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大家都不喜歡于丹了,從熱捧到拋棄經歷了什麼?

趣學算法


其實可以這樣來理解:比如有個人現在告訴你有一套模式,這套模式可以決定你的現在和未來。因為這個人形象端莊、辭藻華麗,有幾分高人氣質,所以你就信了。結果實踐了兩年之後忽然發現,那就是個騙砸。


于丹本身沒問題是,是一開始捧錯了

說白了,她的一套東西都是雞湯式的,根本不是什麼人生哲學,充其量有點鼓勵他人的功能。

結果百家講壇一出,于丹成了大師了,她那些本身應該放在“勵志類”的東西,忽然放到了“國學類”、“哲學類”。

在加上哲學這東西本身又不像科學,很容易判斷出真假。判斷哲學是需要時間的,甚至需要很長的時間才行。

所以,就算一開始一些國學大師、學者發現了問題,也沒辦法真正意義上影響于丹當時的地位,畢竟大家都信她。

可是過了幾年之後,大家忽然發現她說的東西基本上沒什麼用,就像剛才說的,充其量算是個勵志。結果大家就有一種被忽悠的感覺,這時候不理她就算好的了,有些極端的人乾脆出來罵街。

在加上于丹作品並不符合學術領域的要求,所以很多學者層面的人出來反對,這就讓她的地位每況愈下。

有人接觸的少可能會好奇:于丹的東西怎麼不符合學術了?

咱們拿她的《論語》來舉個例子。

國內也有很多學者致力於研究論語,因為論語成書於先秦,真正解釋起來是比較困難的。

學術界用的方法其實就是考證和佐證,用一些古籍的說法,以及結合當時的人文狀況,對《論語》中描述的內容作出準確的釋義。

但是于丹顯然用了另一條路,也就是我們常說的YY。

她首先判斷了社會需求什麼,然後帶著需求去解析論語,這就形成了與學術領域並不相符,但是符合社會普遍意識的一種《論語》。

然而大家要知道,《論語》不可能出現一千個哈姆雷特,《論語》是基於客觀事實的一種表達,其中也有很多是對社會道德標準的描述,這怎麼可以出現各式各樣的理解呢?

在整個學術界都在努力將《論語》力求統一的情況下,竟然有人出來搗亂,這時候當然要群起而攻之了。

當然,也不是說于丹不行

而是我們可以理解為,這是一種普遍需要的社會表達,只不過不太符合學術領域的要求罷了。

可以這樣來理解,于丹確實用她的方式講很多知識傳遞給大家,雖然其中避免有一些錯誤的地方,但至少算得上是為普及知識做出貢獻。

但是,每個人都有適合自己的舞臺,在北大一直有起鬨的傳統,被轟下去的可不是一個兩個了。

而且據當時在場的人描述,其實于丹被轟下臺,主要是因為她被選為代表觀眾上臺,而那是一個崑曲的場合,她卻穿了套黑絲短裙,也實屬對崑曲這個場合不太尊重。

另外,很多人都表示現場沒有罵街的,一些謠言倒是可以終止了。


最後說一句,至於所謂的“大家都喜歡,為什麼忽然都不喜歡”的說法,其實本來就是錯誤的,很多人看她無非是看個名氣,確實也有一些人喜歡聽她那種雞湯,到現在也肯定有一些人。

不過,另有一些人比較反對她,畢竟《論語》很大程度上作為我們的社會道德標準,還是應當以客觀的學術態度來做出解釋,這樣才是對全社會最有利的。

至於為什麼現在不捧她了,是因為沒必要捧了,學術領域還是有很多善於演講的人來幫助大家解決問題,民間一些獨立的研究學者,也通過自媒體展露頭角了,這時候捧更有價值的人,對媒體才是最有利的。


