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玄武門之變”的李世民除開創“貞觀之治”盛唐之外,該如何評價?

大馬哈魚12


玄武門之變中,李世民除掉李建成和李元吉,讓無奈的李淵立李世民為太子,不久之後,李淵退位,成為太上皇,李世民成為了新一代的大唐皇帝。很多人批評李世民殺自己兄弟的時候,忽略了一點,他是少有的把政變的影響縮小到了極限的人,雖然殺了自家兄弟,但是那是皇家自己的事情,一沒波及百姓,二沒搞混政局,殺害大臣。而皇家能爬到那個高位的人,為坐這個位子,沒有一個是完全無辜的,當王爺們一擲千金瀟灑快活的時候,政治風險也是他們享受的代價之一。大部分的政變他們有的不殺親兄弟,有的還對親戚朋友及其厚待,可是他們拿老百姓當韭菜隨便割。所謂的人口在他們眼裡就是數字。只有自己的親戚朋友是人。其它人的生死,尤其是百姓的生死不值得一提。




小胖論視頻


玄武門之變其實不是兄弟之間的皇位爭奪,而是父子之間的龍爭虎鬥,如果玄武門之變真的只是兄弟皇位爭奪,那麼,李世民幹掉了李建成、李元吉,已經可以了,為何後面還要去保護李淵?還有最大的疑問是,李淵當時的身體很健康,並沒有出現處理國政困難,為什麼玄武門之變沒多久就宣佈傳位給李世民呢?李淵傳位後,又過了兩年才逝世的,而逝世也極可能是退休後鬱悶而亡的。李淵退位後的生活我們已經不得而知,因為史書沒什麼記載。根據零星的史書記載,我們大概可以得知,李淵退位後,和李世民的關係不是很好,父子關係並不好

所以玄武門之變表面上是一場兄弟之間的皇位爭奪,實際上,是父子之間的龍爭虎鬥。是李世民和李淵之間的權力爭奪



大蘇閱天下


唐太宗李世民的歷史地位已經有定論,千古一帝無疑,是大唐盛世的奠基人。

薄賦尚儉

唐太宗李世民上位以後,總結了隋朝滅亡的原因,於是積極發展社會經濟,特別是薄賦尚儉,不僅減輕了百姓的負擔,甚至連自己都生活儉樸。唐朝也因此社會經濟快速發展,迅速平息了唐初的動盪局面,盛唐氣象初顯。

知人善任

唐太宗積極整頓吏治,並能夠知人善任,使得政治昌明。前有宰相“房謀杜斷”的房玄齡、杜如晦,後有名臣魏徵。特別是魏徵,本是李建成的屬下,最後為唐太宗所用,並留下了千古佳話。這些治世名臣,進一步提升了唐朝的發展。

武功顯赫

唐太宗對外部威脅毫不手軟,多次對外用兵,先後平定突厥、薛延陀、回紇、高昌、龜茲、吐谷渾等,並建立了有效統治,使得唐朝聲名遠播,四方臣服。唐太宗李世民更被尊稱為“天可汗”。

經過唐太宗君臣23年的努力,唐朝社會安定、經濟恢復並穩定發展,對外武功顯赫,史稱“貞觀之治”,為大唐盛世奠定了堅實基礎。


史知今


李世民可謂是一代明君,知識淵博、有勇有謀!“玄武門之變”他殺兄弒弟逼父退位成功登上皇位!

李世民當了皇帝以後,勵精圖治,嚴於律己,虛心聽取採納良臣進諫,大膽改革鞏固了統治局面!建立了盛唐!

李世民雖不是一個十全十美的皇帝,但一代明君是當之無愧!



