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文壇有哪些被捧得過高的作品?

顏煥原


《活著》,絕對是《活著》。

1. 為了煽情而賣慘,甚至可以不顧事實。

第一,福貴女兒不是天生啞巴,小說裡寫她是會說話後因病失聰而成啞巴。可是已經學會說話,從有聲世界來的人,不會因為失聰而喪失語言能力的,有點常識好不好。那些失聰的啞巴是因為他們天生聽不到聲音,所以很難學會說話才啞的,但後天也可以通過專業的發聲訓練學會說話。

第二,抽血過多死亡匪夷所思,除非福貴兒子本身就有隱疾。且不說抽血不是大動脈快速失血,而是較慢的過程。人自身對失血過多就有保護機能的,只要不是大動脈,失血在超過警戒線之前,身體就大大減少對肢體的供血而保心臟,而且身體會用不適來預警的,發冷、頭昏、昏迷等等。割腕自殺還得躺溫水裡才能成功,知道不?作者是要宣揚那些醫護多麼無職業道德,多麼漠視弱小生命,以至草菅人命?

第三、外孫吃豆子噎死也是匪夷所思。不是果凍、香蕉等大塊的,而是小小的豆子?不過人說,人倒黴了喝水都能嗆死,姑且算他就是那千萬分之一的倒黴蛋吧。

2. 三觀及其不正。

第一、說家珍是好女人,因為她對丈夫百依百順,因為她很能忍。丈夫胡作非為,甚至欺負自己的父親,她能忍;丈夫被騙光家產她能忍;丈夫要送走女兒,她多麼不捨卻還能忍。一個忘了自己也是家庭的主人,要撐起半邊天的女人,一個只會順從丈夫,不能挽救丈夫,挽救家庭的女人,作者說她是好女人?

第二、福貴一個恃強凌弱的人就因為後來落魄了,受苦了就成了活著的典範?福貴發達時連老丈人都欺負,後來被更強悍的人算計後束手就範,根本沒有去討要公平、正義;兒子被抽血死後一知道是以前戰友現在領導的緣故就不再追究,這是典型的恃強凌弱,毫無無正義感的人,卻描寫成了受人同情和尊重的人,僅僅是因為他很慘,所以我弱我有理?

第三、福貴至始至終都沒有反省過自己,或給以前被自己欺侮的人補償過(家珍不算,因為她是福貴唯一可以依賴的人了),卻成了活得有意義的人,這是宣揚“惡人放下屠刀就能立地成佛,好人要九九八十一難才能成佛?”

第四、很多人說讀《活著》最大啟發就是:活著就是最大的意義。所以,只要能活著,可以什麼都不要嗎?不要親情、愛情、信仰、甚至靈魂?很顯然,福貴的眼除了生存再看不到更遠了,所以他可以送女兒。被抓壯丁當了兵後,他竟然從未想過為什麼要大戰,被俘後思想也不曾為任何一種主義起過波瀾?!富貴時自私自利,潦倒後依然自私自利。喜歡這小說的人都是什麼心理呀?人,可以自己一個人活著,但不能只為自己活著!


風雪夜歸人-在路上



要說中國文壇上被捧得過高的文學作品,個人以為不下一部 ,而是幾部,十幾部,甚至幾十部。

所謂捧得過高,意即作品本身的價值和意義並不像後期越傳越神的那般唯高唯上,而是帶有明顯的個人崇拜或者故意推高的有意為之,更多的是出於一種個人目的或者集體意志,也有的是人云亦云,盲目的隨大流而虛張聲勢,結果卻使一些本來意境不深、格調不高、語言平白的作品緊趕慢爬地攀上高峰,實則就是對作品本身的無知或者故意,也破壞了文學作品應該依峙的客觀評價依據,是對文學環境和文學情態的凌辱和傷害。

