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財保險跟消費性保險比較,哪個更具有優勢?

超級大肥宅


理財保險跟消費型保險比較,哪個更有優勢?這個問題包括幾個子問題,要回答清楚需要做個拆分。

理財保險不含保障性責任,不能夠提供在遇到疾病或意外時的保險保障,最常見的理財型保險有4種:年金保險、分紅保險、投連險和萬能險。

保障保險包括意外險、醫療險、重疾險、壽險,為個人與家庭提供關於人身健康的保險,在遇到意外或疾病時給予保險保障。例如資金保障、醫療資源、康復手段等等。

支付寶、重疾險、消費型:

支付寶屬於互聯網保險,保險銷售途徑有五種,互聯網、電銷、銀保、代理人、經紀人。

重疾險,指由保險公司經辦的以特定重大疾病(惡性腫瘤、典型心肌梗、腦中風、冠狀動脈搭橋等)為風險發生時,當被保人達到保險條款所約定的賠付條件後,由保險公司根據保險合同給付保險金的商業保險。

消費型是相對於儲蓄型,在重疾中消費型主要指不帶身故責任,這樣保費會相對較低。儲蓄型帶身故,如果沒有得過重疾,在身故時給付一筆錢。


以上是對您問題的拆解,問題梳理清楚後現在做回答。

  1. 保險購買順序先保障類保險,再理財型保險。
  2. 重疾險保障重大疾病後康復費用,買之前至少先買兩個保險。社保一定要交,國家福利;年交百元百萬醫療買一份。
  3. 買消費型還是儲蓄型重疾,看家庭經濟情況,個人風險習慣。核心保額要買的夠高,保障責任要全面。

七彩鹿說保


首先非常感謝在這裡能為你解答這個問題,讓我帶領你們一起走進這個問題,現在讓我們一起探討一下。

保險無好壞。是的,你沒有看錯,消費型保險很好,儲蓄型保險也很好。沒有開玩笑,我很認真。

消費型保險和儲蓄型保險都是我配置方案時常常用到的產品。

像廚師準備一桌可口的佳餚,

客戶的口味喜好需要考慮,

廚師的專業要考慮,

市場的行情也要考慮。

以產品為導向,你便會走上用各種方法手段糊弄客戶的歪路上,最後弄砸的是自己飯碗。

我一直認為保險規劃要以客戶滿意作為目標導向,提供整體解決方案,為其利益著想,買賣才會長久。

@費寒冬 解釋了什麼是儲蓄險和消費險,很專業詳細也很接地氣。對於 @長安客 的按需定製的保險整體解決方案,我很認同,並且也是一直做著的事情。

因為平時與客戶溝通中發現很多人有同樣的疑惑,開始我也很不瞭解。後來仔細思考,這類問題追根溯源是一開始就以產品為導向的思維矇蔽了雙眼,一葉障目,以為有一勞永逸的解決產品。

once for all只能是day dream,我們希望通過保險達成什麼目標,解決什麼擔憂才是保險的根本意義。

對於消費險和儲蓄險,我想再多講點,希望能幫助廣大知友打開更廣大的世界。

一、跳高到財務角度探討消費保險和儲蓄保險

複習一下,家庭財務是什麼東東?說到底就是兩張表,資產負債表和收支損益表。

現在有多少人有記賬的習慣?

又有多少人在會買保險之前,認真計算規劃過自己家庭財務現狀?

有多少人有明確傾向的財務目標?

年底儲蓄多少錢用來出國希臘愛情海泛舟?

兒子10年以後去賓夕法尼亞讀上學商學院MBA需要多少錢?

退休以後維持目前輕奢的享受型品質生活需要儲備多少養老金,維持保底年化收益多少能夠實現?

人要是沒有夢想,同鹹魚有什麼分別。小女子我也是有小目標的人,比如陽光大海就是我的最愛。

打住,回來繼續聊專業。保險不能解決什麼問題、能夠解決什麼問題?搞清楚這個以後,再談保險規劃就不再是一個那麼糾結的問題。大部分人不清楚問題的根源,所以會疑惑,所以就想知道,到底哪一個產品好。

我真的要很專業的談談這個問題

消費型保險,顧名思義是消費支出,比普通生活支出高一個等級,立在收支損益表的理財型支出項。注意:雖然這裡是理財型支出,但是也是支出項目,消費掉了。

然而,保險合同是射幸合同,意思是如果發生風險事件,等於射幸成功,保險公司才會賠付。

但是概率模型計算,絕大多數時候風險事件不會發生,所以你買了消費險保險,80%以上的可能性你拿到的是個大寫的“零”。幸運的是消費險保險比同樣保額的儲蓄型保險費用最少低50%。

(拿30歲男性100萬保額舉例,同方康健一生年繳保費22200;同類型消費險(《精心優選》的升級版《明亞優選》)保障到65歲選中間第二檔次,年交保費10953)。

PS:這個對比例子會貫穿全文始末。

儲蓄險保險和消費險保險性質完全不同。儲蓄保險歸類在資產負債保的投資性資產項,列出的金額是現金價值,每年保費按時上交,現金價值每年逐漸增長。(還記得消費保險放在家庭財務那個欄目裡面嗎?)特別注意一點,儲蓄險保險一旦開始承保,不發生風險事件,歸屬於我們的金額只有現金價值,現金價值=保險金額-風險保費,風險保費是不是和消費性保險很像,他們就是同一個東西,是保險的本質。(見下圖收支損益表)