泰安方圓


關於唐太宗李世民,毛主席在詩《沁園春•雪》寫道 :“秦皇漢武,略輸文采,唐宗宋祖、稍遜風騷,一代天驕成吉思汗,只識彎弓射大雕。俱往矣,數風流人物,還看今朝。”可見,毛主席認為,唐太宗是中國古代可稱道的五位帝王之一。

我們比較熟悉的是“玄武門之變”,李世民最終爭得皇位。以及他登基後經過一系列的措施,使得唐朝的社會經濟文化得到了巨大發展,國內呈現出繁榮景象,開創了封建時代的有一個盛世,史稱“貞觀之治”。



除了上面李世民做過的事,我們又如何評價他呢?我覺得評價一個人可以從多角度分析,要現在當時的時代背景下分析:

一、社會經濟的恢復與發展。

  1. 努力發展生產,讓人民休養生息。使國家戶籍增加,人口有所增長,全國農田耕作面積擴大。
  2. 提倡勤儉節約,並率先垂範,禁止大興土木,營建新的宮殿,嚴令禁止厚葬,並且嚴格禁止官員們的奢侈行為。

二、重視對百姓的教化

重視學校教育,並進一步加強科舉考試製度。注重選拔和任用官員,求賢納才,知人善任,讓這些官員充分發揮他們的才能,為國家出謀劃策,鞠躬盡瘁。在地方則親民為民,以百姓疾苦為己任,造福一方。


三、重視納諫,從諫如流

魏徵的“兼聽則明,偏信則闇”成為唐太宗李世民虛懷納諫的指導思想。他以隋煬帝拒諫而亡國的教訓為鑑,鼓勵大臣們規諫。以致貞觀時期出現了一大批敢於直諫的大臣。如魏徵、杜如晦、馬周、劉泊、褚遂良等,以致魏徵死後,唐太宗感傷地說:“以銅為鏡,可正衣冠;以史為鏡,可知興替;以人為鏡,可明得失。今魏徵歿,朕失一鏡矣!”

四、加強唐朝同少數民族的聯 系和團結

吐蕃是現代藏族的祖先。貞觀十四年,吐蕃首領松贊干布遣使向唐求婚。唐太宗將宗室女文成公主嫁給松贊干布。文成公主進入吐蕃後,帶去了漢族人民的農耕、紡織、建築、造紙、制筆、釀酒以及農具製造等技術,對吐蕃政治、經濟、文化的發展起了很大的促進作用。


唐太宗終其一生來說,是個聖主賢君。他時時以隋為鑑,注意善始善終。太宗在政治、經濟、軍事等各方面都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可謂是一個傑出的軍事家和政治家。


古今博學


唐太宗文治武功,開創貞觀盛世",被各邊疆民族尊稱為“天可汘",去世之時,突厥族將領阿史那社爾請以身殉葬,鐵勒契苾部將領契苾何力"欲殺身以殉",足見其得少數民族將領的爰戴程度之深。太宗能聽斷不惑,從善如流,被史家贊為千載可稱,一人而已。唐太宗作為中國封建帝王的檔模,一直為時人及後人所稱道,其對後世影響之大、之廣,除與其卓越的領導才凡的人格魅力亦是其為古今中外所稱頌的重要原因。

玄鑑深遠,胸懷天下

唐太宗作為古代傑出的政治家,其見識高明深遠,且胸懷大志,非同常人。《舊唐書》載,太宗“幼聰睿,玄鑑深遠,臨機果斷,不拘小節,時人莫能測也。”《新唐書》雲“英明神武,有大志"。隋末,天下大亂,群雄逐鹿,唐太宗勸父起兵,說;今主上無道,百姓困窮,晉陽城外皆為戰場;大人若守小節,下有寇盜,上有嚴刑危亡無日。不若順民心,興義兵,轉禍為福,此天授之時也。啊2183)足見其遠見卓識,善觀時變。唐太宗還暗中積聚力量,“潛圖義舉,每折節下士,推財養客,群盜大俠,莫不願效死力。"這為李氏起兵創造了重要條件。

