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的殲系列戰鬥機處於世界的什麼水平?

八車道


迪拜2019國際航展開幕了、中國“殲-10/北約代號“螢火蟲


”系列中型戰機“殲-10CE”外貿型公開亮相、單機(裸機)報價:4000萬美元!
(迪拜航展展示的“殲-10CE

”外貿機)

(國產“殲-10”
有多種型號ABC型成系列產品)

迪拜航展上的“殲-10CE”外貿機從技術性能上對標的就是在航展上“同臺獻藝”的美國“F-16Ⅴ”最新型號以及歐洲的“陣風”戰鬥機。
(歐洲“陣風
”三代機)

殲-10CE外貿機、無論是氣動外形、航電系統、機動性、武器配置、發動機動力系統整體作戰性能、合理的銷售價位更佔一定優勢。
(國產重型艦載機“殲-15/飛鯊”


、屬於當今世界重型艦載機裡的先進機型之一)
(美國海軍航母標配艦載機“FA-18”大黃蜂戰鬥機)

“殲-15”艦載機將來在海上的可能對手就是“FA-18”艦載機和美軍最新型“F-35B”垂直起降五代機……“殲-15/飛鯊”從技術性能上可以和這些型號的艦載機決一雌雄。
(“殲-16”雙發雙座多用途重型戰鬥機



)
(美軍“F-15E”系列雙發雙座多用途重型戰鬥機)

殲-16對標F-15E旗鼓相當。
(殲10、殲-15、殲-16標配動力“渦扇-10”大推力系列型號發動機、屬於同類型先進技術的大推力渦扇發動機之一)


(國產戰鬥機的當紅明星“殲-20”先進隱身技術四代機
、北約代號/“火面獠牙”)




(美國
“F-22/猛禽”隱身技術四代機)

國產高性能作戰飛機“殲-20”四代機應對同類型作戰飛機“F-22”、“F35/閃電”、“蘇-57”……目前世界上先進技術的作戰飛機只有它們幾個、從技術上這四種機型各有千秋、旗鼓相當都是世界一流水平。

先進技術的作戰平臺、技術上旗鼓相當、就看“臨場發揮”飛行員的駕駛水平和技戰術應用了……

介紹的國內外這幾型三代機、四代機、都是當今世界作戰飛機的佼佼者、經典之作!


孔乙己亂彈


殲字號是我國戰鬥機的代名詞。我國戰鬥機兩大巨頭,有中國沈霍伊之稱的沈飛,和中國洛馬之稱的成飛。客觀的來說,無論是沈飛還是成飛,在戰鬥機發展領域都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就當前水平基本接近或者局部達到國際先進水平。

沈飛的殲-11家族

我國於上世紀九十年代成功引進了蘇制蘇-27SK戰鬥機,隨後在2000年前後又批量引進了俄製蘇-30MKK和蘇-30MK2戰鬥機,俄羅斯的蘇系列戰機成為近二十多年中國海空軍的主力裝備。需要強調是沈飛開啟蘇系列戰機的契機,起源於引進蘇-27SK,同時得到俄羅斯授權組裝百架蘇-27SK,並命名為殲-11戰鬥機。

我國在自行組裝了幾十架殲-11戰機後,於2004年完成蘇-27國產化型號改良,命名為殲-11B,成為我國空軍當前主力重型制空戰鬥機。相較俄製蘇-27SK戰鬥機,國產殲-11B換裝了國產大推力渦扇發動機、國產機載雷達以及使用複合材料強化了機體結構。

殲-11B解決最主要的問題就是,蘇-27SK中央升力體結構佈局設計堪稱完美,但是也有其與生俱來的缺陷那就是受制於機體結構導致重掛載承載能力不夠,導致蘇-27缺乏對地攻擊能力。殲-11B在改進過程中,著重強化了機體結構,使其具備了一定的對地攻擊能力。

基於殲-11B的基礎,同時借鑑參考了烏克蘭T-10K原型機,發展出了我國第一代艦載機殲-15。伴隨與遼寧艦航母一同亮相,迄今為止已經形成全面作戰能力。殲-15作為全球最大的艦載機,其作戰航程遠、載彈量大,尤其是但掛點的載重達到4噸,意味著可以掛載當前我軍現役的所有重型遠程空對面彈藥。

殲-15之後,沈飛開發出了中國蘇-27家族中的集大成者殲-16多用途殲擊機,在整個蘇-27派系型號中也算是佼佼者。殲-16換裝了國產有源相控陣機載雷達,能夠掛載空軍現役所有的空對面武器,載彈量也達到了12噸,成為中國空軍載彈量最大的機型。殲-16設計不僅僅突出殲-11B系列戰機的空戰性能,而且更側重於對陸、對海精確打擊能力,被稱為戰鬥卡車,整體機型的信息化水平達到國際先進水平。

