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司一旦沒了,誰又來為你的未來買單?

2019年我在自己的個人公眾號【凡間閒話】寫過一篇文章《消費與韭菜》,裡面有一句話:

在洪流裡,你只是一把漂浮的韭菜


2020年,洪流來了。百度百科告訴我黑天鵝事件是指非常難以預測,且不尋常的事件,通常會引起市場連鎖負面反應甚至顛覆。

公司一旦沒了,誰又來為你的未來買單?

毫無疑問,年開頭的這場疫情是對整個國內經濟的當頭一棒,恆大七五折甩賣房源的消息在我朋友圈鋪天蓋地掀起了簽到風潮,西貝賬面數字只夠再支撐三個月,還有新加坡國企海底撈連續停業超過20天。耳熟能詳的大企業尚且如此,很多小企業直接就沒了。多數企業撐過了步履維艱的2019,轉過頭才發現2019可能還是未來十年最好的黃金時代。

公司一旦沒了,誰又來為你的未來買單?

沒有多的閒工夫去替資本家們操心企業運作,國泰則民安,覆巢之下焉有完卵,新冠肺炎也像是一把鋒利的鐮刀收割了每一把韭菜。

鑑於我的朋友圈還有很多朋友在讀書或者跟我一樣剛剛走向工作崗位沒兩三年,這個問題可能比較難以回答卻仍無比現實:要是明天你的公司申請暫停營業到六月份,你的存款能撐的到六月嗎?看看你的信用卡賬單和花唄,你們真的還有存款嗎?所以辛苦了一整年,時間都花在加班上了,那金錢又去哪了?

深諳朋克養生之道的我由於工作的性質,就很能感受到銷售人員的苦逼,十有八九的產品是很難把錢從你的口袋掏出的,那快樂至上的你又是如何透支未來的快樂呢?

是寡頭資本的運作,是塑造出成功的消費文化來洗腦。就像大家耳熟能詳的“鑽石恆久遠,一顆永流傳”這句廣告詞,存量巨大且可再生,人造之後跟天然毫無區別的鑽石被非常成功的塑造成了愛情的象徵,洗腦全球消費者。

公司一旦沒了,誰又來為你的未來買單?

二十一世紀都來到第二個十年,後人自然青出於藍,那股子味道無不天天上演。彩妝圈子我就不提了,提了我怕鄉村女拳師要拉我上擂臺。虎撲我高強度在線一千多天了,老Jr很迷的一點就是鞋圈文化,出街不穿Air jordan是不是就不會打籃球了?穿了就能罰球線起跳大風車扣籃啦?你們告訴我這麼穿著是很酷的一件事,可是酷這個概念難道不是自己所定義的?如果連酷都是別人幫你設計好的,那是否要反思這種行為的本身真的還酷嗎?鞋販子們通過信息差投機倒把囤積炒到五六千,甚至上萬一雙。鞋狗們一個個分期支付、花唄透支搶到說真香。

公司一旦沒了,誰又來為你的未來買單?

在我們通過提前透支消費獲取瘋狂的快樂之下,我們的抗風險能力就變得越來越孱弱。時代的一粒沙,落到個人頭上,就是一座山。就像保險行業常說的一句話,當風險真正來臨,才會發現是誰在沙灘裸奔。

商業寡頭們通過話語權來偽造一個個遠超過物品價值本身的附加值,刷盤子是刷不出百萬富翁的,只有推銷理念並替你定義這個理念,然後通過時下文化人最愛說的大數據無時無刻不在屏幕上對你定點轟炸,緊接著簡單的運作手段樹立一兩個老og,請到你們最愛的球星,從洗眼到成功洗腦。

大家不是聖人,做不到克己復禮。在虛榮心作祟下,滋生的強烈的被認同感應運而生,此刻你不單單是為了消費這件物品,而是心甘情願消費它背後偽造的整個文化。

文化出來了,自然就給大家畫了個圈,圈子的形成便定義了人群的身份,你穿AJ我們才是兄弟,你AJ都不買還說自己很懂球?於是一波一波的韭菜便形成了,渴望通過消費來跨進這個圈子。

公司一旦沒了,誰又來為你的未來買單?

就像最近很火的輕奢這個詞,點開淘寶隨處可見。消費主義通過塑造這種看起來很美好很有成就感的詞彙給你一個尋找快樂的陷阱,舉個不恰當但是很直觀的例子:來了就是深圳人,今天你真的深圳了嗎?我的乖乖,有錢才是深圳人,沒錢你只能期望通往惠陽的地鐵早日開工。房價給你的焦慮感讓你對自己的身份產生了最大的懷疑,所以需要鋪天蓋地的宣傳標語告訴你身份的認同感。

公司一旦沒了,誰又來為你的未來買單?

可以共富貴,沒幾個能陪你共患難。嘗過了甜頭再看酸菜,總是那麼沒有滋味。消費了當下最High的快樂,好馬配好鞍,小豬要佩奇,有了昂貴的包包怎麼能沒有好看的水晶鞋,今天的彩妝上新了,明天LJQ又直播了。

公司一旦沒了,誰又來為你的未來買單?

資本家的陷進你掉進去了,金融寡頭們又來了,分期支付跟信用卡就成了你最好的朋友,不斷透支著你的未來


年輕人常說自己還年輕,一切可以拼,你的未來不是夢,也不撒泡尿看看你自己身體力行拼在哪。

我就常常感到焦慮,因為我發現自己根本就掌握不到生產資料,無論是寫字樓裡光鮮亮麗的白領還是兼職打工消費的學生,大家本質上都是在出賣自己的勞動力,不同的無非就是時薪的問題,公司一旦沒了,誰又來為你的未來買單呢?

人類對未來的預估能力幾近於零,誰又會想到疫情就這麼悄然爆發,A股明天是跌是漲。如果總是在樂觀估計未來,那未來必然要遭到社會最狠的毒打。薪資的漲幅總是會有天花板,但被養肥了的慾望卻從潘多拉魔盒鍾跑出來,讓你越陷越深。

公司一旦沒了,誰又來為你的未來買單?

能夠握在手上的只有資本的積累,上一代的竭盡全力才有下一代的毫不費力,當然還有你前半生的拼死拼活。


我覺得腳踏實地的接受慢慢積累的獲得感是一件很酷的事,這是一種生活態度,而非消費態度,諸君共勉。

公司一旦沒了,誰又來為你的未來買單?

公司一旦沒了,誰又來為你的未來買單?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