李淵起兵西進之時,與隋將宋老生對峙於霍邑,適逢久雨不絕,糧草用盡,高祖欲還兵太原以圖後舉。唐太宗諫之“當須先入咸陽,號令天下",否則將恐從義之徒一朝解體…….何以自全!高祖不納,太宗遂號泣於外,再諫雲:“今兵以義動,進戰則必克,退還則必散。眾散於前,敵乘於後,死亡須臾而至,是以悲耳。"高祖終引兵攻霍邑,並取得了對隋作戰的重大勝利,這為之後的順利進軍奠定了基礎。

唐太宗胸懷天下,視"四海如一家、“四夷一家”開疆拓土,“弱水、流沙,並通軒之使被髮左衽,皆為衣冠之域。正朔所班,無遠不屆。出現百蠻奉遐贐,萬國朝末央、“車軌同八表書文混四方的盛世景象奠定了唐朝統一多民族國家格局。唐太宗因為胸懷天下,所以其視野開闊,思想開明,有視夷狄為一家的進步民族觀,為萬民所景仰,被邊疆民族尊稱為"天至尊"、“天可汗。

克己修身,防驕戒躁

克己修身。古人將“治國"比作修身",唐太宗亦是如此,認為“安天下,必須先正其身,未有身正而影曲,上治而下亂者。因此,唐太宗常常進行自我反思,認為帝王要以百姓利益為先,如果以損害百姓來滿足自己的私慾就猶如割肉以充腹腹飽而身斃君富而國亡。帝王“耽嗜滋味,玩悅聲色,縱情於雕鏤器物、珠玉服玩,既防害政事,又擾亂百姓,更為嚴重的後果則是怨仇生離叛興,國家也會隨之瓦解。所以,唐太宗一直剋制自己的私慾,並以古為鑑。唐太宗曾打算建造一座新的宮殿,建造的材料都已經準備妥當,但想到秦始皇為滿足私慾,大興土木,營建宮室,導致百姓怨聲載道、民心大亂、社會動盪的歷史情景,就下令停止,不再建造,不因無益於社會的行為而徒增百姓負擔。唐太宗認識到了帝王君臨天下必須先正身修德,不做無益與虛無之事。君主如能尚“清淨”,百姓必得安樂,“王者至公無私”,才能使百姓信服。

唐太宗在克已的同時,推己及人,要求王公大臣滅私徇公,堅守直道,克欲節儉,令“自王公已下,第宅、車服、婚嫁、喪葬,準品秩不合服用者,宜—切禁斷。"因此,貞觀年間,風俗簡樸,國家財用充足,百姓無飢寒之災防驕戒躁。唐太宗認為治國須兢慎",如若驕逸,必至喪敗。而古代帝王因驕矜而敗者甚多如晉武帝平吳、隋文帝平陳之後,心逾驕奢,“臣下不復敢言,政道因茲弛案。唐太宗擔心自己驕傲自矜,為剋制驕矜之態,“恆自抑折,日旰而食,坐以待晨,對於臣下提出的有益於施政之言論,相當重視,以師友待之”,認為只有這樣,國家才能太平安康。為防止和戒除自己驕逸肆欲的行為唐太宗還納忠言以修正錯誤,並選用賢良,罷除邪佞之臣,不輕信小人之言,以此慎守,即使功德漸盛,也“不敢忘布衣之時",常以德、仁、功等儒家價值觀念自勉。

對於皇族子弟,唐太宗為其選擇良師以規諫勸誡,加強子弟自身的修養。自古帝王的子孫都生長在深宮,生來富貴,長大之後,大多驕奢淫逸,不知疾苦,無視法紀,結果招致殺身之禍。太宗於是嚴教子弟,選擇賢才良佐為皇子老師,如,以剛直忠孝的王珪為子之師,使皇子“習近善人,得免於愆過"。並命太子之師于志寧、杜正倫等要經常講述民間疾苦,使太子瞭解百姓是天下安危之本,以克己勵精,克修德行,不致驕縱。讓魏徴輯錄前代帝王之子成敗故事,命名為《自古諸侯王善惡錄》,分發給諸皇子,使諸子據前言往行;以為規範,見善思齊,聞惡能改,用之為立身之本。唐太宗經常告誡子弟,“遇物必有誨諭”,使子弟引以為鑑戒。

