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有的人平時測驗不是很好,一到期中期末就挺好的?

哈哈哈還好還好鞈


我上週幫助孩子整理一學期的舊試卷,他們英語、數學、物理平時不斷地會有小測驗,我看到孩子的好多卷面分數都徘徊在80-90之間,有好幾張卷子是徘徊在70左右的水平上。

可以想象,如果孩子的這些階段性分數老師都要事無鉅細地通知到家長,這會給家長增加多大的焦慮!

所幸的是,孩子的這些階段性小測驗我大部分都不知道,孩子也沒有告訴我,我和孩子“母慈子孝”度過了一學期。

期末考試,孩子的考試成績並不差,依然保持了名列前茅的水準。

為何會出現平時一般,期末期中考試亮眼的情況呢?

我以我孩子為例來分析一下這種情況。

首先是考試形式、內容和孩子們的考試態度問題,根據我的瞭解,老師們安排階段性測驗,大體佔用的都是孩子們的碎片化時間,比如上課前10分鐘,大課間,中午休息時間,早讀課上等等,時間安排隨意,且大部分測驗時長都很短,本來應該考90分鐘的時間,讓孩子們60分鐘就交卷……這些測驗形式的不正規就容易導致孩子們態度的不端正,不會全力以赴去應對這些階段性測驗。

還有的老師某部分教學內容還沒講,就對孩子們進行提前測評,這種情形下,沒有預習,沒有上輔導班的孩子就會吃虧。

其次,孩子的學習特點問題。孩子接受能力有快慢,進入學習狀態有先後,做題特點各有不同。比如我的孩子,我覺得他屬於慢熱型,接受新知識一般要比聰明的孩子慢半拍,不喜歡不求甚解接受一切新東西,這就導致他的階段性測驗往往會佔據劣勢。但這種學習特點也有好處,就是他學得慢,但是忘得也慢。有的孩子學得很快,但忘得也很快。

還有,快熱型孩子做什麼都講求速度,不正規的階段性測驗,時長不夠可能對這些孩子根本不會構成任何障礙。但答題速度快往往和答題準確性成反比。所以,對於某些學生來說,他們更講求的是做一道題確保正確一道,而不是迅速做完題再回頭去檢查,比如我孩子就是這樣。這種做題特點導致他在時長不充分的階段性測驗中往往很被動,經常就會有完不成的情況發生。

最後,有的孩子接受知識的特點是碎片化的,不會系統地去思考、整合知識點,這導致這些孩子在各部分的學習中都不會有大問題,但是一旦把這些知識整合起來,這些孩子就會露拙。學霸一般不會出現這種情況,學霸具有較強的知識整合能力,在期末考試以系統化整合考核為主的情況下,這些孩子的優勢就會凸顯出來。

在小學的時候,孩子的每次階段性測驗,我都瞭如指掌,結果孩子的大部分成績都讓我無比失望。到了初一後,逐漸觀察掌握了孩子的這個特點後,我基本就不再關注孩子的階段性成績了,只需要孩子自己把握就可以,這樣做也有效地緩解了我和孩子之間的關係,焦慮所導致的對孩子的“欲速則不達”現象也不太會出現了。

基於以上,如果孩子大考成績差不離狀態,父母就不必對階段性成績過於介懷,給孩子空間,不要讓孩子一個學期都像一根繃緊的弦一樣沒有一刻鬆弛的時間,這樣更有利於孩子的成長。

以上,供參考。


思並快樂著


為什麼有的人,平時考試不咋地,一到期末就考得很好?

我高中時期,有個朋友,他就是這樣的人。平時吊兒郎當,啥也不幹,上課要麼發呆,要麼睡覺,要麼跟周圍的人嘮嗑,平時考試也水平一般,可是面臨期中或者期末考試的時候,總能排名班級前10,這讓很多勤奮學習的學生,難以自容。



我對此感到好奇,也觀察過他幾次,最終發現了秘密。其實很簡單,就是在考前注意力極度專注。

我們看他平時不認真學習,可是一到期末複習階段,聽課很少走神,目光緊盯著老師,看書也變得如狼似虎,不論周圍怎麼吵鬧,他都能安靜地看書,我想這就是他制勝的法寶。

臨陣磨槍,不快也光。每逢期末,老師都會總結重要的知識點,把考試會遇到的各種類型,都會告訴我們,可是大多數人,還是保持原來上課的狀態,該走神走神,該睡覺的睡覺,把總結性的課程當成平時,所以這些關鍵知識,都沒能記到腦海裡。



