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近期出現了大量對袁崇煥的負面評價?

用戶54988624483


我是薩沙,我來回答。

薩沙是中國人,也是漢人。

我的民族是漢,這是不可改變的事實,我自然以漢人自居。

中國歷史上大漢、大唐、大宋、大明等等,均是民族的榮耀。

這並非大漢民族主義,而是根植於我們文化的,可以從任何地方看到,甚至是金庸的小說。

對於袁崇煥的評價,從民國開始基本沒有變化,尤其是史學家基本統一,認為袁崇煥對大明有很大貢獻,是一個民族英雄,被殺屬於冤死。

中國曆屆政府和領導人,包括毛澤東本人,對袁崇煥都是肯定的。

奇怪的是,最近10多年,對於袁崇煥的評價卻突然出現180度的轉彎。網上很多文章大肆攻擊袁崇煥,說他是通敵賣國的漢奸。

其實,仔細看看,大體就是三種人這麼做:

第一,尚可喜之流的後人。

漢奸後代要為自己祖先洗白,就必須黑袁崇煥。似乎漢奸投降滿清,是袁崇煥逼得,甚至說袁崇煥才是漢奸。

第二,滿清餘孽

這種在北方很多,南方鳳毛麟角。主要一些皇滿餘孽,刻意攻擊漢族歷史上每一個英雄,人為製造民族衝突。

第三,為博眼球的求名利者

現在社會競爭激勵,有些所謂作家、寫手為了出名,恨不得寫劉邦是白人,秦始皇是外星人,以此來博眼球。

這種人什麼奇談怪論都寫得出,但他們心裡其實是很清楚真相的。無恥小人而已。

袁崇煥的功勞

第一,苟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避趨之

袁崇煥作為科舉出身的文官,本沒有任何必要去打仗。即便國家亡了,袁崇煥只要學其他人投降滿清,好賴也能混個小官繼續噹噹,沒有任何危險。

但袁崇煥卻自告奮勇,棄筆從戎,去當年隨時可能送命的關外和滿清作戰。

就這一點,我想看文章的人,絕大部分是做不到的。

現在讓你們去混戰中敘利亞做維和部隊,你們敢去嗎?

第二,袁崇煥連續取得多次勝利

在袁崇煥之前,明軍在關外幾乎不能作戰,也幾乎沒有打贏過,見到清軍就聞風而逃。

即便袁崇煥上任後,他的上級也認為關外不可收拾,擅自放棄了錦州,丟棄了大量輜重和難民,當時滿清還沒有進攻。

在袁崇煥死後,失去關外屏障的大明不堪一擊,入關掠奪攻擊如無人之境。三次包圍首都北京,最難殺到山東濟南,前後搶走做奴隸的漢人就高達100萬(當時滿清人口才幾十萬)。

而正是因為袁崇煥堅守關外,連續取得寧遠、寧錦、廣渠門三次戰役的勝利,拱衛了大明北方長達5年之久。

這完全是力挽狂瀾,在幾乎不可能情況下做出的奇蹟。

也許這三戰就軍事上來說,也並非特別輝煌的勝利,但在當時來說已經是最好最好的結局了。

第三,袁崇煥和滿清勾結毫無證據

從古至今,沒有任何能夠拿出證據,甚至連滿清自己也不承認。

和滿清勾結是無稽之談。

將滿清故意放進關內殺到北京,更是無稽之談中的無稽之談。

誰都知道袁崇煥的責任就是拱衛北京,滿清殺到北京,袁崇煥就是死罪。

況且,既然放進來,為什麼在廣渠門拼命,袁崇煥甚至自己都去肉搏了,差點被砍死?

袁崇煥頭腦有問題?

其實,袁崇煥是死於常見的明朝內部政治鬥爭以及崇禎特有的多疑症。


第四,袁崇煥是個優秀軍人,但並非救世主

客觀來說,袁崇煥是個優秀軍人,打仗還是比較擅長的,也能用人,戰略比較厲害,但他不是救世主。

他首先不是優秀政治家,不懂得政治的基本要素,從而多次被北京朝廷陷害,曾經多次辭職還被撤職,最後還慘死。

其次,他不是張居正這種可以挽救國家的棟樑。大明痼疾200年,只有張居正這種超人才能挽回一二,多延遲幾十年生命。袁崇煥則沒有這種才能,只是單純的軍人,他只能從軍事上儘量組織滿清進攻。從開始到袁崇煥被殺,他的部隊其實還是大大弱於滿清軍的,只能盡力而為。客觀來說,就算袁崇煥不死,大明頂多推遲10年滅亡而已。


總之,袁崇煥是民族英雄沒有什麼好說的。

最低程度,袁崇煥不惜一切扼守關外5年,清軍不能進掠奪100萬奴隸,也不能大肆屠殺搶掠。

在當時的關內老百姓眼中,袁崇煥就是偉人。


薩沙


史上留下了很多關於袁崇煥的黑材料,而且袁崇煥確實有不少錯誤,加上歷來對袁崇煥的過度吹捧,自然負面問題就來了。

現在確實有不少關於袁崇煥的負面評價,王榮煌博士在他的《袁崇煥傳》基本會澄清這些爭議。

關於為什麼出現袁崇煥負面評價,那就需要進一步分析了。

1、當時存在有大量史料

眾說周知,袁崇煥被殺後,北京人爭著吃它的肉。當時的負面材料特別多,尤其是朝廷欽定大罪後,負面材料更多。

《明季北略》記載:

“袁崇煥通敵射滿桂”“袁崇煥既殺毛文龍,密報於清議和。”“袁崇煥率兵往救,清帥:「汝招我至,何反撓我?」”“須臾,城上炮發,悉中明師,不傷清兵一騎。”

《朱舜水集》裡,將袁崇煥稱為“賣國賊”。

文震孟在《文文肅公日記》中記載為:

“袁罪當誅。見袁狀貌不踰中人。而膚色甚黑。謂此非一人所繫也”。

(《崇禎長編》)

《崇禎長編》記載為

“崇煥七月陛見。臣與次輔李標等四人。遙見崇煥相貌不揚。退而相謂此人恐不勝大事。”

通過這些史料,至少可以在一方面反映當時的民心、輿論與社會認識。同時也為評價袁崇煥提供了基本材料。

2、袁崇煥做了幾件錯事

袁崇煥在督師一年裡,有幾件事沒做好。第一件事就是殺毛文龍,讓東江軍人徹底失去控制,對朝廷失望。雖然這罪不在袁崇煥頭上,但總得有人負責。

(己巳之變)

再就是不僅沒展現平遼的效果,反而為金軍破關,引發巨大軍事政治危機。雖然今天研究表明清軍入關是戰略豪賭,屬於被袁崇煥包圍所採取的極端行動。但當時人不這麼理解,政敵更是如此。

3、吹得過了頭讓人反感

再者就是目前許多成果吹的過分了。諸如袁崇煥在廣渠門以九千人擊敗女真十萬鐵騎,關寧鐵騎天下無敵;袁崇煥是拯救大明的第一人。

(袁崇煥)

這些結論基本是扯淡,扯淡到了極端。所以也就讓人反感了。

總結:

在歷史上,確實留下了很多負面材料,袁崇煥也確實出現幾次比較大的失誤,再者就是有的人吹袁過了。這種情況下,顯得負面越來越多。

當然這其中也有不少不

大體有三個原因好為爭論與攪混水的人。

參考文獻:

《崇禎長編》、《崇禎實錄》、《袁崇煥集》

王榮湟:《袁崇煥大傳》

伊寧. 姜曰廣《輶軒紀事》研究[D].延邊大學,2016.

夏文明. 中外關係視野下的毛文龍研究[D].暨南大學,2015.

王榮湟. 明末遼東軍將毛文龍功過研究[D].南開大學,2013.

柏紅. 東江鎮存亡與明清東北戰局研究[D].遼寧師範大學,2013.

