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乘坐27名中國遊客的旅遊大巴在日本出了車禍?

風景故事


相對於中韓關係來說,中日關係現在並沒有太過惡化。所以題主這個問題我覺得不存在太多的觀點性。也不存在什麼活該之類的說法。


中國遊客在日本出車禍這件事本身是一個意外,事後也沒有出現醫療的糾紛問題,處置的得當及時。

既然這樣就說說中國遊客在日本的現狀吧:

第一:受GDP影響,日本是很歡迎中國遊客的,對於中國遊客的到來甚至有很多優惠政策,在去年國慶的時候,日本甚至打出了歡度國慶的歡迎橫幅,這點在全球都都不曾見到的一面卻真正發生在了我們曾經的敵國裡面。

第二:因為日本人的工匠精神影響,日本的工業比中國發達這是公認的,工業的發達造就的就是兩國貿易之間是一直是關係親密,所以兩國之間是各取所需罷了,現在再談戰爭貌似不現實,說難聽點,核武器國家不懼任何國家威脅。民族仇恨是戰爭導致的,我覺得牽扯到普通群眾不太合適。

第三:同為亞洲女性,膚質是最接近的,日本的護膚品是國內市場非常受女性歡迎的,每年在這個產業貢獻的GDP可以說是非常驚人。(還有很多日用品)

第四:早日本旅遊,你會收到尊重,日本對服務的要求可以說十分變態,比起去雪鄉來說,日本的服務理念值得他們學習一百年了。如果日本發生雪鄉事件可以說不用我們去拒絕,日本人民會自發抵制。當然,現在也有些中國導遊破壞了這個產業,會帶人去高回扣的購物區購買所謂的日本特產,這個就是旅行社跟導遊的問題了。

可以這麼說,日本是除了泰國,中國遊客最愛去的國家。

如果一個車禍事件硬要扯到民族仇恨的話,那就沒啥好說了。

(ps:太梓喜歡旅遊喜歡分享自己的旅遊觀念,還喜歡拍點視頻、照片。喜歡旅遊的小夥伴可以關注我,裡面有幾篇關於進藏還有搭車乾貨可以參考下。還有些旅遊觀點文歡迎討論。)


吃貨太梓


剛剛在南京體會到了80年前我們受的苦,也許日本會很好,很多地方也是比較有特色,但是我還是想和大家說,不要去日本和韓國了,世界這麼大,總有我們可以去的地方吧。先說說為什麼日本每年有大量的中國遊客,首先是相對的機票很便宜,幾百塊的機票可以出國,對於很多人來說,誘惑力太大了,還有就是日本的購物,很多電子產品要便宜很多,性能又好,一些化妝品在日本店鋪賣的也火爆。

話說回來,去日本旅遊其實安全係數還是很高的,偶爾的事件也不能代表日本就真的是交通不安全,大巴司機不靠譜,畢竟這類的幾率很小,出門旅遊總有遇到各類問題,只是在這裡被放大了而已,建議還是在國內旅遊,咱們中國的景色不比她們差,反而大山河流江海都很美,日本就那麼大點的地方,沒什麼景色可以玩的。

如果那些喜歡崇洋媚外的人非要去日本,建議在去日本旅遊前,最好先了解一下日本的文化風俗、以及日本有名的旅遊景點等,找個靠譜的旅遊公司或者旅行團,然後再根據自己的喜好來規劃一下此次日本旅遊的路線,為此最好還要準備一張日本城市的地圖、介紹日本景點的旅遊書籍等等,避免獨自前往日本後只是毫無目的的瞎轉悠,最後什麼風景都沒看到便遺憾地回家了,只有好好計劃才能讓這次獨自一人前往日本的旅程更加充實。


旅行者的季憶


事件是發生在11日下午6點20分左右,因為司機迷路,導致車在過限高高架路的時候,撞到了高架路上,索性車內的人員均是輕傷。因為13日是南京大屠殺國家公祭日的關係,原本一次平常的出行,這27名遊客一下子就站到了風口浪尖之上。

很多的網友對於國家公祭日前夕去日本旅遊這件事,覺得很失望和心痛,甚至用“哀其不幸,怒其不爭”來形容,將國家大義和日本的滔天罪行搬出來,強行扣在這一行人之上。我們都知道輿論的導向作用和壓力對人能產生多大的影響,可試想,這是他們應該承受的麼?