相較而言,我那個朋友能夠考好,也在情理之中了。也許他平時作業都是抄抄了事,等到考前,所有複習題他都會盡量做完,遇到不會的四處詢問。然而我們做複習題,都像在完成任務一樣,做完就好,有不會的空在那裡,內心祈禱著,千萬不要考到這道題目,偏偏在考試中總是遇到了。

可是我們卻並不長記性,每逢期末考試,還是老樣子,把複習課上成平時上課,不在狀態。那些善於抓重點的人,就能夠在期末考試中出類拔萃,我們這些人敗就敗在,平時上課狀態不佳,總複習階段也打不起精神,臨時抱佛腳都沒有用心去抱,怎麼可能考得過那些,善於抓關鍵點的人呢?



結語:

我們沒必要去羨慕那些,平時不學期末考得很好的人,他們也不是什麼天才,人的智商都差不多,他們考得好,只不過是在關鍵的時候用心了而已。

如果他平時不學,期末總複習又不給他上,他能考得好那才怪呢,除非他有過人的智商。

如果你有這樣的同學,你不應該是羨慕嫉妒恨,而應該模仿他的學習方法,適用於自己感覺複習沒到位的情況,那麼這類人,就是你的模範,在總複習課上認真把握就行了。


菜鳥微成長


巧了,前天我才跟我孩子說到這個問題呢。

這幾天孩子期末複習,所以幾乎每天都會進行各種測試,老師非常負責人,每天都會在群裡反饋每一次的測試情況分析。

在語文這一科上我家孩子給人的感覺基本上是如果你不去刻意的注意一下,你一定是會忽略他的存在的……

伸出您的手掌,放心我這不是算命,所以不用平著伸,而是想“菜刀”一般即可。

我跟孩子演示說:在這個語文的複習過程性,你的表現就好像這根無名指——你的成績一直都不是最好的,但是你前面比你成績好的幾個“位置”卻有一個特點:那就是這幾個“位置”上的人總是在不停的換!孩子的語文成績就是這樣個樣子,每次他的成績都是屬於“不是最好的”那幾個孩子,但是他卻有一個特點,那就是“

穩定”,以上圖為例,“大拇指”到“中指”位置即比我孩子成績好的成績優秀的孩子,他們總是在不停的換人,今天這個孩子跑前面去了,明天這個孩子就掉到後面去了;今天在我孩子後面的,明天就跑我孩子前去了……而我孩子基本上一直都是處於這個位置。

而到了期中、期末考試的時候我孩子的成績還是這樣,絕對不是最好的,但是一定是非常優秀的(一般都是前幾名),可是到底哪個孩子一定會比我孩子成績好這個真的沒有任何人能夠猜的出來,事實上就最近的幾次比較大型的考試來看,成績比我孩子高的人每次都不一樣。

我想,我家這種情況應該就比較符合題主說的這種情況了吧?

分析一下原因:

1、日常測試的題目難度不太一樣且考察的範圍不太一樣,所以對於不同孩子的解答情況也就會大相徑庭。

2、日常測試暴露的問題有些人比較重視有些人尤其是那些考的不錯的人有可能出現驕傲的情況,認為自己掌握的還不錯,所以對於那些暴露出來的不足不夠重視,沒有及時的解決。

3、個別測試具有一定的“專項”性質,或者說測試的內容往往比較侷限,所以不能夠完全反映出一個孩子的整體水平。比如我家孩子相對薄弱的環節在於文化常識和閱讀上,如果這份測試在這兩部分的難度比較大,我孩子會比較沾光,如果難度小了,那麼孩子的不足就會暴露出來;而孩子優勢是基礎知識和作文,如果測試中需要寫作文,那麼這個優勢就會比較明顯了……由於日常測試不會要求寫作文的,所以孩子的成績一直不會很突出,但是大型考試肯定是需要的,那時候這部分的優勢就會把成績拉起來。

4、有個別孩子對待日常測試的態度是過於懈怠的,這點其實還是挺普遍的,因為自己覺得這僅僅就是個普通的測驗,即便做不好也沒什麼影響,所以在答題的時候整個人的精神狀態並不是很好,往往會出現一些低級錯誤或者太難的題目沒有耐心思考等情況。

