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權勸曹操稱帝的目的是什麼?

孤獨的始皇


孫權作為三國時期最傑出的政治家、外交家之一,老謀深算,城府極深,孫權勸曹操稱帝無疑是黃鼠狼給雞拜年,用心險惡,大大的有目的。

孫權一生,二降曹操,再降曹丕。雖然面子落了,但是好處也是大大的撈到了。我們就以孫權第一次勸曹操稱帝這件事來聊聊。

一、孫權是一個偉大的外交家,先從外交方面來分析一下此舉的政治意義。孫權勸曹操稱帝便意味著矮曹操一頭,有服軟之意,有表忠心之意。

孫權第一次降曹操的背景是發生在呂蒙渡江襲荊州之後,關羽戰死,荊州失守,劉備集團損失慘重。所以對於孫權,劉備一定是懷恨在心的,所以為了避免曹操和劉備達成共識,哪怕只是暫時的,也不得不向曹操低頭,爭取到北方曹操的善意。

當然還有就是處於平衡三國各方勢力的原因。漢中之戰,是以劉備為首的軍事集團和以曹操為首的軍事集團爭奪漢中的一次大規模的戰役。此戰歷時三年,最終以劉備集團慘勝而結束。雖說是慘勝,但這卻使得劉備集團的勢力達到了頂峰。

而呂蒙襲荊州這一手是玩得非常好,不僅奪得了荊州,而且達到了平衡實力的結果。而且這一系列的過程中,曹操失關中,劉備失荊州。

最終只有孫權的東吳獲得了最大的利益。孫權得了便宜還是要賣乖的,這就是向曹操服軟,要不然曹操也不會介意敲打一下一個小弟。

二、先教唆曹操稱帝,使得曹操失去天下民心,為孫權自己以後稱帝鋪路。

曹操在位時,挾天子以令諸侯,而他自己也是以漢朝丞相自稱。可以說曹操可以穩定的掌控北方,就是佔據了漢朝皇帝的大義的名分。

要是曹操直接把漢獻帝劉協直接趕跑,先不說百姓會離心離德,就是他自己的政治集團內部都是會出問題的。內部不穩,最直接的原因就是會導致統治區域內動亂四起。

真要是出現這種情況,劉備會放棄這麼好的機會嗎。劉備一直以漢朝皇室後裔自稱,所以無論如何他也要北上勤王。而且相比於隔壁的孫權,還不如北伐曹操獲得的利益更大。還有一個原因就是這個時期的政治中心都是在北方,所以想要問鼎天下,就必須出兵北方。

話說回來,只要曹操敢稱帝,就算鎮的住內部的動亂,扛得住劉備孫權北伐,可還能抗住東吳嗎。多年來東吳都是龜縮一隅,雖然沒多少大戰,但也是養足了精氣的,戰力不可小覷。如果曹操無比逆天成功登帝,也就為後來孫權登帝位埋下了鋪墊。

所以曹操對於孫權的行為只是說了句:“這小子是把我放在火上烤啊”。只此一句話,就道出了一個梟雄的城府。

前面都是對外的利益均衡的結果,那麼對能又有什麼好處呢。

三、首先,直接避免了曹操劉備兩線作戰的局面,還有一個結果就是很大程度上宣告他是漢室的家臣,畢竟當時名義上國家的最高領導人還是漢獻帝嘛。穩住了內部的士族階級,使得百姓歸心,對國內局勢也起到了一定作用的安撫。

孫權能被稱之為政治家,外交家,自然少不了與其相對應的能力。要不然怎麼能在三國這樣一個動亂的時期雄霸南方呢。


這個歷史很正


孫權勸曹操稱帝當然是不懷好意了。公元219年十月孫權上書請求讓他討賊(關羽)。孫權遣使上書,以討關羽自效。而據魏略的記載孫權還勸曹操稱帝。曹操把孫權上書公佈並講:孫權這小子是想把我放在火爐子上烤。王以權書示外曰:"是兒欲踞吾著爐火上邪!"侍中陳群、尚書桓階、前將軍夏侯惇等人皆因孫權上書而勸進。曹操沒有辦法才講:如果天命真的在我身上,那我做周文王好了。有人認為曹操是讓兒子曹丕取代漢朝,因為周文王兒子周武王取代了商朝。本人對此說法並不贊同。孫權的上書勸進在曹操看來是不懷好意的。孫權的目的當然不是為了幫助曹操。

討好曹操:

當時曹操已經跟皇帝沒有什麼區別。公元217年時曹操設置天子旌旗、王冕十有二旒,乘金根車、駕六馬、設五時副車等。這些都是天子才能使用的規格,所以曹操雖無皇帝之名,但有皇帝之實。天子法駕,所乘曰金根車,駕六龍,以御天下也。有五色安車,有五色立車,各一,皆駕四馬。

