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戰時,處於防守狀態下的日軍的一個步兵大隊的戰鬥力有多強?

射程2200米


我們先來看看一個日軍步兵大隊有多少兵力和裝備。

日軍一個標準步兵大隊,滿編1100餘人,比國軍的一個團小,相當於國軍兩個營兵力。

下轄兵力和裝備如下:


4個步兵181人的中隊,每個中隊擁有輕機槍9挺,擲彈筒9具,部分中隊還有2-4挺重機槍和一兩門92步兵炮(或者90mm迫擊炮)。共計擁有輕機槍36挺,36具擲彈筒,8—16挺重機槍。


一個機槍中隊,擁有12挺重機槍!

一個炮小(中)隊,2—4門70mm九二步兵炮。

一個30人大隊部和110人運輸隊。

我們再看看一個國軍團的人員裝備。

國軍在1936年開始,曾制訂了編練調整、整理師的計劃,到1938年調整、整理各60個師。國軍一個團不到1500人,但是,戰時會補充一千多苦勞力,能到快三千人。根據這個計劃,整編出來的國軍團級裝備不比日軍大隊差。


步兵團裝備六門92毫米迫擊炮(本來是要步兵炮的,可是沒有那麼多),18挺重機槍,56挺輕機槍。

可是,這是理想編制計劃,到全面抗戰爆發時,只調整野戰師十個,整理野戰師十七個!抗戰時,很多師級單位都沒有6門步兵炮,更別說團。

武漢會戰時,著名的國軍精銳74軍51師也只有3門老型號克虜伯山炮。國軍第29集團軍,一門山炮沒有,只有一個迫擊炮營,每門十發炮彈。

除了武器不行,國軍人員素質也不如日軍。當時,我國兵源文化素質低,根本不知道射擊時如何應對風和溫度對彈道的影響。根本不知道射擊100米目標和射擊200米目標的偏差不一樣。

普通新兵能搞五次實彈射擊,就上戰場了。遇到敵人,經常會緊張的胡亂射擊,提前射擊,過早的暴露目標。這一點,在《亮劍》中也有介紹,楚雲飛的一個重機槍陣地就因為過早開火,被日軍擲彈筒消滅。

我們再看實戰。

實戰中,日軍一個聯隊敢攻擊我軍一個師,甚至一個軍。按照防守時,兵力可以以一敵四換算,日軍一個大隊可以當聯隊使用。那麼,我們要想硬攻日軍一個大隊陣地的話,至少需要一個師的兵力和裝備。


《亮劍》李家坡戰鬥,八路軍386旅圍住一個500人的山崎大隊,打了半天沒進展。負責主攻的主力團772團傷亡慘重。日軍這個大隊這才500人。

而且,更恐怖的是,李家坡之戰的原型“關家坳戰鬥”。八路軍129師一萬多人,圍殲固守待援的日軍岡崎大隊500人。最終,八路軍傷亡2000人,日軍傷亡400人。而且,最後是以我軍撤出戰鬥結束。


勇戰王聊歷史


老實來說,當時的日軍步兵大隊戰鬥力並不強,當時一個德軍步兵連(180人編制)的火力就基本上持平一個日軍大隊的兵力了。這一點我們可以從日軍大隊兵力跟裝備上來得到驗證。

二戰時日軍的甲乙兩級師團編制下的一個滿編大隊兵員大約是1100人。而丙丁等級的兵團編制則大約在一個大隊兵力從520人到950人不等,這是1939年後日軍從德國採編過來的編制情況,大約是一個加強營的水平。在太平洋戰爭中,由於日軍的主戰部隊甲乙級師團大量開往太平洋戰場,留在華北地區的基本上就是丙丁級軍團。

按著日軍的丙級師團的大隊裝備編制來看,大約有步槍840支左右,輕機槍8~10挺,重機槍2~4挺,迫擊炮2~4門。部分則可能裝備75山炮或者92步炮,但是總數可能只有1~2門左右。以日軍這種級別的編制,放到歐美戰場是完全不夠打的。


優己


我們可以用一些戰例來分析一下。我們就不說沖繩,松山,硫磺島這樣的著名戰鬥了,說1個不為人知的小戰鬥。
在瓜島戰役,我們都知道日軍進攻美軍階段的戰鬥,其實後來美軍還進攻了日軍幾個月時間。其中在1月爆發的飛馬山戰鬥,就比較典型。美軍第25師擔任了主攻任務,並且以僅有的45輛卡車晝夜運輸炮彈到前線。
炮火支援任務包括,6個炮兵營,包括第8野戰炮營,第89野戰炮營,第90野戰炮營等等。飛馬山日軍屬於第228聯隊第3大隊,就是當年進攻香港,奪取英軍九龍要塞的那支日軍。
這個時候,第3大隊也已經是窮途末路了,子彈早就接近打光,每個人都餓的站不起來。更加談不上什麼堅固工事了,子彈,大米都運不來,更加運不來鋼筋水泥,只能挖幾個普通戰壕。瓜島日軍截止到43年1月,其實已經斷糧接近2個月了,每天就靠吃草和吃蟲子過日子。
這個日軍第3步兵大隊把各個中隊分散在山地四周,選出槍法好的人,可以優先吃野草和抓到的蟲子,擔任戰鬥任務,其他人主要是輔助任務和拼刺刀。
1943年1月10日,美軍在發射了5700發炮彈以後,進攻正式開始了。隨後大批P-39戰機和SBD轟炸機進入戰場,打擊日軍目標。到1月14日,經過5天戰鬥,日軍已經耗盡了所有子彈,最後的240多人發動了自殺衝鋒。
美軍1個師,外加6個炮兵營,以及數十架戰機。日軍是沒有堅固工事,斷糧接近2個月,餓的快死,每人十幾發子彈的那麼1個步兵大隊。日軍可以頂住5天,可以說這個大隊在防禦狀態下還是非常頑強的。