小言詹詹


認識于丹有一個過程。

從熱捧到拋棄,說明人們進步了。而且,在不斷進步。

一開始,我也覺得這個人不簡單,有點學問,還挺會講。

那時候,很有些炙手可熱。

當時,我的一個年輕同事就說,這個人為不行,太裝。

後來,隨著時間的推移,證明我這個年輕的同事,在這一點上,比我有眼光。

後來聽北師大的人講,這個人科研能力不行,也沒什麼真正的學問,只是會講,會表演。

有點學問戲子的意思。

再後來,就在新聞上看到不少有關她的拂面消息。

好像是在上海,她卻給一些博士講課,幾乎被轟下臺。

好像是在北大還是清華,也有過一次類似的經歷。

還有一次是在日本,她被請去講演,不知道為什麼在飯桌上和別人產生了不愉快。

她就其中一個人說:你這樣的人,沒有資格和坐在一起吃飯。

再就是,也有人說,大概是在她身邊工作的人傳出來的,這個人還脾氣很大,動不動就就會熊人,罵人。

這就有點不厚道了,過分了。

做學問要紮紮實實,做人要實實在在。

即便是學問差點,又想混日子,混名聲,人好點兒,老實點兒也可以。

這也就是她的的名聲日漸衰落的根本原因。

當年我在新聞單位工作的時候,還親耳聽說過這樣一件事。

于丹和山東某城市一家公司簽訂了演講合同(我看到過那份合同),出場費是10萬元,規定這家公司不能對外說有出場費,也不準對外賣票。

由於壓力太大,這家公司就在當地一家報紙發了一個小豆腐塊兒,想悄悄地賣幾張票。

于丹知道後,大為光火。因為過去的名聲,使得她結識了不少地方官員。這一次,可到了動用的時候了。

半夜時分,她把電話打到當地一個宣傳部長那裡,又哭又鬧,胡攪蠻纏,並且堅稱自己時公益演講,沒收任何費用。並且提出要求,要求來演講時必須由當地一位宣傳部副部長出面主持。

這位部長出於無奈,只好答應,並且安慰了。

這樣,刊登那個豆腐塊的報紙受到了嚴厲批評,並向于丹道了歉。

之後的一切,基本上都按照于丹的要求進行。她來的時候,那位部長還出面請她吃了飯。

也就是那一次,她像往常一樣,坐在高高的講堂上,用她那展示了無數遍的高八度的朗誦腔,朗誦了一首關於明月的詩。因為快八月十五了。

當時,我的確有一些噁心。


(下面摘錄一篇來自官方媒體的新聞報道,作為參考:)

附錄:于丹從紅極一時到噓聲一片

2012-11-20 來源: 大眾網-齊魯晚報(濟南)舉報

  不管17日北大百年講堂究竟有沒有人發出過激言論,于丹被“轟下”講壇是不爭的事實,儘管這件事情被媒體的報道渲染之後顯得有點誇張和失實。我們不禁要問,那個曾紅極一時的學術明星于丹為何遭到如此待遇?其實,于丹在北大被噓,關鍵不在於她當時說了什麼或曾經說過什麼,而是她一向的言行,過度透支了公眾對她的信任,被轟是遲早的事。事實上,這也不是于丹第一次遭遇質疑。

  

小題目:這不是第一次被噓  


于丹這次被噓,有網友表示:部分觀眾的不客氣雖然缺少包容,卻也證明於丹的崑曲觀並不為真愛崑曲的人所接受。  

早在2007年,于丹講崑曲就被網友“糾錯”。當時她在央視講授崑曲心得《于丹·遊園驚夢》,在用崑曲名段《邯鄲記》為例來說明崑曲的夢幻之美時,講到盧生被貶之地“陝州”時,于丹脫口而出“陝州就是現在的陝西”。然而,就是這句話被觀眾抓住了把柄。有戲迷表示,“陝州”根本不是現在的陝西省,而是現在河南省三門峽市的古地名,于丹望文生義了!  