孫權因要跟曹操聯合對抗劉備而奪取荊州,勸進之意有討好曹操。公元219年閏十月孫權偷襲荊州,十二月斬殺關羽。曹操表薦孫權為驃騎將軍,假節領荊州牧、封南昌侯。孫權馬上遣使向漢廷進貢。曹公表權為驃騎將軍,假節領荊州牧,封南昌侯。權遣校尉梁寓奉貢於漢,及令王惇市馬,又遣朱光等歸。孫權奪荊州後下一步就是圖謀蜀地。但不知是跟曹操聯合取蜀還是獨自取蜀。孫權知道自己奪取荊州就已經跟劉備徹底鬧翻,所以更需要曹操的友好。孫權還任命周泰為漢中太守,劉璋為益州牧。從法理上否定劉備這個益州牧,也有以劉璋引誘其舊部的意圖。當時孫權率軍坐鎮公安。三國志:後權破關羽,欲進圖蜀,拜泰漢中太守。權復以劉璋為益州牧,駐秭歸。


禍水北移:

當時曹操雖然已經做了魏王,就連天子的那一套禮儀都用上了。但必競漢朝四百年,還是有不少士人忠於漢室。北方還是有一些人團結在漢獻帝周圍又或者想誅曹操拯救大漢。公元204年曹操攻下冀州,任冀州牧。把自己的大本營遷往鄴城。從此每次征戰回來都不回許昌而是回鄴城或者回譙縣。公自淳于還鄴、公還鄴、公還鄴、公還鄴、軍至譙、軍還譙......

公元200年衣帶詔事件:車騎將軍董承、偏將軍王服、越騎校尉種輯受密詔誅曹操。

公元206年曹操廢除八個劉姓諸侯王:齊、北海、阜陵、下邳、常山、甘陵、濟北、平原八國皆除。

公元214年伏皇后事件:遂將後殺之,完及宗族死者數百人。

公元216年曹操誅殺瑯琊王劉熙:曹操殺琅邪王熙,國除。

公元218年許昌軍事政變:欲挾天子以攻魏,南援劉備。時關羽強盛,而王在鄴,留必典兵督許中事。

公元219年九月鄴城軍事政變:太祖徵漢中,魏諷等謀反。

一旦曹操稱帝,勢必引起一些忠於漢室之人反叛。即使沒有,也能使得曹操把重心放在穩定內部上。這樣孫權就能安然吞下荊州這棵勝利果實。曹操一旦稱帝就是國賊,也能把劉備的兵峰指向北方。在曹丕稱帝后,劉備這邊確實有不少人認為應北上討賊而不是東征。趙雲就認為應討國賊為先而不是東征。雲諫曰:"國賊是曹操,非孫權也,且先滅魏,則吳自服。操身雖斃,子丕篡盜,當因眾心,早圖關中,居河、渭上流以討凶逆,關東義士必裹糧策馬以迎王師。不應置魏,先與吳戰,兵勢一交,不得卒解也。"以劉巴、雍茂、費詩、秦宓等人為代表認為應先討國賊然後再做稱帝打算。曹丕稱帝時,北方一些士人就企望劉備能北討國賊。是時中夏人情未一,聞備在蜀,四方延頸。


小鴻哥


孫權勸曹操稱帝的目的很簡單,孫權在當時沒有被漢獻帝冊封任何職權,然後他卻接替了父兄的基業,成為了江東的實權掌控者。赤壁大戰後天下可以說已經三分,劉備有著漢室皇叔的名號,帶兵不能說是理所應當,但有身為皇叔在亂世不帶兵還會被認為不妥,曹操是漢朝的丞相,漢末後期全憑曹操一個人扛起來的,自然不可能是亂臣。只剩下一個孫權沒有一個立足的根本稱號,因此他才會急於讓曹操稱帝,由此來讓自己江東名正言順的出兵討逆或是請曹操賜自己為江東之主。

孫權是非常聰明的一個人,孫策死後繼承大位,他能夠與曹操、劉備三分天下就足以說明其內心中是有治國良策的,首先孫權與曹操、劉備的年齡相差非常多,可以說孫權的父親孫堅與曹劉是一輩人,然而孫權只能做他們的侄子輩的人,年齡相差如此之多,居然還能與這些人玩的遊刃有餘。


也算是十分不易,江東在當時並不能說是強大,只能說出兵不好獲勝,不過即使曹操、劉備想攻破江東的防線也是非常難的,長江天險是守衛江東的第一道屏障,孫權並不能完美的運用這道屏障,他畢竟不是軍事家,不然也不會在合肥之戰時被張遼用一萬人打敗他率領的十萬之眾。


孫權之所以勸曹操稱帝慕容認為實則是想坐收漁翁之利,關羽是被江東殺的,劉備修整過後首先要復仇的目標一定是江東無疑,這個是不需要考慮的,可江東真的能夠抵擋住劉備大軍嗎?站在孫權的角度,一方面東吳接連去世三位大都督:周瑜、魯肅、呂蒙,當時東吳已經沒有能夠統帥千軍萬馬的帥才了。