三、以誠待士,以情動人唐太宗深知得人心的重要性,將君民、君臣關係形象地比喻為魚與水、舟與水的關係,認為君,舟也,民,水也。水所以載舟,亦所以覆舟。"為了贏得臣民之心,唐太宗注重情感投資,以民為本,以誠待士,以情動人。

以民為本。唐太宗對君民關係有深刻認識,認為“君依於國,國依於民賦重則民愁,民愁則國危,國危則君喪,主張凡事皆需務本,國以人為本。批評隋朝"倉庫盈溢,面對災害,文帝卻不憐百姓,而惜倉庫",繼任者隋煬帝·恃此富饒,奢華無道"。因此唐太宗吸取隋朝滅亡的歷史教訓,提出“凡理國者,務積於人,不在盈其倉庫",君王務必使百姓充足,“百姓不足,君孰與足"。

唐太宗認為君主治國理政的前提條件是“先存百姓,提出“設官分職,以為民也,因此帝王要攆擇賢才而用之",經常召見京官,詢訪民間之事,瞭解百姓疾苦和政教得失,去奢省費、輕簡賦役、選用廉吏。貞觀二年(公元628年),關中旱災嚴重,百姓窮困饑饉無法生存出現販賣子女的現象,唐太宗憐憫百姓,派遣官吏進行巡檢,並“出御府金寶贖之,還其父母"。唐太宗對君民的關係,有深刻的認識,並積極踐行其言,慎重選擇地方官吏,認為“欲令百姓安樂,唯在刺史、縣令。縣令既眾不可皆賢若每州得良刺史則合境蘇息。啊圖3選賢德之人為地方官吏以誠待士。唐太宗一直以隋為戎,認識到隋煬帝為宇文化及所殺,源於其性好猜防,志信邪道",致使無辜之人遭受屠戮,損害政事,所以太宗以誠待士,不猜忌臣下。曾有人向太宗上書請去佞臣,但又無法指出誰是佞臣,建議太宗在與群臣聊天時“陽怒以試之,執理不屈的就是直臣,畏威順旨的便是佞臣。唐太宗認為治天下當以至誠”,如果連君主都用欺詐方式,大臣又怎麼會忠直呢?而且以歷代帝王玩弄權術的做法為恥,因此不取此策,太宗待人之誠可見一斑。

任人唯賢,不避仇讎

唐太宗認為“致安之本,惟在得人",終其一生求賢若渴,知人善任、量才授職,舉賢不避親疏與仇讎。

首先,知人長短。任人以知人為前提,唐太宗對所用之人的長處與短處都相當瞭解。唐太宗認為虞世南德行、忠直、博學、詞藻、書翰則相當出色、無無與倫比。貞觀十八年(公元644年),唐太宗論群臣之得失,更加印證了其知人之能,唐太宗指出長孫無忌善於避嫌疑",反應敏捷,能決斷事理,但不善於“總兵攻戰高士廉則“涉獵古今,臨難不改節,當官無朋黨,卻不能“骨鯁規諫;唐儉言辭辯捷,善和解人;楊師道性行純和,自無愆違",但怯懦,緩急不可得力";岑文本“性質敦厚,文章華贍";馬周見事敏速性甚貞正,論量人物,直道而言"。唐太宗因知人,所以能任人以長,充分發揮人才的長處。

其次,量才授職,簡省官員。貞觀元年(公元627年),唐太宗對大臣說“致治之本,惟在於審。量才授職務省官員。也就是選擇官員不在多,而在於精,能得盡其才,否則無益於時。太宗提出任官"唯其人",量才授職,如戴胃厚重少文,但“忠清公直”,太宗以其為大理少卿。為了人盡其才太宗下詔精簡官員,省定庶官員位,共置文武官員640人,使人才各得所任。對於樂工之類的技藝人員,則僅賞賜錢帛以表其能,不再超授官爵。