高志超. 劉興祚事蹟考[D].華南師範大學,2005.

歡迎關注、點贊、吐槽,我是一枚明粉,給你不一樣的史學評析,期待你的評論,期待你的分享!


一枚明粉


因為大部分歷史的看客是非理性的,當一個說法流傳廣泛的時候,大眾會傾向於信賴這種說法,而不是去辨析這種說法的真實與否。

歷史學界的評價

對歷史人物的評價,最科學最有道理的是歷史學界。長期以來,歷史學界對袁崇煥的評價是相當正面的。

這種正面評價首先來自於南明小朝廷。弘光、永曆兩朝,都以官方形式為袁崇煥平了反。弘光朝恢復了袁崇煥的原官職,永曆朝則追祭袁崇煥,賜諡號為“襄愍”,這相當於現代的恢復名譽和政治待遇。作為明代的延續政權,南明對袁崇煥的認可,在政治上是相當有說服力了。

其次來源於清朝。乾隆曾經對袁崇煥有如下的評價:“昨披閱《明史》,袁崇煥督師薊、遼,雖與我朝為難,但尚能忠於所事。彼時主昏政暗,不能罄其忱悃,以致身罹重闢,深可憫惻。袁崇煥系廣東東莞人,現在有無子孫?曾否出仕?著傳諭尚安,詳悉查明,遇便覆奏。”清朝作為正統王朝又是當初明朝的敵對方,對袁崇煥的認可,可以說明袁崇煥的人格魅力。

此外,正統學術界對袁崇煥的評價也都趨於正面,無論是《明實錄》《清史稿》還是後世學人對明史的論述,都秉承袁崇煥的正面評價。49年以後還有很多知識分子呼籲保護袁崇煥的遺蹟。

孟森在明史講義裡對袁崇煥的論述

49年以後對袁崇煥的描述

負面評價的來源——極端民族主義對皇權的維護

對袁崇煥負面評價的來源則是近年來民族主義極端化的表現。這部分人群用西方單一民族國家的理論生搬硬套到我國曆史當中去,這部分極端主義者認為,傳統中原王朝是漢族王朝,皇帝是漢族利益的最高代表人,所以皇帝是偉光正不會錯誤的,一切錯誤都源於臣下作怪。所以崇禎殺掉袁崇煥沒有錯,錯誤肯定在袁崇煥。

在這種錯誤思想的影響下,甚至有部分人開始裁剪史料,斷章取義,羅織罪名,企圖扭轉對袁崇煥的評價。

再有就是不能忽視網絡小說的影響。學術爭議畢竟受眾少,影響小,而在年輕人中影響大的除了遊戲就是網絡小說。其中涉及袁崇煥的《竊明》對袁崇煥的評價加入了很多個人的情緒和見解,一下子影響了很多人。

更有意思的是,我在批評網絡小說《盜墓筆記》的時候,很多人說讀者有頭腦,分得清小說和現實,但是從《竊明》的影響來看,社會大眾缺乏這種能力,將小說當成了歷史真實。

極端民族主義和網絡小說,構成了負面評價的兩大源頭,並且開始逐漸影響學術界對袁崇煥的評價


螺旋真理


之所以會出現大量對袁崇煥的負面評價,其主要原因並不是時代改變了,而是經過時間的流淌,歷史正在慢慢地恢復它本來的面目。

先來說說,袁崇煥到底是怎麼死的?史書中記載袁崇煥的主要罪狀是,擅殺軍國大臣毛文龍,這是其一;清軍抵達京城的時間與袁崇煥軍隊抵達時間相近,引起京城的誤會,這是其二;當然了還有其他的一些罪名。


當明朝廷對袁崇煥進行審判的時候,對於所列舉的罪狀,袁崇煥基本上也都承認了。這就表明,這些罪名基本屬實。所以,雖然袁崇煥和岳飛都是抵禦外辱的將領,但是兩者的死因截然不同,一個是真的冤殺,而另一個則算是明正典刑。

事實上袁崇煥在史書上的評價一直都不是很正面,主要還是因為他把毛文龍誘騙到自己大營後不經審判就殺掉了。這個問題非常嚴重,因為毛文龍是有尚方寶劍的,也就是說他的政治級別基本上是與袁崇煥差不多的,所以袁崇煥殺毛文龍,基本就等於是軍區一把手殺了軍區二把手,而且二把手手裡還握有重兵。


雖然有明一朝,軍事上都是以文御武,但是袁崇煥這樣做,無疑是給所有的明朝武將當頭一棒。這一舉動使得毛文龍手下大將再也不敢相信朝廷,紛紛投降清軍。使得清軍再無後顧之憂,能夠集中全軍南下。由此可見袁崇煥這一舉動嚴重動搖了東北地區的軍事平衡,不論從政治角度上看,還是從軍事角度上看,都是非常愚蠢的。

袁崇煥在其一生的軍事生涯中,其實並沒有什麼太高的軍事成就,雖然有人說他主導了關寧大捷,但是也有很多人說這個功勞應該是孫承鑄的,只不過因為當時的文官集團已經把持了整個朝政,而袁崇煥作為文官代表的緣故,所以功勞就落在了袁崇煥身上罷了。

所以作為一個軍事指揮者,袁崇煥不算是特別優秀,而作為一個政治家,袁崇煥騙殺毛文龍,更是凸顯了他的政治眼光過於短淺。雖然後來也有不少人為他翻案,但是在經歷了時間的洗禮之後,歷史還是會還原它本來的顏色的。


有書博物館


雖然現在信息不像以前那麼封閉,但是能靜下心來看歷史的人卻越來越少,不僅袁崇煥,很多歷史人物現在都倍受爭議。發現一點缺點,就像發現寶藏一樣,好像其他人都不知道,其實就是譁眾取寵而已。

袁崇煥最具爭議的莫過於殺毛文龍和五年平遼。

首先,殺毛文龍確有袁崇煥不對的地方,但是現在的問題是很多人在無限誇大毛文龍的作用,把一直牽制女真主力的關寧軍,硬說成毛文龍,所以得出結論,女真能繞道北京城下是因為殺了毛文龍。實際上毛文龍能牽制女真主力嗎?抗日戰爭,游擊戰的祖宗都牽制不了日軍主力,何況是毛文龍,隨便一萬女真騎兵,毛文龍也承受不起

造成明軍被動的原因,實際上是因為孫承宗下臺,繼任的高第把關外的明軍撤回關內,女真主力失去牽制,開始了後面一系列的戰爭,進攻寧遠,進攻毛文龍,進攻朝鮮,女真一步步強大,對於生產力極低的女真,搶是解決問題最直接最有效的方法,東北都搶遍了,入關搶只不過時間問題。

袁崇煥是當時為數不多看到問題關鍵的人之一,錦州作為東北的門戶,只要守住這裡進可攻退可守,明還有主動權,女真主力才不敢妄動。所以寧遠之戰後袁崇煥都一直在致力於恢復關寧錦防線,可惜孫承宗修的工事高第一撤全部被女真搗毀,到袁死這條防線都沒恢復孫承宗時的水平,更別談進攻。為了這條防線,袁崇煥幹了不少倍受爭議的事,這份魄力不得不讓人佩服,好不容易熬到督師,能實現自己的戰略了,可惜一年多就下獄了,悲劇不說,還不被後人理解!

最可笑的是,居然很多人都拿五年平遼計劃說事,先不說袁崇煥就當了一年多督師,如果袁崇煥只說五年平遼,崇禎就要權給權要錢給錢,不分青紅皂白的信任,連你準備怎麼幹都不問,這就是標準的昏君!崇禎剛愎自用又多疑,沒他自己都覺得可以的可行性計劃,怎麼可能這麼支持!

網上還有些說蒙古能牽制女真,也是袁崇煥的鍋,但凡蒙古有點實力自己都入關搶了,還去牽制什麼女真!