成飛的鴨翼家族

成飛的開山之作當屬於殲-10戰鬥機,首次實際脫離了中國空軍從發展之初就沿承的濃厚蘇系戰機身影,併成功的將鴨翼式氣動佈局設計引入國產戰機設計。因此,被廣大軍迷戲稱為“中國的洛馬”公司。

常說“9號彈,10號機”,殲-10立項為"10號工程",殲-10曾是空軍重點發展項目之一。該型戰機是我國自主研發的第一種三代機,採用獨特的鴨翼式機身融合氣動佈局,通過精心設計主翼與機身中部結合處的曲面,既增加了機內容積(用於載油、裝備,以及為爾後發展預留空間),也有效利用了它帶來的空氣動力增升效果。

殲-10戰機自2004年列裝部隊以來,先後發展出了殲-10A、殲-10S、殲-10B以及最新的殲-10C等四種改進型號,形成一個戰機家族。其中殲-10S是指雙座型,兼具對地攻擊作戰;殲-10A和殲-10B側重於中近距制空作戰,殲-10C則是全新的多用途戰機,尤其是換裝了有源相控陣雷達,使得殲-10C的整體作戰能力大幅提升。

在研發殲-10成功後,成飛聯合巴基斯坦空軍僅用了三年半的時間就完成了外貿機型梟龍的研發工作,並世界列裝巴基斯坦空軍百餘架,而後有先後推出了梟龍的改進型,包括梟龍雙座型、梟龍Block2以及正處於開發中的換裝了有源相控陣雷達的Block3型,並已經實現除巴基斯坦之外的出口,是我國當前主導的主流外貿戰機之一。

成飛真正的集大成者當屬新一代殲-20隱形戰機,自2011年首飛就一度引發國內外的廣泛關注。殲-20 延續了殲-10設計積累的鴨翼式氣動佈局設計,開創性的設計了小展弦比升力體邊條鴨翼式氣動佈局,有效的折中解決了鴨翼式設計與隱身設計之間的矛盾。

殲-20運用了國內最先進的航空電子技術以及製造技術,採用較大的機身長寬比設計,使得殲-20擁有很不錯的超機動性能以及較大的作戰航程。在信息感知領域,外界普遍認為殲-20的機載設備水平已經不弱於美國當前的F-22、F-35,甚至在部分領域很可能有所超越。

總結

綜合上述,無論是成飛的殲-10C、殲-20,還是沈飛的殲-15、殲-16,都代表著解放軍海空軍當前發展的最高水平。殲-10C和殲-16擁有後發優勢,普遍認為不弱於當前歐美國家所謂的三代半+或者四代++的水平;殲-15在艦載機領域基本上達到國際當前三代艦載機水平,僅與美國的F-35存在代差;殲-20技術達到國際水平,且實際列裝時間僅次於美國,目前已經批量裝備空軍作戰部隊。

由此可見,中國的殲系列戰機經過七十年的發展,從引進、仿製、自研到趕上國際先進水平,中國空軍實現了跨越式發展,客觀的講,已經屹立於國際戰機研發第一梯隊。


鷹鴿分析


這得一個個地說了。從殲5開始,殲6、殲7、殲8、殲10、殲11、殲20。

殲5

剛裝備部隊的時候也算世界先進水平了。那時候朝鮮戰爭剛結束,殲5原型——米格17級別的高亞音速噴氣戰鬥機還是各空軍強國的主流機種。因此,從時間上看,殲5的生產與裝備也是比較及時的。實際上到了60年代殲5仍舊有一定價值,越戰中米格17就打下過F105之類可超音速飛行的美機,當然米格17損失巨大,但起碼證明這飛機到了越戰時仍舊寶刀不老。

殲6

比殲5更好一些,長時間是中國空軍晝間超音速戰鬥機部隊的主力裝備。國土防空作戰中的戰績最多最為輝煌,所以有人喊出“殲6萬歲”的口號,也有一定原因。該機的推重比高,翼載荷小。因此中低空空戰方面比較有優勢。但容易失速進入螺旋,維護麻煩也是事實。殲6的翼型其實不適合超音速飛行,因此雖然推重比高,但最大速度始終過不了M1.4。而且殲6機身狹小,難以安裝大型機載雷達,升級前景黯淡。在70年代末,80年代初國內航空科技水平提高後,終於被改進型的殲7全面代替。一代功勳戰鬥機就此謝幕離開舞臺。