如若不是忽然挖掘出陸遜這個人才,江東真的很有可能就會被劉備攻破。原因很簡單江東強在水軍,赤壁大戰失利曹操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大軍中北方人士眾多,都是一些旱鴨子。可劉備在奪取益州後,養精蓄銳,操練水師,加強訓練,水師精銳不比東吳少。因此孫權害怕了。


孫權急需要將這次的怒火轉移到曹操的頭上,他知道曹操一旦稱帝,身為漢室皇親的劉備一定會帶領大軍北上伐曹,可曹操又不是傻子,知道自己已經時日無多,沒有必要給自己找麻煩,自己死後子嗣願意繼續輔佐漢獻帝就輔佐,不願意輔佐就奪位,這些與他都沒有關係。


接著來說孫權的想法,孫權認為只有曹操稱帝劉備復仇的第一目標肯定不是東吳,因此能夠為自己帶來更多的發育時間,東吳的戰力並不是很強,可以說是很弱,只不過他們對於守衛故土的責任感非常強,因此出兵對外作戰不是很強,但保家守土他們往往能夠以一抵十的作戰,孫權就要想讓士兵改變這種狀態,不論何時都要竭盡全力的獲勝。

總結:不論怎麼看都能看出孫權的能力很強以及政治頭腦是無可挑剔的存在,只可惜他晚年並不懂得珍惜東吳的大好河山,選擇與整日整夜的飲酒作樂,最終病死,對於孫權的評價大家是什麼呢?關注我學習更多的歷史知識!


慕容鑑史


建安二十四年,曹魏國都許昌來了一位重要的使者,帶來了一條重要的訊息。這是東吳割據政權的君主孫權向曹操的上表:表示曹操天命所歸,理應稱帝;同時孫權向曹操表示,願意與其前後夾擊荊州的關羽。

此後不久,孫權果然偷襲荊州,致使劉備五虎上將之首關羽殞命,孫權又將關羽的首級送到了許昌交給了曹操。

之所以前面說了這麼多,實際上我首先要表達,孫權上表勸曹操稱帝,然後偷襲關羽,最後傳關羽首級於許昌是一個連續的政治行為,我們必須要把這一連串行為聯繫起來看,才能夠真正剖析出孫權當時的真實目的。

那麼現在我們回到問題本身,來逐一解讀孫權這一系列行為:

一、示好曹操,確立共同的利益

很明顯這是一次政治上的示好,其目的在於為結好曹操鋪路。為此,孫權精心選擇了兩項議題:

一是自己稱臣請曹操稱帝。首先,曹操當時統一了中國北方,挾天子以令諸侯,身份又是魏王,已經做到了位極人臣的地步。那麼在政治上,孫權還能為曹操提供什麼呢?只有請曹操稱帝,然後自己以臣子自居!當然曹操很聰明,沒有腦子一熱就這麼幹,畢竟稱帝時機並不成熟,不過畢竟算是接受了孫權的示好。

二是表示願意夾擊關羽。實際上這才是孫權真正想要達到的目的!東吳政權對荊州垂涎已久,尤其是周瑜、魯肅兩位大都督相繼去世之後,東吳與蜀漢之間聯盟基礎已經越來越薄弱,尤其是新任都督呂蒙上任之後,一直以圖謀荊州為下一個戰略目標。另一方面,關羽在“水淹七軍”之後威震華夏,此時他正率軍進攻曹仁防守的襄樊一線,對曹魏的威脅極大。孫權這一手算是找到了自己和曹操的共同利益點!

二、給曹操挖“坑”,為西征巴蜀做準備

實際上獲得曹操的支持僅僅只是孫權要求的最低結果,他實際上還盤算了一個更好的結果:那就是曹操真的稱帝!

曹操明白稱帝時機未到,實際上孫權同樣明白。如果曹操一旦稱帝,那麼必然激起曹魏政權內部的“擁漢派”強烈反彈,哪怕曹魏不發生內部叛亂也需要曹操花很長時間來安撫各方政治利益集團。

那麼這個時候,孫權便可以趁此機會在擊敗關羽之後進取西蜀,這樣才能和曹操形成真正南北對峙的局面。當然,曹操畢竟不是吃素的,立刻便看出了孫權的“禍心”,不過為了應付荊州的關羽依舊選擇了與孫權聯手。

正是因為孫權的圖謀被曹操所識破而沒有將效果顯現出來,所以我們後人往往會忽視其隱含的這一層謀劃。

三、傳關羽首級於曹操,吳魏之間的博弈

首先是孫權在推卸責任。關羽事敗身死,實際上這個時候是個人都知道這下算是把劉備徹底惹毛了,緊接著就將面臨著蜀漢一方的瘋狂報復。所以孫權將關羽的首級送往許昌交給曹操,一方面是進一步示好曹操;另一方面則是做戲給劉備看,你看我偷襲荊州可都是曹操授意的,要報復你也該找曹操。

其次是曹操在洗清嫌疑。曹操當然看透了孫權的壞心眼,所以當關羽首級被送到許昌之後,曹操於是命人用木頭雕刻了關羽的身軀,然後配上關羽的首級將之風光打仗。這同樣是在給劉備做戲:你看,我對你二弟關羽是很敬重的,真正殺死關羽的是孫權。冤有頭債有主,要報仇你該找孫權!