儲蓄型保險既有保障功能也有投資功能,保障功能具體體現的是風險保額。

風險保額=保險金額-現金價值,就是說當保險現金價值等於保險金額時候,風險保障功能消失,發生風險事件,保險公司賠付的金額等於自己上交的本金加投資收益。這裡不難發現儲蓄保險的保障功能只有在現金價值小於保險金額的時候有體現,之後拿到的都是自己投資的資金價值,就是現金價值。(圖表3和4風險保額和現金價值,紅色柱是風險保額,逐漸減小,儲蓄險最後拿到手的是藍色柱現金價值,便是上交的投資保費和投資收益)。

從家庭金融財務角度看待,消費型保險和儲蓄型保險是不是都很好?前者用低保費獲得高保障,後者既有保障也有資產投資增值功能。

乾脆再深究一下,儲蓄險保險的投資收益率怎樣?

30歲男性100萬保額舉例,同方康健一生年繳保費22200;同類型消費險(《精心優選》的升級版《明亞優選》)保障到65歲選中間第二檔次,年交保費10953。儲蓄型和消費型同樣繳費20年,前者每年多交22200-10953=11247,每年多出這麼多,時間為20年。

用這多餘的11247元投資,通過TVM時間貨幣計算器計算,前20年是年金投資回報,後15年是PMT就是0,得出如下的結果:

注:此項不是我的領域,是經請教大神後得出,因此請別問我關於這點的問題了,會很尷尬的好嗎?好的!

4%的年化投資收益,到65歲的投資回報是62.7萬,大於儲蓄型的現金價值54.8萬,大概估算出儲蓄型保險的年投資收益率在3.5%,或者精算師在測算費率時,定義的投資收益率是3.5%,這跟咱們長聽到的就不謀而合了。

值得注意的一點,當年化投資收益是6%時,到65歲的投資回報是105萬,已經大於儲蓄險保險金額100萬。這105萬可以用來應對風險,也可以隨時轉換作為補充養老花銷,也可以傳承給後代。儲蓄險的100萬隻有等發生風險事件才能拿到。

二、再跳一下,從風險管理角度探討消費險保險和儲蓄型保險

風險管理是一門大學問,小女子拋磚引玉,有不對的地方,各位大牛輕拍。

當我們談論風險的時候,我們是在談論什麼?投機風險是金融家和經濟學家研究的領域,不熟悉的不談;只談純粹風險。

都知道,風險是概率事件,不確定是否會發生、不知道發生概率多大、不知道事件發生影響有多大。

世上奇奇怪怪的事件每天在發生,出門被花瓶砸中、手機支付賬戶被黑客盜刷、熊孩子出門惹禍、坐地鐵iphone摔破屏幕、馬航飛機失聯,還有各種各樣疾病的診斷髮生。

明天未知,所以值得憧憬,但是我們永遠不知道風險和明天哪一個先來,正如《夜空中最亮的星》裡唱到:夜空裡最亮的星,是否在意,是等太陽昇起,還是意外先來臨~~~我寧願所有痛苦都留在心底,也不願忘記。。。。。。再唱就沒辦法寫下去了

我們需要未雨綢繆,所以要管理風險。

風險管理核心是減小風險事件最終導致的經濟損失。

風險管理有很多方式:

1、風險規避是從風險事件源頭上減少風險發生的可能性。

很多事件不能完全規避,但可以大大減少發生幾率。馬航飛機失聯後,相當長一段時間內馬航航空公司的客運量驟減,就是普通大眾的規避風險管理方式。

明明很危險的事情,如果還要我跟槍口上趟,是不是傻啊?

明知道吸菸同肺癌有很強的正相關性,戒菸就是一種風險規避,不能完全規避,但是大大減低了肺癌的易感性。

明知道長時間加班熬夜對身體傷害大,猝死幾率高,是不是換一份工作或者調整生活工作方式也是一種風險規避?

健康的生活方式,定期體檢都是風險規避的,可以預防風險,減小風險發生後帶來的損失。

2、風險自留適合有經濟實力或者理財能力教強的家庭和個人。

有能力應對風險事件發生後經濟損失,換一種說法,任何風險事件發生對此種家庭的總體經濟損失只是九牛一毛。

在前面,我們剛計算了一個保險公司的理財保險年化收益率。

現在看看目前市面上基本投資產品收益如何,

中國銀行1年期定存利率1.75%,5年期定存利率2.75,

貨幣基金餘額寶的年化收益2.49%,

5年期的國債2.23%,10年期的國債2.85%,

90天的固收類銀行理財產品年化收益大概4%(起投金額5萬),

當然,你會說還有一些平臺的理財產品,遠遠不止你列舉的這點收益(比如小女子我所在的很多群,就有這樣的理財產品可以買和賣),但各路P2P跑路風險太高,不在我考慮範圍中。

想一想,剛剛我們計算的保險公司投資收益率是多少,就用這幾種普通的投資是不是收益率已經可以跑贏保險公司。由銀行背書的銀行理財的產品風險,你覺得比保險投資風險高嗎?但是收益比上面儲蓄險保險投資回報高。

看賤(劍)!!本姑娘還有絕殺器,基金投資,害怕風險可以投資債券基金,年化收益5%左右已經被證實,收益波動很小,不用害怕股市波動晚上失眠,白天焦慮的哦!

