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的一些小孩子咋脾氣那麼大?

老張家的孩子


首先要說的是:不光小孩子脾氣大。誰沒有脾氣呢?是個人就有脾氣。

發脾氣跟多種因素有關係,跟小孩子還是老“孩子”沒有關係。

第一種因素,自身習慣自身素養;第二種因素,環境;第三種因素,超出了心裡承受極限;最後一種因素,就是習以為常。

不管是哪一種因素,發脾氣都是不好的。對他(她)人造成傷害,對自己傷害身體,還與事無補。

小孩子發脾氣與大人有著直接或者間接的關係。先看一看自己或者家庭成員中是不是有人愛發脾氣。給孩子一個好的養成性很重要,要教育孩子修身養性,禍兮福所倚,福兮禍所伏。

小孩子發脾氣,要正確引導,查明原因,循序引導。改變這種不良習性。壓力、環境都不是理由。

成大事者,泰山崩於前而不眨眼,更何況脾氣乎?


草原咕咚談錢幣


現在的孩子因為生活條件好起來了!要什麼有什麼,所以會養成一種我要得到的東西就一定要得到,得不到的話我就想方設法的去得到!

就比如我家小兒子在10個月的時候,已經斷奶了,我和我老婆放假回去帶他,他晚上就不敢吵鬧,他爺爺奶奶帶,半夜一定要吃餅乾,不給吃就哭鬧1小時左右,而我們2夫妻帶他,他就不敢。所以小的時候他知道誰會給他吃,誰不給他吃!也是一種脾氣。

現在大多數的家庭也是這樣,大多數父母肯定是不希望自己的孩子嬌生慣養,脾氣大,但是孩子們知道,爺爺奶奶外公外婆肯定會寵他們。而父母一般都要去工作,最後孩子們留給了爺爺奶奶外公外婆,想要什麼都會給他們,也就是說留守兒童,所以總體來說有大部分是爺爺奶奶他們寵出來的!

如何解決呢?

第一

我們的孩子最好要由自己來帶 教育,要保證家庭教育的一致性。全家人要統一口徑,不要一個說好一個說壞,一個同意一個阻攔。這樣一來,孩子發脾氣就條件充足了。往往是孩子一哭鬧,全家人就亂成了一鍋粥,“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孩子從中看到了哭鬧的希望,結果越哭勁越大,最終以媽媽的妥協告終。家庭教育的一貫性、一致性很重要,它能讓孩子明白,有些東西是講原則的,自己必須去遵守。

第二

孩子發脾氣,媽媽切忌打罵、制止。孩子堅持要怎樣,媽媽又不同意時,要給孩子一個拒絕的理由,最好是以講道理的方式。

我大兒子比較喜歡挖機玩具,家裡都好多了,一天 他和他媽媽逛商場,看中了新一款的挖機,嚷著要買。媽媽一看,又是挖機,便抬高聲音說:“上個月不是剛買過,又要買?”兒子一聽,賴著不願意走。

  媽媽的脾氣一下子就上來了,她伸手就給了他一巴掌,拖著他往外走。兒子見媽媽不僅不買玩具,還動手打人,就死命往裡掙扎。

  媽媽氣壞了,留下兒子一個人,自己徑自離開了。立刻停止哭鬧,朝著媽媽走的方向追去。

媽媽喜歡打罵孩子,容易讓孩子陷入固執、倔強或懦弱、怕事兩個極端。如果要拒絕孩子,可以跟孩子講清道理,如果孩子仍舊不依從,再堅持原則也不遲。媽媽最忌諱的是,一看到孩子反對,馬上就用打罵伺候。所以回來的時候我老婆和我講了,我就告訴我老婆千萬不要打孩子,要和他講道理,講清楚為什麼不買,為什麼我們不把買玩具的錢存下來以後做一件有意義的事情,比如捐給那些需要幫助的人。

第三

孩子提出要求,媽媽要仔細分析它是否合理。如果是正當提議,媽媽就別為難孩子,要滿足孩子。

  媽媽若喜歡壓制孩子的正當需求,孩子易心生怨恨,脾氣暴躁。孩子脾氣大,也同媽媽總是壓制、剋扣有關。

  媽媽若對孩子要求嚴格,只要不滿意就打罵一頓,從不在乎他的正當要求,容易讓孩子不滿、壓抑,一旦碰到激發點,情緒就如山洪暴發,不可收拾。這類孩子的攻擊性更強,在生活中也更易煩躁、暴怒。