這裡不必多舉,僅舉特別有名的幾個例子就足以說明問題。

比如盡人皆知的《平凡的世界》,比如餘華的《活著》,還有王小波的《黃金時代》。

毋庸置疑,這三部作品,都在民間具有相當深厚的文化影響力,甚至一度左右了人們的閱讀取向和文化態度以及普世價值。


這三篇作品中,影響最大的要算是已故著名作家路遙的《平凡的世界》。這本是路遙留給這個世界的最後一部文學作品,帶有路遙先生畢生執著不懈的追求和人間摯愛的溫度,是路遙先生用生命譜寫的一曲頌歌,也是路遙先生所有作品中最具文化價值的長篇鉅製,也獲得了國內文學最高獎。

但這部作品卻一直存在巨大的爭議,喜歡它的人把它當成了人生的座標和理想,排斥它的人對於它的作品內核提出強烈質疑,更是對路遙先生的筆觸進行了無情的揭露和攻訐。若論這部作品的文學價值,我個人基本同意後者的觀點,它除了那些基本不可能實現的理想烏托邦以外,篇幅的構成語言也很無味,全篇憑藉那幾個浪漫而溫暖的線索抓人眼球攫人魂魄,卻有違於現實生活中的常識性認知與實踐,更像是一種理想化了的精神寄託,或者痴心夢想。

尤其是它的語言,更是平白到看點很少,幾近於無。我們固然可以說路遙先生的作品本身就是這種寫作特色,寫作風格,但這種缺乏文學作品經典化描述的作品,更像是一杯白開水,也可以說它是一部文學色彩很單薄又很淡泊的作品。

再說《活著》。很多人將它奉為了神作,予以了無與倫比的文學地位,甚至還有人一度熱炒期盼它能獲得本屆或後來的諾貝爾文學獎。

若說在文采上、意境上,餘華的筆下功夫相較於路遙要高出很多,也很有韻味和看點,這都不是他的短板。他的個人短板在於這麼一部作品對於現實中人們的思想境界和人文意識進行了一次清洗和灌輸,那種肆意抹黑甚至一黑到底的文學形象,更讓我們感到活著本身就是一種磨難和戕害,也是對人類心靈的摧殘和肆虐,不僅格調不高,也直接反饋出作者個人巨大的內在心裡陰暗面,也難怪這些年來除了個別人還偶爾提上一句外,基本屬於寂寞沉淪的狀態。

至於那部《黃金時代》,更像是一個兒戲或者一個笑話。這個王小波被有人恣意的推高和尊崇,是極大的個人虛妄主義和利己思想的再度猖獗與嗜狂,更是對目今文壇無法預料和難以控制的巨大傷害,也是對人們思想意識的深度強姦和肆意摧殘。那些得益者不過就是那麼幾個唧唧歪歪的所謂大師高人,都是一堆人文垃圾或者推聲造勢的製造者,作俑者,受益者。

這三部作品,路遙的個人魅力猶在,其作品也充滿了正能量,雖然筆下粗糙,但不影響它對於人們內心世界的衝擊和再建,也可以一直被當做勵志的標杆與借鑑。其他兩部,則基本屬於另類,影響力也沒有《平凡的世界》影響巨大,權當是一個過客把它放過也就罷了,甚至還可以直接用心志在意志取向上滅了它。


龍吟148119260


以所謂的“70年70部長篇小說“為例,許多優秀的經典作品遺憾落選。個人認為,袁靜、孔厥的《新兒女英雄傳》,徐光耀《平原烈火》,李曉明、韓安慶的《平原槍聲》,馮志的《敵後武工隊》等作品,要比《我們播種愛情》和《萬山紅遍》等所謂“最為精彩的中國故事”要更“精彩”——— 影響更深遠,生命力更恆久……… 在70部中最少應占兩個席位,如果有關部門真要照顧徐懷中和黎汝清兩位革命老人的話,完全可以從他們的後期作品中選擇,如黎汝青的“湘江之戰”、“皖南事變”等,還有徐懷中的最新茅獎獲獎作品“牽風記”,相信要比“70部”中後邊十五部的大部分都要優秀得多……

讓時間說話……

但願,十年後,有更多的讀者還記得“70部”的精彩故事,就像今天的我們,還記得《高玉寶》、記得《草原烽火》、記得《茫茫的草原》、記得《心靈史》、記得許多許多一樣!