如果想收益再高一點,基金定投就是最適合個人投資的方式,目前拿一個基本的理財方式基金定投,從2007年10年股市最高點6124開始定投至今仍然有11%年化收益率可見。

更正一個問題,中國最早滬深300指數成立於2012年5月,所以咱沒有從6124點數據,晚點我再用其他方法計算一個9年期定投數據,雪球中有大神公佈的是10%-11%年化收益,待小女子再考證。

上圖,再挪用一下時間計算器,得到下面的結果,每月投資收益率0.98%,每年投資收益率0.98*12=11.76%。如果用11.76%來計算我們投資消費險剩餘資金投資,猜猜到65歲時候,總資金是多少?466萬。(如果不會計算,可以私信我)

注:以上關於基金投資的方面,還是請教大神得出,目前還在學習中,因此也請問題提的簡單一點,不然又尷尬了。

3、風險轉移是一種普遍適應各種家庭的風險管理方式,最常見的就是保險。

通過保險轉嫁風險,特別適應那些發生概率低,一旦發生後對家庭經濟打擊很大的風險事件。

人身保險依次展開分別是意外險、壽險和重大疾病保險。

保險誕生至今已有超過600年曆史,進入二十世紀後,同現代證券金融行業共同發展,現在已經是一個產品種類豐富、服務多樣化,監管成熟的市場。

回到消費型保險和儲蓄型保險,都是風險轉移的管理方式。消費型保險一個很大特點,保障時間段有限,面臨一個問題:在年齡達到退休後,疾病發生率則更高,收入更低甚至沒有收入,最需要保險保障的時候卻沒有了保障,是不是一件很恐怖的事情?想一想。。。

看看風險其他管理方式,風險自留不行嗎?

看看我們前面計算的收益,1年拿4%的收益很難嗎?

通過幾十年的財務打拼,原始資本積累,加上主動理財帶來的財富增值,是不是已經具備相當的風險應對能力?

而且退休之後,家庭責任基本卸下,再無子女教育費用和房貸費用,需要應對的風險基金不再似責任期時候一樣重了。

還要插播一個很嚴肅的問題。

20年前100萬的保額在20年後還是那個100萬嗎?

通貨膨脹是一個偷油瓶,慢慢侵蝕我們的資產。

CPI的業內衡量標準有很多種,國家目前統計局公佈10月數據是2.1%,2014年CPI是2.0%。

按照2%的CPI計算目前100萬在20年後相當於67萬,等到65歲退休時候相當於50萬,資產縮水1半,這還是一個保守的算法。

有人計算通貨膨脹基礎是按照GDP折算,如果你的資產財富沒有跟上國家GDP增長的步伐,實際上你的資產也是在貶值。

目前國家GDP就按6%計算吧,現在的100萬在20年後價值是31萬。什麼?只有1/3了 Orz。

保險公司能夠投資能力和投資渠道,除了投連險追求高回報面臨高風險,保監會嚴格監管保險公司的收集的險資只能投資於貨幣市場工具和債權類投資品種,包括國債、金融債、商業票據、銀行定期存單、高信用公司債和企業債,其投資渠道比普通個人投資渠道豐富,但由於其監管風控原因,收益必然不會高。

小結一下吧,保險的本質是消費型,就是規劃在收支損益表的那一個理財支出項目。

無論購買消費型還是儲蓄型,這一類錢都花費掉了。

就像購買了一個期權,到期後風險沒有發生,得到一個零。

儲蓄型保險投資體現在現金價值,是家庭的投資資產。

當現金價值等於保險金額之後,保險的本質意義已經消失。

這時候,用風險管理的角度來看,已經是風險自留。

最後一個甜點,從經濟心理學角度講,所有理性人面對選擇,會選擇避免損失。如果你選擇消費型保險,到期無風險發生,似乎損失了保費,理性人都會拒絕。他們寧願多交一些錢,到期無風險發生,還有確切的拿到手的一筆錢。實際上哪個好,那個壞?

看到我這麼長的回答,不管你是否清楚。

反正我還是堅持:消費險保險很好,儲蓄險保險也很好!

幾經周折後,找到了2007年10月16號以前的指數型基金了,更長的投資數據加深了我上面的說服力!

050002是博時滬深300指數,成立於2003年8月26日,經歷過3輪大A股的熊牛起落。這讓我麼可以更真實地計算從2007年10月16日A股最高起點6127點定投至今,每月定投1000元,大盤指數的回報率。

從2007年10月16日開始,總共定投110期,持續9年2個月,每月回報0.74%,年化投資回報0.74%*12=8.88%。與雪球大神的11%有些出入。

把投資消費險後剩餘資金11247投入基金,按照8.88%收益,65歲後是221萬。

儲蓄險保險的現金價值是54.8萬。



小漆講咔


我是野豬,我來回答。

您這個比較的方式,坦白講,不好比。就像是問:“人身上是手重要還是腳重要?”一樣。

這兩個險種的保障側重面不一樣。一個是保障重疾,而另外一個則保障養老。

購買保險有先後順序:請一定先買保障類再買理財類

保障類主要是指意外險、重疾險以及住院險。已經有太多的案例證明先買保障類後買理財類是科學的、正確的。中國人賺錢的慾望遠遠大於守錢的慾望,股神巴菲特已經無數次告訴世人,投資理財最重要的是不要傷害本金。對於普通家庭而言,人才是最重要的本金,只有保住了人,才會有賺錢的機會和手段。

理財險的保障性幾乎可以忽略不計,很多人熱衷於理財,卻忽略了自身的保障。不少客戶每年交幾萬、甚至十幾萬來購買理財險,而保障性險種卻一份都不買。已經有不少案例:客戶得了大病,結果保險公司一分錢都賠不到,為了籌錢救命,不得已把理財險給退了,而短期內退保是會造成損失的,這就像是雪上加霜,使得損失進一步擴大。這也是很多人吐槽保險公司的原因。