烽火觀察


最能說明防守狀態日軍一個步兵大隊戰鬥力的就是松山戰役

1944年5月,中國遠征軍為打通滇緬公路發動了松山戰役,當時駐守松山陣地的是日軍第56聯隊第3大隊,中國遠征軍參加此次戰役有第11集團軍的第八軍和71軍的新編28師,新編第8軍。戰鬥從1944年6月4日一直打到9月15日,歷時95天。


日軍第三大隊駐守兵力1340人,包括了300多名傷兵,重武器有100毫米榴彈炮8門、山炮2門、反戰車炮2門、高射炮4門。中國遠征軍先後投入的兵力達2萬多人。

戰鬥開始階段擔任主攻的是71軍新28師各團、第6軍新39師第117團,由於當時連降大雨,交通阻斷,部隊的後勤保障跟不上,遠征軍人心浮動。遠征軍雖然人數佔據絕對優勢,但進攻乏力,直到6月27日,遠征軍傷亡4300多人,日軍傷亡596人。


由於71軍的進攻不力,衛立煌將軍調動新編第8軍擔任松山主攻,何紹周軍長改變了進攻策略,由正面進攻改為側面進攻,並要求團指揮部在前沿陣地500米內,各師指揮部1000米內,軍指揮部在中央陣地1000米內。主將堅守前沿陣地,士氣大受鼓舞,進攻的火力大增,終於在8月2日佔領了日軍側面主陣地滾龍坡。

8月3日,蔣介石給衛立煌下了死命令,要求第8軍9月上旬必須攻克松山,軍長何紹周決定實施“坑道爆破”。為掩護坑道作業遠征軍傷亡慘重,日軍也時常偷襲。但在將士團結一心,不怕犧牲的努力下,8月13日攻克了日軍第三大隊司令部。

8月20日何紹周軍長下令進行“坑道爆破”,各部隊均發動總攻,戰鬥打的異常激烈,陣地也輪番易手。9月5日日軍已損傷大半,松山日軍在向第56師團發出“訣別”電報後,命令重傷員自殺,並殘殺隨行的朝鮮慰安婦。至9月15日遠征軍肅清了日軍殘餘兵力,完全佔領了松山,取得了松山戰役的勝利。

這次戰役全殲日軍1340人,但中國遠征軍也付出了犧牲7763人的慘重代價。


花木童說史


我是薩沙,我來回答。

我們首先看看一箇中隊,也就是100多人的日軍是怎麼樣的。

東團堡大戰

楊成武是當時八路軍名將,身經百戰,對這一帶地形也爛熟於胸。楊成武在回憶錄中寫道:淶源,三甲村我都住過,對他們非常熟悉,指揮時候根本不用地圖!

他命令1團攻淶源,2團共三甲村,3團攻東團堡。

另外由第20團、遊擊第1支隊和特務營及六團截斷蔚縣、西河營至淶源的汽車路,並掃除線上小據點,適時阻擊此方向援軍。

9月22日20時,楊成武部發動了全面的進攻。

當時日軍麻痺大意,即使百團大戰開始,仍然沒有什麼警惕性,只是在據點多儲存了一些糧食彈藥。

所以在22日當晚,八路軍便衣混入日軍控制區,甚至和老百姓一同看日本電影(日本人強迫老百姓觀看),鬼子也沒有發現。

八路軍從22日開始進攻,沒想到怎麼都攻不下來,激戰到23日,淶源縣城還在鬼子手裡。

日軍守得很頑強,八路軍衝不進去,傷亡很大。

由於八路軍急速擴軍,很多新兵根本沒有受過正規訓練,也沒有打過這樣的戰鬥,一些部隊居然在激戰中潰散了。

一分區一團團長宋玉琳回憶:一營一個排攻打淶源縣城,被日軍反包圍。排長髮現一時撤退不下去,居然扔下部隊自己跑了。這個排長後來被楊成武下令槍斃!

