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說當下教培行業的OMO是扯淡?

  自從教育O2O玩完了之後,教培行業的大家夥兒們又一窩蜂的搞起了OMO。

為什麼說當下教培行業的OMO是扯淡?

  看了不少教培公司講自己的OMO,看來看去和十幾年前就有的混合式教學也沒啥區別。可問題是這十多年來,中國哪個教培公司搞明白了混合式教學到底該怎麼做又怎麼能做好了嗎?

  沒有,反正我見到過。如今,混合式教學這個詞可能太土了,再也不見人提了。滿眼都是教培OMO,大家應該感謝李開復老師2017年提出的這個概念。我無法理解,一個混合式教學十多年都沒哪個機構真搞明白了,這更高級的OMO一轉眼就大家全門清了。

  OMO之於教培行業目前大概兩個模式,一是面授機構弄點線上課程或測試混在面授課裡,其實就是提高自己毛利率呢;一是在線教育機構打著互聯網旗號“賦能”小面授機構,其實就是賣加盟呢。

  新冠疫情爆發讓眾多面授機構面臨著生死抉擇,這OMO更成了大家的救命稻草。其實呢,就是線下沒法講課改線上講了,都是被逼的。你看著疫情結束了,還能有幾家面授機構在線上講的。

  OMO的效果呢?這真的是一個謎。對你們的客戶,沒見哪個機構對外說自己OMO了之後,你輔導的孩子們是更多考上重點了還是提分更多了?對你們自己,沒見哪個機構上馬OMO之後,是營收增長更快了還是利潤更好了?

  OMO這麼先進的人手一份張嘴就來的生產工具,於人於己到底帶來了什麼效果?誰能可以給我講講。

  OMO是不是趨勢,或者叫不叫這個詞,壓根不需要討論和證明,因為互聯網就是現在就是未來,任何一個面授機構不擁抱互聯網就是等死。但擁抱不是瞎抱,不是見一個抱一個。

  OMO線上下融合,誰都知道是趨勢,但知易行難。現在在談OMO的教培機構,有正經探索的,也有臨時抱佛腳的,更有新瓶裝劣酒的。

  線上下融合,都融合的是什麼?教培行業招生、教研、教學、運營、服務等等每個環節理理清楚,哪些是原來線下可以線上化的,哪些是線上化比線下更有效率或效果的,線上線下具體又應該如何融合。以教學為例,不是說拿一部分課放網上講,搞一部分題放網上做(還號稱AI的)就是OMO了,你總得確保你線上那AI的測試靠譜吧,你總得搞明白線上聽的課線下還講不講怎麼講了吧,你總得搞明白線上化的部分如何反哺線下的教學吧…


為什麼說當下教培行業的OMO是扯淡?


  這些東西不是一兩年能搞明白的,你可以用OMO給自己臉上貼金,但你總得朝著把你吹過的牛逼實現了的方向努力吧。

  我實在反感教培行業滿眼望去全是OMO這個惡俗的概念,我只希望看到有一些公司能夠用線上下結合的模式提升了自己的教學效果也提高了自己的營收利潤。

  作者 | 潘欣,前新東方在線COO,江湖人稱潘大叔

  來源 | 獨立思考(ID:sikao1976)


為什麼說當下教培行業的OMO是扯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