購買重疾險,除了經濟能力不足之外,應儘量購買終身型重疾險,而不是定期或者是消費型重疾險。

一、消費型重疾險很難保證終身續保;目前市場上大多是保證6年續保。超過6年需要重新購買,這導致兩個潛在的風險,容易導致我們無法獲得保障:

  1. 重新購買意味著需要重新核保;也許很多客戶因為年齡的增長,身體原因就無法通過保險公司的核保,從而喪失保障。

  2. 重新購買意味著需要重新計算等待期;即使通過了核保,但是需要重新計算等待期,而等待期內發生保險責任,保險公司是不負責給付的。

以上兩點實在是對客戶不夠友好,不過隨著市場的發展,相信會推出終身續保的險種,而這跟終身重疾險已經是差不多了。

二、消費型重疾險的保費會隨年齡增長越來越貴;而到了60歲以後,年交的保費將越來越貴,就算出現終身續保的險種,相信保費也會逐漸接近保額,甚至等於保額,此時保險已經失去了保障意義。

三、消費型重疾險沒有豁免責任;因為消費型重疾險是一年期的短險,因此不存在保費豁免責任。而終身重疾險幾乎都有保費豁免的條款。

綜上所述,建議題主應先足額購買終身重疾險(足額的意思可以簡單理解為年收入的5~10倍),再來考慮購買理財險。

我是野豬,回答完畢。


險道求生的野豬


理財保險和消費型保險是兩種完全不同的類型,根本沒有可比性。不過從你的描述中,我的理解應該想比較返還型保險跟消費型保險。其實所謂的消費型保險也是一個被人為造出來的詞,在保險領域根本沒這個說法。不同的人理解也並不相同。但是現在大家普遍理解的消費型保險就是不還本的定期保險和一年期的短期保險。

雖然我不建議購買返還型的重疾保險,因為價格貴保額卻不高。但是我同樣也不建議成年人購買消費型重疾險。為什麼?

消費型定期或者短期重疾險,雖然相對比較便宜,但是存在續保問題,每年到期都得續保,是否符合續保條件,產品是否還有售等都是問題。哪怕你定期保障到60歲,那麼60歲之後呢,正好是大病最高發的年齡,卻已經無法再購買重疾險了。也許你想可以定期保到70歲,甚至80歲,那如果都保到這麼大年齡了幹嘛不直接買終身重疾險了呢,價格差別並不大。所以,買這種重疾險,其實產品本身就有風險,怎麼能給自己安全感。以風險博那點保費的節省,值得嗎?人生又不是碰運氣!

我建議成年人還是優先投保終身重疾險,返還型的重疾險和消費型的重疾險都不要作為首選。在投保了終身重疾險後,可以通過消費型保險作為補充。哪怕消費型保險後期無法續保了,自己的終身重疾險也還能提供保障。而萬一中途生了大病,又能夠用更少的錢獲得更多的賠償

返本型重疾險、分紅型重疾險都不建議買。


老萌有個存錢罐


保障性的保險和理財型的保險根本沒法比較,兩者的功能都完全不同,根本無法拿到一個平臺上來比較。

保障型保險的功能是防損失,比如意外險、醫療險、重疾險

拉長人生軌跡來看,每個人都有可能遇到意外、疾病,但是我們誰也不知道什麼時候可能會遇到這些問題,唯一能夠確定的是,當遇到這樣的風險,我們一定會受到損失。但對於我們來說,資產的積累是逐漸的,誰也不可能知道資產積累過程中這種損失會不會發生,發生後損失的程度有多大,我們可以用保障型的產品來解決這一問題。以重疾險為例,一款產品在繳費期內保放有極大的放大效果,比如下面這款一次賠付的重疾,繳費首年已交保費可放大43倍左右。而百萬醫療更能用千元左右的保費,撬動百萬的保額。所以這也是為什麼,對於本來資產就不多的家庭來說,買保險是非常必要的。

理財型的產品是解決資產沉澱的問題

  • 對於普通家庭,要做到資產積累的第一步,就是合理控制開支,存下啟動資金。並在自己能力提高時,利用啟動資金,獲得更多的積累。但是往往我們最不能控制的就是消費,這世間誘惑太多,什麼新品促銷、週年慶、雙11,雙12,商家是變著花樣在打探你荷包的底線。唯保險能讓你真正把錢存下來,很簡單呀,因為退保有損失,所以只要你明確目標後,就會克服一切困難堅持繳費,從而資產也得到了澱沉。萬一未來能力並未得到提高,起碼這些錢是存下來的,而不消費掉了。這就是飽帶飢糧、未寒積薪。

  • 對於有一定積累的家庭,則要考慮防止資產貶值的問題。我承認防止貶值有很多產品可選,而保險選錯有可能還防止不了通貨膨脹。但理財必須要考慮資產搭配,其中缺少不了低風險的資產配置。在目前全球經濟放緩的大背景下,低風險產品收益走低,未來會走到什麼程度無人敢給你明確的答案,唯有保險擁有鎖定收益的功能。在相當長的時間內,鎖定當期利率水平,不會受到利益走低的影響。