袁崇煥不管是在寧遠,寧錦,廣渠門,不管對手是努爾哈赤還是皇太極,每次都是以少打多,就算像某些人說的有水份,那起碼也是不敗。袁崇煥死後,清軍又多次入關,幾次大戰,結果呢?哪次不是一敗塗地?


元直5305971


袁崇煥之死,成就了他的一世英名。也就是說假如袁崇煥不死,那麼他的一生也就和其他的明朝戍邊將領一樣。


袁崇煥被崇禎凌遲處死,百姓生啖其肉,認為其為賣國賊。但是在滿清入關後,滿清親自為袁崇煥平反。僅僅靠著這件事,袁崇煥就可以在中國歷史上留下濃重的一筆!所以說袁崇煥是一個悲劇人物,但也是一個因為悲劇而被塑造出來的英雄。

在現在很多人稱讚袁崇煥的時候,往往會說其駐守數十年滿清無法入關,滿清無奈只能用離間計除掉他。也就是說袁崇煥不死,大明不滅。其實這是不正確的,大明的滅亡最主要的因素是農民起義軍,滿清就算不入關,大明還是會被滅亡,只是說不會落到滿清手裡。

而黑袁崇煥的就覺得他徒有虛名,而且最喜歡拿他處死毛文龍這件事來批判。他們的說辭就是如果毛文龍不死,滿清就不能壯大,就不能威脅的大明。也就是說把袁崇煥說成是大明滅亡的罪人,可以說這也是不正確的。

其實這兩種看法,都是對滿清入關的仇恨,對大明滅亡的不甘。其實都可以理解,本質上確實大多數漢人是不喜歡滿清,而喜歡大明的。不是說什麼大民族主義,就好比滿族也是迷戀清朝,抨擊明朝。

但是無論如何,歷史功過自然是難以評定,無論那個歷史人物都有優缺點,就連秦檜不是也有人列舉了他的功績嗎?所以說對待這種問題,我們自己有自己的觀點就行!


小司馬遷論史


四百年前,在岌岌可危的遼東前線,明軍在後金的進攻下節節敗退,長城以北幾盡全陷,直到有一個人率軍在寧遠擋住了後金的八旗鐵騎,取得了寧遠保衛戰的勝利。這個人在此之後又指揮了著名的寧錦大捷,他就是袁崇煥。這可以說是明朝對後金(清)開戰以來僅有的兩次勝利,而這樣的勝利在袁崇煥之後便再也沒有發生過。

近四百年來,人們對袁崇煥的評價一直參差有別、褒貶不一。有人認為他是抗擊外敵、精忠報國的民族英雄,也有人認為他是欺世盜名、通敵賣國的漢奸小人。有人覺得他有岳飛一般的軍事才幹,也有人覺得他武功平平、難堪大任。這樣一個飽受爭議的人物最終被皇帝處以極刑,死於非命,不禁引人唏噓。有的人說他死得冤,也有人說他該殺。而他的死到底是什麼原因,一直以來也被議論紛紛。

歷史上真實的袁崇煥究竟是個怎樣的人,相信各人都有各自的角度和觀點。在下斗膽從他的死因這個角度入手,看看能不能更接近那個當時當下最真實的袁崇煥。若有不當之處,還請各位切勿見怪。

說到死因,我們來看一下袁崇煥當時是怎麼死的。我引用一段明末的文學家、曾擔任過錦衣衛指揮使的張岱在其《石匱書後集》中所記錄的情景:

“遂於鎮撫司綁發西市,寸寸臠割之。割肉一塊,京師百姓從劊子手爭取生啖之。劊子亂撲,百姓以錢爭買其肉,頃刻立盡。開腔出其腸胃,百姓群起搶之,得其一節者,和燒酒生齧,血流齒頰間,猶唾地罵不已。拾得其骨者,以刀斧碎磔之,骨肉俱盡,止剩一首,傳視九邊。”

當時,收押袁崇煥和最終行刑的是錦衣衛的北鎮撫司。張岱擔任過錦衣衛的親軍指揮使,因此,他的記載具有較高的可信度。同一個情景在計六奇的《明季北略》中也有記錄:

“是時百姓怨恨,爭啖其肉,皮骨已盡。心肺之間,叫聲不絕,半日而止。百姓將銀一錢,買肉一塊,如手指大,啖之,食時必罵一聲,須臾崇煥肉悉賣盡。”

對於當時所發生的真實情況,這兩段記載也可互為佐證。

不知道大家看完這兩段描述,心中作何感想?

血淋林的場面入目三分,令人不寒而慄。無論是第幾次看到這段文字都會讓身心受到震撼,忿忿之情,久久不能平息。

無論他死得冤不冤,至少他死得很慘,慘不忍睹。

依大明律,最高級別的死刑就是斬首。而這種磔刑,俗稱“千刀萬剮”,也叫凌遲,是超出法律規定範圍的罕見極刑。行刑的劊子手不能在三千六百刀內讓犯人死亡,否則自己也要擔負刑責。對受刑的人來說簡直就是地獄般的苦難。

不明真相的北京市民,爭相搶食“漢奸”的血肉。在這段無比漫長的行刑過程中,無論是他的肉體還是精神,都徹底的被摧殘致死。

我們不禁要問,袁崇煥縱然是罪大惡極那也罪不至此吧?可是,這確確實實是崇禎皇帝欽定的罪罰。一般來講,即便皇帝要處死一個大臣,也應該要通過三法司的既定程序,也就是由督察院審議,刑部偵訊,再由大理寺複核方可定罪。而袁崇煥進了錦衣衛的詔獄,等於直接繞過了所有的司法程序,生死罪罰全憑皇帝一言,如此重的罪狀就是由崇禎在沒有經過任何司法機構論證的前提下欽定的。處死大臣,可鴆,可絞,可斬,而崇禎卻偏偏選擇了磔刑,可見他對袁崇煥的恨是有多麼的深,簡直是恨之入骨,要把他一寸一寸的折磨死,不讓他善終。

崇禎對袁崇煥的恨究竟是從何而來的呢?

我們知道努爾哈赤以“七大恨”誓師伐明。崇禎對袁崇煥沒有“七大恨”,至少也有“五大恨”。也正是崇禎的這“五大恨”成為了袁崇煥最終慘死的原因。這“五大恨”之間又有著千絲萬縷的關係,並且其爆發點都是同一件事——己巳之變。最終所有的恨擰成了一股奪命繩,勒向了袁崇煥的脖子。

我們從崇禎的這“五大恨”出發,一一進行剖析,或許就能窺見歷史的玄機。

第一恨,擅權自重。

袁崇煥被逮捕時,崇禎提到的第一條罪狀就是“擅殺毛文龍”。這個大家都知道。擅權也確實是擅權。因為,崇禎賜予袁崇煥的尚方劍是無權斬殺同樣持有尚方劍的毛文龍的。並且,袁崇煥先斬後奏,事先完全沒有跟崇禎打任何招呼。最重要的是,崇禎認為這件事釀成了嚴重的後果,他認為己巳之變之所以會發生就是因為毛文龍被殺。這種邏輯怎麼理解呢?毛文龍所佔據的皮島靠近中朝邊境的出海口,位於遼東半島的東面,正好可以與遼東半島西面的關寧錦防線在戰略上相互策應,對後金可以形成前後夾擊之勢。雖說“夾擊後金”有些牽強,畢竟當時的明軍並沒有主動進攻的力量,但皮島多少可以在皇太極後方發揮一定的牽制作用,使皇太極不敢輕易率軍南下。當然,至於毛文龍是不是養敵自重,是不是不受節制,是不是可惡該殺,對於崇禎來說都已經是旁枝末節,至少當皇太極的十萬鐵騎出現在北京城下的時候,崇禎心裡就斷定了皇太極之所以能毫無顧忌的長途奔襲以至兵臨京師就是因為沒有了皮島的後顧之憂。至此,崇禎就已經把袁崇煥恨得咬牙切齒了。

