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州蕉嶺東嶺村:“扶貧菇”撐起“致富傘”

伴隨明媚的春光,筆者來到蕉嶺縣三圳鎮東嶺村黨建扶貧產業園溫室大棚內,看到一朵朵大大小小的香菇從菌包裡冒了出來,採摘香菇的工人用手指按住菇柄根部,輕輕旋起便擰下一朵香菇。

種植香菇已成為當地的一項特色優勢產業,也為該村貧困戶開拓了一條新的產業脫貧之路。

近年來,三圳鎮東嶺村以實施“紅色村”建設為契機,圍繞“打好綠色牌、念好山字經”的總體部署,大力發展林下經濟,通過黨支部引領、企業運作、農戶參與的抱團發展模式,助推該村扶貧產業的發展。

梅州蕉岭东岭村:“扶贫菇”撑起“致富伞”

做足綠色文章 打造林下“聚寶盆”

打開東嶺村黨建扶貧產業園專門收儲香菇的臨時中轉凍庫門,一股濃郁的香菇香味撲鼻而來。蕉嶺縣五福之鄉長壽食品有限公司負責人徐貽宜拿出幾朵香菇對筆者介紹,“我們可以從菌帽判斷它們的品質,你看,像這種菌蓋還沒完全張開的就是一級品香菇,所以採摘的時候也是需要技巧。”

今年是蕉嶺縣五福之鄉長壽食品有限公司進入三圳鎮東嶺村開展珍稀食用菌種植的第四年。

據瞭解,該鎮在發展金線蓮、蓮子、無花果、葡萄、百香果、淮山、養蜂等長壽生態富硒大健康產業的基礎上,引進了營養保健價值高、投資少、見效快、經濟效益強的珍稀食用菌。“我們選中引進發展珍稀食用菌產業首先是因為其具有很高的藥用價值,是人們公認的高營養保健食品,而且種植珍稀食用菌技術簡單、投資少、見效快,具有十分顯著的經濟效益。”三圳鎮副鎮長徐樂說。

梅州蕉岭东岭村:“扶贫菇”撑起“致富伞”

近年來,東嶺村“兩委”班子以實施“紅色村”建設為契機,引進蕉嶺縣五福之鄉長壽食品有限公司,創新“黨員+公司+基地+農戶”的發展模式,積極為企業與農戶“牽線搭橋”,指導農戶種植紫靈芝、金線蓮、香菇等食用菌產品。

在此次抗疫中,徐貽宜也意識到大健康行業或將迎來發展機遇。“食用菌種植對於溫度溼度的要求都比較高,而東嶺村水質、土壤硒含量高,各方面都很符合食用菌生長的要求。”徐貽宜說,這裡種植的食用菌的硒含量、粗多糖等相關檢測指標明顯優於其他地方的同類型產品。

優質的產品也吸引了更多的顧客購買,“通過電商平臺,我們的產品銷往梅州市、珠三角等地區。”徐貽宜說,食用菌產品年產值可達900萬元,可為本村提供63個就業崗位就近解決務工問題,實現村集體收入每年增加約5萬元,有效助力東嶺村扶貧產業發展。

村幹部帶頭示範 產業輻射效應初顯

說話間,筆者看到一輛載滿鮮香菇的車開進了產業園,一筐筐新鮮出爐的鮮香菇被工作人員從鐵西村、臺塘村和東嶺村香菇種植基地運了回來。“從2月8日開始,我們每天都會去連片收購這幾個村村民的香菇。”徐貽宜拿出寫滿了密密麻麻字的臺賬說,收購的價錢每月會進行一次結算,定期打到合作社再分發給各個村民。

在當地鎮村和幫扶單位支持下,經過三年多的發展,該公司從一個單打獨鬥的小基地到擁有獨立加工設備的規模企業,擁有年產180萬菌棒的菌種廠,種植了紫靈芝、鹿角靈芝、赤靈芝、香菇等珍稀食用菌產品,同時輻射帶動了東嶺、臺塘、鐵西村等6個村63戶貧困戶種植珍稀食用菌260畝,就地解決務工問題,取得了較好的經濟和社會效益。