再次,孜孜求士,命臣下舉薦人才。貞觀以來,唐太宗命房玄齡、杜如晦等人舉賢,然二人因事務較多,尤其是瑣事纏身,未能推薦賢才,太宗遂對尚書省職責重新分配,使重臣從瑣碎的事務中解脫出來,以求訪賢哲。對於右僕射封德彝因“未見有奇才異能之士,所以沒有舉賢的說辭,太宗認為使人如器,但取其長,不能求全責備。

賞罰公平,不阿親貴

唐太宗主政以公平為規矩,賞不貴疏遠,罰不阿親貴。貞觀元年,太宗分封公臣,按勳勞行賞房玄齡、杜如晦、長孫無忌並列為第一等功。太宗叔父淮安王李神通爭功,認為自己領兵助定京師,功勞當最大,而對太宗以文人房玄齡功居第一的封賞存在質疑與不滿。太宗認為賞當其勞,房玄齡有運籌帷幄、定社稷的大功,與漢代蕭何比肩,功居等實至名歸,而李神通是國家至親,皇帝不可以徇私將其“與勳臣同賞"。唐太宗公平封賞、不私其親的作法,得到朝臣一致認可,之後再也沒有人質疑封賞的公平性了。

唐太宗作為封建社會的政治家,雖以維護君臣長守富貴,鞏固李唐王朝統治長治久安為目的不可避免地具有時代和階級侷限性。但他能克己修身,規諫子弟,防驕戒躁,以誠待土,以情動人,任人不私於黨,不避仇讎,鹹盡其才,聽斷不感,從善如流,賞罰公平,不阿親貴。這種非凡的人格魅力是值得現代的領導者借鑑和學習的,無論是古人還是今人,治國理政須以修身為先,時刻自省,約束子弟,以誠信為準繩,以公平為規矩,能識人用人,善納人言,只有這樣才能不斷提高領導水平,從而實現上下和諧,百姓樂業,國家昌盛。


歷史365


世人幾乎都承認,李世民是“千古一帝”,是最偉大的皇帝,沒有之一。

公元649年(貞觀二十三年)李世民因病醫治無效在長安去世,享年50歲。從歷史上對於玄武門事變的記載我們可以知道李世民沒有對自己的所作所為有所隱瞞。一切皆由後世評說。

李世民的一生,可以分為兩個階段:即以玄武門之變為界限,前期為武功階段。這一階段,主要是他跟隨父親李淵起兵,靠武力一統天下。

後期為玄武門之變之後,為文治階段。這一階段,李世民主要開創了貞觀之治的局面。除了開創貞觀之治李世民還有什麼作為呢?

1、他創立了以“存百姓”為核心的“民本”思想。隋朝末年,朝廷黑暗腐敗,社會動盪不安。李世民雖然出身於官宦家庭,但在干戈不斷、民不聊生的年代,他同下層老百姓接觸較多,深知水能載舟,亦能覆舟。

2、他消滅了當時的超級大國東突厥,使邊關安定,獲得了天可汗的偉大名號,這一偉大功績連漢武帝都未能完成。

3、他確立了大唐帝國世界頭號強國的地位,使周邊諸國俯首稱臣,與中國國家建立友好關係,遂有鑑真東渡而回,試想沒有唐朝的名號在此,於當時的社會鑑真恐怕剛走出國門就被“撕碎”了。

