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南鎮:告別經濟“空殼村”

□高程明

日前,臨邑縣臨南鎮解家村土地股份合作社進行了麥季分紅。核算完後,村集體收入4萬餘元,預計下半年玉米收穫後,該村集體收入全年可達7萬元。

去年以來,臨南鎮各村通過黨建引領、搭建平臺、規範財務管理,大力發展壯大各村集體經濟,讓集體經濟薄弱的空殼村全部“破殼”。到今年7月,全鎮81個行政村全部實現集體有收入,收入最少的村每年5000餘元,年收入超過3萬元的有30餘個村,趙家村、清店村、劉雙廟村等7個村集體收入超過10萬元。

選好帶頭人村村有項目

閆家村位於臨南鎮東北部,前幾年,因黨組織班子渙散、民主管理混亂,導致村集體經濟空殼。為此,該鎮黨委積極培養後備幹部,去年村“兩委”換屆時,大專畢業、年僅30歲的吳金松當選村黨支部書記。上任後,吳金松帶領新班子整理村內閒散土地,收回原被村民私佔的集體土地,創辦土地股份合作社,預計今年村集體收入可達5萬元。“在發展壯大村級集體經濟中,我鎮把建好黨支部、培育能人作為重要內容。抓住基層黨建這個‘牛鼻子’,將一批眼界寬、學歷高、會管理、敢擔當的能人培養成村黨支部書記,實現培養一個人、富裕一個村、帶動一大片的目標。 ”該鎮黨委書記黃東傳說。全鎮新當選的村黨支部書記中,45歲以下的有27人,高中學歷以上的有47人,年齡、學歷結構不斷優化。同時,該鎮黨委將發展壯大村集體經濟作為黨委書記創新項目,由黨委書記任組長,成立集體經濟論證小組,為各村派駐經濟特派員,對每個村的集體經濟項目進行論證、指導,做到村村有項目,村村能破題,村村見收益。

創辦合作社集體穩增收

發展壯大村集體經濟,做活土地文章是有效途徑。去年10月份,解家村在黨支部的引領下成立了民安土地股份合作社,入社戶數160餘戶,入股土地1300餘畝。合作社與臨邑綠量種子公司簽訂回收訂購合同,並且由合作社集中訂購化肥、農藥、大型作業機械,大大降低了種植成本。此外村集體可將整理出來的閒散土地一同經營,增加集體收入。今年上半年,合作社收穫小麥130萬斤,按照約定的分紅模式,二次分紅並去除成本後,村集體增收4萬餘元。

該鎮相同運作模式的土地股份合作社還有12家,入股739戶,入股土地4868畝,村集體整理閒散土地133餘畝、每年可增收20餘萬元。

該鎮還大力發展邊角經濟,鼓勵村集體將村民房前屋後的閒散土地整理出來,種植綠化苗木,並與該鎮企業先禾園林公司簽訂收購合同。“不管是發展邊角經濟,還是創辦土地合作社,我們的最終目的就是壯大村集體經濟,讓全體村民享受改革紅利,實現鄉村振興。 ”鎮長王中瑋如是說。

重監管規範三資管理

村集體有了錢,這些錢如何使用管理,如何確保集體經濟發揮出良好的政治效益、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成了該鎮黨委政府需要面對的現實問題。

該鎮引入第三方審計機制,鎮紀委聯合會計師事務所對全鎮81個村的財務進行全面審計和監管,理順賬目,將審計結果公示;逐村建立三資臺賬,明確規定集體資產所有權不得用來承擔經營風險,不能以此入股、抵押、擔保,實行發包出租須按照市場化運作,採取公開招標的方式;認真落實“四議兩公開”,建立健全集體經濟民主決策機制,明確規定凡是涉及村集體經濟的發展策略、新上項目、新辦實體和關係村民切身利益的事項,須按照市場調查、科學評估、民主決策的程序步驟組織實施。“村集體收入來之不易,我們要加強管理,看住錢袋子,想方設法把錢管好用好。”鎮黨委副書記葉新文表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