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著“紅船”破浪遠航!海口網記者走進中共瓊崖一大舊址尋覓紅色記憶[組圖]

跟著“紅船”破浪遠航!海口網記者走進中共瓊崖一大舊址尋覓紅色記憶[組圖]

中共瓊崖第一次代表大會舊址簡介。盧海浪 攝

“海口解放西路竹林街131號”這一門牌號在海南有著特殊意義。1926年6月,中共瓊崖第一次代表大會在此召開,大會選舉產生的中國共產黨瓊崖地方委員會成為當時瓊崖人民革命事業的領導核心,開啟了瓊崖革命“二十三年紅旗不倒”的不朽傳奇。

跟著“紅船”破浪遠航!海口網記者走進中共瓊崖一大舊址尋覓紅色記憶[組圖]

中共瓊崖第一次代表大會舊址巷子裡的浮雕。盧海浪 攝

瓊崖“紅船”從這裡駛出

3月13日,海口網(微信號:haikouwang2013)記者來到解放西路中段,顯眼的火炬形石碑鐫刻著“中共瓊崖第一次代表大會舊址”,石碑周身莊嚴肅穆。沿著指示牌往裡走,在約80米長小巷的兩側青磚牆上,瓊崖革命志士為實現共產主義而鬥爭的歷史場景浮雕栩栩如生,讓人彷彿回到了戰火紛飛的年代。

上世紀初,瓊崖人民遭受帝國主義和封建主義雙重壓迫,各方勢力在海南相互角逐,戰亂不止、民不聊生。1919年五四運動爆發後,黨中央派羅漢、吳明(原名陳公培)等黨團員在瓊崖開展革命活動。1926年初,王文明、羅漢等人在海口發起成立中共瓊崖特別支部。不久後,海口、府城、文昌、瓊東、樂會、萬寧、定安、陵水、澄邁等地的黨支部如雨後春筍般湧現。

1926年6月,具有劃時代意義的中共瓊崖第一次代表大會秘密召開。大會分析了全國和瓊崖的革命形勢,討論了瓊崖黨組織的主要任務,通過了關於職工運動、農民運動、政治工作、軍事工作等決議,並選舉產生了中國共產黨瓊崖地方委員會。

大會結束後,一批優秀幹部深入瓊崖各地農村和城鎮開展革命鬥爭的宣傳與組織工作,農民運動達到前所未有的高潮。從1927年到1950年,海南各族人民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進行艱苦卓絕、不屈不撓的鬥爭,讓五星紅旗插上了天涯海角。

跟著“紅船”破浪遠航!海口網記者走進中共瓊崖一大舊址尋覓紅色記憶[組圖]

中共瓊崖第一次代表大會舊址。盧海浪 攝

革命舊址蘊藏紅色記憶

受疫情影響,中共瓊崖一大舊址還未正式開放,平時熱鬧非凡的展館此刻靜謐無聲。在中共瓊崖一大舊址管理處副主任陳鴻輝的帶領下,海口網記者走進一大舊址,只見庭院內楊善集和王文明的雕像在古樹下手持書卷面對面站立。“這裡原為邱氏祖宅,房屋建築為磚木結構,是較為典型的海南民居建築。”陳鴻輝向海口網記者介紹,舊址目前共有三部分組成,分別為中共瓊崖第一次代表大會史料展、二十三年紅旗不倒瓊崖革命武裝鬥爭史料展及參會代表專題展。

跟著“紅船”破浪遠航!海口網記者走進中共瓊崖一大舊址尋覓紅色記憶[組圖]

楊善集與王文明雕像。盧海浪 攝

“宅子的主人邱秉衡與瓊崖革命的開拓者楊善集、王文明為同窗好友,受他們及其舅父——革命烈士葉文龍革命思想的影響,邱秉衡非常支持革命,當他得知要在海口選擇一處秘密地點成立地方黨組織時,便義無反顧地把祖屋提供出來。”據陳鴻輝介紹。

跟著“紅船”破浪遠航!海口網記者走進中共瓊崖一大舊址尋覓紅色記憶[組圖]

中共瓊崖第一次代表大會場景(油畫)。盧海浪 攝

在中共瓊崖第一次代表大會史料館內,展館正中間的中國共產黨黨旗讓人肅然起敬,屋內擺放著一張方桌及12張舊木椅。抬頭一望,一張油畫作品生動形象地刻畫了中共瓊崖第一次代表大會的場景。特派員楊善集立身傳達指示精神,王文明仔細聆聽,羅漢、馮平等人圍坐在旁,一個個青年才俊的臉上寫滿了昂揚鬥志,堅定的信念躍然畫上。

同樣,在二十三年紅旗不倒瓊崖革命武裝鬥爭史料展及參會代表專題展館內,連排的資料和古舊的文物詳盡展示了瓊崖革命艱苦卓絕的鬥爭歷程。

跟著“紅船”破浪遠航!海口網記者走進中共瓊崖一大舊址尋覓紅色記憶[組圖]

展館內部。盧海浪 攝

紅色景點助推愛國主義教育

目前,中共瓊崖一大舊址已作為革命傳統教育和愛國主義教育的重要基地正式對外開放。“自去年一大舊址擴建後,內容更加全面,形式也更加豐富,海口廣大黨員紛紛組隊前來參觀學習。”陳鴻輝表示,最多的時候一個早上曾有十幾支隊伍紛沓而至。

“兒時只覺得那是家人常帶自己去的一個地點,長大後再去參觀卻有全然不同的感觀。”在舊址附近一商鋪上班的林女士告訴海口網記者,自己在去年國慶期間重新參觀了舊址。“這是海口寶貴的財富,也是抹不去的紅色記憶,我們每一個人都應該珍惜。”林女士表示,今年是海南解放七十週年,等疫情結束之後,自己定要再去一大舊址打卡。

記者盧海浪 攝影報道

(海口網3月15日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