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多數家長痛訴:遊戲是毒害青少年身心健康的”毒品”你認同嗎?

千里馬4251


我不認可!

遊戲是毒害青少年身心健康,不能說一點沒有,但非要說是“毒品”,就誇大了遊戲的危害,掩蓋了影響青少年身心健康的其它因素。甚至是掩蓋了其它影響孩子身心健康的更重要因素。

不否認,有不少不同年齡段的孩子們,甚至有已經成年的部分大學生,在遊戲上投入了巨大的精力、財力,影響了身心健康。有些遊戲,的確應該受到譴責和抵制。但要把這些孩子們所受到傷害的責任全推到遊子身上,是沒有找到根本原因,是家長在推卸責任!

本人認為,讓孩子受遊戲傷害的最主要因素是家長們教育和管理孩子上出現問題。這才是第一原因,其重要程度遠超遊戲本身!

家長如何管理和教育好孩子,是一個很重要的研究課題。很多家長自身不合格。不能正確引導孩子們的學習和遊戲行為,不能幫助孩子建立自控能力。基本上都是無限溺愛為開始,直到最後不能自控為結果。

大多數孩子有問題的家長,都是家庭教育不合格的家長。這才是問題的關鍵!


三月森林


我是三年級的班主任,我們班有個男生膽小、學習很好、聰明,放假前要求家長買了手機,從此天天遊戲不離手,不讓玩就離家出走,拿刀威脅別人,去他家裡給他和家長做思想工作,結果衝我大喊大叫,說不上學了,不學習了,不要我管了,他媽媽還說開學了就好了,說實話孩子這樣,多半也是家長慣的。唉,想想別管了,萬一因為我說了他在跳樓啥的,我可賠不起。


王子然123


首先沉迷遊戲肯定是對青少年有害的,但我不太認同遊戲是“毒品”這一說法。下面我們來談一談原因以及沉迷遊戲的解決辦法。

一,遊戲能豐富我們的生活。“玩物喪志”這個成語大家都聽過吧,說明沉迷於某一件事是自古就有,這個“物”在這裡我們可以說是遊戲,在其它地方就有可能是釣魚、看電視等等。這個世界到處充滿了誘惑,但也正是因為有了這些誘惑世界才變得更加精彩、才有奮鬥的動力。

二,網絡遊戲已經成為社會一大產業,以遊戲運營、賽事運營、媒體渠道為主的千億級別規模市場正醞釀而生。這個時候禁止會造成太多人失業,導致社會動盪。還有各種遊戲主播的千萬年薪,這些已經形成產業。在近兩年,製造業低迷的情況下,當然是不能禁止網絡遊戲。

三,遊戲可以成為現在年輕人發洩生活壓力的途徑而存在,從而減少青少年犯罪。

當青少年沉迷於遊戲時作為家長又該怎麼辦呢?

一,培養孩子其他的興趣愛好,比如陪他學學音樂,做做運動等。

二,與青少年商量合理控制遊戲時間,這個年紀完全不碰遊戲不大可能,只有慢慢能培養孩子的自控能力,讓他能夠戰勝自己的慾望,才會得到成長,不然以後進入社會,會陷入更多的誘惑之中。

三,引導孩子正確的遊戲,不要為了“遊戲”而遊戲,玩遊戲時在遊戲中也應該有目標,爭取玩得更好,引導孩子多思考以達到提升智力的目地,再說現在遊戲玩得好也是“一技之長”呀。




奇趣公館


作為一個80後,馬上將有自己的孩子。聊聊這個問題。(1)86年以後出生的人,很多都有和小夥伴一起玩過小霸王學習機,玩過超級瑪麗,再後來網吧開黑,你肯定記得當年的cs。紅警,魔獸。如果這些都沒玩過,你總記得qq上的偷菜吧。多年以後,參加完工作,才發現這些都是美好的回憶。你參加工作完,能幫你忙的可能還有那些一起玩小霸王學習機的同學。沒有這些,誰說80後的童年是完整的?

