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的軍事發展水平如何?

ght675361513


這個問題應該分兩個階段來回答,而其時間節點就是1841年。

第一個階段,即古典時期。不同於人們的思維定式,清朝其實對新式、大威力武器一直有著濃厚的興趣。比如說,清朝在入關之前,就在極力仿製紅衣大炮,並給炮手、鑄炮工匠極高的待遇。皇太極曾經感慨,大炮百位不多,火藥數十萬斤猶少。而且孔有德、尚可喜來歸順的時候,都帶來了大量的紅衣大炮以及成熟的工匠、炮手,這對清朝來說是如虎添翼,因此皇太極也樂意給他們極高的待遇。


在松錦大戰的時候,清軍一次性拉出了60門紅衣大炮和明軍對轟,而明軍雖然攜帶了大小數千件火器,但是隻有16門紅衣大炮能夠威脅到清軍;而清軍雖然只有60門紅衣大炮,但是每次齊射都能打到明軍的頭上,而且打的精準兇猛,明軍僅剩的精銳部隊最終在清軍的火力優勢下灰飛煙滅。明朝遼東巡撫黎玉田在面對清軍的優勢火力的時候,哀嘆道:以奴之勢,在昔不下中國一大縣,每臨陣猶勢相均而力相敵也,然於今,其鑄炮造藥,十倍我之神器矣。清朝入關後的潼關之戰,清軍也是憑藉紅衣大炮徹底轟垮了李自成部的抵抗意志。在清朝入關後,除了原有的紅衣大炮之外,還發展了臼炮、輕型野戰炮等火炮,甚至還有九節十成炮這種可以拆卸組裝便於山地戰運輸的火炮,同時也大規模裝備了火繩槍。同時,清朝也通過澳門大量進口並仿製西洋火器,而此時清軍作戰,已經變成了嚴重依賴火力輸出的部隊了。根據乾隆年間西征平叛大小和卓叛軍的清軍裝備構成比例,每百人有一門火炮,分配五名炮手;每百人中有步兵75名,每人裝備一杆火繩槍或者贊巴拉槍(火繩槍或者燧發槍);每百人中有20名騎兵,裝備弓箭以及馬刀、長矛等冷兵器,如果如下圖所示,不排除清軍騎兵會揹著火槍出征。
清軍騎兵馬上射擊法阿玉錫持矛蕩寇圖

同時,清軍也有排隊槍斃的火器戰術,也就是九進十連環陣。根據清朝的《大閱圖》,清軍在兩公里的戰線上佈置了近五千杆火槍以及上百門火炮,並在兩翼佈置了大量的騎兵用於追擊、包抄敵軍。根據清軍每槍炮備彈三百枚彈丸的慣例,敵軍將要承受清軍上百萬發彈丸的猛烈打擊。
而且清軍常用
的火器戰術,就是步兵、炮兵居中射擊,騎兵兩翼迂迴發起攻擊。下圖是《平定回疆剿擒逆裔戰圖》的一部分,準確的反應了清軍的火器戰術,圖中步兵炮兵射擊產生了巨大的煙霧,騎兵從兩翼發起了衝鋒。


而且,關於清軍炮兵的戰鬥能力,康熙時代的俄國人也有所膽寒。雅克薩之戰的時候,清軍一共出動了20門紅衣大炮炮轟俄軍,打的極為精準兇猛,殺傷了大量的俄軍,俄軍甚至一度認為清軍炮兵是換上清軍制服的歐洲僱傭兵。總體來說,清軍在鴉片戰爭前軍事水平大約是歐洲三十年戰爭時的水平。

所以,這一階段的清軍,就是扛著火槍火炮,用著九進十連環戰術,征服了1300多萬平方公里的江山,將中華帝國的範圍擴展到極致。

第二個階段,就是鴉片戰爭以後的事了。



由於清軍大規模使用火器作戰,火力依賴症病入膏肓,而且由於導致肉搏戰大打折扣,雖然清軍當中不乏敢死之士,但是無奈武德喪盡,以及軍事制度落後,雖然有大量的西洋火器,依然改變不了戰敗的命運。


