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每一個大牛科學家(歐拉,愛因斯坦,牛頓等)都活五百歲,世界會怎樣?

某某佩恩


人是當然不可能活500歲的,根據非常靠譜的細胞分裂次數極限的推測,人最多隻能活120-150歲。當然,想一下還是可以的。

如果這些影響全人類的大科學家都活到500歲會發生些什麼呢?如果科學家都能活500歲,那麼從科學誕生以來出現的科學家目前都應該在世,而且最短的都還應該有100年的壽命。我們先來回顧一下兩個科學先驅的主要貢獻,以為例子:

先說一下牛頓,牛頓活了83歲,他的成就是建立了經典物理學的基礎(牛頓三定律),和萊布尼茨分別發明了微積分這個數學工具。這些成就主要取得於30歲以前,中年時期主要是忙於教學和完善微積分的工作,還有就是和他同時期的大科學家們打嘴仗。晚年沒有人和他吵了,主要是他活得太長了。他晚年主要從事皇家鑄幣廠的工作,估計他最上心的事情就是鍊金,這從他的毛髮樣本中,汞含量超標50多倍可以看出。

愛因斯坦活了76歲,他的主要成就是相對論,這是現代物理學的兩大支柱之一,其中廣義相對論的創立工作,幾乎都是由他獨自完成的。當然,他也是量子力學的奠基人之一。他在26歲時發表了關於光電效應、布朗運動、狹義相對論、質量和能量關係的四篇論文,在物理學的四個不同領域中取得了歷史性成就。該年被後人稱為“愛因斯坦奇蹟年”。在36歲時,發表了廣義相對論,在38歲時,發表了《論輻射的量子性》一文,提出了受激輻射理論,開創了激光學術領域。在這之後,他嘗試發展出統一場理論,駁斥量子物理的哥本哈根詮釋,但沒有取得什麼成就(本身就是錯誤的方向),逐漸脫離了物理學研究的主流。

事實上,幾乎所有有創見性的發現都是在科學家中青年時期做出的,當世科學家排名第一的楊振寧老先生,他的科學成就主要也是在中青年時期做出的。所以,科學家即使再長壽也可能對科學發展的貢獻有限,而且還可能發展成一個大學閥,例如牛頓。除非有辦法讓科學家們的青春期同時也延長……


講科學堂


額,這個問題怎麼說呢,首先歷史沒有如果,這個問題的所有答案都只存在於理論上,而且牛頓,愛因斯坦等科學家也活不了這麼久,因為人的生命週期已經決定了,人不可能活到500歲。

而即使說人的壽命真的可以存在這麼久,估計也沒有牛頓和愛因斯坦什麼事,因為歷史的脈絡從來都是一環接一環的,古代的人如果真的能活500歲,估計人類還處於封建的統治時期。


不過既然只是假設,我們自然就可以發揮自己的想象力,牛頓出生的日期是1643年的1月份,假如他能活500歲的話,現在已經300多歲了,就以牛頓的聰明才智來看,他應該可以在物理學領域創造出更大的成就,至少他可以完善之前提出的三大定律。

然後牛頓估計也會和霍金一般,成為一個科學大咖,接受電視臺採訪,活躍在互聯網當中,然後寫書賣書等等,至於他是否還會創造更高的成就,這一點還得兩說,但理論上來說現在的科學技術更發達,牛頓的確有更進一步的可能性。


然後再說說愛因斯坦,如果愛因斯坦還活著的話,他現在也才100多歲,考慮到人能活500歲這個假設來看,愛因斯坦會和諸多的科學家相遇,例如牛頓,費馬,伽利略,開普勒等。

這些偉大的科學家如果還在,以他們的才智來看,相對論不會落到愛因斯坦的頭上,估計早早的就會被提出,而愛因斯坦是否會創造出更劃時代的理論,這就不好說了,可能愛因斯坦會轉去研究量子力學,畢竟在他晚年的時候,他曾經和玻爾展開過一場長達數十年的論戰。


至於最後他們會不會對人類社會作出更大的貢獻,這一點應該是會,因為每一個科學家對於人類來說都是一筆寶貴的財富,要知道培養一個人很難,培養一個有用的人更難,而培養一個傑出的科學家更是難上加難。

像牛頓,愛因斯坦這樣的科學家可以說是可遇不可求的,他們如果還活著,應該會有更大的成就,他們的意義就好像像人類前進的燈塔,在虛無黑暗的宇宙當中,他們照亮了一片天,給人類指明瞭一條小路,人類順著這條小路一直延續至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