楊成武見打不動縣城區區500個鬼子,只好轉兵猛攻外圍的據點,攻擊三甲村和東團堡。

淶源城東北的東團堡只有鬼子獨立混成第二旅團一個士官教導大隊,實際僅有130人兵力(楊成武回憶是170人)。

八路軍攻擊兵力在1500人以上,十倍數量。

由於此處是八路軍控制區,對於東團堡的情況是極為了解。戰鬥開打之前,八路軍早已潛伏到東團堡碉堡下50米內。戰鬥剛開始,八路軍戰士成功衝到東團堡的外圍地堡下,直接將手榴彈塞入地堡射擊口,輕鬆的就搞定了。

只是東團堡的核心碉堡較大,有三層,所以光靠手榴彈是炸不了的。

八路軍潛伏到核心碉堡下,開始進攻後被發現,於是轉為強攻。

這區區130名對鬼子,居然從22日守到25日,期間打退八路軍多次進攻,僅僅24日就擊退八路軍6次進攻。

攻到第三天,其實八路軍已經殺到碉堡低下,進入日軍火力的死角。日軍無力將八路軍逐出,但還在繼續頑抗。八路軍往射擊孔裡面塞手榴彈,燃燒彈(手榴彈用帶硫磺的棉花捆上),日軍用機槍掃射還擊。

八路軍以人海戰術衝到碉堡四周,四面塞入手雷。僅僅十二連党支書及黃祿一人就塞入四五十顆。

這種打法,顯然攻擊者傷亡更大。

當時八路軍傷亡嚴重,主攻的三營一個晚上就損失殆盡。楊成武回憶:這一夜,三營損失極大,一二營傷亡也不小。三營長陳宗坤記得打電話直接找我要兵(本來應該找團長),說著說著,聲音變了調,發起脾氣來(覺得這樣打不對)!

作為一個營長,居然對師長髮脾氣,可見實在是傷亡太大,急了!

這樣強攻了4日,日軍畢竟只有100多人,架不住這樣打。

到了25日,東團堡日軍傷亡很大,最後只剩27人!

見突圍無望,剩餘的日軍和傷兵放火燒光武器彈藥以後,跳火自焚。最終除了一個朝鮮翻譯金井以外(和八路軍早有聯繫),130多鬼子全部戰死。

八路軍傷亡不詳,但戰時八路軍自己公佈的為200餘人戰死,傷亡總數應該在500左右。

但如果只傷亡500多人,還不到參戰部隊的三分之一,這會讓一個營長急的罵師長嗎,肯定是不可能的。

實際傷亡數字肯定要大得多!


再看看,半個大隊長,也就是500多人是什麼情況。

在第三階段大掃蕩中,三十六師團岡崎大隊約500人。

當時指揮官為大隊長為岡崎謙受步兵中佐,共有官兵544名。該大隊接受的命令為所謂斬首,也就是襲擊八路軍總部。日軍岡崎大隊編制如下:

步兵第225聯隊第3中隊,軍官5名,士兵150名;

步兵第226聯隊第8中隊,軍官5名,士兵148名;

步兵第227聯隊第6中隊,軍官5名,士兵146名;

步兵第226聯隊第2機槍中隊第2小隊,軍官1名,士兵37名;

另有衛生、通訊、輜重等分隊士兵63名;

共計人數560人,其中軍官16名,士兵544名。

武器除步手槍外,有2挺92重機槍,18挺輕機槍和18具擲彈筒。

因為這樣,該大隊並沒有攜帶什麼重武器,而是輕裝奔襲八路軍總部所在地。

後來情況大家也都知道了,這股日軍以區區500多人,殺入八路軍不下10萬部隊的重地,實在是狂妄之極。

該大隊沿桐裕河谷進入了黃崖洞,這是八路軍兵工廠所在!這個兵工廠前後為八路軍生產步槍近萬支,手榴彈58萬枚,迫擊炮擲彈筒2500門,彈藥26萬發,年產量可裝備16個團,是八路軍最重要的兵工基地。

八路軍兵工廠之所以選在黃崖洞,是因為此處地形極為險要,敵人只可能南面山口攻過來。

黃崖洞的資料中寫道:黃崖洞地處太行山脊山西黎城縣的深谷中,四面險峰環抱,唯一的出口是南面絕壁中裂開的一道裂縫,俗稱“翁圪廊”,僅容人出入。

這個山口極為狹窄,進攻敵軍兵力根本展不開,是標準的一夫當關萬夫莫開的地形。

換句話說,八路軍只要想守,至少也能守住一二天,能夠保證兵工廠的撤退。

實際上1年以後的1941年黃崖洞第二次保衛戰,日軍上千主力連攻4天才攻下來!

沒想到的是,此處八路軍守衛兵工廠的特務團二營四連沒有和日軍大部隊交過手,見日軍數百人氣勢洶洶殺過來,居然慌了,不戰而逃。

日軍不費吹灰之力衝入黃崖洞兵工廠,大肆破壞一通,最後放了一把火,從容撤退。黃崖洞兵工廠被毀壞嚴重,這下讓彭德懷動了氣,將該連長就地槍斃。

其實此時岡崎大隊情況也不太好,他們雖然氣勢洶洶,但畢竟是孤軍深入八路軍控制區,第一地形不熟悉,又找不到當地嚮導,來來回回走了很多彎路,能夠摸進黃崖洞一半是靠運氣。第二由於輕裝突襲,沒有攜帶什麼糧食和彈藥,此時已經連續作戰16天,開始嚴重缺糧,沒法繼續打下去了!