5、雖說“臨陣磨槍”這種事情不太靠譜,但是對於一些基礎不錯的孩子而言尤其是小學階段如果最後一段衝刺時間真的能花上時間和精力去認真複習,那麼成績提高是非常正常的。因為首先他們的基礎是不錯的,其次最後的衝刺如果做題比較多那麼也會找出的問題比較多,解決的越多那麼自然就會在最後的考試成績提高起來。不過我個人是不建議這樣的,因為衝刺雖然有效果,短時間內可以“記住”很多內容,可是這樣的學習方式如果後續不再鞏固的話,忘得往往也是比較快的。

6、心理素質問題。這個真的是不太好說,總有一些日常成績還不錯的孩子一旦到了比較關鍵的考試就會莫名緊張,然後就影響整個人的發揮。這種情況一般多出在日常成績還不錯的孩子身上。根據個人經驗這種情況一般是三個原因導致的:第一個是自我要求過高;第二個是父母要求太高;第三個是老師、同學對其成績早早就認定一定會很好。如果是這種情況建議一定要及時解決,否則會大大傷害孩子的自信心和學習興趣的,因為他們會把學習這件事情變成“替別人學”的事情。而另外一部分人因為日常就沒有過於突出的表現,所以往往也不太會被額外的“重視”,反而容易讓他們“輕裝上陣”,這種狀態下發揮自然也會更好一些的。

7、這種情況比較特殊,往往在數學上容易發生——日常測試的題目往往不夠嚴謹,有些孩子(尤其是那些數學特別好的)非常容易因為“較真”、“想得太多”等問題導致明明會做但是“做不對”的情況,而正規考試題目有問題的概率就會極大降低,反而題目的難度分配也會更加合理,那麼這些孩子的優勢就完全得到體現了。

考試也是一種能力

家長日常不要總是光顧著孩子“學習”上的教育,在“考試”也別隻是盯住“分數”,一定要幫助孩子多多積累考試經驗。現在不比以前了,以前各種競賽多的時候有一批孩子可以額外獲得很多的經驗積累,因為參加的次數多了,那麼暴露出來的各種問題也就多了,進而總結改進後的考試經驗也就更加豐富了。

舉一個簡單的例子:

那些參加數學競賽的考生,他們習慣了試卷難題很多、不會做的情況,經過幾次體驗之後他們一定會知道如何正確的、合理的分配答題時間,不會慌張。而那些沒有參加的過的學生,當他們在比較正規的考試中遇到難題(比較正規的考試為了提高區分度一定會設置難題的)的時候就很容易慌張,萬一在一道題上糾結時間太久那自然會影響整個考試成績的。而前者則不然,不且不說他們本身的能力怎樣,最重要的是他們的“經驗”會幫助他們更好的應對這樣正規的考試。

所以日常我們要認真對待每次測試的機會,不僅僅要去關注孩子哪裡不足,也要重視起來考試經驗的積累——這些事情說真的不是靠你說幾遍、靠前提醒一下就能做到的,它是一種習慣,是需要長期培養的習慣,如果不重視,那麼你也看到的了,很多學生到了高中還是一樣會存在這些問題的……


隨便看看微笑不語



“兒子,”媽媽頓了頓,“要考試了。”媽媽的笑很詭異,“你千萬別考好。”

“媽媽!”兒子急了。

“開學之初,咱們就有約定——課上認真聽,課下認真完成作業,平時能很好配合老師,分數低了沒關係;反之,我只看分數,分數低於98分的話,你的假期就歸我管了。”媽媽說完很得意。

這是考前十天。

接下來,孩子在學校跟著老師複習賣力多了,還主動把自己這一學期的錯題做了一遍,媽媽幫他分析下次遇到此類題怎樣去做;又刷了幾張卷子熟悉了題型(期中期末考試的知識點和題型也變化不大)。

這是一個真實的存在。


成功的原因:

1.孩子媽媽提高成績的方法到位:

🌸分析錯題——錯題暴露了孩子學習中的問題,考前的強化加深了印象。

🌸刷試卷——這一學期的重點都在卷子中,相當於過了n遍重要知識點,而這些也是期末考的內容。

2.孩子媽媽懲罰的殘忍——

假期把這一年的英語和語文課本全部會默寫; 數學的卷子一套;奧數題一本; 外加人教,北師大,冀教,滬教寒假生活各一套

最殘忍的是——再見了,電腦遊戲和手遊!

最最殘忍的是——我們回姥姥家不帶你!

總之,他失去了最想有的活動,面對的是他最不願做的事!