如義齋人


中國文壇被捧的過高的作品有:

莫言的《檀香刑》

賈平凹的《廢都》

張煒的《你在高原》

柳建偉的《英雄時代》.

中國文壇歷來都是好好圈子,吹捧成風!

就是茅盾文學獎的實名投票制,都被詬病。

畢竟投了票的專家學者,最後可以向獲獎者邀功!少不了人脈關係之嫌疑。

前幾年車延高的羊羔體詩就引起批判。

著名的文學批評家李建軍就對莫言和賈平凹提出批評。

認為他們的作品也並非神來之筆,有諸多語法、語言、遣詞造句的錯誤。

但是李建軍就遭受了不少來自一些好好馬屁精的質疑與壓力。

李建軍對死氣沉沉的文壇批評打響了第一炮。好樣的,真正的批評家。

任何作品,有缺點,就要批評,就要爭鳴?

斧正與批評才能更好的督促作家出好作品出精品,不應上綱上線,勇敢迎接批評!





周易指南針


中國文壇被捧得過高的作品,實在是太多了!

之所以出現此類現象,原因不外是以下幾方面:



一、以得獎與否來論定一部作品的價值


成敗王候敗則寇。在這種陳舊觀念影響下,一部作品得了獎,就必然是好作品——這種觀念本身就是狹隘的,天真的,因循守舊的,沒有獨立思維的。須知,那個獎是怎麼來的——是少數人評出來的,儘管這個少數人是領域內的專家學者,但他們就必然會代表大眾讀者的心聲麼——未必!

當然,少數人也確實評出過好作品,比如《白鹿原》,《平凡的世界》,《芙蓉鎮》,《許茂和他的女兒們》,《推拿》等等,都是好作品。

但有沒有自演自唱的,有沒有互相吹捧的,有沒有利益交換的,有沒有論資排輩的,有沒有照顧地域甚至排排座吃果果的,有沒有為了迎合某個歷史階段需要的,有沒有讓大眾讀者讀不懂而故弄玄虛顯示高深的,有沒有宣稱文學是小眾的人才能讀懂,普通讀者讀不懂也屬正常的論調——難說!

實難理解,一部文學作品,有話不好好說,非要故弄玄虛讓普通讀者難以理解導致讀不下去,這樣的文學作品究竟有什麼存在的必要呢?只給少數精英和研究人員讀的東西,應該是專業書籍或專業論文,不應該是文學作品。換句話說,文學作品應該是大眾讀物,不是象牙塔裡的陽春白雪。中國四大古典名著時隔上千年,至今還是老少咸宜,這不就是眼前的例證麼。退一萬步說,我們不和經典作品相比,只求讓大眾讀者能讀懂,這個標誰還算高麼?

正因如此,那個得了聲名顯赫的茅盾文學獎和諾貝爾大獎的作品,被鋪天蓋地的反面聲音所淹沒,也就不足為奇了!



二、沒有獨立思考,被動地隨聲應合,造成一種人云亦云的假象


經常會出現一種不正常的現象:一部作品有人說好,馬上就會跟上來大批的擁護者,至於和其它優秀作品相比,它究竟好在什麼地方,能帶給讀者什麼樣的啟迪和感悟,卻說不出個所以然。

前幾天受悟空問答邀請,要求回答對《活著》這部作品的評價。這是一部叫好聲很高的作品。為此筆者特意重讀了一遍,一字一句從頭讀到尾,卻至今也沒完成回答的任務。究其原因:實在找不出該如何回答的脈絡。