所以此時岡崎大隊開始撤退,也是不得不撤退,還是因為地形不熟,撤退的並不順利。他們取道武鄉縣再回沁縣,期間在蟠龍關家堖附近駐紮下來。而他們所不知道的是,因為榆遼戰役失敗的129師大部此時就在附近不遠處。

彭德懷經過仔細研究,最終決心消滅岡崎大隊。

10月29日下午,彭德懷從黎城指揮所火速趕到蟠龍鎮石門村,親自坐鎮指揮。彭召集正在此地休整的129師師、旅幹部開會,口述了總部的戰鬥命令,要求129師在兄弟部隊的配合下,在劉伯承、鄧小平指揮下,堅決拿下關家堖。

當晚,彭德懷舉行戰前會議,正式下達八路軍總部的作戰命令:由劉伯承、鄧小平指揮129師386旅、新編第10旅各一部;陳賡指揮385旅一部和決死第1縱隊25、38團各一部;彭德懷親自指揮總部炮兵團山炮連,於10月30日凌晨4時對岡崎大隊發起攻擊。

八路軍集中的兵力高達2萬人,而岡崎大隊僅有500多人。

但岡崎謙受中佐卻頗有些戰鬥經驗,見四周突然出現八路軍大部隊,有合圍他們的目的,立即停止前進,全軍轉移到比較適合防禦的關家堖村。

關家堖是群嶺環抱中的一個高高的山崗,山頂是一塊方圓幾百平方米的平地。其北面是斷崖陡壁,東西兩側坡度較陡,僅有南坡較平緩,方便出入。南坡上住著50餘戶關姓人家,沿山壁修建了一孔連一孔的窯洞。南坡的對面是一個比關家堖更高的山崗,叫柳樹堖,與關家堖互為掎角,從柳樹堖上可以利用火力控制關家堖的通路。

岡崎大隊佔據關家堖後,馬上構築簡易工事。另外,派出一箇中隊佔領柳樹堖。他們不僅挖了坑道,還拆下當地人家的門窗架在上面,築成隱蔽所。在山頂平地上,還設置了機槍陣地。這樣,日軍就在關家堖和柳樹堖部署了一個防禦陣地。

實際上,岡崎大隊雖然組成防禦陣地,其實並沒有什麼了不起。因為關家堖並不是什麼特別適合防禦的地形,此處連野戰工事也沒有,更談不上炮樓,碉堡,更不存在要塞型工事。更慘的是,岡崎大隊由於孤軍深入,周邊友軍都相距極遠,在2,3天都無法趕到增援,完全處於孤立無援的地步。而且岡崎大隊也沒有什麼重武器,炮兵不存在,重武器只是輕重機槍和擲彈筒而已。

八路軍此次使用2萬多兵力,兵力上相對日軍有40倍的優勢。如果是在冷兵器時代,八路軍不用武器,用牙齒也絕對可以咬死他們。而且八路軍還使用了炮兵,包括山炮連和迫擊炮營,就炮兵火力上也相對日軍有壓倒性優勢。

彭德懷為什麼要打掉岡崎大隊?

除了試圖藉此鍛鍊部隊以外,還有更深層次的意思。

彭德懷在其自述中也談到為什麼要打這一仗:“在敵軍‘掃蕩’時,日軍一般的一個大隊(實際兵力遠不到一個大隊,一般也就是半個大隊)附以偽軍為一路進行掃蕩。我總想尋機殲滅敵 軍一路(只殲滅日軍一個大隊),使敵下次‘掃蕩’不敢以大隊為一路,以使其‘掃蕩’的時間間隔擴大,有利於我軍民機動我這一想法。”

10月30日凌晨4時八路軍發動總攻,結果大家也都知道了。

40多倍兵力優勢的八路軍苦戰兩天,根本沒有吃掉這股日軍,反而自身傷亡慘重。

其實,八路軍表現出了眾多的問題。

問題一:軍隊作戰時候種種失誤和外行。

決死第1縱隊38團在戰鬥開始之時,經過2小時夜襲苦戰,一舉佔領日軍兵力空虛的柳樹堖。因為柳樹堖位置較高,從此處可以俯射關家堖,誰佔領都是極為有利的。

沒想到的是,決死第1縱隊38團付出巨大的代價佔領的柳樹堖,卻莫名其妙的丟了。

一箇中隊的日軍居然乘38團與25團 調整部署時,利用夜色作掩護,又悄悄地接近了柳樹堖陣地。

決死隊是一支新部隊,戰場經驗不足,就在老部隊撤走,新部隊剛剛進入陣地的時候,遭到該中隊日軍 的突然反擊。

八路軍措手不及,一個團幾百名戰士一下子就被區區幾十名日軍擊潰,柳樹堖陣地又被日軍奪走。這種失誤,屬於低級失誤。正常的一線換防是需要極 小心翼翼的,稍有不慎就會出事。

正常來說,應該等到新部隊完全佔領陣地並且熟悉以後,老部隊才撤走。此次決死隊由於傷亡很大,老部隊急著撤退,新部隊又不 慌不忙,麻痺大意,導致日軍乘虛撿了大便宜。後來為了爭奪這個柳樹堖,八路軍付出了傷亡近千人的巨大代價。日軍以此處作為關家堖的側翼支撐點,給進攻關家 堖的八路軍帶來極大的麻煩和傷亡。