站在崇禎的角度想,袁崇煥的確可恨。然而,對於“擅殺毛文龍”這件事,袁崇煥自己究竟是怎麼想的呢?首先,我們要先了解一下毛文龍這個人。毛文龍,皮島總兵,在遼南確有戰功,“然毛文龍部貪功,冒餉、不受節制,難以調遣”,這些問題都讓新到任的薊遼總督袁崇煥頗感頭疼。別說袁崇煥對他頭疼,朝堂上下對他也十分無奈。皮島實際上就是毛文龍個人的海上獨立王國,對於是否配合中央的軍事行動,完全取決於是否對他自己有利。有利的時候,他就上岸騷擾一下女真人的後方,打一打游擊,擄掠一些錢糧輜重。無利的時候,即便有朝廷的旨令,他也按兵不動。而無論動還是沒動,他都會向朝廷呈報,誇大戰果乃至謊報戰功,以此向朝廷索取軍餉。更甚者,大規模虛報兵員、冒領軍餉也是毛文龍的慣用伎倆。而隔著山隔著海的北京對皮島的具體情況幾乎無從知曉,皮島上也沒有朝廷派駐的官員,所有的事情就憑毛文龍一張嘴,說什麼是什麼。當時的北京早就窮得叮噹響,養皮島是一筆不菲的開銷。為了獲得更多的好處,毛文龍還經常到京師拜訪各級官員,上下打典。其實皮島這樁生意,朝中大臣很多人都有份。說到這裡,事情已然很清楚,毛文龍若要論罪,確實當誅。然而,非常時期就應有非常的手段和計量。大敵當前,不能因為誅殺毛文龍而散失皮島這個戰略支點。而且,即便要誅,也必須由皇帝下決心,不應該由袁崇煥擅自做主。在這一點上,袁崇煥確實失察,他與毛文龍並無個人恩怨,殺他也非為己,實為國家,但他高估了崇禎對他的信任,從而為自己今後的不幸埋下了一個伏筆。根據記載,崇禎二年六月初一,袁崇煥與毛文龍在皮島會見,並商議軍事。名為商議軍事,實則是袁崇煥想通過談判迫使毛文龍部接受中央的整編與調配。經過連續三日的談判,毛文龍始終不接受袁崇煥主張的在皮島設文官監軍、糧餉由寧遠轉發、改編部隊等建議,談判失敗。無奈之下,袁崇煥勸其歸鄉,而毛文龍則稱自己瞭解遼東局勢,能解決滿洲,並順勢攻佔朝鮮。其言語之間頗為傲慢,這顯然是對中央的搪塞與敷衍,並無合作的誠意。此後,袁崇煥傳副將汪翥上船密議,通宵部署誅殺毛文龍,而於第二日展開了行動。可見,袁崇煥先禮後兵,確實是為和平解決皮島問題做出了應做的努力,而最終實屬無奈才下了“誅殺”的決心。袁崇煥擅權之後,無疑給朝中的一些閹黨餘孽留下了把柄,立刻就遭到了彈劾。當然,彈劾他的不止有閹黨的餘孽,還有很多是皮島這樁生意的股東,因為袁崇煥斷了他們的財路。這些彈劾雖然都被崇禎一一壓了下去,但袁崇煥畢竟是皇帝親自提拔起來的人,這些彈劾就如同一個個的巴掌打在皇帝的臉上。失了顏面還不得不力挺,這讓皇帝十分為難,心中自然惱怒。相信這些都是袁崇煥完全沒有考慮到的吧,他最大的弱點就是為官太單純了。大明朝的官場上因為單純而死得莫名其妙的人太多了,他也不過只是其中一個而已。

第二恨,縱敵怯戰。

這一恨,也是始於己巳之變。我們首先回顧一下皇太極進兵的路線和袁崇煥回防的整個過程以及各自的一系列動作就會發現崇禎心理變化的一些玄機。

當時,皇太極親率十萬兵馬繞道蒙古,突破長城的喜峰口入關並攻陷遵化、遷安,兵峰直指永平、撫寧。這次突襲出乎所有人的意料,袁崇煥聞訊也大驚失色,他立即率領兩萬關寧鐵騎入關馳援。皇太極想要從喜峰口去北京,沿途必須要克服的三個重鎮從東到西分別是遵化、薊州和通州。從這裡開始,我們試著用崇禎的眼睛來看待事態是如何發展的。十月三十日,皇太極兵臨遵化。十一月初三,遵化失守。十一月初四,遷安失守,皇太極兵臨永平和撫寧。此時,已入關的袁崇煥率軍從左側路過,看都沒看永平和撫寧一眼,直接取道昌黎、灤州,奔寶、香河而去。十一月初九,袁崇煥到達薊州附近,十一月初十,部隊進入薊州城內。十一月十一日至十四日之間,皇太極率軍抵達薊州附近,沒有與袁崇煥交戰便繞過了薊州,奔通州而去。袁崇煥聞訊後又率軍出薊州,但並沒有追擊皇太極,而是於十一月十六日在皇太極之前趕到了通州附近的河西務。此時,皇太極的軍隊也已經到達通州附近,在與袁崇煥的部隊短暫的遙相對望之後,他又選擇繞過通州,直取北京。袁崇煥發現以後便立即回師北京。十一月二十日,袁崇煥和皇太極在同一天先後抵達北京城下。此時,袁崇煥向崇禎申請讓兵馬入城休整,遭到拒絕。

通過崇禎的眼睛,我們看到了什麼?袁崇煥和皇太極他們兩個一路上從遵化到薊州、從薊州到通州、再從通州到北京,兩軍一再碰面,卻只是相互觀望,既不交戰,也不撤退,就如同兩隻曖昧的蝴蝶一般,你繞著我,我繞著你,一來二去、三下兩下就把作為首都屏障的三大重鎮全部繞了過去,還幾乎在同一時間一起出現在了北京城下。看到這種情況,如果你是崇禎,你不會覺得有些詭異嗎?你所器重和提拔的兵部尚書兼薊遼總督,本當平定遼東,拒敵於千里之外,然而,遼東未平不說,敵人都從遼東打到北京了,他卻率軍姍姍來遲,來遲不說,一路上跟敵人打了那麼多次照面都不敢交戰,怯戰也不說了,還跟敵人眉來眼去,一路把敵人引到了北京城下,到了城下也不說了,還要皇帝你開門,讓他帶兵進來休息。此情此景,站在崇禎的角度,你會作何感想?說到這裡,崇禎對袁崇煥就不僅僅是失望了,而是已經憤怒到了極致。