在這次被轟後,有關於丹“人品”的負面新聞再次在微博上發酵,網友“黎江”在微博上爆料說:大約2007年,于丹有個女弟子患嚴重抑鬱,痛苦到極致時,她把導師當成救命稻草,于丹接到電話,說,“現在沒時間,等我回去!”回去後,女孩已墜樓身亡;多年來,于丹脫離真相缺乏知識分子良知,其矯揉造作天花亂墜,卻到處被包裝上市。  

作家慕容雪村也在微博上爆料:一女名人對手下極其苛刻,稍有不順則厲聲怒斥:笨蛋!垃圾!有讀者求籤名,則立刻換一副嫵媚臉孔,嬌聲應對:您好……謝謝。讀者甫一離開,則繼續痛斥:笨蛋!垃圾!這一不點名的微博在此時爆料,被很多人跟帖,指說的是“心靈雞湯女士”。  


小題目:于丹已經榨乾了自己 


 19日上午,于丹再次發微博,還原當日現場的真實情況。她提到,該演出是面向社會的,呼籲大家不要誤會北大學生,且證實現場並無“不雅或過激的語言”。對於當日主辦方的安排和觀眾的噓聲,她也大度地表示,“我們都是愛崑曲的人,因為有愛,所以一切可以理解。”有不願透露姓名的人士評論,于丹這次被“噓”,一是因為踩錯了場子,臺下觀眾只把你當普通戲迷,你偏要把自己當專家;二是名利當前抵不住誘惑說“不”。當於丹被邀請坐在第一排正中看戲,被隆重請上臺發言,儘管不符合臺下觀眾的心情,但符合名利場人情。

  比起“學術超女”、“學術明星”等充滿耀眼光環的頭銜,“才女學者”、“最受學生歡迎的老師”可能才是讓于丹內心最妥帖和最符合她初衷的稱謂。而當被人稱為“心靈雞湯女士”,相信于丹的心裡最不是滋味。但名利場也是江湖,帽子大、名號響才能在江湖裡混得風生水起,有明星效應才有人請,才有價值最大化、利益最大化。當講課教書變成副業,當時尚、娛樂、商業,什麼場合都能見到嘉賓于丹的身影時,這是人生的一種成功,可能也是一種冒險。而冒險,常常伴隨的,不是迷了路,就是迷了心。  

明星效應是雙刃劍,多元化的社會不會要求所有人都安貧樂道,只是希望越來越多的明星在忙碌趕場之餘能停下腳步,多聽聽內心的聲音,該拒絕拒絕,該說不說不,不要榨乾了自己,還“噁心”了別人。


手機攝影藝術


簡單一句話,因為國民的欣賞水平和認知水平提高了。

于丹是著名文化學者,北京師範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北京師範大學藝術與傳媒學院分黨委書記、副院長,首都文化創新與文化傳播工程研究院院長。國務院參事室特約研究員。

別看于丹這麼多頭銜,簡單屢一下的話,于丹最重要的角色是廣電社會活動家,而且是一名非常出色的廣電社會活動家,並在網絡時代罕見地利用較傳統的平臺和網絡,成功地推銷了自己。

2006年“十一”黃金週期間,于丹因為在中央電視臺《百家講壇》主講了7天《論語》,很快地被社會大眾接受。她隨後出版了以講座為底本的《于丹(論語)心得》該書火爆的現場銷售卻真是創造了中國出版史單日籤售最高紀錄,也創造了近年中國內地暢銷書的最高紀錄。

從學術角度上講,她對於《論語》的解讀是生硬的、牽強附會的,甚至可以說是生吞活剝的,這和她985教授教授、博導的身份實際上是很不相稱的。小編很好奇這種水平的博導指導出來的博士會是什麼樣子。

于丹遊走在學術、體制與大眾傳媒之間,她善於把枯燥的學術注入雞湯,然後改頭換面傳播給大眾,學術因此變得鮮活無比。

但是,小編認為,我們也不應該因為自己水平提高了就把于丹一棍子打死,畢竟我們曾經也是學術屌絲,甚至在某段時間還曾覺得於丹還不錯。


東方國學



沒有根植於華夏易道文明重建的“國學”,都不過是“偽國學”而已!只能喧囂一時。

從國學普及不斷深入,進入“深度國學”這一角度,更能看清“于丹現象”背後,國人國學接受趣向的本質!

比如餘秋雨老師,被人戲稱的“口紅型國學”,許多“大師”的套餐式消費類“成功學”、勵志類“雞湯型國學”,到于丹這兒不過煲成“香水型國學”,很“女人味”而已!

而且,在義理髮揮上過於“自我”、“自說自話”,不尊重經典“本義”,所以跑偏了!