只用年金險和消費型的保障產品搭配行不行

對於有極高理財造詣的人來說,用消費型的產品提供高槓杆,並將多餘的錢拿來投資,理論上是成立的。但是不幸的是,大部分人並沒有這個能力,一方面投資渠道的有限,對於大部分普通人來說,能夠接觸的不過是銀行理財、基金、股票等等工具,選擇基金和選擇股票是需要綜合能力的提高,而在零和的市場中,你不僅需要對抗所有外來的風險,另一方面還要抵抗人性的缺陷,稍有放鬆就會出現浮虧,如果在不適當的時候加槓桿還有可能造成直接損失。更何況,大部分選擇只買消費型保險的人可能根本就沒有拿去投資,而是直接消費掉了。所以多年前就知道的“定投餘”在我看來執行力難度太大,並不適合大多數人。


總結來說,理財型保險和保障型保險雖然都叫保險,但本質就不相同,根本別拿到一起來比較,不同的人,配置不同的產品才是正道。


匯知保


我記得有涸轍之魚這個典故:

說是莊子一天在路上看到一條魚快乾死了,魚向莊子求助,莊子告訴它,將會稟告大王,引東海之水來救它,被魚大罵一頓,我只需一瓢水便可活命,你卻要引東海之水,等你把水引來了,我也變成魚乾了。

返還型或者分紅型保險,跟消費型保險,哪個好?

一樣的道理,如果買足需要的保額,承擔得起高額的保費,怎麼買都是可以的,因為保障需求已經滿足了,總不能為了吃飽,就必須吃饅頭吧,奢侈性消費也是可以的。

如果保費不足,這時候就必須把這一瓢水給準備充足,而不是考多久以後會如何?

快要餓死的時候,饅頭也一樣可以救命。

兩種保險,一個可以長遠打算,一個可以顧及眼前。

好還是不好,看自己的消費水平吧。

生活條件好,大魚大肉山珍海饈不是不行。

生活條件一般,青菜饅頭一樣可以保證健康。


薛子華1006


錢到位了,什麼保險都有優勢!

無論是理財險還是消費型保險,都是根據我們的保費承受力來決定的。


1、理財型和消費型

所謂的理財型無非就是給消費型外掛了“返還型保險、分紅型保險、或者萬能賬戶”等方式,讓消費型就變成了“理財險”。

實際上,無論是什麼理財險,只要這個理財險附加了重疾險責任,那麼這個重疾險本質上還是消費型的。

舉例:某房東一套房子對外出租,有的租戶即使是租來的也要適當的貼好看的牆紙,每天打掃家裡;有的租戶就當一個落腳的窩點,不在乎環境。同樣一套房子,因為自身問題,所以就有了不同的效果。

同理,重疾險不會因為外掛了很多東西就變成了其它的險種,不會多賠你一筆錢什麼的。


2、錢包決定買什麼

消費型的保險和理財險,無論怎麼變,本質上就是我們出險了,符合合同約定就賠錢。

消費型保險不帶有返還、分紅、理財這些花裡胡哨的東西,來的直接、乾脆;而很多人喜歡多給一筆保費來買帶有返還、分紅、理財功能保險,這也是很正常的,人家願意為了返還、分紅、理財而多掏一筆錢,也不是我們能決定的。

所以,如同題主這種情況,同事有錢,願意買理財險就隨他;而題主覺得自己的當前的經濟情況買消費型更加合適也並無不當。

就好比對於馬雲來說,買套房子就是看心情;對於普通人來說買套房子就要掏空幾個口袋……


最後

買保險,要根據自己的實際經濟情況來買。

要記住保險姓保,不要以為帶有“返還、分紅、理財”自己就能佔到便宜一樣!


科學投保、理性投保,關注我們吧


海哥說險


消費型保險和理財型保險的功能是不一樣的,保險是預防萬一,你最擔心什麼問題就買什麼樣的保險。一般的短期意外險和短期醫療險都是消費型的。很便宜,花了就花了。終身壽險和重疾險還有長期意外則是儲蓄型的,叫他儲蓄型是因為這種保險最後可以拿回和本金相當的錢。從保險的本質來講,一般經濟條件不太好但又一點保障都沒有的就買消費型的,因為這樣可以用較少的錢建立較高的保額。經濟條件好的,就買一些儲蓄型的保險再附加消費型的,這樣可以穩定的應對長期的較大的風險

查看全部2個回答

消費型重疾險?防病+養老一張保單全...