努麗


我家有同款孩子。

作業倒是能如數完成,但是拖拉,總讓人感覺他對待學習不認真。

小考不在乎,考的分數偶爾特別“悽慘”的時候也會有點失落,但是不影響人家吃喝玩樂。

課本空隙處,作業紙背面隨處可見漫畫塗鴉,人家說有時候太無聊瞎畫著玩。

看著都發愁,人家卻說:媽媽,放心放心,我自己知道。

考前考後都會玩遊戲,好在期末考試成績出來總可以佔前三,跟平時吊兒郎當的樣子相反。

我總是問他:你班那誰誰這次考的為啥不夠好?家長會上老師都表揚他人可乖,學習踏實。

他翻著白眼:看起來很踏實,實際他都是在應付,寫作業都在課堂上趕快抄抄寫寫,往心裡記了沒有誰知道呢,我都是回家自己吭吭哧哧自己寫的。動腦子和不動腦子能一樣嗎?

沒有無緣無故的好與差,孩子的眼睛是雪亮的。


育兒如育己


您好,這種情況是存在的,而且還不少。

可能情況一:平時測試孩子一般都不怎麼複習,難免有疏漏。

可能情況二:平時測試的時候孩子不是很認真對待,畢竟這種測試比較頻繁,孩子沒有重視。

可能情況三:期中期末的題目相對來說比較簡單,難題有,但是不多。而且這些難題基本上老師都是講過的,只要認真學了,基本上問題都不大。

實際上,平時的測試比較多,孩子也就當作業做了。但是期中期末老師和家長都比較重視,孩子的警覺性也會相對較高。再加上準備時間充分,複習比較到位,考取好成績也是情理之中的事情。

還有一種可能的情況是平時的測試,可能會出現一些較難的題。而期中期末考試的時候,出卷更為謹慎合理。從試題分佈上看,難題僅佔10%左右,而這些難題又有複習到,所以可以說考的就是細心。

當然,考試的時候除了難題,還有易錯題。特別是在選擇填空題中,經常會設置一兩個陷阱題,這些題型也是拉分的部分。

所以在備考過程中,我們要提醒孩子注意:一定要細心讀題,千萬不要憑感覺,有些題目就是換了一下順序,但是非常容易錯。

例如:

6個千,4個百,5個一和1個十組成的數是(    ),讀作(        )。

這道題是一道簡單題,但是卻悄悄調換了一下順序。這道題把十位和個位調換了一下,孩子一定要注意讀清楚再下筆,否則一下就會丟掉2個空的分數。


翼翔老師的兒童教育


這種情況在小學階段比較常見。

【平時檢測成績不是很好】

1、平時檢測,學生重視程度不夠。

有的學生平時做題做的特別快,也比較粗心,特別是數學,學生很快就做完了,交上來之後,老師改了,發現錯題,然後讓學生更正,學生很快就能把錯題改過來,並且能做對,這說明學生是由於不細心導致題目做錯。這樣的學生可不少!

2、平時對所學知識掌握不牢固。

因為有寫知識點記得似是而非,學生做題也是一知半解。學生做題就不容易做對,因為基礎的知識沒有掌握牢固,只有在不斷練習,不斷鞏固,學生的成績才可以慢慢提高。

3、平時的測驗偏難。

我們平時的測驗的題目要比期中期末的試卷難度要大,學生做起來也比較費力,學生做錯,老師評講之後,學生才可以把試題完全弄會。一次次練習都是為了期中期末考出好成績做準備,所以平時成績要比期中期末成績差一些。

【期中期末就考高分】

1、到期中期末考試,學生足夠重視。

有的學生平時做題粗心,一到大考就做題特別認真。自己做過的題目要檢查幾遍,平時犯的錯誤,期中期末也都有效的避免。這就是“關鍵的時候不掉鏈子”,因為足夠的重視,期中期末就能正常或者超常發揮,取得高於平時的成績。

2、臨時抱佛腳,起到一定的效果。

有的學生平時成績一般,每到大考的前一兩週就特別努力學習,這就是大家所說的“臨時抱佛腳”雖然不太贊同臨考試突擊複習,不過這種方法也是很有效的。最好平時整理成錯題集,臨近考試的時候翻出來看一看,這種查漏補缺也是很有效的。

3、期中期末的考試試卷偏易。

這也是學生考高分的原因之一。小學階段期中期末的試卷都是特別簡單,讓學生考出比較高的分數,不要難為小學生是出題人的宗旨,不出偏題怪題;而且好多題都是課本和課時練(一教一輔)上面的原題,所以學生只要平時認真聽講了,肯定會考出遠高於平時的成績。

4、期中期末考試會發獎品,而且老師和家長會表揚。

有獎勵才有動力,一般大考之後,學校會發獎狀和獎品,家長也會許諾孩子一些獎勵。學生為了獲得這些獎勵,只有好好學習,所以期中期末考試更容易考出高分一樣。

當然,事無絕對,興趣是學生最好的老師,只有學生從心裡願意學習,才能取得更優異的成績,各位老師,培養孩子們的興趣就看咱們的了。學生認同這個老師,才會去用心學好這麼課,也會慢慢對學習感興趣!


