首二胡獨奏曲,到新中國成立後《豫北敘事曲》 《三門峽暢想曲》 《陝北抒懷》《戰馬奔騰》 《洪湖人民心願》 《長城協奏曲》等經典作品的湧現,再到20世紀80年代以來,關迺忠的《二胡協奏曲》 、譚盾的《雙闕》 、王建民的四首《狂想曲》系列等受人推崇,經典在湧現、在傳承,在漫漫歷史長河中經久不衰。

二胡藝術在傳承經典中越發展現出獨特的審美價值,特別是以其音色、風格、生活情感和意境美等特徵,讓聆聽者沉醉其中。

音色天成之美。二胡音色最大的特點就是旋律性強,富有歌唱性。二胡是單旋律樂器,它沒有鋼琴立體的柱式和絃音響,沒有揚琴的雙聲部和多聲旋律織體,但單音的音色極為講究,剛柔並濟、虛實結合。二胡音色豐富多樣,講究變化且形似神似,形神兼具。可以模擬出各種大自然和人的聲音,如鳥鳴、馬叫、風聲等。代表作品有劉天華的《空山鳥語》 、黃海懷的《賽馬》 、陳耀星的《戰馬奔騰》 、劉文金的《雪山魂塑》等。還可以模仿人的說話、哭泣、吶喊等聲音,如劉文金的《豫北敘事曲》用陳述的話語娓娓道來;劉明沅的《河南小曲》運用河南語音語調,語氣感十足;張式業的《一枝花》中的哭腔和哭音使其猶如不見其人但聞其聲。二胡不同的音色變換增強了音樂的表現力和審美魅力,具有極強的美學意義和審美價值。

風格獨特之美。二胡作品從風格上主要融合地域性和民族性。地域性即以各地方民間傳統音樂為素材,精煉融合改編創作而成的二胡作品,大致以南北地域不同區分開來,如趙震霄和魯日融的《秦腔主題隨想曲》 《眉戶調》融合陝西地方戲曲秦腔譜寫而成; 《江南春色》描寫江南地區春天的美景,借景抒情。民族性樂曲以各民族音調特性創作而成,如高韶青的《蒙風》和劉長福的《草原新牧民》 ,描繪了蒙古族豪邁奔放的性格。近現代作曲家王建民在他的《狂想曲》系列中,運用了雲南少數民族音樂音調、湖南花鼓戲曲調等素材和西北風格。風格美,即在音色旋律美的基礎上,更加生動與靈活地運用地方民族的文化內涵。在經典作品的傳承過程中,風格的形成越來越成熟與突出,不同的地域民族風格特色鮮明、曲調豐富,情感醇厚,常常給人以耳目一新的感覺。

生活情感交融之美。二胡是可以充分表達人情感的樂器。二胡藝術始終具有悲情性色彩,大家所熟知《新婚別》 《蘭花花敘事曲》即表現女性對命運的掙扎與控訴; 《江河水》的哭訴更是悲悲切切,斷人心腸。 《一枝花》第一段慢板,濃厚的揉弦表達著作者內心的悲傷之情。二胡傳統樂曲中的悲情性,能夠引起聽眾的情感共鳴,使聽眾得到情感宣洩,達成心理共識。但二胡作品也不全是悲情性的,也有表達歡樂喜慶的情感的,如《喜送公糧》 《葡萄熟了》 《趕集》等,都表達了人們的歡樂喜悅心情。生活情感美的表達是二胡演奏深層次的表現,情感的表現和演奏者的人生經歷及閱歷息息相關,想要達到能夠表現情感美的層次,需要不斷地提高表演者的音樂素養,讓我們都能夠真摯真誠地感受音樂藝術的生活情感交融之美。

意境天然之美。意境是二胡演奏藝術的高層次審美,是我國古典美學中的一個重要概念。中國傳統樂曲中追求的是含蓄內斂的韻味和神韻。“意”指的是人的主觀情感,“境”指的是外在的客觀環境,“意境”結合起來就是指達到人的主觀情感與客觀環境的相互融合和完美統一。二胡演奏藝術的意境表現離不開情景交融,而意境的表現經常是虛實結合,給人“弦外之音”的感覺。如樂曲《月夜》表達作者抒情性的同時,也突出了天人合一的精神境界及空靈自然和諧統一的意境美; 《閒居吟》表現作者悠然閒適、輕鬆自得的情緒和從容。阿炳的《二泉映月》中,悲怨哀嘆的曲調,將作者的辛酸榮辱和生平經歷都融入其中,借景抒情,將超然的意境美體現得淋漓盡致。意境美的表達能夠使演奏家達到“人琴合一”的演奏境界。這種境界的表達與中國傳統文化中古典詩詞、美術繪畫等多方面的意境表達相通相融,都講究情景交融、虛實結合,有種意猶未盡的感覺。如《別亦難》 《滿江紅》等樂曲感情真摯深厚,能夠表達一種溢於言表的意境,彷彿回到了古代作者生活的情境中。可見,樂曲的二度創作中意境美的表達,直接影響著我們對傳統經典音樂的深度、寬度、廣度的理解和詮釋。

傳承二胡經典作品,對於傳承中華文化有著深遠且積極的推動作用。對二胡傳統經典作品審美特徵的分析,能夠更好地指導二胡演奏和教學工作,具有重要的實踐意義

原標題:二胡:民族器樂的美依然鮮活地流淌

凡本網註明“來源:XXX(非經濟視野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於傳遞更多信息,並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立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