殲7

原型米格21Ф13,在1961年剛提供給中國的時候老毛子自己還沒完全定型,圖紙都錯漏很多。但絕對是屬於世界先進水平的。以中國當年的航空科技水平完全消化至少需要十年。但是因為動亂的影響,時間大大延長了。由於殲7原型機的帶離式救生座椅效果極差,5次事故造成4死1殘。這可都是空三師這樣的精銳部隊才能裝備的機種啊。所以被視作寡婦製造機而遭到貶斥是很自然的,為“殲6萬歲”也作出了一定貢獻。歸根結底,還是我們航空科技水平低,又趕上特殊時期,火箭彈射座椅這樣的新裝備遲遲不能上機。一直拖到1978年,可以放心使用的改型殲7II才首飛成功。而時間已經過去了近20年。而性能大幅超越原型的殲7E裝備部隊已經是1993年了。由於航程短、載彈量小、不能改裝大孔徑雷達,此時的殲7/米格21已經只是一種中等水平的低端戰鬥機了。

殲8

殲八在剛開始研製的年代指標上可以算世界先進水平。但原型出來之後趕上時候不好,一扔就是十年,和殲7是難兄難弟。以當時國內連1米跨音速風洞都沒有的空氣動力研究水平,別以為殲八的氣動佈局能玩什麼花活,只能大體繼承殲七,在其基礎上能有所改進(機翼前緣錐形扭轉)就很不錯了。有些噴子啥也不懂就大放厥詞,說601不思進取之類的。真把這些人穿越回去,見識見識當年那點家底就得老實了。沒大型跨音速風洞,各種阻力曲線數據你拍腦袋就是拍掉了也拍不出來!

從葛文墉將軍的《飛行札記》中可以看到:殲八的航程、水平機動性、垂直機動性都優於殲七。以飛行性能而言,如果對陣美製F4戰鬥機,殲八會比米格21更有優勢。可惜,殲八被落後的機載設備拖黃了。國內的雷達等航電技術長期不能突破,造成了殲八空有一副好身板,卻近視眼、大腦不靈的結果。對外合作的和平珍珠計劃又被人耍了,等到航電技術終於全面突破的時候,蘇27已經引進了。“生不逢時”四個字用來形容殲八實在太合適了,它揹負了太多不該由它揹負的東西。

殲10

如果說殲八是生不逢時,那麼“正逢其時”用來形容殲10並不為過。殲10開始外形設計的時候,國內的1.2米跨音速風洞已經投入使用。我們可以精細地考察各種可能的空氣動力構型。從原型濃重的以色列味道到今天看到的斜板多波系進氣道、中距鴨翼、海鷗機翼的氣動外形可以反映出中國空氣動力研究在80-90年代的長足進步。航空電子系統是殲十相比殲八跨越最大的部分。基於607所和14所在機載脈衝多普勒雷達技術上的重大突破,殲十終於成為首個從一開始服役就具有良好中距視力的國產機種。由於國內的航空發動機水平比殲擊機設計水平還低,因此長期拿不出可靠性滿足殲十這種單發戰鬥機要求的大推力高推比渦扇發動機。而隨著中國俄羅斯關係的改善,殲十的動力系統問題得以靠購買俄製AL31發動機加以解決。有了眾多的資源,殲十終於成為第一種國產第三代戰鬥機,達到了世界先進水平,跨越了與航空發達國家之間那道曾令人無限傷感的鴻溝。

殲11

這是來自北方的又一次機會。但和米格21/殲七不同,這次我們的底子更堅實了,更清楚自己想要什麼了。蘇27的到來,使中國空軍和海軍航空兵第一次有了世界先進水平的遠程戰鬥機。這個平臺足夠大,可以盛放下中國航空科技人員的更多想象空間。在國內掌握了脈衝多普勒雷達技術之後,給蘇27換雷達的心思就有了。在這方面,俄羅斯也不比中國先進多少。對於90年代末的中國,一旦配套的國產主動中距彈過關,除開火控系統還要考慮數據的兼容,給蘇27換副眼睛並不是太難的事了。動力方面,殲11和渦扇10A可以說相互成就,有了殲11這個平臺,渦扇10A得以走完從樣機到產品的最後一段荊棘路。而渦扇10A的正式生產,也使殲11有了騰飛更遠的底氣。在殲11基礎上,不僅產生了殲11B,還又發展出了殲15、殲16等一系列改型,從原本的一種用途單一的空中優勢飛機逐漸演變成擔綱遠程精確打擊、爭奪制空權的多面手角色。可以說,蘇27/殲11這個平臺為今天的中國海空控制區能向本土1000公里外穩步地延伸提供了最堅實的保證!