1.沒有華夏易道文明的重建、文脈道統的修復的“國學”都不過是“偽國學”而已!

一部中國學術思想史就是對華夏易道文明的闡釋史、文脈的開掘史。學術繁榮的本質是,“根深才能葉茂”!

所以有韓愈的“道統”說,張載的“四句銘”,民國大師的“整理國故”,馮友蘭的能“接著講”,餘秋雨提出的“中華文脈”,說的都是一個意思,在迴歸傳統中復興傳統。否則就是在學術上“製造泡沫”而已!誕生了許多“洋涇浜”可笑洋垃圾!

上世紀,經歷八十年代的一個過度“西化”後,文化界開始了一個民族文化“尋根”的潮流,國人試圖從“西化陷溺”中走出,發展出自己民族特色的文化來。

比如,餘秋雨的文化“大散文”即是此類反思文化的代表,還有港臺學者“橫空出世”,你方唱罷我登場!

繼之,便是直接針對傳統經典的于丹系列“國學”圖書的熱銷,借影視傳媒手段,可以說是一種很“商業化”的傳播模式,至少從文化產業化看是成功的,現在只不過是市場“飽和”了,談不上“拋棄”,本來就是文化快餐無內涵,一次性餐巾紙而已!

2.“深度國學”才是真正的“中華文脈”

現在,王陽明心學的“破冰回熱”,被人們不斷翻新言說,說明經典的永久魅力是不會過時的。

文明的高度,真的不是你的“代際優勢”所能帶來的,不是量化指標衡量出來的,更不是炒作包裝出來的,的確是立足本土文化,在解決問題、克服困難、服務民眾中“實打實”的建立起的,來不得半點虛假。

能成為“經典”是要付出代價的!

樂活一家之言!

樂活的哲學,一起吃茶去!


樂活光陰


于丹剛開始的熱捧來原於她開啟了另一方式去讀巜論語》,去讀國學,她對中國的古典文學都是精進的,加之她不論演講還是上課時都妙語連珠、侃侃而談,都能用恰當的語言優美的去形容此事此物,于丹的知識結構是淵博的。

知識結構淵博不代表人格魅力、不代表德行。于丹落下“神壇”的最要原因是:“德不配位”。她只是知,而不行;當其用自己的“知”大張旗鼓的宣傳而得名利時,沒有真實高修為的內心就不能自持了,就飄飄然了,于丹就是這種情況。

我國自古以來高修為的文人追求的境界是:內斂、含蓄、謙遜,以高尚的品德、修養要求自己。而於丹走了一條相反的路,她出名後:張狂、囂張、跋扈,她的行為跟她所說的完全背道而馳。

大家的眼睛是雪亮的——一個道貌岸然、一個跟自己宣揚的善、良、信、仁、義完全背離的學者當然會被清醒頭腦的人拋棄。

時間是檢驗真理的標準。





凌寒獨自開


很早以前看過於丹的論語,感覺非常不錯,講話擲地有聲,有條有理,陰陽頓挫,豪言壯語確實引人入勝,經過仔細聽聽,純屬扯淡,囉嗦不說,最重要的是故作深沉,裝派頭,從此看見於丹直接換臺。

于丹和焦點訪談的敬一丹有一拼,敬一丹也是這樣本來一句話的事情她非得多說幾句,好像自己很有學問一樣,故意提高嗓門,陰陽頓挫的說來說去,敬一丹也是一個喜歡囉嗦的女人,故意慢慢悠悠,非常簡單的事情被她弄得特別深沉聽她說話感覺特別累。

百家講壇這些人就是把別人的文章變成自己的語言講出來,她不講咱們也明白裡面的內容p,有些人簡單意駭的就能說的明白,大家比較喜歡,于丹總是喜歡東拉西扯,故弄玄虛,裝腔中國人民大學周孝正教授也曾點評于丹講論語:遍體鱗傷,一分鐘一個硬傷,孔子哭了N多次!

做調,惹人反感,中國人民大學周孝正教授也曾點評于丹講論語:遍體鱗傷,一分鐘一個硬傷,孔子哭了N多次!確實也是。

好端端的一件事到她嘴裡怎麼就變味了呢?裝腔作調!惹人反感!