問題二:炮兵的存在嚴重問題。

打這樣一股日軍,因為他們並沒有重武器,又不是固守炮打不動的堅固要塞,理應以炮兵作為主攻,步兵協同作戰。

此戰中,八路軍山炮營的5門山炮前後發射幾十發,居然極少擊中目標,給日軍造成很小傷亡,更沒有摧毀日軍火力點。

這並不是所謂裝備問題,而是八路軍的炮兵技術實在太差。

鑑於山炮部隊不起作用,當天晚上就被下令撤退,乾脆不用了。倒是紅軍神炮手趙章程的迫擊炮發揮一定作用。

他的迫擊炮隊在200米距離,以每分鐘40發的高射速,造成日軍很大傷亡。

迫擊炮只能殺傷日軍有生力量,卻無法攻堅,不能起到決定性作用。

第一天八路軍炮兵發射炮彈200多發,但用處不大。

由於炮兵不行,八路軍被迫只能人海戰術強攻。

問題三:步兵強攻。

在紅軍時期,這種強攻並不罕見。

紅軍多是兩種打法,一是利用地形地物,巧妙的摸到敵軍近距離,將他們的火力點打掉。二是利用己方火力壓制住敵軍火力點,採用步兵強行衝鋒戰術。

結果此次這兩個做的都不好。利用地形側面包抄的385旅769團,被日軍很快發現,結果被機槍火力壓制的無法抬頭,根本沒有起到任何作用。

而正面主攻的386旅772團,不注重用火力的壓制敵人,而採用荒唐的人海戰術的強衝,結果被日軍交叉火力掃射,進攻戰士完全暴露在火網下,傷亡極大,進展卻幾乎沒有。

當天戰至中午,772團1營原本70多人的1連只剩下3人;50多人的3連只剩下指導員和2名傷員;近70人的4連只剩下10餘人。午後,1營剩下的人員在營長蒲大義的帶領下仍繼續配合兄弟部隊向日軍攻擊。14時,當1營被兄弟部隊換下來時,只剩下6個人。

在這種情況下,只有兩個辦法,第一是調整戰術,繼續猛攻,第二就是乾脆放棄作戰,直接撤退。

陳賡對部下的戰鬥力是瞭解的,他認為肯定打不下關家堖的,要求撤退!

他對彭德懷說:“此處的地形對我十分不利,是否可以把岡崎大隊放下山來,另選有利地形打他的伏擊?”

彭德懷則堅決不同意:“我的老兄,一旦放走日軍,就很難再打著他了,必須在此將其消滅!”

陳賡說:“這樣打下去,代價太大了!要拼光了”

彭德懷:“就是拼光了,也要拿下關家堖!”

陳賡說:“現在拼光了,將來怎麼辦?“

彭德懷惱怒的說:“拼光了自然以後給你補充!不能打硬仗的部隊,留著也沒用!“

陳賡有些急了:“這樣打法,我不贊成!”

彭德懷也滿腔怒火的說:“有意見可以保留,但命令必須執行!”隨後猛然掛斷電話!

投入重兵又打了幾個小時,部隊傷亡更大,卻根本沒有進展。

此時129師師長劉伯承也急了!

劉伯承電話要求撤退,彭德懷堅決不同意,兩人大吵起來!

劉伯承:“你這是賭氣,蠻幹!這一仗,我不同意再打!”

彭德懷:“拿不下關家堖,我就撤銷第一二九師的番號,殺頭不論大小(指殺劉伯承)!”

劉伯承無奈,只得一面強攻,一面開始挖地道。

16時,第二次攻擊開始,八路軍集中重兵,以769團作為先鋒,通過地道掩護,經過10次強攻,終於攻上關家堖戰山頂,和日軍白刃戰。

日軍畢竟人少,不敵,敗退到山腰的一排窯洞死守。

經過第一天的激戰,八路軍經過18次強攻,才勉強佔領了日軍第一道防線。但日軍仍然控制著關家堖和柳樹堖核心陣地。

第二天又強攻一天,毫無進展,傷亡卻很大。

日軍僅僅利用一排窯洞作為火力點,壓制八路軍進攻部隊。

16團參加進攻的一個營僅存18人,16團團長謝家慶犧牲。

新10旅也遭受很大損失,旅長範子俠負傷。

第三天日軍增援部隊趕到附近,八路軍只好撤退。

岡崎大隊得以成功突圍,並在當地報復性屠殺了6000多中國平民。

此戰日軍數據戰死61人,但實際傷亡大約是一半以上,也就是二三百人,岡崎大隊長被迫擊炮炸死。

八路軍認為岡崎大隊遺屍280具後逃走(其實岡崎大隊並沒有逃走。日軍相信神道教,神道教認為如果屍體沒有回國,就是永遠是孤魂野鬼。所以日軍為了搶奪屍體,往往發動戰鬥,甚至不惜犧牲活人。所以,日軍根本不可能在勝利的情況下,還丟棄屍體自己走路),死傷總數400多人沒有任何根據。

八路軍公佈犧牲為600多人,但實際上學術界公認,至少超過2000人。

戰死的就有這麼多,戰傷的更多,傷亡總數可能高達4000人。

問題四:部隊種種弱點暴露。

這兩天日軍多次出動飛機轟炸,由於沒有被日軍大規模轟炸過,所以八路軍主攻部隊既不懂防空,也不懂躲避。

八路軍進攻部隊不懂疏散,被日軍一次轟炸就死傷上百人之多。

在於攻擊時,理應先佔領柳樹堖,從高往下俯射日軍,這樣事倍功半。就算不能起到什麼作用,也可以消除柳樹堖在側翼對八路軍進攻部隊的威脅,但柳樹堖也沒有佔領,莫名其妙丟了。

進攻之時,為什麼不開始就採用夜襲戰,地道作戰,非要打到這種地步才使用。那時候已經晚了,用處不大了!