主人公福貴,從舊社會一個吃喝嫖賭不認爹孃的敗家子,到新社會喪子喪女喪妻落得孤家寡人卻仍然“活著”,通篇是苦難苦難還是苦難,這種為了苦難而寫苦難的作品,到底要說明什麼呀?如果說,作者是想告訴人們,不管遇到任困苦都要像福貴那樣堅強地活下去,那麼這個主題就實在欠低了。因為人們不用告訴也都在這樣活著——苦難人人有,深淺各不同,所以佛祖才告訴我們這些凡人:苦海無邊,回頭是岸。另外,為了讓我們今天過上好日子而拋頭顱灑熱血滿門忠烈的比比皆是,與他們捨己為人忍受苦難的精神相比,福貴這種吃喝嫖賭把家產敗光的混蛋,受到的苦難就值得同情和效仿麼?

更加費解的是,為了寫苦難,讓一個孩子為了獻血救校長(縣長夫人),竟然被醫護人員抽血活活地抽死。別說是醫務人員,就算是個臨時工,也知道人身上的血不是無盡無休可以連續抽這個常識,況且孩子已經說頭暈了他還一個勁地抽,直至把孩子抽死。

文學作品要源於生活高於生活,而把一個活蹦亂跳的孩子直接抽血而抽死,這算源於生活還是高於生活,實在弄不懂。

或許是筆者孤陋寡聞藝術鑑賞力低下,反正看不出《活著》好在什麼地方。



三、只考慮語言優美和正面歌頌,不考慮文學作品的藝術價值和藝術規律

關於這方面,應該說已經達成共識。首推楊朔的《雪浪花》,《荔枝蜜》,《茶花賦》,《香山紅葉》等系列散文。論語言,論意境,論遣詞造句,論層次段落,論謀篇佈局都屬於極品。尤其是語言,甜膩得能粘掉牙。正因如此,當年被連篇累牘搬上中小學課本,也就不足為奇了。

但是,文學作品的功能是什麼?它的要素是什麼?宣傳口號固然可以鼓舞人心催人奮進:躍出戰壕振臂高呼:

同志們,堅決消滅敵人,衝啊!——

為了新中國,前進!——

在這樣的口號鼓舞下,戰士們熱血沸騰,迎著敵人的槍林彈雨,捨生忘死奮勇衝殺,此時此刻口號的能量是巨大的,是不可低估的,也是必不可少的。

只是,文學作品的功能不是這些。它不是呼喊,不是說教,不是單純的灌輸,而是潛移默化的撥人心絃,潤物細無聲的思考和回味。而單純依靠迎合形勢而紅極一時的文學作品,只能是紅極一時,是經不住歷史和時間檢驗的。



總結:

羅嗦兩句:

1、文無第一,武無第二。評價一部文學作品,見仁見智,實屬正常。本文意見只代表個人,歡迎批評,不吝賜教。

2、中國文壇被捧得過高的作品實例,還可以舉出很多,限於篇幅就不一一列舉了。但有一點必須闡明:捧得過高的作品不是壞作品,只是沒必要捧得過高罷了。因為捧得過高,容易摔得很疼!

如此而已。


文化一家人


紅樓夢,一群四體不勤五穀不分吃飽了撐著的太太小姐公子在一座大觀園裡瞎嘰歪,既不描寫當時的社會狀況,又不揭露民間的疾苦,既不反封建,又不歌頌美好的愛情,我就不理解作者想表達什麼,與之形成鮮明對比的是白鹿原,深刻描繪了時代變遷下的中國各個階層的命運以及各個階層人物的心理特點,其廣度和深度都不是紅樓夢所能比擬的。


術追秦緩


另類君答題o(* ̄︶ ̄*)o

楊朔是個散文家,他的許多作品都上了課本,有些課本還被老師要求背誦,例如《荔枝蜜》、《香山紅葉》、《茶花賦》等。

三十年前我上初中,正是懵懂無知的年級,那時候從天然的嗅覺就感知到,這位楊作家的散文,真的不咋滴,因為通篇都是在誘導你如何如何,儘管辭藻略顯華麗,但那也不過是用文字堆砌而成的圖案罷了,絲毫感覺不到有文學的美感和老師們吹噓兜售的所謂詩意美好。