真相和崇禎眼睛裡看到的會不會有些差距呢?憤怒與困惑的崇禎皇帝在當時的境況下其實也顧不得去想那麼多了。讓我們再回到袁崇煥和皇太極這兩個主角的立場上來看看整個故事的另一個版本。十月三十日,皇太極十萬兵馬兵臨遵化。十一月初二,山海關總兵趙率教帶四千騎兵一路趕來馳援遵化,在遵化和三屯營之間遇伏,四千騎兵全軍覆滅,趙率教戰死。十一月初三,遵化失守。十一月初四,遷安失守,皇太極兵臨永平和撫寧。此時,已入關的袁崇煥率兩萬兵馬從左側路過,看都沒看永平和撫寧一眼,直接取道昌黎、灤州,奔寶、香河而去。仔細想來,袁崇煥的這一舉動是不是很蹊蹺呢?崇禎沒有看到的玄機就在這裡!在袁崇煥的思緒中,就在兩天前,皇太極圍了遵化,並在遵化和三屯營之間設伏,靜候趙率教來救遵化,趙率教帶兵匆匆趕來,正中埋伏,被全部殲滅。這叫什麼?圍城打援!現在皇太極又圍住了永平和撫寧,袁崇煥帶兵匆匆趕來,這和之前趙率教的情況如出一轍。別說袁崇煥深諳兵法,即便再傻也不至於看不到兩天前的前車之鑑吧?他當然不會重蹈趙率教的覆轍,傻乎乎的去救永平和撫寧,最保險的辦法當然是儘快繞到前面,在薊州駐防阻截皇太極。一來,皇太極的下一個目標顯然是薊州;二來,袁崇煥只有兩萬兵馬,原野上又沒有依託,難以對抗皇太極的十萬大軍,因此,搶先趕到薊州依城佈防是個不二的選擇。於是,十一月初九,袁崇煥到達薊州附近,十一月初十,部隊進入薊州城內。十一月十一日至十一月十四日之間,皇太極果然率軍到達了薊州附近。所有人都以為一場薊州攻防戰在所難免,卻萬萬沒想到皇太極沒有進攻就趁夜繞過了薊州,奔通州而去。皇太極為什麼要繞過薊州?大家知道,袁崇煥打守城戰可是出了名的。當年的寧遠保衛戰和寧錦大捷都是袁崇煥指揮並獲得重大勝利的守城戰,而皇太極當時隨他父親努爾哈赤在這兩場戰役中沒少吃虧,努爾哈赤慘敗之餘還受了傷。皇太極記憶猶新,他會不知道袁崇煥守城的厲害嗎?他當然知道。他此次入關侵擾是長途奔襲,沒有補給,沒有依託,每一戰都要速戰速決,不能拖延,否則自身就會陷入危機,而且他知道,全國各地的勤王之兵都已經朝北京趕來,他沒有太多時間消耗在一座小小的城池上,況且,被袁崇煥守住的城池,別說速戰,打一兩個月也未必能打下來。皇太極也不傻,吃虧的事當然不會幹,因此他趁夜繞過薊州,往通州方向而去。他想引袁崇煥去追他,如果袁崇煥來追,他就殺個回馬槍,一舉殲滅袁崇煥,如果袁崇煥不來追,他就直取通州。袁崇煥也不傻啊,他聞訊之後雖然感到驚訝,但卻並沒有去追擊皇太極,而是率軍出了薊州,於十一月十六日,在皇太極之前趕到了通州,並在通州附近的河西務厲兵秣馬、嚴陣以待,想在這裡引皇太極來攻。奇怪的是,袁崇煥這一次為什麼不守通州城呢?他的想法大概是這樣的:一來,之前守薊州,皇太極就繞著走,不敢來攻,若再守通州,皇太極必然也不敢攻並設法繞行,而通州已經是北京的最後一道屏障,一定要在這裡截住皇太極,不能再讓他往前去,因此,想要引他來攻,就必須駐軍城外;二來,河西務的地勢比較有利,既然要打野戰,就要首先搶佔地利;三來,實在打不過,還可以退守通州。而此刻,皇太極的軍隊也已經達到通州附近。他見袁崇煥不上他的當,居然又繞到了他前面,心下也不敢怠慢。他奇怪這次袁崇煥有城不守,反而擺出陣勢,一副要跟自己決戰的姿態,他不明虛實,懷疑其中有詐,於是便不接招。狡猾的皇太極在和袁崇煥短暫對峙之後又再次選擇繞過通州,直逼北京。此時的袁崇煥顯然已經身心疲憊,沒有一天不在奔走,看到皇太極和崇禎馬上就要老將會面,心急如焚,他來不及多想便領兵往北京方向死命狂奔。十一月二十日,袁崇煥和皇太極幾乎在同一時間先後抵達北京城下。此時的袁崇煥和他手下的兵將們已然跑得快斷氣了。皇太極的女真騎兵本就進軍神速,而袁崇煥在數日之間連續三次趕超皇太極,在如此高強度的奔走下,關寧軍的體力早已不支,若此時與皇太極在城下交戰,顯然不利。因此,袁崇煥便不知好歹的向崇禎提出了讓兵馬入城休整的要求。他哪曾想到,崇禎看著他一路跟皇太極玩兩隻蝴蝶一直玩到了北京城下,早已龍顏大怒。

袁崇煥並非縱敵,他與皇太極一路上鬥智鬥勇,實為不易,但皇太極的行動和他配合得實在太好,這跟誰都難以解釋清楚。袁崇煥也並非怯戰,但種種跡象在崇禎的眼睛裡那就是怯戰。

大敵當前,臨陣換將乃兵家大忌,崇禎自然也明白,他也只能姑且壓制住胸中的怒氣,待北京解圍,再拿袁崇煥問罪。

第三恨,戲言欺君。

這要從崇禎皇帝登基之時說起。崇禎剛登基不久便剿滅閹黨,意氣風發,並立志要重整河山、中興大明,而接下來要做的第一件大事就是重新啟用袁崇煥,主政遼東,抵禦後金。崇禎在宮中召見袁崇煥,並設宴款待,拜袁崇煥為兵部尚書兼薊遼督師,並總督天津、登萊軍務。袁崇煥向崇禎闡述了自己的平遼方略,併發願稱遼東五年可平。崇禎聞之大喜過望,賜袁崇煥尚方寶劍,可先斬後奏。袁崇煥出宮之時被司禮監掌印太監王承恩截住,問起五年平遼之事是否胸有成竹,袁崇煥坦言,五年之期乃寥慰聖心,實無把握。王承恩聞之訝異,謂袁崇煥不該出此大言,日後必難收場。此事即為袁崇煥最終的命運埋下了第一個伏筆。這個伏筆自然也在崇禎二年的己巳之變時發酵了。

看著城下黑壓壓的八旗兵,崇禎站在北京城頭的平臺之上,心中作何感想?皇太極之所以可以長途奔襲來到北京,為什麼?因為沒有了皮島的後顧之憂!這是拜誰所賜?袁崇煥!京師危急,朕最寄希望於誰?當然是朕的兵部尚書兼薊遼總督袁崇煥!可他率軍姍姍來遲不說,還一路縱敵怯戰,從遵化、薊州、通州到北京,十數日間未曾與敵交一戰,以致敵人兵臨城下!是誰誇下海口說五年平遼?袁崇煥!是誰拿走了朝廷絕大部分的軍餉?袁崇煥!可他到任兩年,遼東的局勢究竟如何?是變好了還是變糟了?城樓之下漫山遍野的八旗兵難道還說明不了問題嗎!所謂五年平遼豈不就是一句搪塞朕的空話!?

袁崇煥當年在崇禎面前發願說五年平遼,實際上是一種願望,而非承諾,雖然這個願望聽上去仍然不切實際,但如袁崇煥自己所說的,他只是想安慰一下皇帝焦躁不安的心情,但年幼且對形式缺乏判斷的崇禎在當時居然深信不疑。希望越大,失望也就越大。此時的崇禎面對如此糟糕的局勢已經開始懷疑袁崇煥的才幹是否真的能堪當重任,想起袁崇煥五年平遼的大話,自然失望透頂,越想越覺得袁崇煥欺君罔上,可恨至極。