(2)很多家長把遊戲視為洪水猛獸,精神鴉片。是因為家長狹隘認為分數才是一切,但孩子是人,不是考試機器。青少年有情感需要,有社交需要,但中國的傳統教育統統在課堂上不教這些。以至於,學習好的學生多數不會跟學生差的好好相處,自命非凡。很多男孩子跟異性借塊橡皮都紅著臉,以至於,我們的性教育都要靠日本女優。很多父母告訴孩子不要跟那個成績差的孩子玩,怕影響成績,這種教育方式連起碼尊重人都教不會。不玩遊戲爭取的時間和空間,如果被這些思想灌輸,那還不如讓孩子玩遊戲。

(3)堵不入疏,國家早就認識到這個問題,所以才把電競納入體育項目。現在青少年壓力也很大,遊戲能給減輕一部分壓力。但至於容易上癮這個問題,需要耐心教會孩子學會時間管理。而非認為遊戲天生就是罪惡。實際上,王者榮耀,吃雞一類的遊戲,團隊想配合好並不容易。遊戲有時候帶來的是挫敗感。

(4)最後想說,如果青少年感興趣的東西我們都認為是毒品,談虎色變。恰恰說明的是我們自己和時代脫節了。未來屬於年輕人,先了解年輕人,才能良性引導。不要把孩子教育成真空人,時代發展也會教育孩子,但前提是你不要覺得你永遠比時代更聰明。教育孩子首先要提高自己,過往的經驗未必湊效,甚至很大可能成為障礙。教育孩子之前有多少家長靜下來來問問自己,我真的瞭解孩子嗎?我還跟的上這時代嗎?


學習改變人生


每一個譴責遊戲“毒性”的言論背後,都有一對“懶惰”的家長。

是的,工作忙要應酬,沒時間陪孩子,是的,沒文化,不能培養孩子的興趣,是的,年齡大,不知道怎麼和孩子交流,是的,孩子叛逆,管不了,是的是的是的。

很多家長,有理有據地懶著,沒有給孩子培養出樂趣,還期待著讓孩子自己去尋覓樂趣時,喜歡上看書,喜歡上運動,喜歡上小提琴,喜歡上書法,最荒謬的是,喜歡上學習!這和期待天上掉餡餅有任何本質區別嗎?

誠然,對於很多家庭來說,生活的壓力足以壓垮一切,更別說什麼興趣的培養。但對於大部分家庭來說,其實壓力並不是那麼大,家長只不過就是懶而已,等到孩子沉迷遊戲時,才反過來開始譴責遊戲,甚至把孩子送去電擊集中營,妄圖用一個錯誤抵消另一個錯誤,人生不是數學,斷沒有負負得正一說,負負相加,只能讓失望變成絕望。

很多家長眼中,最好的世界就是沒有遊戲的世界,最好連互聯網也不要有,自己每天還是早出晚歸,孩子身邊除了書就是琴,除了筆就是紙,這樣就算自己啥都不做,應酬回來還能讓兒子背一首唐詩提神,女兒彈一首巴赫醒酒,學習就請補習,上學就是出國,工作就是裙帶,未來有了孫子孫女一切繼續循環。

對於這樣的家長,有朝一日黃粱夢醒,發現兒子女兒變得分外陌生,勃然大怒抽幾巴掌之餘,自然是絕對不肯承認是自己的錯。於是乎,遊戲不邪惡一點,怎麼才能推脫他們的懶惰呢?


書荒者也


科技本身是中性的,它沒有好壞之分,關鍵是看人們怎麼利用它,有些人可能用科技來改變社會,推動人類的文明發展,而有些人可能會用科技來做惡。

遊戲和科技類似,如果只是把遊戲當做一箇中性的詞來看,它在人類的生活中扮演著非常重要的角色,不論是從原始社會開始,還是進入到現代文明,人類總是不斷的發明並創造很多遊戲。

人類之所以不斷的發明創造遊戲,是因為遊戲承擔著很多社會功能。

比如,遊戲能增強人與人之間的交流,增強團隊的協作能力,在遊戲過程中,我們會學會怎麼和團隊合作?除此之外,遊戲還能夠有助於人們在工作和生活之餘,放鬆心情,緩解壓力。

如果你觀察過,小孩子的活動軌跡,你會發覺,小孩子大部分時間,其實是喜歡和一群人在一起玩耍,而不會去獨自玩玩具。

即便是有玩具,他們也會邀請其他小朋友一起玩耍,這就是因為人類天生有社交的需求,遊戲在很大程度上能夠滿足這種需求。

但隨著科技的進步,我們的娛樂社交以及生活方式都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可能很多60後、70後的父母,他們小時候最重要的遊戲活動就是跳皮筋、踢毽子,而現在的90後、00後他們主要的社交活動就是聊天軟件,主要的遊戲娛樂方式就是看電視劇、打遊戲。

但遊戲方式的改變,自然會帶來一個問題,就是人們對於新事物的恐懼。

對新事物的恐懼往往源自於不瞭解。在十幾年之前,互聯網剛普及的時候,很多家長都會發覺自己的孩子沉迷於網絡,喜歡在網上瀏覽各種信息,看小說,因此有些家長覺得自己的孩子網絡上癮,有些專家還針對這種現象,給這類孩子起了一個專用名詞,叫“網癮少年”。