殲20

殲20的橫空出世讓所有人都大吃一驚。這是中國戰鬥機從世界先進水平向世界領先水平做出的驚人一躍,也是成功一躍!殲20的機身修長,明顯為了降低超音速飛行的波阻。因此,一旦殲20能換裝渦扇15發動機,其超音速空戰能力可能要超過美軍F22。殲20氣動上還採用了鴨翼結合邊條翼與三角翼的佈局,看得出在追求超音速性能同時也很強調利用亞音速條件下的渦流效應,特別是邊條翼,在空軍的國產戰鬥機中還是首次見到這種設計。反映出殲20對亞音速機動性的要求是瞄準三代機中的高端水準。殲20的進氣環節使用了DSI進氣道,比附面層隔離板更輕一些,正面隱身效果更好。殲20的側彈艙採用了獨特的設計,在開艙發射格鬥彈時兼顧了飛機的氣動完整性和隱身要求,比F22處理得好。可以說,殲20是針對F22設計的一種特別加強了超音速區優勢的戰鬥機。考慮到殲20的航空電子設備具有後發優勢,完整版的殲20其整體戰鬥力比之F22當有過之而無不及。


asiavikin


上世紀九十年代,我們折騰多年的二代戰鬥機殲-7,終得迎來穩定的性能,然被世間指為早已落後,當其時,三代機正在天空呼嘯著縱橫。令人想不到的是,殲-7除了自用,一直在出口,到2013年還不能關掉生產線。

自從60年代初引進米格-21,這就是我們三十載磨一劍的結果。以此為基礎,成功打造出自己的完全國產化的殲-7,而且有了“梟龍”和“山鷹”,三型飛機也都在出口創匯,打牢了航空工業基礎,步子邁得才會更加紮實和有力。

基礎一窮二白,以蘇聯支持的米格-17而打造殲-5,參照米格-19自研殲-6,這是一個打基礎階段,得以循序漸進。

進入新的世紀後,航空工業開始加速,2003年第一款完全自主技術研製的殲-10正式列裝,標誌著我軍進入了國產戰鬥機時代。2005年,美國四代機F-22入役,宣佈了隱身空軍時代的來臨,就有人嘆息,步步跟不上,其實回顧我國航空發展的歷史,即可知道我們的家底如此,從無到有,需要堅持不懈的長期努力。

航空工業70年後,已然如花一樣燦爛,三代機當家,四代機為骨幹,實現了一輩輩航空人比肩同類的夢想,理應感到驕傲。如果沒有幾十年的積累和努力,焉有今天的雄姿英發!

在外行人看來,飛機是飛機,而內行人的觀察,完全可以顛覆膚淺的認知,航空工業要發展,如體制,人才,資金,以及實驗設施,全面的工業基礎和水平的提高等,缺一不可,現在全都有了質的躍升,想發展不迅猛都不可能。若問今天到底啥水平,公認的殲-20,進入了一流技術水平。意志躊躇,創新更新一代戰鬥機,正是今日之責任。


魂舞大漠


我國殲系列戰鬥機從知名的殲6到如今的殲20,一直處於不斷進步的階段 ,六爺、七爺當年都是廣泛出口的熱銷戰機,而殲11系列開始和俄羅斯的蘇27、蘇30、蘇33都有著密切的聯繫,殲10和殲20則是我國獨立設計建造的四代機和五代機的大作,殲20更是代表了我國空軍數十年來集大成之作。

殲11系列的技術水平已經達到了一個相當高的水準,殲11在蘇27的基礎上發展了玻璃座艙,使用了國產的武器控制系統,RCS面積從蘇27的15平方米縮小到了3平方米,壽命也比蘇27增強了1萬小時,連俄羅斯飛行員都說殲11B已經是完全的一款新戰機。



殲10則是一款令國人驕傲的四代機。他已經使用有源相控陣雷達替代了無源相控陣雷達,在武器掛載、氣動佈局和航程、航速上都有著自己的優勢,總體水平已經和法國的陣風戰鬥機相當。


殲20更是民族工業的集大成製作,殲20成功服役讓我國成為世界上第二個服役五代機的國家,完全符合了五代機的4S標準,採用了鴨翼+大邊條翼+大三角翼+矢量推動技術,總體技術水準絲毫不亞於F22。


標槍毒刺


一個國家在現代戰機上的設計製造能力,往往能非常直觀的體現這個國家的高端科技工業水平。而我國空軍歷經多年發展,目前已經形成以沈飛蘇霍伊,成飛本土派為代表的兩條戰機科技樹。