結論:八路軍以近2萬兵力,圍殲日軍區區500多人。

即使除去打援部隊,一線進攻日軍的八路軍也在1.1萬人,相比日軍有20倍優勢。

日軍僅有2挺重機槍,並沒有一門火炮。

而日軍歪把子輕機槍有設計上的缺陷,無法長時間持續開火,一般射擊超過200發就要花費時間冷卻槍管,火力是很有限的。

而八路軍擁有5門山炮,大量迫擊炮和相當數量的重機槍。

各方面都佔優勢,卻吃不掉這麼少的敵人,反而自身犧牲2000多人,是日軍傷亡10多倍。

此戰可以看到,兩點:第一,日軍在防禦中,具有相當頑強的戰鬥力,真的是拼到最後一個人。第二,八路軍的戰鬥力是比較虛弱的。打了這幾年游擊戰,已經不會打運動戰了,吃不了硬骨頭。


此戰八路軍傷亡很大,消耗大量彈藥,繳獲卻微不足道,僅有60支槍械和10匹馬,還不如九牛一毛!

關家堖戰役以後,八路軍就沒有敢於繼續圍殲日軍部隊,日軍也完成掃蕩,撤回自己控制區,百團大戰徹底結束!


薩沙




大家應該都看過《亮劍》,劇中山崎大隊被圍,新二團在程瞎子的指揮下發起進攻,山崎大隊傷亡過半,但新二團也傷亡很大,隨後獨立團在李雲龍的指揮下全團出動,最後才全殲山崎大隊。真實的歷史情況是,日軍山崎大隊偷襲水腰子兵工廠,彭德懷副司令員命令129師386旅在關家堖圍殲山崎大隊,史稱關家堖戰役,雙方激戰一天一夜,山崎大隊大部被殲,少部分突圍出去,八路軍及地方武裝傷亡2000餘人。




山崎大隊孤軍深入,沒有後勤補給,缺乏重武器,沒有援軍,而且四面受敵,最後卻得以突圍,這就說明日軍在防禦戰方面戰鬥力也很強,而中國軍隊因為缺乏攻堅重武器,只能靠人海衝鋒,戰士們往往都是成片成片的倒下,個別能衝上陣地的,才可能對日軍造成傷害。


毒刺劍客


說起日軍一個大隊的防守時的戰鬥力,我想可以比較快想到的,便是《亮劍》裡面山崎大隊孤軍深入八路軍根據地的場景。當然,這場戰役在歷史上是有真實的戰例的,不過在探討這個問題之前,我們有必要先弄清楚日軍的一個大隊的編制是啥規模。

日軍編制

日軍的編制從小到大依次是小隊、中隊、大隊、聯隊、旅團、師團。而這其中日軍一個大隊滿員編制是1100人(甲級師團),轄一個大隊部(30人);一個運輸中隊(110人);四個步兵中隊(部分只有3個);一個機槍中隊(174人),配備12挺重機槍;一個炮兵小隊(55人),配備兩門70㎜九二式步兵炮。

從這裡大概可以知道,日軍滿編的一個大隊和我軍的一個團人數差不多,但是編制上又略小於團。而在戰爭中,我軍往往要動用比日軍一個大隊還要多兩三倍的兵力,才有可能實現殲滅敵軍。

相關戰例

前面說過,《亮劍》裡面山崎大隊孤軍深入根據地,這個大隊其實是不滿編的,也就500多人——在戰爭後期,日軍先後增加了乙級、丙級等師團,按質量遞減人數,故而山崎大隊應該是乙級或者丙級師團的大隊。其次,在歷史上這場戰役也是有原型的,這就是關家堖之戰。

關家堖之戰發生在百團大戰後期,當時岡崎大隊誤闖誤入了八路軍黃崖洞兵工廠,一頭扎進了八路軍根據地的腹地。為此,八路軍副總指揮彭德懷下令將這夥日軍全部消滅。

為了打敗這支日軍,八路軍調集了包括八路軍129師部隊的385旅、386旅、新編第10旅、決死一縱隊,甚至當時八路軍總部特務團都參與了戰鬥。

由於八路軍更擅長游擊戰,對大兵團攻堅戰協同配合作戰缺少經驗;加之關家堖地形險要,八路軍少有火炮,日軍多點式的防禦工事火力網很強,我軍無法打破日軍火力網,傷亡很大且進展緩慢。

同時,當時八路軍的攻堅戰術也沒有後來成熟,衝鋒時得不到我軍對敵的火力壓制支援,雖然有幾次經過慘烈傷亡衝上關家堖與敵人肉搏,終因無後續兵力支援而無法借用人數優勢壓制敵人。

在29日晚的進攻中,八路軍129師兩三個旅的進攻部隊愣是拿不下關家堖,戰況異常激烈,部隊損失慘重。第二天夜晚,岡崎大隊竟然還組織部隊反撲,致使386旅減員十分嚴重,陳賡請求彭德懷立即停止戰鬥。但是,當時的彭德懷已決心要消滅這股鬼子,因而不顧部隊的損失,下令:拼光了也要拿下關家堖。