我覺得,如果不是這一次的事故,怎麼會有那麼多的人對這件事憤慨?更不會將這次旅行和國家大義聯繫在一起。很多人拿出一副滿是國家情懷的正義之氣去攻擊這些遊客,是為正義麼?本來他們的旅行並沒有承載太多的含義,國家的法律沒有明確的規定說他們不能再國家公祭日的時候出行旅遊,只不過因為目的地是日本,更恰巧遇到了這一次的車禍,就被戴上了公祭日出遊前敵國的高帽子,是不是有失公允?

國家公祭日的設立,是為了悼念南京大屠殺中的死難者和被日本侵略者在侵華戰爭中屠殺的死難同胞,是國家讓我們牢記如今生活的幸福是建立在犧牲之上的,更是讓我們記住和平的來之不易和侵略戰爭給中國人民和世界人民帶來的深重災難,是為了讓我們銘記歷史,表明了中國愛好和平,捍衛人類尊嚴的堅定立場。

一行人出行並不能影響我們對於戰爭的深惡痛絕和對和平的期盼,而且前日本政府的錯誤並不能影響日本這個國家的人民對於和平的嚮往,現在是注重交流的社會,是經濟不斷髮展的社會,是一個融合的社會,兩個國家的交流早以存在於我們的身邊,難道在國家公祭日的時候,需要我們每一個人都停止使用日本的商品麼?

我們是一個有文化底蘊的大國,我們更是一個不忘歷史,明辨是非的民族。我們的同胞在國外出了這樣的事情,正是希望自己的家人去支持他們,而不是在這個時候去刺激他們是不是應該在國家公祭日的前夕去日本旅遊,我們首先應該記住的就是,不管在什麼時候都要記得自己的手足同胞。前事不忘後事之師,是為了警醒世人,不要忘記先輩們為了國家的和平流過的血和淚,不要忘記這個世界和平的來之不易,更不能忘記每個國家之間為了和平所作出的努力。我們不需要用這樣的方式去對待我們的同胞,即使日本政府對中國有再多的出格行為,自會有國家替我們伸張正義,所以說,請大家在牢記歷史的同時,更需要張開雙臂擁抱現在,關心我們的同胞和親人。即使有做的欠缺的地方,也更需要去理解和寬容,這才是一個有五千年底蘊的大國人民的做法。


雨果吃蘋果


在民族大義、國家立場面前,絕不能妥協!前段時間前往韓國旅遊的32人“破冰之旅”猶如跳樑小醜一般被國民唾棄;今又有27人在南京大屠殺公祭日之前去日本旅遊“翻車”,我雖不感到幸災樂禍,但卻也同情不起來,可憐之人,必有可恨之處。


肅北檢察院


尊重個體的自由,敬畏個體的生命是一個現代社會的底線。群體意志不能凌駕在個人自由之上,否則只能證明這個群體是群氓或者烏合之眾。可能很多人在酒後說這車禍是報應,但是心裡卻有點酸。


散人陳杰


你如果要問我如何看待車禍?那我會說:一場車禍而已,祈禱人員平安。但是如何看待他們去日本旅遊這個事,我本人是不支持的。敏感時間,赴日旅遊不妥。

很多人要說,去哪旅遊是他們自己的自由,我們無權干涉。的確,是他們的自由。我也並沒有干涉,我只是不支持。我不同意你說的話,但我誓死捍衛你說話的權力。


前有赴韓旅遊團的“破冰之旅”,緊接著馬上就在公祭日前後出了赴日旅遊團發生車禍這件事。兩件事一前一後,給人一種很錯愕的感覺。為何在全國人民都沉浸在悲傷的心情的時候總有一些人要去做一些不合時宜的事情呢?我並不是說不能去日本韓國旅遊,而是想說什麼時候該作甚麼應該有點基本的認識。

日本是一個很發達的國家,它的社會、經濟、科技、文化都發展的很好,在全世界來說也都有舉足輕重的地位。我也很喜歡日本的一些文化,也想去日本走走看看。但是我絕不會在公祭日前後選擇去日本旅遊。可能有人要說:人家怎麼知道最近是公祭日了,人家票很早就買了。嗯,一聽之下確實有那麼一絲道理,不過作為一箇中國人。難道連公祭日的日期都記不住嗎?非要在這期間去日本玩嗎?別的時間就不可以嗎?說到這,我想起了一個故事。