消費型的好還是那種理財型的好

意外險上消費型好,便宜; 最好上個大病保險,有保障,且小孩上便宜; 不要上理財型保險,極不合算,失去了保險二字的意義,該險種是保險公司掙錢的東西。

保險是消費型的好還是返還型的好

“有病賠錢,無病返還”這八個字,就像一個魔咒,吸引著消費者前仆後繼,也讓返還型重疾險在國內流行了這麼多年。事實上,即使是現在,返還型保險的熱度也並不低。 大部分懂保險的人,其實一般都是不太推薦買返還型重疾險的。 這裡不推薦購買返還型保險,並不是否定返還型保險。只是在選擇返還型保險時,很容易陷入的一些誤區。 誤區一:只看中返錢,不關心保障 其實很大一部分購買返還型保險的人,都只是看中了它能返錢,對於產品的保障到底如何,可能根本不太瞭解,這完全就是一種本末倒置的行為。而且市面上的返還型保險產品保障差異又極大,很容易導致買錯保險。萬一因為買錯保險,導致在出險後得不到理賠,那簡直就是得不償失。 誤區二:到期返還,才能發揮理財功能 保險確實是一種很好的理財工具,但是像重疾險這類保障型的保險,主要通過轉移風險的形式來進行理財的。比如說,一個人得了癌症,需要50萬醫療費。如果他買了重疾險,那麼這50萬就由保險公司來負擔,轉移了大病對這個家庭可能會造成的經濟打擊。用每年幾千元的保費撬起幾十萬的保障,才是重疾險最本質的理財手段。 也就是說,買保險本身就是一種理財,不管是返還還是不返還,在保障期間內保險都提供了風險保障,所以已經達到了理財的目的。 誤區三:消費型不返還,不賠太虧 很多人不喜歡消費型保險,是因為覺得“保險不賠就虧了”。但是我們很久之前就跟大家說過,不出險意味著自己或者家人沒有生大病,平安健康才是最好的,又怎麼會虧呢? 消費型重疾險現在越來越受到大家的歡迎,因為它真的性價比超高!選擇同等保額,消費型重疾險的保費可能會便宜一半都不止,保險槓桿更高,也讓更多收入不高的家庭有機會完善保障。 當然,不推薦大家買返還型的保險,也並不是完全反對。返還型保險中也有不少好的產品,只是在選擇時要充分考慮自己的保障需求和預算,而不要一味地關注返還功能。 哪些人群可以考慮購買返還型保險? 1. 家庭經濟條件良好,有充足的保費預算。根據雙十原則,一般全家人的保費預算最好是不要超過年收入的10%,而保額最好是能達到年收入的10倍以上。而返還型保險的保費真的比消費型保險要貴得多,有充足的預算可以說是購買返還型保險的基本條件。 2. 投保年齡與返還的時間最好不要相隔太久。簡單點說,小孩子就不太適合買返還型保險。比如0歲投保,70歲才返還,半個多世紀都快過去了,這個返還還有意義麼?而如果是40多歲才投保,到65歲返還或者70歲返還,則還能為養老提供部分支持。 總的來說,保險也是一種商品,而選擇買何種商品都是每個人自由,大家在選擇產品時,也不一定要糾結自己購買的到底是消費型還是返還型,首先還是要優先以保障為主,結合自身的需求和經濟能力,儘量讓自己擁有更高和更完善的保障。 在這裡,梧桐樹保險網為大家推薦一款2019年新推出的超高性價比、保障超全面的——桐心守護重大疾病保險,無論是在保障還是保費方面,它在同類型產品中都幾乎做到了極致,跟2019年新推出的其他產品相比,可以說是鶴立雞群! 2019年六款新品重疾險對比 看上去差別不大,但如果從細節設計上觀察,可以說是火藥味十足。 1. 桐心守護前十年重疾保額增幅50%,不單獨限制投保及出險年齡 重疾保額加保也是幾款重疾險新產品的特色之一,但經過橫向對比之後不難發現,前10年重疾保額額外賠付最低的僅20%,再高一點的可能達到35%,看起來35%的比例在同類重疾險中算是比較良心的了。 唯獨桐心守護重大疾病保險的額外賠付比例達到了50%,在現有的幾款產品中一騎絕塵。人生中黃金階段的10年,有了這款重疾險就有了更足的底氣! 另外,桐心守護重大疾病保險150%保額賠付保障最高可持續至65週歲,無論何時投保,保障都會完整覆蓋保單生效後的10年時間。而其它一些包含該項保障的重疾險產品要求在規定年齡之前初次確診,才可享受額外賠付,規定的年齡通常低於50週歲。 1. 桐心守護99+1種疾病賠付,真正覆蓋“癌症”+“非癌症”保障 單次賠付的重疾險,往往很難真正做到兼顧癌症與其它重大疾病。 這類重疾險如果首次出險為惡性腫瘤,理賠後就只剩下惡性腫瘤的二次保障,一下失去了癌症以外的幾十上百種重大疾病的保障,想想是不是覺得有點虧? 與其它多次賠付的產品相比,桐心守護重大疾病保險的惡性腫瘤單獨一組,剩餘99種重大疾病一組,賠付了惡性腫瘤不影響其他99種重疾的賠付,而其他重疾賠付之後,也不影響惡性腫瘤的賠付,真正實現“癌症”+“非癌症”全面覆蓋。 首次理賠非癌症重疾:後續提供兩次癌症保障,充分應對癌症風險,減輕患癌造成的經濟壓力和精神壓力。 首次理賠癌症:剩餘99種重疾仍有保障,如3年後癌症持續、復發、轉移或新發可再次理賠,全面兼顧。 1. 桐心守護輕症、中症賠付後現金價值不變 現金價值,就是保單所具有的價值,與退保時可以拿回多少錢息息相關。 某重疾險產品在條款中明確規定:“若本公司已按本合同的約定給付過保險金,本合同保險單的現金價值將根據保險金已給付情況相應減少。”如果被保險人出險,保險公司賠付過保險金,最後拿到手的現金價值會相應扣除一部分。 這裡就必須要誇一誇桐心守護重大疾病保險的一個隱藏福利——如果被保險人罹患輕症或者中症並獲得賠付,保單現金價值不受影響。也就是說,倘若後期退保,即使輕症及中症發生過理賠,仍可以按照現金價值表領取相應的金額,不會減少,消費者利益得到了充分維護。

2 瀏覽104702019-12-29

保險是買消費型的好,還是儲蓄型的好

買產品要根據自己的情況選擇,每個人的情況不同適合的產品也就不同。 先來說說消費型和儲蓄型的區別: 1. 消費型是指不含身故責任,類似於日常消費品,用完就沒了,也不會返錢給你,消費型最大的亮點就是便宜,但是隨著年齡和現金價值的增加保費是不固定的。 2. 儲蓄型是指一份壽險附加一份重疾險,在合同期限內患符合合同內規定的重大疾病就按照重疾險的金額給付,身故或到達約定年齡都沒有患合同內重大疾病就按照壽險金額理賠。儲蓄型重疾險保費是固定的,且保障期限可以自由選擇,保障全面是它最大的特點,很大程度給投保人“安全感“,但是價格相比消費型會貴一些。 如果預算充足可以選擇儲蓄型重疾險,保障全面更安心,如果預算不夠的話可以選擇消費型重疾。也可以搭配購買,保障會更全面。

瀏覽152202019-12-12

消費型和返還型保險哪種更好?