當然,曹操和孫權的演戲只是一方面,真正的選擇權還是在劉備手中。最終,劉備還是深恨孫權背信棄義,於是興兵伐吳……

說了這麼多,我們可以看出,孫權勸曹操稱帝實際上是為其後續一系列謀劃所做的鋪墊,其真正的計劃分為三步:首先自然是奪取荊州;其次是結好曹魏;更深一層意思則是為了挑動曹魏與蜀漢之間的矛盾;同時也意圖使曹魏陷入自顧不暇的境地之中,為自己攻取西蜀創造條件。

一個看似簡單的行為卻蘊含了如此多的深意,這也讓我們不得不對孫權的政治能力有一個極高的評價!


華夏問長安


我是青史回聲,我來回答這個問題。

很簡單,討好曹操唄。有人就問了,孫權又不是曹操手下的大臣,他可是江東之主,論實際地位,兩人是平起平坐,而且赤壁之戰,曹操還敗在孫劉兩家手上,按道理,孫權不應該這樣“卑躬屈膝”。


是的,看上去的確如此,可是那是赤壁大戰期間,時間不同,做的事情也不會不同。那個時候,孫劉兩家是同盟關係,曹操大軍南下,孫劉兩家只能同舟共濟,所以那個時候兩家關係好的不得了。可是轉眼過去十多年,隨著曹操將重心轉移自家地盤的時候,孫劉兩家開始漸漸產生間隙,而這個間隙就是荊州的歸屬。為了荊州這塊地盤,兩家沒少發生矛盾。

後來關羽北上攻打襄樊,讓孫權看到了機會,為了讓曹操牽制關羽,孫權派人北上說服曹操稱帝,並表示江東願意“俯首稱臣”。其實這事大家都懂,曹操也不例外,不過稱帝就罷了,倒是夾擊關羽,這事有操作性。於是在關羽水淹七軍之後,曹操又派大將徐晃前去助陣,名義上是援助曹仁,實際上是給孫權奇襲荊州贏得機會。果不其然,呂蒙白衣渡江,兵不血刃地拿下了荊州,至此,關羽陷入了曹操和孫權的夾攻之下,最後敗走麥城,死於孫權之手。



由此可見,孫權之所以勸曹操稱帝,是有目的的,是為了奪取荊州。


青史回聲


在三國曆史上,孫權權曹操稱帝不懷好意。


公元220年,關羽在襄樊之戰中,被呂蒙偷襲了大後方,導致關羽兵敗被殺,荊州也落入東吳手中

劉備得知關羽被殺荊州被奪後,異常地憤怒。由於劉備在西川和漢中的根基不穩,人心沒有完全歸附,所以選擇了隱忍。

而孫權為了轉移劉備的怒火,派使者到許昌給曹操送了一個大禮。

關羽的頭顱,這個用意非常明顯,孫權是想讓劉備知道,關羽是曹操授意東吳殺掉的,罪灰禍首是曹操。

但曹操的做法也是非常高明,他命人厚葬了關羽,並且上表天子封漢壽亭侯。


孫權不甘心計謀被識破,接著讓了一招勸進。

希望曹操廢掉漢獻帝劉協,自己稱帝當皇帝,孫權表示會服從曹操指揮,甘願稱臣。

曹操當著眾大臣讀了孫權的勸進信,一時有許多人同意孫權的觀點。

可曹操不這麼想,他認為自己已經60多歲,天下還沒有統一,而且忠心漢室的人不在少數。

如果貿然稱帝,下場會像袁術一樣,成為天下人的笑柄。

曹操是個務實的人,大漢的軍政大事都由自己做主,和皇帝只差一個名分而已。


如果稱帝,劉備和孫權再次聯手的可能性很大,而且內部這些忠心漢朝的人,可能也會響應,還不如繼續做魏王。

孫權的小算盤又一次失敗了,所以東吳和曹魏的關係,也變得微妙起來。

這件事幾個月後,曹操因病去世,大權落入兒子曹丕手裡。

曹丕廢掉漢獻帝稱帝后,劉備在益州也登基稱帝,並且發佈天子詔書,起兵討伐東吳。

孫權再次倒向曹魏政權,直到夷陵之戰結束,雙方再次交惡。

從這一點可以看出,孫權是一個識時務的人,他為了保住孫氏家族的基業,不惜一切代價,包括尊嚴和名分。


—End—



冷月鉤沉


首先一定要注意孫權勸曹操稱帝的時間點,這事發生在襄樊之戰後,曹操去世前,也就是公元220年正月到三月之間。

這個時候,孫權與曹操的關係處於歷史上的最好時期,既是政治使然,又是形勢所迫,在政治上,孫權偷襲並佔領了劉備勢力在荊州所有的地盤,本著不能兩面受敵的原則,與劉備敵對,就必然與曹操結盟。