老劉侃職場


結合我的孩子來看,以前人們為了最基本的穿衣吃飯而奔波,對孩子基本都是散養狀態,而且也奉行棍棒教育,再一個就是孩子也多,現在普遍一個孩子,雙方父母的隔輩親,絕大部分父母都上班,孩子多數時間都和爺爺奶奶在一起,所以各方面因素下現在的孩子脾氣都挺大的。


夢迴君顏淚闌珊


孩子的眼裡,世界都應該如他所願,孩子所有的需求都要得到滿足。當孩子的需求不能現在一孩子不被滿足時,他會覺得世界都破碎了,孩子會感到特別無助,緊接著可能就是情緒大爆發了,對著家長亂髮脾氣,這時孩子脾氣暴躁易怒完全呈現在家長的眼前。

在這個快節奏的社會里,很多父母可能因為工作生活的壓力,在遇到不順心的事情時,往往會忍不住發脾氣、大吼大叫。然而我們的孩子得模仿力就很強,家長的一舉一動孩子都看在眼裡,孩子受到了潛移默化的“壞脾氣”影響,也會逐漸形成愛發脾氣、脾氣暴躁易怒的性格。

孩子發脾氣、鬧情緒的時候,跟他講道理,他都是聽不到的。你要做的就是冷靜地,用目光安撫孩子,讓孩子感受到你是愛他的。等他冷靜下來,再上前去詢問情況,和孩子商量下一步該怎麼解決問題。

築心園是培養孩子的情緒管理、專注力、注意力、自信心、社交與自信兒童教育機構;針對注意力不集中、愛發脾氣、脾氣暴躁、性格暴躁、缺乏自信心、社交差、膽小怕生、害羞不合群、情商等提供全面方案。提升孩子專注力、情緒管理、社交自信等家長關心的。


我的名字字不多


孩子脾氣大,父母們有不可推卸的責任,今天我們就來看一下怎樣教育孩子,才不會發生以上場景中的畫面吧!

1、對於有些性子較急的父母。這樣教育孩子會更加的困難,因為父母的壞脾氣會使孩子受到影響,從而造成孩子的“壞脾氣”。

2、在孩子無理取鬧的時候。如:孩子到商店看到玩具,想要的時候,家長不給買就大吵大鬧;父母有事情的時候,就一直纏著父母不讓父母去做等。愛心提示:這時家長和年齡偏小的孩子講道理是行不通的。寶寶這時處於特別在乎自己的感受,是以自己為中心的時候,最好的辦法就是轉移寶寶的注意力,讓寶寶對其產生新鮮感就不會再繼續哭鬧了。

3、在孩子大吵大鬧的時候,家長可以忽略他的無理取鬧,自行走開,這樣就是告訴孩子,發脾氣是不對的,是不會有人接受的,這樣做對孩子以後的學習也是很重要的。

4、如果寶寶在某件事情上,遭遇到了失敗的話。如:寶寶正在搭積木,忽然一下就坍塌的情況,寶寶就會產生悲觀甚至會哭鬧的情況。

在這時,家長可以給寶寶進行適當的鼓勵,可以抱抱親親他,然後再一起幫助寶寶完成積木的搭建。

父母切記,不要因為寶寶的哭鬧,和寶寶發脾氣就讓寶寶達到自己的目的,這樣,長期以往孩子就會形成一個不達目的不罷休的狀態,會一直進行哭鬧和發脾氣的狀態。


逍遙的幸福生活


難怪啊,都是一個孩子,獨生子女嬌生慣養,都是被寵大的,父母的心肝,爺爺奶奶寶貝,姥姥姥爺心頭肉,連一雙襪子都不會洗,吃一點苦,都受不了,吃好的,穿好的,還喜歡享受,經不起風浪,受點委屈,受點氣,回到家,拿爺爺奶奶當出氣桶,還要大發雷霆,動不動就喜歡發脾氣,一點耐心都沒有,從小對孩子的溺愛,教育方法存在問題,還有父母的言行舉止有一定的關係,對孩子太任性,百依百順,造成負面影響,缺乏集體活動,應該到偏遠的地方,參加勞動,磨練自己的意志,體驗生活!


阿里粑粑519


我感覺是不是‘吃飽了撐的"呢?

脾氣越來越大,身體卻越來越差。去兒童醫院或隨便哪家的兒科看看,那一定是全中國人氣最旺的地方!