呃,這一點的話,雖然我上面是幫著于丹老師講話的,但是這一點,我坦白講我也有類似的感覺!不知道是我心理的問題呢還是于丹老師的表情的確有裝腔作勢之嫌,反正我的確是有這樣的感覺——應該有很多人也有類似的感覺吧?

于丹老師確實應該好好學學國學,更應該修煉一下語言表達能力 ,切不可感情太豐富,更不應該在論語中加入太多自己的語言,畢竟這不是小品,這可是國學啊,容不得辦點馬虎和縱容,謝謝大家都分享。


大海傳媒


前幾天路過河南信陽,看到一個樓盤的大幅廣告,宣傳的點就是“于丹要來了”,這還算事給也主的福利呢。于丹可能在北上廣這樣的大城市,已經“被拋棄了”,但是,她也許正在走近三四線小城市,大把地撈著出場費呢。

其實,大把撈出場費,可能正是于丹逐漸被拋棄的原因。她2005年在央視百家講壇講《論語》走紅,甚至嫌棄了全國性的讀《論語》的熱潮。當時,于丹只是北師大一個副教授,她最初是在文學院,但是很難達到文學院的學術要求,就到了北師大藝術學院,她的學問不行,但是課講得很好。她最開始是在央視節目組幫忙,結果大家說,於老師,要不您試試吧——她就那麼火了。

于丹的走紅,有著深刻的時代原因。中國經濟經過90年代迅猛的發展,社會對“文化”的渴求空前強烈,央視嗅到了這種需求,打造《百家講壇》,易中天講三國,火得一塌糊塗。于丹上去講,也是火;再換一個閻崇年講清史,照樣火。

應該說,于丹是非常聰明的。她趁著節目的火爆,把自己講《論語》的書賣了幾百萬冊,賺了很多錢。她到各地演講,出場費都是幾十萬。這完全是名氣帶來的財富,所謂的“眼球效應”,而缺乏真正的學術根基。她知道自己成為了一個明星,而不是大師,她就是要利用明星的身份來變現,來掙錢,毫無疑問,她一度非常成功,很多地方想請她都請不到。

于丹沒落的種子也就在那個時候種下,她沒有去發展自己的學術能力,而是吃老本,不斷地“複製自己”。文化明星也換代很快,百家講壇早就沒人看了,現在是各種《最強大腦》或者“見字如面”之類的,于丹那種雞湯式的解讀慢慢過時了,真正感興趣的,需要更深入的引導,而不感興趣的,則被別的花樣所吸引。

于丹在講壇上被轟走,好像是在一個大學的講座,對大學生來說,她講的東西顯得過於膚淺了。但是,這種遭遇也告訴了她自己本拋棄的現實,所以,她把更多精力放在去三四線城市走穴上,畢竟,流行文化要到三四線城市,還需要一個階段。


張豐


曾經,我到書店的門口一望,正中央擺的書都是于丹《論語心得》。可見,此時的于丹作為一名文化學者有多火了。然,這已經是好幾年前的事了。

現在互聯網信息這麼發達,我也很少聽說于丹的消息,從熱棒到拋棄,主要因素有以下:

一、大眾的理性迴歸了,不再喜歡雞湯了。


現在只要聽到“雞湯”一詞,我們就打心底裡反感。為什麼呢?因為雞湯意味著看不清問題的本質,只是貪圖心靈一時的舒適。而於丹的書最大的賣點就是雞湯,可見當民眾的理性迴歸時,他們急於想要知道問題的本質,而不是在書裡求安慰。

最明顯的例子,有人問于丹:“現在房價這麼高,工作幾年了也買不起房怎麼辦?”這個大家普遍關注的問題,結果於丹的回答大體意思,你不要想著你沒有房,你要想著你現在擁有什麼呀。汗,即使我現在擁有健康,我還是買不起房啊。買不起房,結不了婚,沒有性生活,沒有繁衍後代的能力啊。