結果也是顯而易見的,八路軍數次發動強攻,雖然一度佔領主峰,但是都被日軍奪回,加上日軍空襲造成了八路軍巨大的傷亡,數次攻擊不利,關家堖戰役一度陷入僵持。

最終,當戰役進行到31日下午4時,關家堖仍未攻下,而武鄉、遼縣之日軍2500餘人也已出動,試圖圍殲129師主力。彭德懷無計可施,只得命令部隊撤離關家堖。

在關家堖戰役中,八路軍傷亡2000餘人,其中犧牲1000多人。我軍宣稱日軍陣地遺屍280餘人,另有三大堆骨灰。我軍俘虜日傷兵2人,繳獲步槍50多隻,輕重機槍6挺。以129師兩三個旅的主力部隊對付日軍的一個500人的大隊損失都如此慘重,可想而知日軍守備狀態下的戰鬥力是有多麼的強悍了

暴露問題

在關家堖戰役中,暴露了很多問題。

例如戰場是敵軍預設的,八路軍不是在自己預設的戰場以游擊戰、運動戰等方式攻擊敵軍,完全是攻堅戰,日軍憑險據守。八路軍缺少重武器和足夠的彈藥,攻堅很困難。

還有,就是八路軍129師大規模擴軍後,老部隊稀釋,新部隊番號雖多但戰鬥力平均下來沒有以前強,武器裝備也較差理想。

不過,正是有這麼一場場大戰積累了寶貴的經驗,不斷總結、不斷完善我軍的作戰系統和方式,我軍才能在艱難的抗戰歲月中堅持下來,並最終打敗日寇獲得勝利。


WarOH協虎


日本是一個島國,其四面環海。所以日本將主要建設方向定為海軍,而海軍建設十分消耗鋼材,日本的資源又十分的匱乏,所以導致日本陸軍的裝備,在世界範圍內並不出色,但也足以讓他在亞洲稱王稱霸。

如果要了解日軍陸軍大隊的戰力,首先就得了解它的編制。抗戰初期的一個標準的日軍野戰步兵大隊的配置為1100人,後期雖有所削減,但也差不多。

下轄:一個機槍中隊12挺九二式重機槍

一個炮兵中隊4門九二式步兵炮,有些裝備差的大隊會配置一個炮兵小隊2門九二式步兵炮

四個步兵中隊:每一個步兵中隊由三個步兵小隊組成,加上一個中隊部,總共為181人,每一個步兵中隊總共有九具擲彈筒和九挺機槍,根據戰役需要步兵中隊也可能加強幾挺重機槍和一到兩門90迫擊炮。

一個30人的大隊部

一個運輸中隊


看過亮劍的朋友應該都知道,日軍第一軍司令筱冢義男非常的仇恨李雲龍,整天琢磨著想派最精銳的特工隊去剿殺李雲龍,因為李雲龍給他添了很多的麻煩,今天缺了一個小隊,明天少了一箇中隊,最為著名的戰鬥之一便是全殲山崎大隊的李家坡之戰。劇中山崎大隊孤軍深入八路軍腹地,被八路軍團團包圍,而後發起猛攻。由於友軍作戰不力,李雲龍被派上前線,以土工作業的方式向前掘進,最後以3600顆手榴彈葬送整個山崎大隊。


然而藝術創作雖然有一定的根據,但畢竟還是藝術創作,與現實還是有些不符。現實中的李家坡之戰的原型是關家堖之戰。在百團大戰中遭到重創的日軍進行了報復,岡崎謙受中佐帶領三個步兵中隊,一個機槍小隊,一個通訊隊和一個醫療班共計500人左右,突進到八路軍黃崖洞兵工廠附近,八路軍副總司令彭德懷先是震驚,而後當即下令以重兵將其包圍全殲,以129師為主力,決死縱隊為輔近2萬大軍迅速到達,在關家堖將岡崎支隊團團包圍。經過數天的奮戰,雙方都消耗甚大,日軍一支增援部隊於此時即將到達,迫使八路軍退出此次戰鬥。岡崎支隊是一支不滿編的大隊,兵力大概只有正常大隊的一半,即便是如此,岡崎支隊仍與八路軍主力部隊決戰兩天,以損失400人的代價,給八路軍造成了2000人的傷亡,不得不說日軍大隊戰鬥力還是很強悍。

再舉一個例子。日軍在九一八事變後在東北大興土木、徵調大批勞力建立多個要塞群,其中包括虎頭要塞和東寧要塞。這些要塞群原本的駐守兵力是以師團為單位,但隨著日軍在太平洋戰場的節節敗退,被迫抽調大批的關東軍南下,使得這些要塞群的駐守兵力一減再減。到1945年8月蘇軍150萬大軍發起了風暴行動的時候,東寧要塞的駐守兵只有2000多人。1945年8月9日凌晨,蘇軍第一遠東方面軍第25集團軍向東寧要塞大舉進攻,日軍守備部隊是783大隊786兩個大隊,兵力各千餘人,蘇軍在飛機坦克和大炮的掩護下,猛攻了20天才攻克了東寧要塞,蘇軍也付出了陣亡1500人的代價


龍武驍衛


日本的一個步兵大隊是一個怎樣的編制?