鴉片戰爭中英軍繳獲的戰利品,應該都是從清軍炮臺上繳獲的。上圖應該是12磅加農炮,下圖是西洋重型加農炮,推測應該是48磅以上的重炮。這也符合美國人關於清軍在戰前大規模進口西洋火器的記錄。而且,在第二次鴉片戰爭中,聯軍還在戰利品當中發現了做工優良的歐洲野戰炮以及燧發槍。

第二次鴉片戰爭後,清軍認識到西洋火器的好處,就大規模進口西洋火器,哪怕是價格昂貴的西洋火器,只要威力夠大,清朝都捨得掏銀子。並且進口西洋工業設備以製造,並且聘請歐洲軍官作為顧問來訓練本國軍隊。但是清朝上下並未意識到變革體制的重要性,除了海軍造成了近代化之外,陸軍仍然是拿著新式武器的舊軍,所以在戰爭當中清軍一直無法發揮出先進武器的全部威力。


格林速射炮,就是早期的加特林機槍,剛開始出來的時候美國人嫌貴買的不多,結果清朝下了不少訂單並仿製,最後被馬克沁機槍給擠兌黃了。
清朝洋務運動時候引進的另一款機關槍,法國貨,叫啥忘了,原理和格林並不一樣。

清末新政的時候,清朝終於下決心進行體制上的改革,同時也用西方軍事制度來代替落後的軍制。除了按照西方軍隊編制、操典組建新軍以外,西洋火器是必不可少的內容。同時,由於西洋軍功技術以及科技產品並不對清朝有所保密,所以清朝可以很方便的接觸到尖端的軍功產品。
克虜伯75毫米山炮,清朝也有所仿製,並一直用到了抗戰時期。



麥德森輕機槍,1905年問世,就被清朝引進並仿製

這應該是6英寸要塞炮,清朝自行生產的

12英寸要塞炮,清朝自行生產的,可見新政後清朝的軍功能力也很不錯。

全文完


北洋海軍炮手


清朝的軍事實力,我想在評價的時候以乾隆皇帝為分界點,分成兩個時期,前期軍事實力強的沒話說,後期君是會死歷史很弱的。

我們都知道的一件事就是明朝的滅亡,是從清軍入關開始的,滿清騎兵在皇太極的領導下一路南下,滅掉了明朝,建立了我國最後一個封建王朝,清朝。當時的清朝軍隊主要以騎兵和步兵為主,而且軍事實力是相當強的。

乾隆皇帝在位時可以說是清朝最鼎盛的時期了,經濟繁榮,百姓安居樂業,邊境穩定。但是這一鼎盛局面是前朝康熙、雍正兩位皇帝戎馬一生的結果。當時的清軍北上滅掉蒙古、俄羅斯等國的軍隊,南下滅掉南明政權,同時也平定了準格爾和西藏的叛亂。

到了乾隆皇帝之後,清朝逐漸沒落了,到了晚期就是一直被西方列強欺負,武器裝備不如西方,政治制度、軍事水平更不如西方,再加上軍備廢弛、官吏腐敗,軍紀渙散,所以這一時期清朝的軍事實力遠遠不如清朝前期。

(如果您贊同我的觀點請點個贊謝謝!關注我獲得更多精彩有趣內容)


劍影講歷史


時代在發展,科技不斷進步。清朝從康熙帝起,軍事科技就落後西方,到道光帝時期起碼落後西方科技100年。清朝閉關自守,井底之蛙,歷代君王根本就沒有發展科技的藍圖,以致八國聯軍攻進北京,這時皇帝才慌了神。


海西望族


大清王朝精銳之師僧格林沁的蒙古鐵騎與英法聯軍的八里橋戰役說明了一切!


HUIxinlin


應分階段性,不想敷衍,有時間再答。


放大鏡29


與現在相比,硬件和管理成反比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