其中,引進蘇-27戰機之後,沈飛仿製改進製造的殲-11、殲-15、殲-16在定位上分別對應俄羅斯的蘇-27、蘇-33、蘇-30,雖然外形和設計十分相似,但沈飛的這條蘇霍伊科技樹在戰機性能上基本已經青出於藍而勝於藍。

而且,緊隨五代機潮流的沈飛還推出了國版F-35,殲-31隱身戰機。該戰機作為沈飛首次嘗試脫離蘇霍伊風格的作品,雖然在整體性能和設計上與美國的F-35仍存在較大差距,但是相信未來改進完善過後,沈飛殲-31終能在軍中或者國際軍火市場找到自己的定位。

與之相對的成飛在戰機的設計製造上則顯然要更加具有創新性,過去,乃至今天科學家們都常說,同一時代下,各國設計師的最優解往往趨於一致,因此,才會有米格-25和F-15,B-1B和圖-160等等外形設計十分相似的武器裝備。

不過,無論是勇於打破中國空軍蘇式戰機設計風格的殲-10,特別是殲-10的出現,給我國空軍帶來了質得飛躍,我們終於有了一款自己研發的新型戰鬥機,目前已經發展到了C型,殲-10C的各項指標都處於世界領先地位,同時與殲-20、殲-16一起構成了中國空軍的三駕馬車。

還是五代機中使用遠距耦合鴨翼的清流殲-20隱身戰機,我們都能從中看出成飛戰機的設計獨立性,以及不甘於永遠追趕仿製蘇式設計或者美式設計的創新精神。可以說,正是有成飛殲系列存在,共和國戰機才真正意義從對蘇聯的模仿超越,昇華為可與美國並駕齊驅的頂尖水平。

然而,必須承認,在某些尖端領域,比如航空發動機和航電設備的信息化自動化,我們與美國的差距仍然不可小覷,尤其是在航空發動機領域,我國同級別發動機的推力上不僅常常只有美國同類型發動機的70%至80%,相關可維護性、壽命、綜合性能亦難以相提並論。未來,考慮到美國在航空發動機領域上的發展從未停下腳步,我們可能要到2030年甚至更晚才能在發動機整體品質和性能上追上美國,航電設備的情況也應該類似。


雷姐的機械空間


殲系列戰鬥機家族是我國現役戰機最重要的組成部分,要評論它在世界上處於什麼水平,就不得不把殲系列戰鬥機的最強代表殲20戰鬥機拿出來,它代表了我國目前戰鬥機研製和製造能力的最高水平。

先不說具體的性能數據,殲20戰鬥機是全球第三款服役的第五代隱身戰鬥機(前面兩款分別是美國的F22和F35戰鬥機),它的服役,也使得我國成為全球第二個裝備五代機的國家(第一美國)。僅從這個方面來看,就知道殲20戰鬥機處於什麼樣的水平了,它的性能穩穩的進入了世界前三,具體排在第幾,這個就不好說了。

殲20戰鬥機具備了五代機的全部標準,也就是“4S”標準!比如殲20戰鬥機安裝了先進的有源相控陣雷達,具有探測距離遠、探測精度高和探測範圍大等特點,再加上殲20戰鬥機本身的雷達隱身優勢,能夠做到先敵發現和先敵開火,對方戰鬥機可能被殲20戰鬥機發射的導彈擊落了都不知道是怎麼回事。

除了殲20戰鬥機,剩下的就是殲16戰鬥機,它屬於第四代半戰鬥機,是我國的國產功能最為全面的戰鬥機,具備執行對空、對地和對海作戰任務能力,多功能性超過了殲20戰鬥機,畢竟殲20主要是獲得制空權,屬於一款空優戰鬥機。

殲16多用途戰鬥機的性能同樣先進,也安裝了有源相控陣雷達,有人認為殲16戰鬥機和殲20戰鬥機,唯一的差別就是隱身性,如果殲16戰鬥機進行了隱身設計,那麼也可以躋身第五代戰鬥機行列了。

上面兩款殲系列戰鬥機,已經代表了我國目前戰鬥機技術的最高水平,它們的存在,使得我國成為除了美國之外,戰鬥機技術最先進的國家,已經超過了俄羅斯,畢竟俄羅斯到目前為止,第五代戰鬥機蘇57還沒有服役!