這涉及教育理念和方法。

上有所好,下必效之。

這個標準用在小孩子的習慣養成身上,我們同樣可以這樣講。

有什麼樣的成長環境,就會有什麼樣的下一代。

小孩子脾氣大,不怪小孩子,得先檢查檢查大人們。

大人的言傳身教是孩子最好的老師。

大人在孩子的教育上面多上點心,多些耐心和愛心,再加上理智,小孩子自然不會長成各種怪脾氣,令你傷透心。

最重要的是,現在往往是愛心過度,溺愛溺愛,讓孩子溺於愛,於是滋生各種壞習慣,脾氣大點算好的了。

愛孩子,如何愛很關鍵。無論如何愛,過度愛,滿足他的各種慾望而不加限制,那肯定是給孩子的慢性毒藥。

讓孩子運動,閱讀,親近大自然一一我想這是三條基本理念。

學會正確愛孩子吧!讓孩子們吃的飽飽的,在自然中感受成長的力量,就不會撐出壞脾氣和一身的毛病了!

少年強,則未來強。加油。


三江潮


1.疲勞或受挫折時發脾氣。孩子在飢餓、疲勞或為他所做的事感到困惑時,很容易發脾氣,其發洩方式主要是哭叫和踢東西。對此你應及時作出反應,安排他小睡或給他小吃。如果這樣還不行,你就要設法使他安靜下來,問清楚他哪裡不舒服,並安慰他,鼓勵他,給他提供幫助。如果還不奏效,就讓他去做些別的事情,以轉換心情。

2.尋求注意。有時,孩子想要和你玩,想要你注意他,或者你沒有答應他的要求(比如買玩具),或者你出門不準備帶他,於是他就連哭帶喊,甚至重重地撞門。這時,你需要對他微笑,對他說你愛他,並把他放在一個安全的地方,讓他發他的脾氣,等他安靜下來,再主動與他談話。

3.賭氣說“不”。“該吃飯了”,你宣佈說,但你的孩子卻說不”;“我們去散步吧!”,他還是說“不”;無論你說什麼,他都反對。這時,你可以推遲一些事情,可以放段輕音樂,讓孩子放鬆一下,切忌做正面衝突。就像大人一樣,孩子也有心情不順的時候,雨過天就晴了。

4.破壞性或惡作劇的發脾氣。他們可能會專門在公共場合和人多的時候,發出尖叫。對此,你可以採取隔離的辦法,既讓他冷靜下來,又作為一種懲罰。事後,你應該告訴他這樣做是非常不禮貌也不受歡迎的,是大家不希望看到的行為和表現。

5.情緒失控。有時孩子會在身體上和情緒上完全失去控制,尖叫著而且連踢帶敲地鬧個不停,此時你一定要冷靜,儘量抱住他,讓他平靜下來,以防他傷害自己或他人。事後,你一定要認真聽取他的想法,瞭解事發原因,以防再犯。

家長的處理辦法

首先,你要搞清楚孩子發脾氣的原因。其次,你要儘量從孩子的角度看問題。比如,你是否太“專權”了,什麼都說了算,讓孩子感覺不到自主和成就感,如果是這樣的話,你不妨在一些無關大局的事情上讓他做決定。教他如何做出正確的決定,這也是他真正成長的開始。

最重要的是,在孩子發脾氣時,你一定要把握住自己,不要急躁。如果他不願洗澡,你不妨讓他再玩一會,但不能放棄讓他洗澡。切記讓步要有理、有利、有節,讓步不能過大,也不能過於頻繁,否則,他很可能會養成用發脾氣與你討價還價的習慣。

一般來說,孩子越大,發脾氣就會越加頻繁和具有分裂性,而且難於控制。最好的策略是用以往行之有效的辦法,如對待剛會走路的孩子,帶他到寂靜的地方去,叫他表達自己的感情,待平靜後再與他談曾經發生過什麼,為什麼。

如果孩子長在4歲到5歲時還繼續發脾氣,你一定不要跟著生氣。這時,你可以告訴他你是如何疲勞和心煩,幫助他認識到這種行為如何不好,千萬不要對他進行身體或口頭上的侵犯,要耐心,耐心,再耐心。切記,在教育孩子方面決沒有捷徑可走。

就像與成人交往一樣,在孩子發脾氣時不要與他爭論不休。你可以把這當作是孩子提高語言技巧的機會,誘導他把發脾氣的原因說出來,一定要沉住氣傾聽他的解釋。即便是孩子錯了,也不要在火頭上與他理論,一定要等到孩子火氣消失以後,再與他談話,指出他方才所做的有什麼不對之處。



廣州小布點


可別以為小孩子就沒有脾氣、只是不懂事,很多時候,孩子的倔脾氣一上來,那是九頭牛也拉不回,怎麼說教也不聽,氣得家長分分鐘想打人,但又不太敢打,畢竟前段時間“父親看孩子玩手機生氣奪下手機扔出窗外,孩子情緒失控當場跳樓身亡”的新聞仍讓人記憶猶新。

斯人已逝,可生活還要繼續,面對著自家大脾氣的熊孩子,家長們不禁感慨萬千:孩子的脾氣怎麼就這麼大?