一師者


🌸歡迎來到“老穆說語文”問答領地,老穆將用最大的熱忱和最好的回答回饋您!🌸


老穆有話說

【說明】老穆在此討論的“好”,是真的好,不是你平時考30,期中期末考50那種“好”。

按常理,考試總是會有起伏的,平時和大考成績的好壞總是會交替出現的,不可能平時一直不好,大考一直好。

所以說,這樣的事情絕對不是常態!更多的是由“重要考試考得好”而造成的一種錯覺。

(備註: 老穆認為,倘若把這句話改成“有的人平時檢測不是很好,但到了期中期末往往就能考得好”,就更加合理了。)

比如,老穆初中時,不論小考還是大考,成績都不是很好,但中考卻考出了最佳水平。

老穆到了高中,不論大考還是小考,也不是很好,但高考卻考出了最佳水平。

如果老穆跟別人說起這件事,那麼,在他們眼中,老穆就是一個平時考得一般,一到大考就考得好的人。

其實呢?老穆也就考好了兩次而已,只不過這兩次都很重要!

(一)要想大考比平時考得好,平時必須付出巨大努力,由量變到質變。

試想一下,如果孩子平時不努力,到了大考,又怎能考得好呢?(試卷簡單除外)

所以說,要想大考發揮好,平時努力不能少!

(二)抗壓能力強、心理素質好的學生,往往能化壓力為動力。

我們要清楚,平時考試的壓力及專注度,很難和大考相比,即便是優秀的學生,也會有所不同。

當大考來臨時,抗壓能力弱的學生,往往發揮不出應有水平。而那些抗壓能力強、心理素質好的學生,往往能化壓力為動力,超水平發揮。

(三)大考氛圍往往渲染得濃重,更能激發出考生的學習激情和動力。

大考來臨前,激烈而緊張的氛圍早已被營造起來,孩子的複習激情和動力也更容易被激發出來,在這種情況下,無須揚鞭自奮蹄,又怎能不比平時考得好呢?

(四)大考,備受關注,更能激發出考生的好勝心!

作為優秀學生,面對大考,往往有一顆不想被他人超越的好勝心。

平時考試,或許打不起精神來,但面對大考,優秀學生斷然不敢掉以輕心,因為大考是證明自己的最佳機會,又豈能錯過?

再者,學校、班級、老師、家長和學生對大考的關注度都很高,在這種情況下,學生又怎能不努力呢?

大考試卷的命制往往更合理,更有利於學生水平發揮。

我們平時的試卷,往往會有階段性和偏向性,但是到了大考,往往更加均衡,有時,可以有效避免孩子的薄弱點,從而有利於孩子發揮好。

比如我們學到文言文單元,可A學生就是文言文不好,倘若平時檢測,必然考不出好成績來。但是到了期中或期末考,文言文考查的內容和分值就少了,試題難度比也更加合理畫了,所以A同學考出好成績也就不足為奇了。

【結束語】 同學們,我們不必羨慕這樣的孩子,因為那是不穩定的表現!我們要做到的是,平時和大考都考得好。你有信心嗎?


🌸如果你覺得不錯,記得關注“老穆說語文”,並點個贊哦!🌸


老穆說語文


這就是老百姓常說的‘’上考‘’吧,其實這所謂的上考也不是偶然的,往往這些上考的也不是啥都不會,他們只是在平常的小考中,並沒有認真去對待,只有大考的時候他們才去重視。說白了,無論是學什麼,學哪科,只有用心去學才能有收穫,有付出才有回報,一點都不假。看著別人一天也不學習,平時考試也不是很突出,不一定就認定不是成績好的孩子,你看到的只是一面,你知道他在家怎樣用功?你知道他上課時怎麼用心思考?你又怎麼知道他會用學過的知識舉一反三?所以我認為,考試時成績好的背後他一定會有付出,好成績絕不是靠撞大運得來的。



小樣456789


作弊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