領軍·師生(2)丨來了一隻憤怒的小公牛,怎麼攔住他?

領軍·師生(2)丨來了一隻憤怒的小公牛,怎麼攔住他?

情境

“砰!”

所有人的心都被突然的巨響炸上了天,時間瞬間短路。

門,已經在牆上撞得不省人事,幾個踉蹌之後,終於憑著本能挺住,沒有倒下。它的堅強身軀,擋住了X娃半張沸騰的臉。

他的壯實肩膀激烈起伏,大口喘著粗氣,臉龐上略顯黝黑的膚色遮蓋不了已經竭力衝撞而出的血色。眼神捲起漫天的殺氣,穿透所有城牆,惡狠狠的擲向無盡的遠方。

他來了。

他也來了。

X娃沸騰的身體漸漸被一層冷峻的陰影籠罩,一個瘦削的身影靜靜在他身後站定。他凝視他,沒有表情的神情卻像是一條刻不容緩的皮鞭,對著跟前這頭怒不可遏的小公牛發出一道道不容置疑的指令。

老師第一個回過神來,恢復了驚魂之前從容的微笑。她指指前排一張空座椅請他坐下。

帶著極力剋制壓抑造成的顫抖,孩子坐下。

帶著極力剋制壓抑帶來的冷峻,家長緩緩走到教室最後,坐下。目光依然牢牢的拽著他。

很快就是練習時間,老師走到X娃跟前俯下身,“你是不是很生氣?”

“看到你這個樣子我也很難受。”

“發生了什麼事?可以告訴老師嗎?”

孩子什麼都還沒說,硬邦邦的臉開始有了點柔軟的意思。

一道冷冷的聲音就從後面傳過來,“老師你別理他。”

冷冷的聲音卻把小公牛點燃了,他又一次燒紅了眼,突然抬起胳膊,把面前桌上的所有東西一掃而光,它們於是嘩啦啦遠遠近近散落在地上——其中一些屬於他的同桌。

領軍·師生(2)丨來了一隻憤怒的小公牛,怎麼攔住他?

評述

這種處理孩子情緒的方式和結果從“老師你別理他”就可窺見一斑。鬥爭、壓制孩子的憤怒,卻每每進一步激化。孩子的易怒和衝動的舉止,於他而言只是宣洩——這種對抗性和破壞性的狀況,其實只是本著自我保護的需要。後來諮詢交流的過程中我花很大力氣只細細分享了一個東西,就是共情。允許孩子,幫助孩子,用身體和言語,宣洩憤怒

不過我始終存有好奇,這種方式其實非常普遍,為何獨獨他這麼激烈?隨著交流的深入我才逐漸瞭解,孩子母親在孩子很小的時候便離開了他,常年在外工作。浮想起孩子燃燒的眼,我很鄭重的建議:希望媽媽回到家,和孩子一起生活。

從精神分析的角度,孩子若不能自幼和父母生活在一起,無論替代的人對他多麼好,都不能動搖這本身是一個巨大創傷的事實。孩子可能會帶著“被拋棄”的感覺,在潛意識中埋下對自己深深的恨意——幼兒的邏輯是:父母是偉大而全能的,他們拋棄了我,一定是因為我不夠好

內心深深埋藏的對自己的否定,將來則或許會產生更大的影響。

情境

X娃就這樣定性了他的硬筆課:他易怒,舉止容易衝動,在他生氣的時候,滾滾而來的殺氣讓所有人驚慌。

只有一個人例外。他總是坐在教室後面陪著他。

他陪著他這件事,似乎給他帶來了複雜又難以言表的感受。

有一次他上著課,突然站起身,把自己的文件包高高舉起來,重重摔在桌面上。——然後向後看了一眼。

有一次他趁著老師在其他同學位子上指導,和前面男生打打鬧鬧幾秒鐘,——然後回頭向後看了一眼。

有一次他上著課突然深深吸氣,再連續用力的咳嗽,——又向後看了一眼。

他一次又一次回頭看他,確認他的存在,確認他看見自己的行動。

一眼又一眼,意味深長。

捉摸不透的意思,有一天,陡然簡單清晰。

那時候他從教室後面走出去,快到門口的時候,按下電話的接聽鍵,順手帶上門。他立刻抓住時機,緊跟著竄到門邊,乾脆利落反鎖門閂,“啪”的一聲,勝利者的微笑浮上嘴角。

那一絲微笑在告訴我,他終於贏了。哪怕只是片刻。

領軍·師生(2)丨來了一隻憤怒的小公牛,怎麼攔住他?

評述

和家長諮詢的過程中我漸漸瞭解,這個家庭對孩子的期待和要求都相當高。生活的規則——回到家先做什麼而後做什麼;學習的要求——吃飯前要做完什麼而吃飯後要繼續做什麼,等等不一而足。憤怒情緒和嚴格要求相加的化學反應是簡單而劇烈的:無處不在的對抗和鬥爭。在這個想法的基礎上再來看孩子一次次回頭的眼神,一個很清晰的意思就是:你,沒辦法,控制,我。

如果給他閂門的動作配一個內心獨白,那可能會是:“我要把你趕出我的世界!我是獨立的!”——和人類歷史上每一次為追求自由而發起的偉大戰爭沒有兩樣。

但孩子終究是孩子,孩子就會很自然的擔心因為對抗而帶來的進一步懲罰。因此說眼神意味的複雜,正因為其中混雜著這害怕——憤怒的背後,常常伴著恐懼,只要你靜下心來覺察。

當然這樣的戰鬥經驗對孩子也有很大的幫助:他的強大的自我意識,就在這一次次衝突的錘鍊中得到點滴的強化。在未來,或許他會比同齡人更強烈的衝破層層阻礙追求自己嚮往的東西,無論是事業或是生活。他從小就練就了

守護自己的意志的。

孩子,祝福你。

後記

有一天X娃的老師突然對我說,他這一期課上到後半,狀態越來越好,上課依舊積極,但很少生氣發怒了。我抬起頭看她開心滿滿的樣子,決定再找個機會和他家長聊聊。

最近他們對孩子的方式確實發生了一些變化,越來越多的事情讓孩子自己去安排。雖然過程會磨蹭,馬虎,各種擔心,但從結果來看,並沒有差多少。也就樂得自己也輕鬆一些。

“哦,還有一點。”他好像突然想起來似的。

“他媽媽最近回來了。”

哦?

意外,但是,由衷的為孩子感到高興。

作者


鄭瀚

小滿和小沐的爸爸

領軍書藝“心理·家庭”負責教師

國家二級心理諮詢師

福建省兒童心理發展專業委員會

受訓於中英兒童青少年情緒心智化發展精神分析取向連續培訓項目


文 | 鄭 瀚

插圖 | 鄭雅齡

整理 | 陳錦培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