其實早在公元217年南征孫權於濡須口時,擊敗了孫權,孫權這個時候已經改變了東吳的戰略,採取了向曹操交好的政治姿態,並派出使者出訪曹魏,同時與曹魏再次組成政治聯姻。

在形勢上,劉備失去荊州三郡,以劉玄德的個性和能力,是絕對不會容忍孫權得逞的,接下來一定會發生一場孫權與劉備之間的戰爭,既然是戰爭,孫權就一定會提前做好準備,包括孫權向曹操獻上關羽的首級,不惜徹底與劉備決裂。

如此看來,孫權從公元217年開始,就轉變了自公元208年赤壁之戰以來聯合劉備的政治戰略,改為奪取荊州,吞併益州,與曹操劃江而治的最高政治理想,由聯劉抗曹轉變為吞劉抗曹。

這麼說有證據嗎?

當然有。首先看襄樊之戰中,孫權領導的江東集團的表現,孫權趁關羽在襄樊前線與魏軍消耗時,令呂蒙偷襲荊州,一舉奪下劉備已佔據十年之久的荊州三郡,而且毫不猶豫地在行動前就定下了斬殺劉備一生的摯友和蜀漢集團二號人物關羽的計劃。

孫權殺關羽的行動不僅僅是把首級獻給曹操這麼簡單,明顯就是為了消滅蜀漢最得力的將領,消滅蜀漢的有生力量,關羽是蜀漢唯一的名將,也是孫權吞併劉備唯一的障礙,孫權殺關羽,就是一條路走到黑,讓本來脆弱的聯盟立即變成徹底敵對的關係。

孫權的政治野心一直被低估,公元199年魯肅向孫權獻上榻上對,告訴了孫權一個大致統一天下的路線圖之後,以及在赤壁之戰後周瑜向孫權提出的吞併巴蜀,擠壓劉備,與曹操劃江而治,最後統一天下的戰略,孫權對整個天下的野心一直在膨脹,直到襄樊之戰前後,孫權開始將戰略付諸實施。

有所不同的是,魯肅的戰略是聯合劉備共同對抗曹操,而周瑜,以及後來的呂蒙、甘寧等人的戰略卻是吞併整個長江以南,與曹操劃江而治,當魯肅去世後,孫權的戰略開始向吞併整個長江以南轉變。

翻開地圖就會發現,荊州、益州在長江中上游,也是唯二兩個能避開江東引以為豪長江天險的地方,從荊州可以順江東下直達江東,當孫權佔領荊州後,而益州依然可以順江東下,而毫不顧忌長江天險。

孫權為什麼會勸曹操稱帝,目的何在?

曹操剛剛封了孫權為驃騎將軍、荊州牧,孫權就向曹操上書,勸曹操稱帝,普天之下只能有一個皇帝,如果曹操稱了帝,那麼一定會激化曹魏內部的擁漢派與擁曹派的矛盾,從政治上來說,這會增加曹操維穩的成本。

除了曹魏內部的擁漢派外,遠在益州的劉備勢力一直是打著漢復漢室的旗號,以漢室正統後裔自居的,曹操稱帝,劉備怎麼辦?天下只能有一個皇帝,這是華夏的正統觀念,秦始皇稱帝之後,除去新莽亂世,直到現在,從來沒有二帝並存的情況。

孫權勸曹操稱帝的第一個目的就是轉移矛盾,襄樊之戰後,對孫權來說,最大的矛盾是與劉備之間的奪城之仇、殺將之仇,如果曹操稱了帝,那麼孫權與劉備的主要矛盾就轉化為曹操與劉備的正統之爭。

曹操如果稱帝,那麼孫權就自動成為魏國的臣子,而劉備自然不肯成為魏國臣子,必然會自立為帝,這樣就形成了二帝爭位,孫權假意臣服實際上保持獨立的狀態,那麼孫權勢力自然就成為魏、蜀之間爭取的對象,這樣就能讓孫權在左右逢源之中賺最大的政治利益,還不用擔心魏與蜀聯合起來攻打自己。

也就是說,孫權勸曹操稱帝的第二個目的就是在政治上讓魏、蜀聯盟變成不可實現,如果是在東漢的框架下,魏、蜀之間其實存在合作共同攻擊孫權的理論可能,因為劉備一定會因為孫權偷襲荊州而發動戰爭,到時天下勢力最大的曹操如果趁機聯合最弱小的劉備,一起攻打孫權,孫權如何應付呢?

沒有永遠的聯盟,只有永遠的利益,尤其是政治上的,誰又能保證劉備與曹操不會聯合呢?當年曹操去世之後,劉備發動夷陵之戰前,劉備還派出使者試探曹丕呢?可惜曹丕不是曹操,如果當時曹操還活著,誰敢說魏、蜀不可能聯合呢?

如此看來,孫權在政治上的成熟度不遜於曹操與劉備,也正是因為曹操更加英明,所以一眼就看穿了孫權的小把戲,曹操還把孫權寫給他勸他稱帝的書信拿給所有的朝臣看,並說道:孫權這小子是想把我放在爐火上烤啊!