資訊所長


中國空軍戰鬥機的發展歷史經歷了一個很有意思的輪迴,其技術水平和實戰能力在新中國剛剛建立時就達到了世界巔峰水準,隨後又迅速跌落谷底,歷經波折後直到進入21世紀中國空軍才重新找回當年的風采,邁入世界一流空軍行列。

形象一點的話,中國空軍戰鬥機的技戰術水平隨著時間的發展呈現了一個U型的曲線。

細分的話,中國空軍的發展歷史可以簡單的概括為5個成語:

  • 分庭抗禮
  • 每況愈下
  • 望塵莫及
  • 望其項背
  • 並駕齊驅

分庭抗禮的五十年代

年輕的中國空軍甫一成立,即得到了蘇聯的鼎力協助。在1951年以後就向中國提供了350餘架的米格-15戰鬥機,此後又陸續向中國出口了千餘架米格-15戰機。這種戰鬥機的性能在當時屬於世界一流水平,可以和美軍最先進F-86戰鬥機相抗衡,在抗美援朝戰爭中立下了汗馬功勞。迫使美國空軍參謀長范登堡不得不承認:“中國一夜之間就變成世界主要空軍強國之一!”

由於蘇聯的大力支持,中國空軍先後得到了米格-15/17/19戰鬥機的及其全套技術資料。1956年9月,仿製於米格-17的殲-5戰鬥機首飛成功。1960年,具備超音速能力的殲-6(仿製米格-19)也投入生產。這標誌著中國徹底掌握了噴氣式戰鬥機的製造技術,一躍成為當時世界上少數幾個能夠製造噴氣戰鬥機的國家。

上世紀50年代,在蘇聯的技術支持下,中國空軍的國產戰鬥機沒有和國外拉開差距,性能也不落後,實戰能力還得到了充分檢驗,整體上毫不遜色於美蘇等國。

殲-5戰鬥機是中國製造並裝備的第一種單座單發高壓音速戰鬥機,性能超過美製F-86戰鬥機,主要用於截擊和空戰,屬於第一代噴氣式戰鬥機。

每況愈下的六十年代

由於中蘇交惡後蘇聯停止了對國內的技術支援,中國航空工業遭遇了一次沉重打擊。當時國內的航空處於起步階段,整體上基礎薄弱,技術儲備不足,材料、金屬、冶煉、加工製造等全部依賴於國外技術的支撐,缺乏自主設計新型戰機的能力。中蘇關係破裂後,引進米格-21戰機的計劃被中斷,國產化的工作幾乎處於停滯狀態,只能從前期獲得的資料中自我摸索。

這一時期,殲-6戰鬥機擔負起了國土防空的重任,中國空軍和海軍航空兵大量裝備殲-6戰鬥機實施國土防空作戰,在東南沿海的反騷擾戰鬥和打擊入侵偵察機上多次取得戰果。

,這時的殲-6已經落後於世界。進入六十年代後,米格-21、F-4等追求高空高速的三代機(新美標)已大量裝備各國空軍,而且這些戰鬥機還加裝了空空導彈,整體性能飛速提升,對落後一代的殲-6形成了絕對優勢,嚴重威脅中國領空安全。而此時,基礎薄弱的中國空軍只能絞盡腦汁改進殲-6,力圖彌補與世界先進水平的差距。

中國空軍戰鬥機就是在這樣的環境下,被世界逐步拉開了差距,而且隨著時間的推進,這種差距越來越大。

仿製於米格-19的殲-6戰鬥機是中國自主生產的第一種單座雙發超音速戰鬥機,主要用於國土防空和前線空戰,性能和當時美製F-100戰鬥機相當,屬於第一代超音速噴氣式戰鬥機,但在六十年代以後逐步落後於世界。

望塵莫及的七八十年代

進入七十年代,國外的戰機發展出了航電系統和機載雷達,具備了全天候作戰能力,同時空空導彈性能逐步實戰化。到八十年代,F-14/15/16、米格-29等第四代戰機悉數登場,這些戰鬥機應用了電傳操作,擁有強勁的動力系統,配合更加完善的航電設備,使其不僅重視中低空格鬥性能,而且還具備了超視距打擊能力。

反觀同一時期的中國空軍,其主要裝備的仍然是改進型的殲-6戰鬥機,殲-7戰鬥機雖然開始裝備,但初期的型號故障頻繁,連正常的飛行安全都無法保證。自主設計的殲-8Ⅰ型戰鬥機更是磕磕絆絆,直到八十年代後期才完成了生產定型。更重要的是,這時期的中國戰鬥機絕大部分只能執行晝間的截擊和空戰任務,僅有一小部分具備全天候作戰能力,而機載航電設備也僅能滿足使用,難以抗衡國外同類型產品。

可以說,這個時期中國的戰鬥機性能不僅更加落後於世界,而且差距巨大,甚至連還趕不少周邊國家的水平。

殲-7戰鬥機仿製於米格-21,以高空高速、輕巧靈活聞名於世,前期性能並不理想進入90年代後才逐漸成熟,主要用於執行國土防空任務,曾出口給美國、巴基斯坦、孟加拉、伊拉克等國。