日軍的編制全世界獨一份,不像大部分國家採取的“師-旅-團-營-連-排-班”,而是採用“師團-旅團-聯隊-大隊-中隊-小隊-分隊”的編制,一個大隊從級別來看應該是和營差不多,實際上是介於營和團之間,比營的人數多,但沒有超過團。

日軍一個大隊的編制人數在1100人,絕對要超中國軍隊的營級作戰單位,甚至可以和有些比較弱的團相抗衡,比如亮劍中獨立團這種編制在建制的時候也就1200多人,當然到後來則膨脹到六七千人。

而日軍的人數則不斷縮水,1100人的大隊在齊裝滿員下的最高標準,真正在開戰後,人數也逐漸縮水,甚至幾百人就是一個大隊。

其根本原因就在於日本國土資源和人口並不足以支撐日本發動那麼大規模的戰爭。

當然,即使這樣,在抗戰爆發後,兩萬關東軍就嚇得三十萬東北軍不戰而退;淞滬會戰國軍精銳八十萬,卻被三十萬日軍打得丟盔棄甲,喪亡三十萬人卻只給日軍造成四萬人的傷亡;徐州會戰六十萬國軍被二十四萬日軍擊敗,傷亡約十萬人,對日軍僅造成兩萬六千餘人的傷亡。

可以說,日軍的戰鬥力還是可以的,中國如果不是依靠縱深,才防守住了日軍,後果真的不堪設想。

日軍在中國戰場上的戰鬥力還是挺彪悍的

一般而言國軍很少對日軍主動發起進攻,在抗戰初期乃至中期,國民政府的策略都是保持已有的現狀,等待國際局勢發生改變,從而在其他國家的支持下再擊敗日本。

但是在戰爭相持階段,發生的崑崙關戰役則是國軍和日軍一場重要的戰鬥,儘管我們將這次戰役稱為崑崙關大捷,並且殲敵四千餘人,擊斃日軍旅團長,然而國軍在該次戰役中傷亡2.4萬人,傷亡遠遠大於日軍。

要知道日軍一個旅團也就是兩個聯隊,人數不會超過上萬人,而國軍出動的第五軍可是當時名副其實中國最先進的部隊,可謂是精銳中的精銳,其中的第200師更是中國第一支完全機械化部隊,在這樣的對比下,依然有這麼大的傷亡,竟然還是我們看來的大捷。

在大規模的戰鬥中,日軍多兵種的配合,尤其是海陸空之間的配合,步坦之間的配合,是中國軍隊所無法比擬的。

關家堖戰鬥中一個步兵大隊究竟有多難打?

具體到大隊一個級別,相當於戰術單位的情況下,由於缺乏重火力的支援,中國軍隊在人數壓制的情況下,還可以一戰。

但是如果日軍的步兵大隊處於防守的情況下,中國軍隊依然難以將其打敗。

真正意義上日軍一個大隊的防守戰應該是歷史上的關家堖戰鬥,也就是《亮劍》中李雲龍在李家坡圍殲山崎大隊的歷史原型。

在關家堖戰鬥中,日軍岡崎大隊(只有500人,其實是一個臨時拼湊的支隊),因為端了我軍的兵工廠,彭德懷親自下令集結129師主力上萬人對其進行圍殲,岡崎大隊藉助關家堖有利地形就地防禦。

從數據上來說,應該穩操勝券的戰鬥,卻是打了兩天兩夜,依然沒有完成全殲,最後在日軍大部隊趕到的情況下,八路軍主力被迫進行撤退,後來統計的傷亡情況一種說法是,八路軍傷亡兩千多人,擊斃日軍四百餘人;另一種說法是在該次戰鬥中我軍傷亡四千多人,日軍傷亡150人。

調查哪種說法為真其實已經不重要了,重要的是在戰爭中學習戰爭,包括當時129師師長劉伯承元帥在戰鬥結束還到關家堖去看日本的防禦工事,然後進行學習。


史論縱橫


關家堖戰鬥時,日軍的掃蕩部隊岡崎大隊約500人被八路軍包圍,負責進攻日軍岡崎大隊的是八路軍一二九師三八六旅、新編第十旅各一部,三八六旅旅長陳賡指揮一二九師三八五旅一部和決死第一縱隊二十五、三十八團各一部,彭德懷親自指揮總部炮兵團山炮連,總兵力一萬多人。經過兩晝夜的激戰,八路軍沒有全殲在關家堖的日軍岡崎大隊。

滇西大反攻時,防守松山的日軍約1340人,除去傷兵和後勤人員,日軍真正用於作戰的兵力不足千餘人,這正好是日軍一個大隊的兵力,指揮官為金光惠次郎少佐。負責進攻的中國遠征軍先後投如十個團約2萬人的兵力。松山戰役歷時95天,中國遠征軍傷亡7000多人,守松山的日軍被全殲,中日軍隊的比例達到了6:1。

通常情況下,中國軍隊特別是中央軍一個師才是日軍一個聯隊的對手;若是雜牌部隊的一個師,日軍一個大隊就能與之抗衡。當然了日軍也就能在中國軍隊面前耀武揚威,在歐美軍隊面前,日軍就是戰五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