一國之君歷史研究


孫權勸曹操稱帝,實為一石二鳥之計,看似甘願臣服於曹操的孫權,實際上心懷鬼胎,硬生生把本來的僵局瞬間扭轉乾坤。

孫權實際上是曹操、劉備等三人中“做事高調,做人低調”的典範,看似是一位盈盈弱弱的官二代,實際上他才是三國時期真正的謀略大家。

孫權讓曹操稱帝:

  • 一來是迷惑曹操心智

孫權之所以會甘願在曹操手下俯首稱臣,這在當時是劉備和曹操萬萬想不到的,孫權這極不合乎常理的操作,難道真的就是為了給曹操當孫子嗎?

實際不然,槍打出頭鳥的道理本就是誰都應該明白的,本來是三足鼎立的格局,無論哪兩方提前合併,對於剩下的一方都是滅頂之災,孫權正是考慮到如此,才出此下策。

實際上就是為了讓曹操放鬆警惕,畢竟在當時孫權可是搶了劉備荊州的,偏偏自己的手下還把關羽給殺了,這樑子可結的深了,這關鍵時刻不讓曹操出來擋一下,那曹操要是背後捅起刀子,孫權也撐不住呀,讓曹操當大哥,這確實是高招。

  • 二來則是讓劉備無計可施

當時劉備得知了荊州丟失,而且最後關羽被殺的消息,內心的憤怒達到了無以復加的地步,劉備最看重的是什麼?

當然是兄弟情誼嘍,儘管當時的關羽大意了,丟了荊州,但是最後關羽卻死在了孫權等人的手裡,這無疑是一筆賠了夫人又折兵的買賣,何況還是自己最信任的兄弟呢?

一想起當初發的誓言劉備就一肚子惱火,這生不到一起,關羽還先走一步了,曾經的兄弟情誼就因為太過於信任,這下可好,劉備即使不想打架,也被逼無奈。

當時的劉備要是不找孫權打架,面子上指定過不去,何況還有當初發下的誓言,但是他肯定知道,這樣的情況,這架是能打的嗎?

本來就少人,結果居然還臨時站隊了曹操,這小子最不厚道的是把關羽的頭顱送給了曹操,這擺明了就是讓劉備一挑二。正是孫權抓住了劉備重義氣這個特點,所以硬生生讓劉備十分窩火。

  • 三來則便是坐收漁翁之利

稱帝這件事可不是那麼簡單的,儘管當時的劉備孫權、曹操,都不想要雄霸天下的意思,但是面對那樣的戰略格局,小打小鬧還可以,但是誰要是真的動了粗,或者是誰敢妄自稱霸,那接下來的後果可想而知。

孫權畢竟還是孫武的後代,對於老祖宗的謀略可沒少學。不然當時的整個孫家也不可能有那樣高的威望。

儘管當時的孫權惹了劉備,但他很清楚,只要是自己假裝認慫,給曹操點好處,劉備是定然不敢輕舉妄動的,何況當時他們三個人爭來爭去,不就是為了誰當老大的問題嗎?

只要是孫權主動示弱,以曹操的性格,也不屑於難為他,但是對於當時的孫權而言,他的如意算盤可不僅僅這麼簡單,曹操稱帝,難免會遭到口誅筆伐,但如果曹操不稱帝,那就變相的說明他慫了,無疑又是給曹操一大難題。

總體來說,孫權讓本來腹背受敵的局面,結果讓雙方都不敢輕舉妄動,而且還給了劉備、曹操每人一個定時炸彈,這下可好,孫權這一手如意算盤打的堪稱完美,無論劉備動或者不動,曹操稱帝還是不稱帝,最終孫權都是既得利益者。

無非就是在外面惹了事,讓曹操擦屁股而已,但在當時曹操也並不傻,儘管沒有達到利益最大化,但對於孫權而言,這都是很賺不賠的。


大國布衣


導語:

孫權就是個唯恐天下不亂的傢伙,他剛剛打下了荊州,得罪了劉備。所以立刻向曹操獻媚,希望曹操跟自己結盟。當然了他的姿態比較低,表示要臣服於曹操,希望曹操能夠稱帝做皇帝。

孫權這如意算盤打得響啊,曹操將計就計,既然你要臣服於我,那就把你家兒子送我這兒來住幾天好了。孫權立刻懵了,他才沒那麼傻,一兵一卒一寸土地都不可能給曹操,更何況是自己的親生兒子?