第四恨,通敵賣國。

中國在歷朝歷代都是一個比較有個性的國家,一個皇帝的個性往往就代表了這個國家的個性。用一個詞形容崇禎朝的個性,自然就是寧折不彎。現代國家除了北朝鮮以外往往不會有這樣的個性,因為政府的決策層是理智的,基本上不太可能會執著於一場無利可圖的戰爭,國家民族之間沒有永遠的朋友,也沒有永遠的敵人,和也好,戰也罷,都是基於利益的最大化。然而,三百多年前的大明朝卻不這樣想,在與後金多年的戰爭中,儘管絲毫佔不到任何便宜,儘管國力難支,儘管有議和的基礎和條件,大明朝仍然不要和平要戰爭、要跟後金勢不兩立。面對朝中的主戰派和主和派,崇禎甚至一度以戰和論忠奸,迫使群臣不敢上疏直言,以致大明朝在最關鍵的幾年失去了得以休養生息的契機。袁崇煥真正的平遼方略其實是“以戰促和”,他清楚的認識到平定遼東絕非一朝一夕之事,此時的大明朝已經病入膏肓,非常虛弱,各省連續爆發民變與災荒,各路造反的叛軍都已頗具規模,而從中央到地方的整個政府體制已經潰爛,軍隊缺糧少餉,國庫空虛,此時還要以舉國之力平定遼東、消滅後金,別說是天方夜譚,不可能做得到,而且敵強我弱,只會加速整個國家的崩潰。這是一個稍微有判斷力的人都能得出的結論。明朝只有在改革治亂、慢慢休養生息之後才可能逐漸恢復元氣。至於遼東,爭取暫時的和平是上上之策。其實,當時的後金實力還不足以吞噬整個大明朝,皇太極所提出的條件並不算苛刻,即要明朝承認後金政權的合法性,認可其為與大明平等的國家,承認皇太極作為後金皇帝的地位。這無非是一個虛名,而個性十足的大明朝就是不答應。崇禎的想法很簡單,承認後金就等於承認了遼東獨立,而遼東自古就是華夏領土,這種千古罪人他如何當得?背了這個黑鍋不僅會留下千古罵名,死後也無顏去見明朝的列祖列宗。這個邏輯對中國人來說似乎是比較容易理解的。但事實是,無論你承認與否,遼東除了錦州和寧遠這一隅之地外已經完全不在明朝的控制之下,為了不當千古罪人而與後金死磕到底,最終也只會拖垮整個大明朝。然而,在國家統一的意志面前,這個問題似乎確實沒有太多可以妥協的餘地,這就使事情變得很難辦。既想要和平,又不能承認對方的合法性,這如何才能做到呢?

袁崇煥真正的平遼方略是“以戰促和”,其思路是通過一兩場戰役的勝利為和平爭取更多的談判籌碼。而要想取得勝利就需要有足夠的戰備,進行戰備則需要時間,畢竟關寧錦一線的軍備在他到任之時已經頗為廢弛。因此,在這樣的策略下,袁崇煥一方面遣使至後金傳達善意,向皇太極示好並暗示其議和的意願,試圖以此麻痺對方,從而拖延時間,另一方面則抓緊時間練兵補餉,充實軍備,鞏固城防,於此同時,他率領關外軍民爭分奪秒的修城造牆,先於錦州之東築大淩河城,又於大淩河城之側築小淩河城,將防禦工事一步步前推。

就這樣,袁崇煥和皇太極的信使在寧遠和盛京之間來來回回,數月之間往返不斷。幾個月下來,議和之事始終是口惠而實不至,而明朝一方城池已堅,兵馬已備,且防線前移。按照這樣的節奏發展下去,後金只會變得越來越被動。因此,皇太極另闢蹊徑,繞道奔襲,就是為了打破這種不利的局面。就袁崇煥的策略來說,暗示敵方議和本來就是虛虛實實,假借議和來換取時間,立自身於不敗之地才是其根本目的。築堅城,用大炮,步步為營,進可攻,退可守,這不僅是一種作戰資本,更是一種談判的籌碼,而這道籌碼能夠為最終體面的議和奠定基礎。

然而,袁崇煥“以戰促和”的方略卻在己巳之變時陰差陽錯的成了他“通敵賣國”的一大罪狀。事情究竟是怎樣的呢?我們又得回到被皇太極圍住的北京城下。袁崇煥和皇太極從遵化、薊州、通州一路玩太極玩到了北京,兩軍未有任何接觸,袁崇煥向崇禎申請入城休整遭到拒絕之後,只得駐紮在廣渠門外和皇太極展開對峙。此時,各地的勤王之師也陸陸續續抵達北京附近。兩日之後,兩軍在廣渠門外大戰,袁崇煥部一戰將後金左翼大軍擊潰,取得了廣渠門大捷,隨後又在十一月二十七日取得了左安門之捷。十一月二十九日,袁崇煥率軍奇襲了皇太極在南海子的大營,後金軍大亂,遂解京城之圍。先前,後金軍在北京郊外大舉劫掠,袁崇煥兵少不能制,固守營寨,等待主力援軍。崇禎外戚中的貴園亭莊舍慘遭蹂躪,引起外戚權貴的極度不滿,紛紛向皇帝告狀。正當崇禎在惱怒袁崇煥對自己的外戚不管不顧之時,又突然接到了兩個太監的舉報。原來,皇太極在退軍之前,故意使人在兩個被俘的明軍監軍太監的帳外密語,謊稱有袁崇煥密信約後金皇上於京師定盟,隨後又在混亂之中故意放跑二人。兩個太監撿回兩條命,一路踉蹌,倉惶至極,回到北京之後便立即將所聞之事上奏。其實這不過是一條極為淺顯的反間計,料想崇禎定不會輕易相信,但是,如果把皇太極入關以來前前後後所發生的各種詭異的事情都聯繫起來,似乎就告訴了崇禎一個“真相”。皇太極為什麼能如此輕易的入關,而袁崇煥坐鎮遼東卻反應如此遲鈍?袁崇煥率軍入關馳援,卻又不跟皇太極交戰,他們兩人兩軍一路眉來眼去,你繞著我,我繞著你,與其說是皇太極奔襲到了北京,倒不如說是袁崇煥一路把皇太極引到了北京,難道他們倆確實是約好了的?但袁崇煥畢竟在抗金一事上頗有功績和名望,要說他通敵賣國,確難讓人信服,可事實又擺在眼前,他究竟出於什麼目的要縱敵深入、使敵圍困北京呢?有一種解釋似乎能說明這個問題,那就是袁崇煥想要“以戰促和”,只不過這個促和的對象不是後金,而是北京,是朕。這麼一想,崇禎頓時恍然大悟:袁崇煥想議和,怕朕不允,於是約皇太極來圍北京,是要讓朕感受到後金的壓力,見識到後金兵勢之強大,讓朕萌生議和的念頭,甚至還想逼朕跟皇太極訂一個城下之盟?這真乃奇恥大辱!如若議和,袁崇煥這賊子五年平遼的空話也就不必再兌現,他這個如意算盤打得可真夠好,為了逼朕議和,竟然引賊兵入關包圍京師!如此賊子,安能不誅?想到這裡,袁崇煥在崇禎心中便已經是個死人了。

北京之圍解除後,崇禎以“議餉”之名將袁崇煥召至平臺,著錦衣衛將其拿下。這就是著名的“平臺議餉”。崇禎召袁崇煥至平臺為什麼要用“議餉”做為藉口?這也是非常值得推敲的,說明崇禎對袁崇煥已經失去了基本的信任,甚至認為他有反叛之心,如果直接降罪捉拿,擔心他會叛逃甚至倒戈。近年來朝廷一直拖欠關寧軍的軍餉,袁崇煥多次上疏催問,對此事最為關心,因此,以“議餉”為名召他前來不僅不容易引起他的懷疑,也最能敦促他火速趕來。崇禎在這方面也可謂心思縝密,用心良苦,只可惜用心用錯了地方。

“以戰促和”的方略本是一個非常務實的戰略方針,卻以這樣的形式陰差陽錯的成了袁崇煥“通敵賣國”的一大罪狀。惜哉,袁公,哀哉,崇煥,此冤能與誰人訴?