上高中的時候老楊仍然陰魂不散,在語文課本中時隱時現,那時候一想起來他的字句和中心思想,真的感到味同嚼蠟,或許他是有感而發的寫作,但我真的感覺那都是命題作文,空虛枯燥乏味,真不知道他所謂的滿清熱忱從哪裡來,有往哪裡去了。

到大學以後才知道,老楊是服毒自殺的,原因不必解釋了吧。

1968年8月,楊朔絕望中吞服安眠藥自殺。終年55歲。寫了半輩子命題作文,最後還是掛了。

再來一錘,他的作品據說是“託物寄情、物我交融之中達到詩的境界”,更有甚者說他的文章是建國後第一流的散文作品。

感覺這個幽默有點黑喲!


另類文史


要選這樣的作品,我以為非前幾年化名姜戎的《狼圖騰》莫屬。

該小說以嚴正的歷史假面,以長篇大論的歪理邪說,美化侵略,美化暴君;過分撥高北方遊牧文明和遊牧民族、西方的的航海文明和航海民族、醜化農業文明和農業民族,把前兩者對後者的侵略屠殺摧殘硬說成是輸血,是後者前進發展的動力,鼓吹侵略有功論。如以這種論調為標準的話,那麼一切侵略都是應該被歌頌的,包括日本的侵華戰爭,所以其荒謬也是顯而易見的!

說白了,和納粹的論調和社會達爾文主義有異曲同工之妙。但當時由於其視角之新穎,選材之獨到,故事之引人,文筆之老到,以及以比較有神秘色彩的狼和遊牧文化為切入點,於2006年由長江文藝出版社煽情推介以來曾引發了長期的轟動和熱烈的反響,並於2016年拍成了電影。

但幸虧社會主流輿論之清醒,並不予以積極反應,於今已被人冷淡了,而拍成的電影也由於硬往枕頭方面生拉硬扯,和原著主題大相徑庭,更削弱了其主題,帶累其原著更被人冷落,今已很少有人提起了!!!



老虎不吃菜


確實有好多文學作品由於某些名人或公眾人物的影響而過於誇大,抬高了它們的價值與知名度,進而使很多愛跟風,不去真正理解的人甚至在沒有讀過作品的情況下一味瞎起鬨。下面我就只對我讀過的作品談一談,因為這也是我在聽聞很多人所謂的推薦下看的。我要說的這部作品就是王小波的《黃金時代》,這是他的成名作,講的是王二和陳清揚的愛情故事,裡面就有不少性描寫。1992 年香港繁榮出版社出版此書時,直接命名為《王二風流史》,收入“風月系列”。

在讀之前,我看到的都是關於這部作品的各種誇讚的言辭,還有好多人說覺得這部作品不好的人都是看不懂作品的人,是自己缺乏文學素養,甚至由這部作品把王小波捧上了神壇,比如下面的這段話“李敖曾經說,500年內白話文的前三名是:李敖、李敖和李敖。我覺得名字應該改成:王小波、王小波和王小波。但是好多群眾不同意。但是我還是堅持。”對於這種說法,我不敢說完全反對,但我絕不會苟同。

上面的理解僅僅是我個人的看法,如有偏頗,還請理解。因為畢竟一千個人心中有一千個哈姆雷特。



塵兮羽


沒理由就不回答,不一定非要擠出一部來,每部長篇小說都是作者的心血,就像《平凡的世界》,路遙花了大量心血深入農村調查研究,經過數年才得以完成,不是你我用一句話否定得了的!

我們只是讀者,似乎有些眼高手低之嫌疑?我承認《平凡的世界》我也只是草草讀了一遍,只對裡面的方言土語細細品味過,覺得作者真是頗費一番功夫研究的如此細緻。至於主題思想,一定是充滿正能量,沒有高大上,只有平凡的人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