他叫童增,1956年出生於重慶,1982年畢業於四川大學經濟系,後考入北京大學攻讀法學碩士學位。本來前程似錦可平步青雲。但是當他了解到可以對日本民間索賠時,他不再沉默。眾所周知,中國政府放棄了對日索賠,但根據國際法,民間索賠任然是被承認的。他1990年發起“中國民間對日索賠”運動;數次被打斷,多次被日本“右翼” 威脅。但最後他成功了,2016年日本三菱公司正式對二戰中國勞工謝罪賠償。而他,經歷了數十年的索賠之路後,又一次踏上了新的索賠征程。他有著強烈的民族正義感和憂患意識,多年來他提出和發表的觀點與建議,多次受到中央領導同志的高度關注。他擁有高貴的靈魂!


還有另一位高貴的靈魂,她叫張純如,是一位華裔美國人。在接觸到南京大屠殺之前,她的生活簡單又幸福,人年輕漂亮有才華,未來也一片光明。直到她看到了南京大屠殺中日本人的暴行後,她決定要深入瞭解研究這段歷史。讓更多的西方人知道曾經在最古老的文明古國曾經發生過很多慘無人道的事件。於是她頂著別人的不解,頂著日本右翼分子的威脅。整日與血腥的史實為伴,終於著成《南京大屠殺》一書。這是人類歷史上第一本細緻研究南京大屠殺的英語著作。最後,她實在是受不了精神的折磨自殺了。南京大屠殺和她又有關係嗎?有,因為這樣的事與人性有關,所以與每一個熱愛和平的人都有關。


說這兩個故事,我並不是要道德綁架誰。不是要居高臨下的指責他們。我只是要表達自己的觀點:你去哪什麼時候去是你的自由,但是我也有權表達我的不支持。

有人說有罪的是日本政府而不是人民,我們應該放下仇恨向前看。我認為有罪的是日本右翼政府和支持這個政府的日本人民,而且,放下仇恨不代表要忘記歷史?

我想對赴日旅遊的人說:“做人追求自由追求生活質量很重要,但是氣節也很重要。不要再讓別人說我們過段時間就會忘記了這樣的話。民族大義面前,孰輕孰重自己掂量。”


我們應該勵志做的比日本更好,不亂扔垃圾,遵守交通規則,做好食品安全衛生工作……我相信中國的年輕一代也做的越來越好。願諸君共勉,從自己身邊的小事做起,讓華夏重回世界頂峰。

關於赴日旅遊團的事情,我還是不會支持在敏感時間赴日旅遊。不過還是願出車禍的人都平安,希望你們能反省。

個人淺薄觀點,如蒙賜教不勝榮幸。


用戶74277182581


看到這個新聞,就只想給它改一個字“日本共同社12月11日援引北海道警方消息稱,當地時間11日下午6點20分左右,在北海道函館市的公路上,一輛27名中國人乘坐的旅遊大巴發生車禍,多名乘客受傷被送往醫院。報道稱暫無傷者無生命危險。”是不是有點太惡毒啊,一氣之下真的想這樣。
雖然說去哪裡旅行是每個人的自由,但是這個旅行的時間點未免太引人非議了。在國家公祭日期間去日本旅行,把國家地位放在哪裡?把自己國家的人放在哪裡!國恥永記,烈士屍骨長存,全國上下都在悼念南京大屠殺中30萬被害的南京同胞,然而這時候還有人有閒情逸致去曾侵略過我們的與國人有深仇大恨的日本去旅遊。日本的櫻花可好看?日本的美食可流連忘返?日本的文化人文可讓人好生羨慕?呆在日本得了,別回來了。


看評論有人說日本文化多好多好,傳統道德多美,又抨擊中國人素質低,我想說,日本文化再好,他們也是曾殺人不眨眼的倭寇,中國人再沒素質,日本投降時我們要過他們一分錢嗎?日本人有很多對中國人有民族歧視的。

我們是該學習他們好的一面,大和民族是內部挺團結的,這個無可置疑,但是這個學習一定要在國家公祭日去嗎?反正要是我,這輩子都不會去日本的。我有一個同學,他爸特想讓他去日本留學,學習那裡的文化,出國長見識,簽證都辦下來了,同學死活不去,他說就算去北極南極考察,也不踏進小日本的國土。我同學愛國情節特別嚴重,雖然有點偏激,但是還是想給他一個贊!