去年秋冬季節,鐵西村4名村“兩委”幹部及本村有勞動能力的13戶貧困戶也決定一起參與到香菇種植中。“每天上下午只需要抽出1小時去基地澆水、採摘,管理起來很方便。在做好防控措施的基礎上,已陸續摘了有800多斤的香菇。”鐵西村村幹部林秋華說。

據瞭解,鐵西村是省定貧困村,村民大多是通過養蜂來改善生活現狀,“一開始鎮村幹部決定開展種植香菇和靈芝的扶貧產業時,大多數貧困戶擔心自己種不好,賣不出去,參與的積極性並不高。”廣州南沙扶貧駐村幹部羅學忠說,為了打消貧困戶的擔憂,鐵西村4名村“兩委”幹部率先帶頭承包,並由南沙區南沙街道辦事處扶貧駐村幫扶單位出資租地、搭棚、為貧困戶入股,公司為貧困戶提供菌種、培訓技術等,村民主要負責種植,最後再由公司收購進行統一銷售。

鐵西村村支書鍾新雄是全村種植面積最大的一戶,一共種了四畝多地。“至今全村已採摘了兩輪,一共收了1.5萬多斤,鮮香菇收購價每斤4元左右,貧困戶看到效益後脫貧的信心也更足了。”鍾新雄說,接下來還有四輪採摘期,待香菇採收完後,大棚還將種植紫靈芝,同樣由村幹部帶領貧困戶一起參與。

聯手專家團隊 “金蘑菇”鼓起農民錢袋

在東嶺村黨建扶貧產業園溫室大棚內,一簇簇從菌包裡冒出來的菌菇,像是綻開的一朵朵黃色的牡丹花。“這是我們今年試種的新品種榆黃菇,它的菌種是廣東省微生物研究所提供的。”徐貽宜說,榆黃菇的口感會比普通的香菇更鮮美,營養豐富,更受市場的歡迎,按照市場價格一棒菌包榆黃菇的產值能達到20多元。

梅州蕉岭东岭村:“扶贫菇”撑起“致富伞”

“我們種了幾個品種的靈芝,通過仲愷農業工程學院微生物研究所的指導,靈芝存活率都很高。”徐貽宜說,去年在蕉嶺召開的世界長壽鄉生物與大健康高峰論壇給他帶來了產業發展的新機遇,東嶺村得天獨厚的自然條件吸引了中國工程院院士吳清平等專家團隊的關注。

“從2018年春節前夕,我們就開始與高校合作。去年大健康論壇之後,廣東省微生物研究所的教授來這裡考察,決定將實驗室培育的一個新品種放這裡,囑咐我們要接好首個落地栽培的重任。”徐貽宜說,開始試種新品種後,他與專家一直都保持聯繫,在種植中遇到問題專家也隨時在線指導。

“我還是很看好珍稀食用菌產業的前景,今年爭取拿下SC有機認證,註冊我們自己的商標,並大力申報梅州市龍頭企業,力爭把‘土特產’變成真正的農商品。”徐貽宜說,把產品做大做強後,通過品牌和深加工提高產品價值,同時還能為周邊的農戶代加工產品,帶動農戶增收。

據悉,為打造梅州壽鄉品牌之星,蕉嶺縣堅持新發展理念,堅持以人民健康為中心,依託吳清平院士團隊的研究成果,形成珍稀食用菌精深化產業鏈,全面建成“食、研、康、養、遊”五位一體的大健康產業創新發展新格局,拉動蕉華園區農業經濟增長的新動能,助推鄉村振興和脫貧攻堅。

“圍繞縣委、縣政府深入推進大健康產業發展的格局,我們在推動食用菌在東嶺、鐵西、臺塘山村連片發展同時,計劃在蕉華現代農業產業示範區種植200多畝的珍稀食用菌,形成園村一體、產村融合的格局。”三圳鎮黨委書記張豔輝說。

【來源】南方日報

【文】 邱珂娜 祝銀清 汪敬淼 林劍湧

【作者】

【來源】 南方報業傳媒集團南方+客戶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