“有病賠錢,無病返還”這八個字,就像一個魔咒,吸引著消費者前仆後繼,也讓返還型重疾險在國內流行了這麼多年。事實上,即使是現在,返還型保險的熱度也並不低。 大部分懂保險的人,其實一般都是不太推薦買返還型重疾險的。 這裡不推薦購買返還型保險,並不是否定返還型保險。只是在選擇返還型保險時,很容易陷入的一些誤區。 誤區一:只看中返錢,不關心保障 其實很大一部分購買返還型保險的人,都只是看中了它能返錢,對於產品的保障到底如何,可能根本不太瞭解,這完全就是一種本末倒置的行為。而且市面上的返還型保險產品保障差異又極大,很容易導致買錯保險。萬一因為買錯保險,導致在出險後得不到理賠,那簡直就是得不償失。 誤區二:到期返還,才能發揮理財功能 保險確實是一種很好的理財工具,但是像重疾險這類保障型的保險,主要通過轉移風險的形式來進行理財的。比如說,一個人得了癌症,需要50萬醫療費。如果他買了重疾險,那麼這50萬就由保險公司來負擔,轉移了大病對這個家庭可能會造成的經濟打擊。用每年幾千元的保費撬起幾十萬的保障,才是重疾險最本質的理財手段。 也就是說,買保險本身就是一種理財,不管是返還還是不返還,在保障期間內保險都提供了風險保障,所以已經達到了理財的目的。 誤區三:消費型不返還,不賠太虧 很多人不喜歡消費型保險,是因為覺得“保險不賠就虧了”。但是我們很久之前就跟大家說過,不出險意味著自己或者家人沒有生大病,平安健康才是最好的,又怎麼會虧呢? 消費型重疾險現在越來越受到大家的歡迎,因為它真的性價比超高!選擇同等保額,消費型重疾險的保費可能會便宜一半都不止,保險槓桿更高,也讓更多收入不高的家庭有機會完善保障。 當然,不推薦大家買返還型的保險,也並不是完全反對。返還型保險中也有不少好的產品,只是在選擇時要充分考慮自己的保障需求和預算,而不要一味地關注返還功能。 哪些人群可以考慮購買返還型保險? 1. 家庭經濟條件良好,有充足的保費預算。根據雙十原則,一般全家人的保費預算最好是不要超過年收入的10%,而保額最好是能達到年收入的10倍以上。而返還型保險的保費真的比消費型保險要貴得多,有充足的預算可以說是購買返還型保險的基本條件。 2. 投保年齡與返還的時間最好不要相隔太久。簡單點說,小孩子就不太適合買返還型保險。比如0歲投保,70歲才返還,半個多世紀都快過去了,這個返還還有意義麼?而如果是40多歲才投保,到65歲返還或者70歲返還,則還能為養老提供部分支持。 總的來說,保險也是一種商品,而選擇買何種商品都是每個人自由,大家在選擇產品時,也不一定要糾結自己購買的到底是消費型還是返還型,首先還是要優先以保障為主,結合自身的需求和經濟能力,儘量讓自己擁有更高和更完善的保障。 在這裡,梧桐樹保險網為大家推薦一款2019年新推出的超高性價比、保障超全面的——桐心守護重大疾病保險,無論是在保障還是保費方面,它在同類型產品中都幾乎做到了極致,跟2019年新推出的其他產品相比,可以說是鶴立雞群! 2019年六款新品重疾險對比 看上去差別不大,但如果從細節設計上觀察,可以說是火藥味十足。 1. 桐心守護前十年重疾保額增幅50%,不單獨限制投保及出險年齡 重疾保額加保也是幾款重疾險新產品的特色之一,但經過橫向對比之後不難發現,前10年重疾保額額外賠付最低的僅20%,再高一點的可能達到35%,看起來35%的比例在同類重疾險中算是比較良心的了。 唯獨桐心守護重大疾病保險的額外賠付比例達到了50%,在現有的幾款產品中一騎絕塵。人生中黃金階段的10年,有了這款重疾險就有了更足的底氣! 另外,桐心守護重大疾病保險150%保額賠付保障最高可持續至65週歲,無論何時投保,保障都會完整覆蓋保單生效後的10年時間。而其它一些包含該項保障的重疾險產品要求在規定年齡之前初次確診,才可享受額外賠付,規定的年齡通常低於50週歲。 1. 桐心守護99+1種疾病賠付,真正覆蓋“癌症”+“非癌症”保障 單次賠付的重疾險,往往很難真正做到兼顧癌症與其它重大疾病。 這類重疾險如果首次出險為惡性腫瘤,理賠後就只剩下惡性腫瘤的二次保障,一下失去了癌症以外的幾十上百種重大疾病的保障,想想是不是覺得有點虧? 與其它多次賠付的產品相比,桐心守護重大疾病保險的惡性腫瘤單獨一組,剩餘99種重大疾病一組,賠付了惡性腫瘤不影響其他99種重疾的賠付,而其他重疾賠付之後,也不影響惡性腫瘤的賠付,真正實現“癌症”+“非癌症”全面覆蓋。 首次理賠非癌症重疾:後續提供兩次癌症保障,充分應對癌症風險,減輕患癌造成的經濟壓力和精神壓力。 首次理賠癌症:剩餘99種重疾仍有保障,如3年後癌症持續、復發、轉移或新發可再次理賠,全面兼顧。 1. 桐心守護輕症、中症賠付後現金價值不變 現金價值,就是保單所具有的價值,與退保時可以拿回多少錢息息相關。 某重疾險產品在條款中明確規定:“若本公司已按本合同的約定給付過保險金,本合同保險單的現金價值將根據保險金已給付情況相應減少。”如果被保險人出險,保險公司賠付過保險金,最後拿到手的現金價值會相應扣除一部分。 這裡就必須要誇一誇桐心守護重大疾病保險的一個隱藏福利——如果被保險人罹患輕症或者中症並獲得賠付,保單現金價值不受影響。也就是說,倘若後期退保,即使輕症及中症發生過理賠,仍可以按照現金價值表領取相應的金額,不會減少,消費者利益得到了充分維護。