其實,很多時候孩子的憤怒並非無緣無故,而是在藉由發脾氣的形式來向我們釋放一個信號,我們需要讀懂孩子發脾氣背後的真實意圖,是感覺被不公平對待了,還是什麼需求沒有被滿足?

孩子發脾氣,或許有時候確實是無理取鬧,但並非總是這樣,父母還是要加以思考的。

另外,換個角度思考,愛發脾氣的孩子往往也有一些優勢,比如說獨立意識強、專注性強、更健康等等。

那麼,如何面對“暴脾氣”的孩子?做這好3點,以引導他們成為更出色的人。

1、接納孩子的壞脾氣

孩子發脾氣時,父母的應對方式有很多,但最忌諱的就是用發脾氣應對發脾氣,孩子憤怒,父母比孩子還憤怒,結果火上澆油,直接“爆炸”。

面對孩子的壞脾氣,我們首先要做的不是區分對錯、判定責任,而是接納孩子的壞脾氣,幫助孩子面對情緒,孩子很激動,家長可不能再跟著激動。

抱抱你的孩子,心平氣和地給他安慰,即便你也很生氣,但作為父母,總不能連這點耐心都沒有吧?

2、鼓勵孩子表達真實想法

發脾氣永遠只是手段、是表現,而發脾氣背後一定有其原因,這個原因可能有道理,也有可能站不住腳,但在孩子的不成熟觀念中是認可的,這才有了發脾氣的行為。

當家長接納了孩子的壞脾氣,安撫好孩子後,就可以鼓勵、引導孩子表達自己的真實想法了,讓孩子說出自己的感受,說出為什麼會生氣,陪孩子一起思考自己生氣有沒有道理,應不應該。

當孩子學會用語言表達出自己發脾氣的真實原因,並思考自己的脾氣來得有沒有道理的時候,他就已經是個懂得管理情緒的人了。

3、檢討自己

父母可別光盯著孩子,還是要注意自身問題的:是不是自己也脾氣火爆,影響了孩子?是不是自己太不顧孩子的感受?是不是自己過分軟弱慣壞了孩子?

好責人者,自治必疏,家長在教育孩子前,首先要“教育好自己”。





小王同學每天看


在我看來,都說現在的小孩子脾氣大,難道以前的孩子就沒有脾氣嗎?也是有的,那為什麼現在的孩子脾氣大這個問題會這麼凸顯出來呢?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幾點:

1、生活富足,吃喝無憂,只做好學生就夠了。

以前的孩子上學之外,還有很多事情要做,要充當家裡的小大人,在這個過程中孩子也會如大人一樣有家庭責任感,從長遠來講,也會更有擔當,那麼還是作為孩子的他,則會更理智,想要什麼得不到,不順心,他會更清醒地面對這個問題,而不是大吵大鬧。

2、成為家庭的關注中心,時時滿足他的各種要求

還有一些孩子脾氣大,我們稱之為“熊孩子”,在網絡上,我們也不難看到“有熊家長就要熊孩子”此類的言論,這並不是謬論,很多孩子的壞脾氣,都是家長慣出來的!很多小孩子都是很精明的,他們也會從生活接觸中摸索出家長對待他的底線,如果家長對待他的底線不明晰,他們就會漸漸地無法無天,這個時候,當別人對他不如他意時,就會鬧起來,壞脾氣就這樣養成了。

我這只是簡單的聊幾句,孩子成長,是一個非常複雜且多變的過程,很多時候,付出和收穫不一定是成對等關係的,每個孩子都是獨一無二的個體,怎麼教育引導他,都需要家長多瞭解孩子,家長們絕對不能盲目跟風網絡上或者別的地方對孩子的教育方式,一定要先用心去摸清孩子的性格行為作風,再對症下藥,教育他的同時也要尊重他,陪他一起健康成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