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位意大利“老外”在長寧當起了志願者:“阿拉也是桑海寧!”

3月11日早上9時不到,家住古北國際花園的意大利居民安吉拉·布魯西諾就來到小區門口,穿上保安遞來的“平安志願者”馬甲,開始學習測溫槍的使用方法。這是安吉拉擔任小區門崗志願者的第一天。此前,她還為居民區翻譯過意大利語版本的防疫宣傳。


這位意大利“老外”在長寧當起了志願者:“阿拉也是桑海寧!”

安吉拉(左)為小區訪客測體溫


然而,就在她“新上崗”的前一天,意大利剛剛宣佈在全國範圍實行封城禁令。一同“執勤”的虹橋街道榮華居民區書記秦怡雯關心起意大利的情況,安吉拉用英文回答道:“我的意大利朋友很想知道上海應對疫情的做法,他們是第一次遇到這樣的狀況,的確有些擔心。”


記者在古北國際花園小區門口見到安吉拉(Angela Brussino)時,她剛穿戴好志願者馬甲,練習測量手腕溫度。“測量的時候靠近一些手腕。”“好的,我明白啦。”聽到保安的指導,安吉拉馬上用簡單的中文回覆,語調中帶著些躍躍欲試。


9時剛過,一輛私家車駛入小區大門,保安示意對方停車並出示小區出入證,然後揮手招呼了安吉拉。“誒唷,今天是外國人來測體溫啊。”“對的,是我,哈哈。”為車主測溫後,安吉拉不忘用中文說上一句“謝謝”,車主也幽默地回應,“‘老外’都來幫忙測體溫了,大家都很重視啊,再見啦。”


這位意大利“老外”在長寧當起了志願者:“阿拉也是桑海寧!”


安吉拉如今是一位全職媽媽,照看3個孩子的生活起居。4年前與丈夫來到上海,這位來自意大利都靈的姑娘已經分別在東華大學和上海交通大學學習了3個學期的中文課程。“我中文不好,會一點點。”平日在小區,每當與中國鄰居聊天,安吉拉都會謙虛地回答。


疫情開始後,安吉拉很快發現,自己和鄰居們的生活都開始發生顯著變化。1月30日結束在意大利的探親回到上海後,榮華居民區第一書記盛弘就聯繫了她。一方面請她和家人進行自我健康觀察,同時也詢問,能否幫忙翻譯意大利語版的疫情防控告知書。


彼時,海外疫情尚未爆發,但考慮到居民區內有來自近50個國家和地區的1.6萬名境外居民,已經從事涉外社區工作十餘年的盛弘敏銳地意識到,疫情防控需要有備無患。於是,安吉拉便參與起榮華居民區的涉外疫情防控服務。一開始只有簡單的翻譯和諮詢,直到2月下旬,意大利疫情急轉直下,安吉拉掛念著身在意大利的親人和朋友,也主動詢問盛弘,“上海的情況怎麼樣,社區的情況如何,有什麼需要我幫忙嗎?”


這位意大利“老外”在長寧當起了志願者:“阿拉也是桑海寧!”

居民區書記盛弘(右)為安吉拉介紹最新的防疫措施


觸動安吉拉的是一天下午,孩子們的提問。“媽媽,我們今年夏天還能去意大利過暑假嗎?”“暫時還不能安排,現在有特殊的情況。”“和中國一樣嗎?”“現在中國好些了,但是意大利不太好。”安吉拉告訴記者,如果疫情沒有發生,她每天早上會按部就班地送孩子們上學,然後去徐家彙的交大校園上中文課,下午接孩子們回家,或是去參加課外活動。然而,這些看似再普通不過的生活,現在也暫時成了期待。


聊到這裡,剛好路過小區的盛弘向安吉拉和記者走來。“安吉拉,認得出我嗎?”透過口罩,安吉拉辨認了幾秒才向盛弘打招呼。“中國有句俗話,叫‘眼睛是心靈的窗戶’,我們現在只能用‘窗戶’認出彼此了。”盛弘問安吉拉,意大利語是否也有相同的說法。“有的,我們說‘眼睛是靈魂的鏡子’。”


不經意間,中國和意大利的文化在普通的上海小區門口發生了交融,兩個擁有豐富文明歷史的國家也正歷經著同樣的考驗。記者臨走時,安吉拉用了英文“conquer(征服,戰勝)”來為抗擊疫情加油打氣。“希望下次做志願者,是為鄰居們介紹意大利的文化,歡迎大家到意大利來,我負責推薦好玩的地方。”


在上海,外國居民參與社區志願服務的形式,遠不止擔當“翻譯官”或“體溫測量員”。他們會教正在居家隔離的同胞使用“美團”“餓了麼”;他們同物業管理員“稱兄道弟”、親如一家;他們會擔心自己國家的疫情影響中國鄰居對待自己的態度,但迎來的卻是上海“阿姨爺叔”們的一句,“我們都要加油!”當居委幹部試探性問“願不願意為社區出分力”時,他們甚至會說,“不要把我們當‘老外’,我們就是這裡的居民。”


同中國老百姓一起最先經歷疫情的在滬外籍居民們,眼下正從中國鄰居的那份感同身受中感受到力量和關懷。上海社區幹部們通過耐心細緻的工作積累,收穫而來的這些熱心腸的“洋幫手”,也為這座城市抗擊疫情增添了一股堅實而又溫暖的力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