所以孫權這麼說,只有一個目的,希望曹魏自顧不暇,沒有時間和精力來對付孫權,這樣孫權才能集中精力應付劉備。

01曹操已經老了,孫權抓住了這個條件。

當時曹操已經六十出頭了,人生七十古來稀,曹操的壽命其實已經不算小了。這個時候的曹操到底有沒有篡位稱帝的心思呢?要說沒有那就是喪良心。

孫權是最懂曹操這個心思的人,因為孫權也想稱帝,可是他目前的實力不允許罷了。所以孫權這個時候攛掇曹操稱帝,那是勾起了曹操最渴望達到的目的。

曹操到底能不能在有生之年建立自己的帝國,到底能不能成為真正的皇帝。其實也就是這兩三年的事情,因為沒多久他就要去世了。

所以說他要想稱帝,這兩年是最好的機會。稱帝以後,他就會留名青史,好歹也是帝王中的一個了。

孫權上書稱臣,稱說天命。王以權書示外曰:“是兒欲踞吾著爐火上邪!”侍中陳群、尚書桓階奏曰:“漢自安帝已來,政去公室,國統數絕,至於今者,唯有名號,尺土一民,皆非漢有,期運久已盡,歷數久已終,非適今日也。是以桓、靈之間,諸明圖緯者,皆言‘漢行氣盡,黃家當興’。殿下應期,十分天下而有其九,以服事漢,群生注望,,遐邇怨嘆,是故孫權在遠稱臣,此天人之應,異氣齊聲。臣愚以為虞、夏不以謙辭,殷、周不吝誅放,畏天知命,無所與讓也。”---《魏略》

可是同時也能給曹操帶來無限罵名,比如說他是漢賊,是篡漢的罪魁禍首。孫權正是抓住了這個特點,所以一個勁兒地希望曹操篡漢自立。

這是三國領袖都想做的事情,可是孫權不想揹負這樣的罵名。他就想等著曹操稱帝以後,找機會再為大漢報仇,這麼一來他就有了收買人心的資本了。

當初曹操打著重整漢室江山的旗幟,吸引了無數優秀的人才前來投靠。這些人才也會因為曹操背叛了大漢王朝而在曹魏內部製造混亂,這也是曹操所不想看到的,卻是孫權極為希望看到的事情。

02曹操為啥沒有上當呢?他為什麼沒有稱帝?

曹操又不是傻瓜,孫權這小子的小心思他看得非常清楚。他說孫權這傢伙是要把他放在火爐上面烤啊。意思很明確,那就是不會上當的意思。

曹操為什麼會覺得稱帝是放在火爐上烤呢?我們可以參考一下當初袁術稱帝的時候。袁術剛剛稱帝,他手下大將孫策就帶著江東的地盤,宣佈獨立,跟袁術劃清界限。

吾死之後,葬於鄴之西岡上,與西門豹祠相近,無藏金玉珠寶。餘香可分與諸夫人,不命祭。吾婢妾與伎人皆勤苦,使著銅雀臺,善待之。臺上施六尺床,下施繐帳,朝脯上酒脯米長糒之屬,每月朝旦十五日,自朝至午,輒向帳前作伎樂。汝等時時登銅雀臺,望吾西陵墓田。---《遺令》

此後天下諸侯對袁術都是各種辱罵聲討,不久之後袁術集團就被消滅了。由此可見那個時候稱帝,時機非常不成熟。

曹操的時機要比袁術好得多,因為曹操已經完成了北方的大一統。可是在他看來,時機還沒有那麼成熟,因為他依舊會面臨這麼幾個問題。

  1. 首先就是手下人的背叛問題。這麼多手下當中,難道就沒有幾個是忠於漢室的?像荀彧這些人到底有多少呢?曹操心裡是有數的。

  2. 其次就是孫權和劉備都手握雄兵。曹操一旦篡漢自立,那麼孫權和劉備就會重新結成聯盟關係,共同對付曹操,這是曹操不想看到的。

  3. 再則曹操也害怕罵名。天下只有三分之一的地盤是屬於他的,其他三分之二地盤上的百姓一定把他罵透了,而自己地盤上的百姓也會對他指指點點,從此漢賊的名聲將永生永世揹負在身上了。他食漢祿多年,卻做了背叛漢朝的事情,的確不應該。

由此可見,曹操綜合考量了這麼多事情以後,決定還是不稱帝的好。為何要追求那種蝸角虛名呢?他不做皇帝,難道就享受不到皇帝的待遇了嗎?銅雀臺是白建的嗎?



03若天命在吾,吾為周文王矣。

曹操想要篡漢,可是綜合了那麼多條件以後,決定還是不篡漢好了。但是他不是沒有做出過試探,比如說加九錫封魏王,其實就是他的一種試探。

劉邦曾經說過非劉姓不得封王,這是漢朝的祖制。只有呂后亂政的時候,把呂家的人封為了王,後來霍光輔政都沒有封自己為王,可見封王就是公然稱帝的前兆了。

曹操這麼做是想看看朝中到底有多少人反對他稱帝,後來果然冒出來一大批漢臣表示曹操這是大逆不道的行為。

夏侯惇謂王曰:“天下鹹知漢祚已盡,異代方起。自古已來,能除民害為百姓所歸者,即民主也。今殿下即戎三十餘年,功德著於黎庶,為天下所依歸,應天順民,復何疑哉!”王曰:“‘施於有政,是亦為政’。若天命在吾,吾為周文王矣。”---《魏氏春秋》

甚至連他昔日最好的戰友荀彧,也跳了出來,表示曹操不能稱王,這是有違祖制的行為。並且在白馬門公然跟曹操的兒子曹植大吵一場。

由此可見,曹操想要稱帝,這阻力還真的不小。雖然殺了一片漢臣,可是他心裡也有些後怕了,稱帝真的就那麼好嗎?