牛股非常道74562846


消費型重疾險是最初意義上的重疾險,為了轉嫁發生輕、中、重症的風險而設立,但是會存在一部分的空白區,比如猝死,意外,沒有達到重疾標準就身故,或者百年後自然身故的情況,它是不理賠的。如果帶了身故責任,即儲蓄型的,價格更貴,但是彌補了空白,這筆錢你一定可以拿得到,只是早晚的區別(當然,要注意免責條款),現金價值隨著時間推移,會越來越高。所以看你的需要和承受能力。如果買了壽險和意外險,那這些險種本身也可以彌補重疾險保障上的空白。支付寶上的品種好不好,可以跟其他相應的品種進行對比,同等保障看保費,同等保費看保障。一般有條件的話,建議購買多次賠付的產品,如甲狀腺癌等高治癒率的疾病,痊癒後漫長人生中將無保障,且喪失了投保資格,多次賠付的產品可以彌補。多次賠付產品又分為分組和不分組,不分組將對價格較高,分組產品相對平價一些


毛球話險


依題主的意思,理財型的保險更準確一點,應該稱之為儲蓄型的保險。

買哪一個更合適,其實是相對而言的。

保額不夠

買保險最最重要的,是保額。也就是出險時能夠賠付的金額。保額多少合適呢?一般來說,50萬起,或者是三到五倍年收入。

如果年收入較低,覺得買50萬保額的儲蓄型保險壓力較大。建議,可以選擇購消費型的。

一般來說,30歲的男性購買50萬保額的重疾,消費型的重疾,年繳保費在4-6k,儲蓄型重疾在6k-2w,分紅型或者加返還,可能會更高一些。

保險最重要的功能是保障,所以,如果不做到50w保額,保障是不太夠的,一方面近年來,重疾的花費差不多都需要30-50w,另一方面,將來隨著技術進步,通脹等,50萬的保額,可能也不一定夠。就好比現在看十幾二十年前購買的保單,只有幾萬的保額,當時看著覺得多,但是將來可真不一定。

保額夠

如果,預算能夠做到保額夠的情況下,那麼,你值得擁有更好的。

什麼意思呢。

舉一個近期看到的例子。

二十幾歲的王先生購買了一份單次賠付的重疾險,有輕症。很不幸的,王先生出現了,因顱內血管瘤破裂,做了開顱手術。術後恢復了。

於是,王先生找到保險公司,要求理賠。因為王先生得疾病同時達到合同中輕症和重疾的標準。於是,王先生要求保險公司賠付其輕症。

聽到這裡,可能很多人會想,輕症明明比重疾賠的少啊,為什麼會有人主動要求賠付輕症呢?

剛開始看到這個案件時,我也是這麼想的,聽完後面的分析,才恍然大悟。

為什麼呢?

原來是這樣的,雖然王先生得疾病同時達到了輕症和重疾的標準,但是經過手術,王先生得疾病恢復良好。如果王先生申請重疾險的理賠,那麼,依照合同約定,合同結束。王先生能夠得到本次疾病的賠償金,但是後續基本就不能再有保障了。而如果是賠付輕症,那麼還留了一個保障,萬一以後用到了呢。

當然,理想是美好的,但是現實稍有一些殘酷。

保險合同規定,同時達到輕症和重疾的理賠標準時,按照重疾賠付。這一點最初的目的是為了防止保險公司鑽空子,但是也可能會造成“誤傷”。

所以,再回到之前的問題。為什麼保額夠時,可以考慮儲蓄型。因為消費型的保險一般都是單次賠付的,而儲蓄型的,很多都有多次賠付,甚至是特殊疾病再次賠付。如果僅購買消費型的保險,是有可能遇到之前將的案例的情況的,賠付一次,合同結束,以後就沒有保障了,而且很難再買。如果一開始就購買的儲蓄型的多次賠付產品,賠完一次以後,還是能夠繼續有保障的。

所以,任何事情都不是一棍子打死的判定結果,需要不同情況分析討論。沒有完全百分之百完美的產品,但是我們可以通過我們不同類型產品組合,儘可能達到比較好的一種結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