殲-8Ⅰ型是雙發高空高速戰鬥機,其整體設計借鑑於蘇制戰機,幾乎就是米格-21的放大版。

殲-8Ⅱ型是在殲-8基礎上的一次重大改進,最顯著的變化就是將機頭進氣改為機身兩側進氣,殲-8Ⅱ戰鬥機著重改進中低空機動性能,完善機載電子設備、武器和火控系統,但由於先天限制殲-8Ⅱ仍無法對抗F-15、米格-29等典型四代機,性能差異巨大。

望其項背的九十年代

進入九十年代後,中國的國家經濟實力穩步提升,航空工業也得到了迅猛發展。中國為了增強空軍戰鬥力,一方面從俄羅斯購買了蘇-27/30的重型戰鬥機,一方面投入資金和技術加快國產新型戰機的研製和改進工作。

這一時期,國產戰機有了突破性進展,殲-7/8戰機的性能逐步穩定並加速量產,自主設計的第四代戰鬥機殲-10成功首飛,蘇-27戰鬥機的國產化工作也在推進之中。直到在進入新世紀的第一個十年裡,中國仍在追趕世界先進行列,淘汰落後的殲-6/7/8,換裝先進的殲-10/11。

在習慣了落後和自卑的年代裡,國產戰鬥機第一次開始拉近與世界先進水平的差距。

殲-10是中國自主研製的單發、超音速、全天候第四代戰鬥機,其採用機腹進氣,鴨式佈局結構,擁有強大的機動性和高速截擊能力,後期改進型的殲-10C改善了進氣道,換裝了相控陣雷達加強了電子對抗能力,達到了四代半的水平,可有效抗衡F15/16、颱風、陣風、鷹獅等西方先進戰機。

蘇-27的國產化型號被稱為殲-11戰鬥機,其整體性能同樣達到世界先進水平,後期的殲-11B在平臺、材料、動力系統上實現了全面的國產化。

2010後的並駕齊驅

2011年,被稱為殲-20的國產第五代戰鬥機橫空出世。作為世界上第二款重型隱身戰鬥機,殲-20將中國帶入到了世界先進行列,是中國空軍現代化的代表作,也是中國國防高速發展的一個象徵。殲-20的出現表明,中國不僅掌握了第五代隱身戰鬥機的關鍵技術,而且也將擁有對抗五代機技術的能力。除此外,中國還研製了國產重型艦載機,新型多用途戰機等,力圖在維持現有裝備的水平下加強戰機的對地對海作戰能力。

鑑於中國空軍快速的現代化,中國空軍戰鬥機的質量數量提升明顯,其他國家已經很難跟得上中國的步伐。

截至目前,中國空軍戰鬥機規模已經到達全球第二的水平,整體質量也超過俄羅斯。在未來空軍戰鬥機的發展上,美國將直面中國的競爭。


第五代殲-20隱身戰鬥機出現的意義不言而喻,是中國航空工業的一個里程碑

四代半的殲-16戰鬥機安裝了更加先進的航電系統和相控陣雷達,擁有強大的對地打擊能力,

殲-15是第一款國產艦載重型戰鬥機




.


經過幾十年的不斷探索和發展中國航空工業終於實現了從落後到先進再到引領世界潮流的最終目標。

水井土城


1951年4月18日重工業部設立航空工業局,1954年中國第一批飛機及其發動機試製成功,1956年9月8日瀋陽飛機廠試製成功中國第一種噴氣式戰機——殲-5。然而,僅僅在七年前的1949年,舊中國連火柴、釘子還都稱之為洋火、洋釘,重工業能力基本為零。短短的七年時間,中國重工業水平就達到了世界一流,工業鏈頂端的航空工業就能位居世界前列,成為極個別能夠量產噴氣式發動機的國家,至今為止能夠自主製造生產噴氣式戰機的國家也屈指可數。

1960年,“萬能機”殲-6戰機又投入批量生產,我們一口氣生產了5000餘架,在沒有大規模戰爭的情況下,取得了擊落敵機20餘架,自身無一戰損的輝煌戰績。毫無疑問,建國後的15年,中國殲系列戰鬥機處於世界先進水平,與航空工業先進國家處於同一層次,並且奠定了紮實的航空工業基礎能力,儲備了大量專業化人才。然而,在兩超核訛詐的大環境下,面對經濟能力較弱的窘迫現實,我們選擇了“兩彈一星”作為重點建設方向,核彈與導彈在維護國家安全中的地位與作用遠遠超過殲擊機,殲擊機的研發製造(包括髮動機)遭遇了“寒冬”。