第五恨,結黨營私。

明末黨爭激烈,可謂歷朝歷代之最。帝國經過二百六七十年的發展,統治階層已經形成各式各樣的利益集團。他們中有的是皇親國戚,有的是地方豪強,有的是商甲大戶,有的是官宦世家,為謀求共同利益而相互抱團。這些利益集團盤踞在從中央到地方的各個領域,根深蒂固,他們把持著國家的行政資源,壟斷商行,控制財稅,兼併土地,手握國民經濟的命脈,在帝國的各個行業和地域都有他們各自的地盤,並且相互形成競爭。當時,整個大明朝的蛋糕已基本上被大大小小的利益集團瓜分完畢,而利益集團為了保護既得利益和持續擴張,都需要“宮中有人”,或者“朝中有人”,於是,在宮廷之內、朝堂之上就形成了一個個的山頭,作為利益代言人,每個山頭都要為身後的利益集團說話辦事,要辦事就得掌權,這就是黨爭不斷的根源。在這樣的背景下,任何問題都可能被上綱上線,很多事情都會被借題發揮,派系之間為了反對而反對,黨團之間為了入閣人選和六部十三省的人事任命,可以相互彈劾,抹黑構陷,目的就是要打擊異己,擴張勢力,從而掌握更大的權力,獲取更多的行政資源,為自身集團謀利。長期的矛盾使得派系之間彼此仇視,結怨甚深,到明末時已趨白熱化。這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閹黨和東林派系之間的爭鬥。而袁崇煥也趟了這趟渾水,倒不是他願意,而是在當時的官場上,誰都難以獨善其身,更何況身兼要職者,更是身處漩渦的中央。

閹黨和東林派系的矛盾由來已久。天啟年間,魏忠賢總攬朝政,大批東林人士遭到排擠,如孫承宗、袁崇煥等都相繼離職。崇禎上臺後乾的第一件大事就是剿滅閹黨,而久經打壓的東林派系為懲辦“閹黨逆案”立下了汗馬功勞。伴隨著閹黨的覆滅,東林人士受到重用,一個以東林派系為主的內閣孕育而生,一切看似有了新的氣象,然而,“閹黨逆案”牽連甚廣,其殘餘分子及背後受損的各大利益集團並不甘於失敗,他們暗中咬緊牙關,等待著翻身的機會。

果然,結案不到一年,就發生了己巳之變,可謂是天賜良機。雖然北京保衛戰取得了勝利,但出了這麼大的事情,造成了這麼大的損失,一定是要有個說法的,一定是有人要人頭落地的。 因此,事後追究責任人,薊遼督師袁崇煥首當其衝,這沒什麼好說的,整件事從表面上看就是這麼回事,似乎與黨爭無關,實則不然。己巳之變正是東林黨垮臺的開始。

袁崇煥擊退皇太極之後,北京之圍解除,崇禎遂以“議餉”之名將其招至平臺,下獄問罪。八個月之後,袁崇煥被凌遲處死。從被捕到處決為什麼間隔了八個月?因為這八個月是各方勢力角逐纏鬥的八個月,也是決定整個時局走向的八個月,博弈的過程異常激烈與曲折。

以溫體仁為首的一幫人直接上疏請斬袁崇煥,表面上是深究己巳之變的“禍首”,而背後真正的矛頭卻是指向當時的內閣首輔錢龍錫,因為錢和袁之間的關係非常密切,他們都屬於東林派系,且交情很深。如果袁崇煥通敵,而錢龍錫又與袁崇煥結黨,那麼錢龍錫就必倒無疑。是這樣的一種思路在引導著事情向有人希望的那樣去發展。因此,緊緊咬住袁案,目的是為了牽出錢案,鬥倒了錢龍錫,則以東林為首的內閣勢必垮臺,通過東林內閣的垮臺來對整個東林黨進行打擊和清算,併為閹黨翻案做好鋪墊。是這樣的邏輯在幕後推動著袁案的審理。因此,袁崇煥被指為“逆首”,錢龍錫則被指為“逆黨”而遭到彈劾,不久就被下獄問罪。

可見,事情的背後是深刻而複雜的黨爭在發酵,影響著事態的發展。

崇禎一生,最恨朋黨,他把一切亂象都歸罪於黨爭,因此對大臣們結黨深惡痛絕。崇禎一朝,誰被發現結黨誰就沒有好下場。然而,在袁案和錢案的隔絕審理中,袁崇煥一直否認己巳之變與錢龍錫有關,而錢龍錫也不認為袁崇煥有通敵之嫌。看了雙方的供詞,崇禎明顯感覺到這二人是在相互開脫、彼此袒護,因此更加堅信他們之間就是朋黨關係。邊將與閣臣結黨,裡應外合,這還了得?結黨營私之罪算是坐實了。

袁崇煥被處決後,錢龍錫也被定了死罪。他在獄中百思不得其解,懷疑可能是袁崇煥說了什麼,牽連到他,於是在供詞中為自己辯解。崇禎見錢龍錫不再“袒護”袁崇煥,才稍去殺心,將其發配至浙江充軍。

己巳之變為黨爭提供了璀璨的舞臺和豐富的素材,又一次讓歷史發展的車輪發生了偏轉。就這樣,在閹黨的反撲之下,兵部尚書王洽被殺,袁崇煥被磔,錢龍錫發配充軍,成基命辭職,東林內閣土崩瓦解,六部尚書、侍郎、主事多被株連。經此一役,東林黨人被迫退出了北京的政治舞臺。

歷史上有很多這樣的例子,沒有戰死於疆場,卻屈死於官場。袁崇煥之死,與明末黨爭有著千絲萬縷的關係,敵對派系的穿針引線和推波助瀾使他在劫難逃。而真正“結黨營私”的溫體仁卻假裝孤臣,在不久後入閣拜相,深受重用。

“閹黨逆案”清洗了閹黨,己巳之變又搞垮了東林黨,在之後的歲月裡,痛恨“結黨營私”的崇禎孤君用孤臣,使國家錯失了大批治國良才,可到頭來才發現,只有孤君是真的,孤臣統統都是假的。他臨死前抱怨“諸臣誤朕”、“文臣個個該殺”,可謂是此恨綿綿無絕期。

圍繞這“五大恨”,對崇禎的心理進行剖析之後,袁崇煥的死因逐漸變得清晰。我們也逐漸體會到是什麼樣的心理促使皇帝決心活剮一個國家二品大員。

中國歷史上最受人崇敬的英雄大多數的結局都是悲慘的。中國為什麼會有如此之多的悲情英雄,這大概就是家天下的獨特產物。而其中,袁崇煥的悲劇又是最為慘烈的,不輸於嶽武穆的風波亭之難。甚至,袁崇煥比嶽武穆更為冤屈。岳飛雖冤,可宋高宗和秦檜怎麼也找不出岳飛的罪狀,只能以“莫須有”之名將其殺害。岳飛死得悲壯,死得大義凜然!而袁崇煥呢,一生為國為民,忠勇可嘉,卻被皇帝以“通敵賣國”之名處以極刑,在行刑現場,老百姓痛恨“漢奸”,爭啖其肉,唾罵不止!此冤足以撼動天地,敲響大明王朝最後的喪鐘!

時空往復,往事已矣。

歷史的波濤會淹沒很多人很多事,亦會銘記有些人有些事。袁公的忠勇折衝、智謀膽略當永為後世所敬仰,其悽慘悲涼的結局也當永為後人所哀痛。


梓鷟


只要是中華民族公認的英雄,都有被抹黑之列。袁崇煥已經由英雄成為漢奸了,岳飛也會由忠臣轉為叛將,文天祥的品行也值得懷疑,于謙肯定是個人渣,霍去病無疑是破壞民族團結的屠夫。做為一箇中國人,我們為了證明自己的聰明智慧,真的有必要去侮辱和誹謗我們的英雄嗎!

\n


\n

奴爾哈赤起兵以來所向無敵,明無袁督師,還有何人能抵擋後金?督師被冤入獄,還要修書祖大壽救崇禎,這又是何等忠心。督師被冤,讓多少忠義之士寒心,耿、尚、洪、祖、吳都是在督師死後才降清的,

\n


\n

有非常之人,才有非常之功。五年復遼,袁崇煥才幹一年四個月,怎算瀆職。毛文龍通敵的書信猶在,其十二大罪狀又有那條是莫須有?