二、互聯網時代信息透明化,讓人們看清楚于丹的真正為人。

于丹遇到最大的公關危機就是自己帶的研究生自殺一事。


于丹本身是北師大教授,成了網紅後忙著到處演講撈錢,哪裡有時間指導研究生做論文啊。目前,從網上爆料情況看,自殺的研究生在出事前曾打電話給於丹,一個同事說于丹接了,說自己在忙。出事後,于丹則說該研究生自殺和自己沒有關係。

身為一個講仁義禮智信的文化學者,卻對自己的研究生冷漠對待,這種鮮明的反差讓人多多少少覺得於丹的虛偽和不負責任了。


討厭一個人,怎麼還會喜歡聽她說話呢?


可見,並不是公眾拋棄了于丹,而是于丹的行為有負公眾的喜歡。


以上是我的兩點淺薄的看法,如果有不同意,歡迎留言討論。


我是靈林玖玖,寫過100篇以上書評的閩南人。


靈林玖玖


于丹老師學問一般,解讀《論語》、《牡丹亭》等的水準都比較膚淺,但她能說會道善於表達和表演,因此成為轟動一時的“國學”明星人物被熱捧。然而隨著廣大觀眾對“國學”的進一步瞭解于丹老師的專業學問顯出了“膚淺”和表面化、娛樂化的問題,但作為“國學”熱潮的引路人之一,于丹老師還是功不可沒的。

從熱捧到拋棄,廣大觀眾對於已經成為“娛樂明星”的于丹老師產生了審美疲勞可能是最根本的原因了。

現在被廣大觀眾熱捧的“娛樂明星”是天上地下全知道,在任何人民群眾關心的問題上都無往而不利的、藥到病除答疑解惑的梁宏達老師了。

因為于丹老師能說能演,梁宏達老師更加能說能演呀!

“老梁說書”的表達形式比于丹老師表現出來的學者風範更“接地氣”給廣大觀眾以誠懇踏實的感覺。

老梁的偷換概念、偷換主題手法技巧更加高超不著痕跡。老梁對於丹老師三、五句拍磚,就將廣大觀眾巳經產生了審美疲勞的于丹老師正場“拍死”了。

娛樂圈嘛!你方唱罷我登場、各領風騷三五年,也是正常現象呀!


阿丹151014015


于丹曾經得到了與之才學不相稱的榮譽,她擔不起這許多。如今不是被拋棄,只是卸下了包袱,是好事。

于丹大紅大紫的時候,圈粉無數,大家都想爭到讚揚她的沙發。而我發了一個帖子提了一點質疑,帖子立刻被刪掉了……這大概是七年前了,為了這個事情我著實鬱悶了幾天。後來還有另外一個同樣莫名爆紅、風頭更盛的女人,楊瀾。對她的批評金句不需要刪,根本就發不出去。於是我明白了一個道理,有的人,只是用來誇的。其實刪帖也客觀上保護了我,如果批評的聲音發到網上,一定會被憤怒強悍的水軍和噴兵罵死,被人肉也是必須的,後果不堪設想。

今天于丹不紅了,這麼多人發現了雞湯裡的材料既不營養也不健康,而且還有毒。非議之人如當初爭品雞湯時一樣蜂擁而上,爭相黑之,我不想再說什麼。因為這時候說什麼,都是馬後炮,事後諸葛亮。七年前說過的話,即使留下記錄,也被指PS無疑。所以,與其說你瞭解了于丹的斤兩和伎倆,不如說看透了水軍噴兵們的特質,這是一股無法戰勝的洪荒之力。推薦大家看一下是英國作家、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威廉·戈爾丁的代表作《蠅王》,如果沒時間看書可以看同名電影《蠅王》。我想裡面說清楚了這種洪荒之力的來龍去脈,有多危險,有多強大。還有更重要的,關於人性。

言歸正傳,于丹一直是那個于丹,不增不減,不上不下,燉著她澆灌別人心靈的雞湯。有如下面這個鳥籠,有人說她華貴,有人說她空洞,有人拿她抵萬金,有人拿她當柴燒。而我,只想知道那籠子裡面關著的,可是什麼好鳥?半掩著的舊門板後面,昏暗的光,藏著人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