當然李世民也非完人,特別是在其晚年,魏徵等諫官的相繼去世他開始不在“英明”。

1、好大喜功,勞民傷財,東征高麗

2、沉迷丹藥,妄想長生。


柿子殿下


歷史人物很複雜,有多面性。以李世民為例。一般人,只記得“貞觀之治”締造者,“玄武門之變”主人公;其實在他身上,還有很多值得紀念、評價的地方。

1、“戰神”級的軍事統帥。自古至今,能打的統帥人物不計其數,身先士卒、勇猛無畏的也很多。可象李世民(時任秦王)那種打法,鳳毛麟角,大概只有項羽、柴榮寥寥幾人。他的標誌性動作,是“孤身犯險”:經常帶幾十名親軍,就敢狂飆突進,衝擊幾萬人的敵陣,如入無人之境:敵人無不膽裂,以為戰神下凡。比較典型如虎牢關大戰,特別精彩,可自行百度。

2、善於籠絡、使用人才。李世民不僅特別能打,也善於籠絡人心,愛才用才。秦王府上,文如房玄齡、杜如晦,武如秦叔寶、尉遲敬德、李靖,都是一代英傑。“凌煙閣二十四功臣”,個個英武不凡,魏徵原來是太子李建成那邊的,也可以收過來、成為心腹股肱。他開國之後,對功臣還是不錯的,沒有搞“狡兔死、走狗烹”。唯一的侯君集,依附皇子造反,李世民還專門到牢裡,哭著給他送行。說“為君故,再不上凌煙閣了”。令人感動。

3、開修改史書的惡劣先河。李世民一生,抹不掉的汙點就是“玄武門”。屠兄殺弟、逼父奪位,再有道理,也難辭其咎。所以,他發誓要做一個好皇帝、開創盛世,留一個好名聲;甚至不惜讓魏徵來噁心自己。但是,他太在意這些事兒,也搞一些動作,比如篡改史書。破壞了“治史唯實”的優良傳統,開了非常惡劣的先河,以後便有樣學樣,把不少歷史搞得烏煙瘴氣,真偽難辨。


十段2020


李世民,18歲起兵反隋、24歲定天下、27歲昇天子、30歲而立之年被北方諸民族譽為“天可汗”,在位23年。

唐太宗李世民為國家奮戰與貢獻了32年,可謂建樹頗多、影響深遠,也正如此,才鑄造了他千古一帝,總結起來,他在如下方面堪稱一流:

1、他不拘一格(敵人、窮人、壞人)的用人,對人材的使用及領導達到了極高的境遇;

2、他獨具慧眼,看到了個人力量的不足,充分認識到君王如石、良臣如匠,方有美玉問世,對大臣的各項進步之言豁達的予以採納;

3、不獨斷專行、初步確立了三權分立、互相監督的政治管理制度,規定法令甚至包括自己(影響國家政策的那一部份)旨意需門下省審查副署後方可生效發佈,保證了政策的可行性、及時發現並糾正/杜絕了不良政策對國家及人民的違害與影響;

4、認識到人命至重、不可妄殺的法政政策,規定死刑需三複奏(外地五復奏)複審批准後方可行刑,這就不難認人們想起貞觀四年(630年---中國的豐年)全國叛死刑才29人、貞觀六年(632年)全國死刑犯290人,太宗審查時令全部290人回家團年、待來年秋收後回來復刑,結果290人均準時到來、無一人逃亡(現在有人說那是太宗廣佈法網,那290人是跑不掉才回來受死的,我說這人真是不動腦子,想想那時的法網嚴還是現在的法網嚴,那現在逃獄是不是100%呢,那又是為什麼呢!!!),我想那是當時教化好,人的心靈比較純樸、社會秩序井然、人沒有太多用暴力解決問題的必要,實在沒辦法犯了事因判刑合理、沒有冤案也心甘情願受法,所以被感化了才準時回來服刑,這真叫民感其誠啊!

5、威鎮宇宙的軍功,太宗朝武功之盛,除太高麗戰爭上沒有取得戰略勝利外都取得了輝煌的勝利(突厥、吐谷渾、高昌、安西四鎮、漠北薛延陀等),這與當時的國力、軍隊戰鬥力、整體戰略、用人選將與配合默契、過程協調一致等重要因素是分不開的,因此在中華歷史上的名將名相中,貞觀朝佔有相當的比例,在中華軍事史上,貞觀朝的戰例也多被引用;

6、氣吞天下的“天可汗”氣質,李世民多次以少嚇多,經典之役就是在渭水單騎嚇退突厥10萬精騎,就對比宋真宗在寇準一在堅持和請求下才免強在大軍護衛下到達澶州南城,而又要戰戰兢兢的馬上要回去是何等的天壤之別啊!