還有我不姓袁,只不過看不慣黑子黑一個南方人,還是幫他們守邊關的南方人


Y別迷戀Y


袁崇煥本是一代名將,卻因為他剛正不阿,不懂官場中的虛與委蛇,才導致他如今成為十分有爭議的人物。

袁崇煥堪稱一個神話,征戰44年,無一敗仗。努爾哈赤這樣的人,都敗在了袁崇煥的手裡,成為他一生的遺憾。

但這樣一個戰神三次接受崇禎帝的“平臺召見”,受到的待遇和結果卻都不相同。

第一次被平臺召見,袁崇煥重新被委以重任十分開心,對崇禎帝說,“老子五年就能把遼東疆域都給你打回來”。這話崇禎能不愛聽嘛,於是就把袁崇煥當成個寶貝疙瘩,要啥給啥,兵馬錢糧都滿足你。怕被人擠兌?沒事,給你尚方寶劍,先斬後奏都沒問題。於是第一次散夥的時候兩個人都十分開心,都認為美好的未來可期啊!

雖然袁崇煥戰鬥勇猛,兵力充足,但是皇太極太機靈了。他沒選擇跟袁崇煥硬碰硬,反而是繞過了袁崇煥打到了北京城門口!崇禎皇帝能不著急嘛,你說的五年就給我遼東呢?說到狗肚子裡去了?現在人家都打到城門口,就差進我家門了。

心機之下崇禎第二次召見了袁崇煥。

雖然崇禎帝對袁崇煥噓寒問暖,吃了沒?冷不冷?還把自己的貂皮大衣解下來給他披上,但是心裡早已對他起了一心。

所以當袁崇煥提出要讓士兵進城休養的條件時,崇禎帝毫不猶豫的拒絕了,嚴令禁止一兵一將進城。而袁崇煥一根筋的性格並沒有想辣麼多,因為將士們連日征戰疲憊不堪,便想跟崇禎帝說下讓士兵進程休養一下,誰知被拒絕了。

袁崇煥雖然沒有得到想要的結果,但還是為國拋頭顱灑熱血,好好賣命。然而大冬天的打仗實在太冷,軍餉也不夠了。於是便有了第三次平臺召見,沒想到這次卻送了自己的命!

崇禎帝在第三次召見袁崇煥時,聽到讒言說袁崇煥跟皇太極串通好了,自己假裝抵抗,等皇太極成功上位後分自己一杯羹。哪個皇帝受得了這個?於是崇禎帝便決定這次徹底結果了這個“逆賊”。

崇禎帝對袁崇煥有多忌憚呢?袁崇煥在城外打仗,要進城面聖,他是坐在籃子裡面,被人從籃子裡給吊上來的!到了保和殿的生死臺上,袁崇煥便被人擒住,得了一個凌遲處死的結果,就被帶下去了。

最後袁崇煥被帶到法場上,全身上下一共被人颳了3543刀氣絕而死,沒有屍骨只剩透露。而袁崇煥被刮下來的肉,被萬人瘋搶撕扯,還有人為搶到他的肉而炫耀。

其實崇禎帝聽到的謠言是皇太極故意使的反間計。袁崇煥的悲劇,讓知情者無不痛心疾首。

所以說國家要想昌盛,必得上下齊心,共同努力,才能換得太平盛世。而明朝的滅亡,也算是氣數已盡,君王不明,嗚呼哀哉。


妙筆談文史



答:關於袁崇煥的負面評價,不是近期才出現的,是一直以來都有。

只不過,以《明史》刊行時間為分水嶺,此前世人對袁崇煥的負面評價遠遠多於正面評價——只要想一想袁崇煥被磔,北京市民歡呼鵲躍、大開心懷,並爭相到刑場割肉瀝血而食的場面,就瞭然於胸了。

而在《明史》刊行之後,袁崇煥的英雄形象躍然紙上——《明史》是官修正史,其權威性和說服力非同小可,可以說,此書一出,對於許多人來說,其他明代史料盡廢。

實際上,在清朝統治階級高壓、嚴酷的文化封殺上,其他明代史料也已是百不存一二了。

則在其後近一百多年時間裡,文人學者多是以《明史》、及清人官修的《滿文老檔》、《清實錄》、《東華錄》等書為基礎,對袁崇煥形象進行錘鍊加工,致使袁崇煥英雄形象越發高大完美,從而熠熠生輝。

不過,從一些清朝文字獄劫後殘存的資料裡,如《三朝遼師錄》、《崇禎實錄》、《崇禎長編》、《國榷》、《明季北略》、《明史紀事本末》、《東江遺事》、《鎮海春秋》、《東江客問》、《石匱書後集》等書對袁崇煥的評價,尚可窺探原貌之一二。

如《爝火錄》,該書將袁崇煥與南明大奸臣馬士英相提並論,說:“此二人者(指袁崇煥與馬士英),誕生一處,同為誤國之臣。”

《國榷》的評價則是:“袁氏便宜從事,天下聞之,詫為奇舉,居亡何而郊原暴骨者如莽。”

《明季北略》甚至把袁崇煥比成臭名昭著的奸臣秦檜,說:“崇煥捏十二罪,矯制殺文龍,與秦檜以十二金牌矯詔殺武穆古今一轍。”

不過,《石匱書後集》不認可此說,認為毛文龍既不可與嶽王爺相比,袁崇煥的才能也比秦檜差得遠。書中稱:“袁崇煥短小精悍,形如小猱,而性極躁暴。攘臂談天下事,多大言不慚;而終日夢夢,墮幕士雲霧中而不知其著魅著魘也。五年滅寇,寇不能滅而自滅之矣。嗚呼!秦檜力主和議,緩宋亡且二百載;崇煥以齷齪庸才,焉可上比秦檜!亦猶之毛文龍以么魔小卒,焉可上比鄂王!論者乃取以比擬,不特開罪鄂王,亦且唐突秦檜矣。”

那麼,《明史》是怎樣把已遭到世人唾棄的袁崇煥拉起“封神”的呢?

《清高宗實錄》載了乾隆的一段講話,為:“袁崇煥督師薊遼,雖與我朝為難,但尚能忠於所事,彼時主暗政昏,不能罄其忱悃,以致身罹重闢,深可憫惻”。

有了統治頭子這個基調,史官自然要不遺餘力地展開造神運動了。

《明史•袁崇煥傳》全文只有七八百字,其中最關鍵的三句為:

一、“會我大清設間,謂崇煥密有成約,令所獲宦官知之,陰縱使去。其人奔告於帝,帝信之不疑。”

二、“法司坐崇煥謀叛。”

三、“天下冤之。”

第一句所說,就是後來世人津津樂道的“皇太極巧施反間計殺袁崇煥”的故事了。這則故事,除《明史》之外,還出現在《滿文老檔》、《清實錄》,以及後來所修的《東華錄》、《清史稿》等書中,查明朝官方檔案和明末清初史家學者的各種史書文獻中並無相關記載。

第二句說崇禎朝法司給袁崇煥定罪為“陰謀叛國”,但《崇禎長編》裡記載得很詳細:“諭以袁崇煥付託不效,專恃欺隱,以市米則資盜,以謀款則斬帥,縱敵長驅,頓兵不戰,援兵四集,盡行遣散,及兵薄城下,又潛攜喇嘛,堅請入城,種種罪惡。”以上罪行,都是欺君擅權罪和瀆職罪,並沒有“陰謀叛國”這一條。

第三句“天下冤之”四個字,重點突出了乾隆所強調的主題:“主暗政昏”——崇禎是如此昏庸,明朝是如此黑暗,此時不滅,更待何時?!

但隨著近代越來越多的明清史料被髮掘,一些曾被清朝銷燬、封殺的明清史學資料漸漸浮出水面,人們不免對《明史》產生了質疑,尤其對那段“蔣幹盜書”式的反間計情節感到不可思議,於是對袁崇煥研究開始深入,那麼,塵封了一百多年的“袁崇煥的負面評價”又被翻出來了。

林肯曾經說過:“你可以一時欺騙所有人,也可以永遠欺騙某些人。但不可能永遠欺騙所有人。”(You can fool all the people some of the time, and some of the people all the time, but you cannot fool all the people all the time.)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