為什麼最近幾年沒有人再提“網癮少年”這個詞,反而變成了遊戲上癮了,那是因為現在不論是00後,還是60後,所有的人都在網上瀏覽信息,每個人在線的時間可能比在線下的時間更長。

很多家長也發覺網絡並非洪水猛獸,關鍵是在於如何利用網絡資源,如果利用得當,網絡能夠拓展孩子的視野,同時能讓孩子的社交變得更加便利。

當所有的人對於互聯網的本質有了深刻的瞭解之後,突然發覺網絡並沒有對我們的生活造成很大的改變,唯一改變的是媒介,原來是紙質書獲取知識,而現在可以在網絡上獲取知識,原來是在報紙上看信息,現在可以瀏覽網頁。

現在人們對於網絡信息,不會再一棍子打死,簡單的認為網絡信息都是有毒的,而是會區分的對待網絡信息,人們會更多的關注,科技公司是否在“做惡”,如果有些不良的媒體通過網絡平臺分發虛假信息,大家肯定會指責這家平臺,而不會說,網絡讓我們的世界變得越來越糟糕了。

而遊戲也是如此。

在個人電腦時代,遊戲在國內並沒有得到大規模的普及,遊戲的受眾也只是一小部分群體,但隨著智能機的普及,遊戲變得唾手可得,打網絡遊戲,看短視頻就成了很多人緩解壓力,進行社交的一種重要方式。

伴隨著互聯網成長起來的00後、90後們,自然就成了這些網絡遊戲社交軟件的深度用戶。

遊戲,社交軟件已經成為00後、90後生活的一部分,但很多老師和家長的觀念並沒有開始轉變,要麼是對於遊戲一棍子打死,要麼是對孩子玩遊戲放任不管。

如果老師和家長把玩遊戲,用聊天軟件,當作是洪水猛獸,把打遊戲的孩子都貼上壞孩子的標籤,把遊戲視作“禁區”,此時必然會引起學生情緒上的強烈反彈,就相當於有些孩子你越不讓TA早戀,TA就越早戀。

如果家長對於孩子玩遊戲,用聊天軟件放任不管,那麼很容易導致孩子游戲上癮,因為現在遊戲市場極其不規範,大部分遊戲公司並沒有成熟的商業模式,這就導致在商業利益的驅使下,他們會巧妙的利用孩子的性格特點,利用一些心理學的知識,通過遊戲功能設定,讓孩子上癮,進而能從這些網絡原住民身上攫取大量的經濟利益。

當家長看到孩子把大量的時間花在遊戲上,此時家長自然會想當然的認為:“遊戲就是洪水猛獸,如果沒有遊戲,那麼我的孩子將會把大量的時間花在學習上,孩子的學習成績肯定會比現在更好,要是沒有遊戲,那麼孩子的性格會更開朗。”

但問題真的是這樣嗎?答案肯定是否定的。

如果沒有網絡遊戲,那麼孩子很有可能會把時間花在其他事情上,因為問題的根源還是出在家長身上,家長沒有及時的發覺孩子的需求,沒有及時的教育孩子,如何來面對社會變化,技術革新。

不過這也是人性的弱點,當出現問題時,我們往往會找別人的原因,而忽略了自己的原因。

比如,即便是自己家的孩子動手打了別人,有些家長往往還會堅信是別人先招惹自己家的孩子。

如果覺得遊戲佔用了孩子的時間,或者讓孩子沾染了不良的習慣,就認為這都是遊戲的問題,那麼假設孩子生活在古代,當時唯一的娛樂活動就是聽戲劇,孩子把家裡的財產變賣了,去捧某個名角,我們就認為戲劇就是在毒害青少年的身心健康嗎?


我是“升學與考試”---分享學習方法,關注教育時事,指導升學規劃。


升學與考試



尚善若水ll


我只希望隨著時間的推移,社會的進步,未來的家長能明白一點:父母的監護才是最重要的。

慢慢的,父母的監護由義務變為法律,一旦監護不利,被警方查實,政府有權帶走孩子。當然這是一個漫長的過程,需要社會各界的配合與支持。


神州肥羊


認同,有些遊戲確實是危害青少年的毒品,裡面有很多不健康的東西,像暴力,恐怖,無情,這些東西都危害青少年的心裡健康,因為青少年沒有步入社會,不能正確區分對錯


YGkl立春


嚴重同意,我就有一個女兒和兒子他們天天玩遊戲玩的不分白天黑夜,天天讓他們放下手機,就是不聽做父母的操碎了心。熬夜熬的兩眼發黑。廢寢忘食。這和毒品有什麼區別嗎?希望國家能出面管一下這樣的事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