這個時候曹操似乎已經想通了,他認為稱帝也沒什麼特別的地方,無非就是多了一個皇帝的稱呼罷了。自己已經是大半截身子入土的人了,保證國家的穩定才是最重要的。

所以曹操認為就算是老曹家要奪取天下,那他自己也就做個周文王算了。周文王是沒有稱天子的,他打下了天下讓自己的兒子姬發成為了周天子。

也就是說曹操自己不稱帝,可是他可以讓自己的兒子稱帝。只要權力一直在曹家人手裡,那稱帝只是時間問題而已。

總結:曹操是一代雄主,卻也有自己的顧慮。

稱帝非常容易,其實佔領了大北方以後,完全可以稱帝。可是曹操為什麼偏偏沒有這麼做呢?他有自己的顧慮。

曹操一輩子給漢朝江山打工,前半生的確是兢兢業業希望恢復大漢江山。可後半生是受到了其他諸侯們的影響,他發現全天下沒有哪個諸侯是真正為了大漢江山而努力的。

所以曹操自己也就想通了,幹活其實是為了自己乾的。這個時候的曹操就開始了功高蓋主的日子。但是曹操沒有膽子稱帝,因為他家世代都是漢朝的大臣,一旦稱帝,那就是以臣子的身份造反。

當年王莽這麼做,後果是很明顯的。所以說要想稱帝不是不可以,必然要讓他兒子來做這件事。他兒子不是漢臣,沒有必要為此而買單。

《三國志》

《魏略》

《魏氏春秋》

《遺令》


江湖小曉生


孫權是遠見卓識的政治家,認為曹操是天下領袖,是個強有力的人才,曹操是他佩服的霸主。統一大漢政治。改革大漢社會,使軍閥混戰,人民流離失所的社會大大改變,重新統一政權。

早在二一一年孫權就和劉備一起上表朝廷投降,成為徐州刺吏,劉備也成為荊州刺史。他是希望國家強大統一,更要渴望國家重新統一的。可惜關羽為荊州太守,首先叛亂,帶動江淮動亂。帶動益州劉備也叛亂,戰爭再起劉備攻打漢中。天下又一下動亂起來。

早先益州的劉璋,都已經讓張松送來圖輿表示投降,要服從朝廷,漢中的張魯也完成投降。天下統一在即。重新改朝換代是大勢所趨,非是孫權假以要曹操當皇帝,以好想個人也作皇帝。

更是大多數希望,當然劉備不同意,關羽更是提前就在荊州起兵反叛,圍攻曹仁鎮壓江淮軍隊在樊城。關羽在荊州被曹操孫權聯合打垮崩潰,只有劉備偷偷響應關羽的叛亂,也在益州起兵,攻打漢中。曹操打敗關羽,人心大得,孫權是真心擁護國家統一的。就叫曹操當皇帝。也不是假裝的。

在劉備在戰敗夷陵之戰後,孫權還是要軍隊繼續西征劉備,還在聽從皇帝曹丕的命令。但陸遜等軍事人才抗命不遵,都要自己獨立建國。才使孫權作了皇帝。國家從此三分天下。

孫權一生多次投降國家,不能不說從心底裡是擁護國家統一的,只是軍事人才,更佔上風,周瑜,陸遜更得勢要獨立。

孫策去世後,張昭主持江東大政,己經向朝廷上表,又給各屬郡縣發公文要守其職。對孫權說,作為繼承人,重要是能繼承先輩遺業使它昌大興隆,要建功立業,如今天下動盪不安,盜賊佔山蜂起,你臥床不起與常人一樣放縱那行。自己必須列兵而令,眾人才服從你。張昭輔佐孫權,安撫百姓,完備的管理使社會穩定下來。

赤壁之前戰,曹操寫信給孫權,孫權把信讓大家看,張昭說,曹操的虎豹之師,挾持天子以征討諸侯,動輒以朝延的名義,宣佈命令。我們進行抗拒,就顯得名不正,而言不順,況且軍隊是依靠長江天險扺抗曹操的進攻。曹操佔有荊州的土地,劉表所有水軍都被接管。曹操會利用那些船隻水軍順流而下,再加上他的陸軍,水陸並進,長流天險不覆存在,己被曹操和我們共有。而雙方軍勢力量的眾寡不能相比,因該迎接曹操到來,投降朝廷。但更為信認軍事人才,周瑜,魯肅反而勸說孫權抗曹。結果聯劉抗曹成功,成就英名。

但還是在二一一年上表投降。張昭張紘還是孫權股肱心腹地位未變。可見他對統一還是渴望的,到二二九年才於武昌登基稱帝,比曹丕稱帝,晚了十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