此後的二十年,殲擊機的研發幾乎停滯,大部分時間,只能保證一個型號的研發。甚至傳出了設計師、工程師,賣麵條、賣紅薯補貼家用的奇觀。殲轟七戰機就是陳一堅總師帶著團隊在無經費狀態下發展的“自行發展項目”。2000年初夏,筆者在大學有幸聽過陳一堅總師的專題演講,主題就是研發殲轟七的艱難歷程,以及表達對殲-10團隊的有經費支撐的羨慕之情。

沒有錯,八十年代,唯一的重點型號就是代號為“十號工程”的殲-10戰機。然而就是這個唯一的重點型號就實現了我國先進戰機的跨越式發展,一舉彌補了二十年的虧空。雖然殲-10戰機比國外同類戰機晚服役將近30年,但是我們在鴨式氣動佈局、三代機航電系統的追趕與積累,在新一代隱形戰機殲-20上得到了充分體現,不經意間實現了彎道超車。

“引進再創新”是我國航空工業除自主創新以外的另一條主線,其中變化就是從“米格”過渡到“蘇霍伊”,蘇-27的引進與國產化對航空工業整體能力的提升起到舉足輕重的作用。蘇-27高可靠性重裝平臺,激發了工程師的無限想象力,解剖它、掏空它、填滿它。新一代雷達系統、航電系統、武器系統、動力系統通通裝進去,進而誕生了中國版“超級側衛”殲-16。同時,在蘇-27平臺上得到驗證的技術和設備,為殲-10、殲-20等自主研發的戰機積累了技術與經驗,促進了軍事航空工業的整體發展。

現如今,殲-20、殲-16、殲-10C組成的空中“三劍客”,將是未來一二十年空中力量的中堅。殲-20是重型四代機、殲-16、殲-10C分別是重型、中型三代半戰機,重輕搭配、跨代配合、對空對地兼顧,打造密不透風的空中鋼鐵長城。“三劍客”組合再次將殲系列戰鬥機推高了世界一流水平,形成超俄趕美的發展態勢。


紅龍軍團長


眾所周知,“殲”系列戰機一直都是我空軍的主力戰鬥機,一直負責保衛著祖國的天空,自空軍成立以來以來,我們已經先後仿製、仿研、自研了十多款殲系列戰鬥機,從曾經的殲-5一直到如今的殲-20戰機的發展也見證了空軍由弱小到強大的過程!

殲-6、殲-7是仿製的開始

在建國之初,在我們沒有一點戰鬥機研發經驗的情況下,直接引進他國戰機的生產線進行組裝生產,可以省去大量的時間,是在短時間內建立起一支強大空軍的最好的辦法之一,事實證明這一做法也是正確的,那時候生產的數千架殲-6、殲-7戰機為保衛祖國的安全立下了巨大的功勞!

殲-8的“仿研”

殲-8可謂是殲系列戰鬥機“仿研”的開始,與殲-5、殲-6、殲-7直接引進蘇聯米格-17、米格-19、米格-21的生產線和生產設備進行組裝與後期改進不同,殲-8戰機則是屬於在米格-21的基礎上結合自身技術和需求“仿研”的一款性能更好的戰鬥機,所以其中包含不少了自身的設計,也為後來的獨立研發打下了基礎!

殲-10獨立研發的開始

而要說我國獨立自主研發並取得成功的第一款戰機,那非殲-10戰機莫屬,因為殲-10戰機是我們在沒有現成技術原型的情況下,獨立設計研發的一款戰鬥機,雖然它的技術起點較低,一經問世就落後於世界同類型三代機,但它卻是航空工業在戰鬥機領域獨立研發的開始,所以有著非凡的意義!

殲-10C、殲-16達到三代機領先水平

不可否認,殲-10的基本型確實落後於同時期的三代機,但殲-10誕生後並沒有停止改進升級,經過一系列的改進(使用DSI進氣道、有源相控陣雷達、霹靂-15空空導彈以及渦扇-10B國產發動機)使得殲-10的性能有了巨大的提升,與“炸彈卡車”殲-16一樣一舉達到了世界三代機領先水平!

殲-20達到全球頂尖水平

在三代機之後,第四代隱身戰鬥機的門檻提升了不少,同時性能也有了很大的提升,以其超隱身性、超機動、超視距等性能吊打其他三代機,在模擬空戰中常常可以打出20:0的大比分勝利,而我們獨立研發的殲-20成為了除美國外唯一一款第四代隱身戰機,單單就這一點就足以證明殲-20戰機的先進之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