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洗稿”需科技與法治雙給力

文_唐衛毅

近年來,自媒體在移動互聯網的帶動下迅速興起,從博客到微博乃至微信公眾號,互聯網及媒體從業人員紛紛加入其中,不少人開始探索實踐自媒體的盈利模式。

據業內人士介紹,目前自媒體獲利的商業通道主要是廣告收入、付費閱讀、線下收益等等。而自媒體的關注度、閱讀量及影響力則是其中重要的一環,尤其是高質量的原創作品,更是自媒體賴以生存和發展的基礎。

但是,精力始終有限,高質量的原創作品不可能源源不斷地產生。而原創資源的稀缺,使得一些自媒體開始了“模仿”和“抄襲”。不過,明目張膽地抄襲要承擔法律風險,也會降低自媒體的公信力,此時,一些人瞅準了其中的商機,推出“偽原創”軟件,以此提高抄襲的“質量”和“效率”。

何為“偽原創”?簡而言之就是貌似原創,實則抄襲,這是一種高級別的抄襲方式,又被稱為“洗稿”。在百度百科中關於“洗稿”一詞的解釋是,對別人的原創內容進行篡改、刪減,使其面目全非,但其中最有價值的部分仍然抄襲。

應該說,傳統的人力抄襲不僅費時費力,而且容易被識破,被追究侵權責任。但是,別有用心之人利用信息技術的發展,開始“智能抄襲”,並且進入了市場化運作,這是值得人們警惕的問題。比如,前不久,多種打著“一鍵偽原創”“篇篇十萬加”招牌的商品出現在國內某電商平臺。產品賣家聲稱,此款軟件功能強大,集採集、偽原創等眾多功能於一身。打開偽原創工具網頁就能看到其聲稱的“採用獨有的分詞引擎和自創同義詞庫,模擬百度的中文切詞手段進行偽原創,生成後的偽原創文章更貼近百度等搜索引擎的收錄模式”。具體操作時,使用者將一篇文章輸入該軟件,之後軟件通過詞語替代實現偽原創。

他人的勞動成果,經過一款軟件的巧妙再加工,就能夠改頭換面,且還難以被鑑定出涉嫌抄襲。目前,這種軟件正在形成一條“灰色產業鏈”。實際上,偽原創在赤裸裸地剽竊他人的勞動成果,是披著高科技外衣的侵權行為,對於這種新興的“洗稿”技術必須高度重視並警惕。這類軟件的問世,開啟了腦力勞動不勞而獲的反面教材,若不及早干預、破解、阻止,可能會在社會上形成“智能抄襲”成風的不利局面。

其實,自媒體進入高級抄襲時代,這對科技防範及法規跟進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對“偽原創”軟件的出現,如何反“洗稿”,斬斷其中的利益鏈,是擺在科學技術和法律部門面前的一道新課題。

筆者認為,反“洗稿”需要科技和法治雙給力。一方面是反“洗稿”需要科技給力,儘快研發和建立防範“一鍵偽原創”的防火牆,阻止其應用,甚至要把“一鍵偽原創”當作“病毒”來對待,實現“一鍵封堵”。同時,要提高識別、鑑別“偽原創”的能力,對於“偽原創”的東西,能夠做到一鍵識別,讓“偽原創”無用武之地。另一方面,反“洗稿”需要法治給力,儘快完善相關的法規制度建設,以及處置此類問題的司法解釋,讓執法部門在處置類似糾紛時具有依法鑑別和查處的依據和可操作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