這次新聞去日本旅行的人,回來肯定又像“破冰團”那32箇中國人一樣,成為眾矢之的了。不知道大家會怎麼“歡迎他們”。


搞笑扒主


怎麼看?當然是躺著看!國家公祭日上哪不行非得去小日本那裡!?中國這麼大,抗日戰役紀念館這麼多,你們去看看革命先烈是怎樣艱難抗擊小鬼子的,每一次戰役又陣亡多少革命英烈!想想南京大屠殺,想想日本鬼子侵略中國犯下的滔天罪行,那些去日本旅遊的狗漢奸心不會痛嗎?那麼喜歡小日本,去了就別回來了!死那裡關我們什麼事,活該


最為嘸倷是噹下


12月11日27名中國遊客的旅遊大巴在日本出了車禍,如今也沒有危險,我想問問12月13日是公祭日,你們知道嗎?



32人破冰團還沒過去,現在又出現了這件情,我不知道你們是也麼想的,12月13日就是國家公祭日,你們不知道嗎?

雖然國家沒有禁止在國家公祭日之前去旅遊,可是你們心裡不清楚嗎?在國家公祭日的時間去旅遊,去的地方還是曾經傷害過我們的地方,當年的恥辱都忘了嗎?你們可想到你們此時的做法不小與那32人的影響力,國家公祭日前在日本旅遊,你們也是可以了,你們沒有想到國民怎麼想嗎?



現在許多年輕人都感覺過去的事情離他們太遠,他們沒有感覺,只知道崇洋媚外,你們可知道當時他們對我們的傷害,那不僅是殘暴,更是滅絕人性,雖然我們現在處於和平年代,但是我們也要加強道德教育,增強國家榮辱觀,不忘國恥,牢記在心。



對於12月13日國家公祭日之前27名中國遊客在日本出車禍你們怎麼看?


煙花再美只是瞬間1015


前天,12.13日,是國家公祭日,也就是紀念南京大屠殺的日子。


首先,讓我向所有在南京大屠殺中遇難的中國同胞和所有的中國人民解放軍致敬,願來世沒有痛苦,可以讓他們幸福的度過一生。


迴歸主題,中國遊客在日本發生車禍。我們不要帶任何感情色彩,正常的來看待這個問題,我想有一下幾點。

一.中國遊客也是我們的同胞。

我看有的回答說,他們可恨,我們在緬懷南京大屠殺,他們在日本旅遊。但他們也是中國人啊,也是我們的同胞,他們在異國他鄉發生的意外,他們的家人可能還在國內,還在備受煎熬,我們理應報以同情的心態。

二.旅遊不代表不愛國。

每個人都有出國旅遊的權利,國家沒有任何的法律條文說明不允許中國公民去日本旅遊,更何況人家是花自己的錢出去,我們不應該帶有色眼鏡看待這個問題,真正的愛國不是掛在嘴上,而應當付出實際行動,不應當隨隨便便給別人扣帽子。

三.每個人的生命都應該被珍視。

想想看,他們開開心心的出去旅遊,有可能是從沒有出過遠門的爸爸媽媽爺爺奶奶,有可能是馬上畢業和夥伴出去玩的學生,他們只是想漲漲見識看看世界放鬆心情,確突然遭受了意外,本來高興的旅途可能就意味著生命的終結,確還要收到各位網友的批評和責罵,在肉體已經受到傷害的情況下還要收到心靈的傷害,該多麼的痛苦。不能說他們因為是旅遊就活該受到災禍,就像之前的留學生在別國遇害,也有人說誰讓他不在國內好好待著要出國,這麼不愛國活該!沒有誰是活該,當你用這樣的想法去想別人,別人也會如此對你。

四.歷史應銘記,但不應過於誇大。

這場戰爭,在中國的歷史上,佔據著重要的地位,但我們不要只看著傷痛,也應該看到我們的勝利和收穫,如果不是這場戰爭,我們的軍隊或許不會變的強大,我們的國民或許不會空前的團結,也不會有英雄,也不會讓我們看到人性的弱點。而正因為這場戰爭的勝利,告訴世界,我們中國人不是好欺負的,敢欺負我們沒有好下場。我們應當更加自豪的面對世界,而不要因為所謂的“不愛國言論”矇蔽了雙眼,要知道,在憤怒發生的時候就是在向他人宣告我們的弱小我們的懼怕。

最後,希望在車禍中受傷的同胞早日康復回國,還在日本的同胞可以平安的愉快的旅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