7、胸懷大局、四海一統的民族和外交政策,太宗朝的民族和外交政策可真是前無古人、同時也讓後世領導望塵莫及,民族同外交政策取得了輝煌的勝利,四海之內只要知道中國的均努力內附,以唐為榮,樂不思蜀,他們不但同唐人一樣可以自由自在的生存,還可以做官,著名的少數民族將領阿史那社爾、執思失力、契畢何力乃至後世的高仙芝、李光弼等都為統一的多民族國家做出了傑出貢獻,在他們身上正好反映出李世民民族政策的光輝,現在的唐人、唐人街也正時那時繁榮富強、威甲四海、文禮之邦的生動寫照;

8、完善科舉制度、大力興辦學校、重視教育活動、普級官吏選聘、當時的國子學、太學之盛、地方也有不少學校,如此才不難想起當時的教化呢,同時當時的科舉也規範化、考選公平,以進士科最為傑出,如此才有太宗見新科進士魚貫而出,喜言“天下英雄、入朕彀夷”,唐朝的教育及科舉為政治上提供優秀人才同文化精髓---唐詩及經濟發展做出傑出貢獻;

9、工書法、富文詞,太宗皇帝個人修養及天賦極高,在書法同文詞上也頗有名氣,更為主要的是他大力宏揚和鼓勵支持,才有唐代書法、文學、藝術之盛;

10、倡導廉政、節儉、樸素、重視農田水利,太宗朝在廉政建設方面是相當成功的,他並沒有像朱元璋一樣嚴懲貪官汙吏,而是建立一個廉潔奉公、遵紀守法的中央領導班子、重視地方長官選舉,當時朝廷中不少卿相家境貧困,溫彥博、戴胄、于志寧、魏徵、張玄素等等,再加上良好風氣的宣傳和行政監督,健全行政管理機制,及時預防了官員犯錯,因此當時的官員相當奉公守法、廉潔自律;太宗皇帝也比較注意節儉,不濫用民力、注意與民休息,當時社會形成了一種樸素求實的作風;太宗皇帝也相當重視農業,京官外巡迴京太宗先問及此事,因太子冠禮與農時違背而更改;

11、重視商業經濟發展,全國新興了許多商業城市,城市業有相當的發展,廣州、杭州、揚州、成都、江陵、涼州等城市經濟發展相當迅猛,長安同洛陽作為世界經濟大都會就不言而喻了,這為封建經濟登頂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12、對玄裝佛學的支持同西遊的肯定,打通並維護河西走廊----絲綢之路及東聯新羅、日本,促進了中西文化交流與經濟發展,文成公主下嫁吐蕃,使吐蕃從奴隸制社會邁入封建主義社會,開發並促進了西藏的發展;

綜上所述,唐太宗李世民不愧為我國曆史上一位偉大的政治家、軍事家、戰略家、文學家、書法家、卓越的領袖、影響中華乃至世界進程的傑出人物,他為中華民族同人民做出了傑出貢獻,留下了輝耀千古的豐功偉業及精神財富,因此受到人們的崇敬;也正如築東陽先生所說“他是繼孔子之後中國數一數二的偉人”。





用戶7819551919947zzg


總的來說李世民是一個比較開明的皇帝,他是中國最傑出的英明君主之一,他用他高度的智慧,殷勤而小心地治理他的帝國,為中國開創了一百三十年之久的黃金時代。自從盤古開天闢地,李世民是中國帝王中最初一個被中國人真心稱頌崇拜的人物,固由於他的勳業,也由於他本身的美德。他治理國家的一言一行,成為以後所有帝王的規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