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情令》聽,醉夢無羈往事輕,陳情起,無巧不成嬰

嬰,通攖,觸犯之意。唯有反抗,才得以佐證存在。

嬰,遭受之意。頻受苦楚,皆為他人。

嬰,即人也。初生小兒,赤子之心,永存。


醉夢

無羈


電視劇《陳情令》百鳳山上的醉夢,是對過去的依戀難捨,還是對將來的不滅希冀,不可知,或兼而有之。

一以貫之的無羈,是少年的赤子之心,還是復歸的雲淡風輕,被桎梏的靈魂,何以無愧於心?

當擺脫矇昧,才能真誠的面對自我,才敢於言說真心,才得以撥開重重迷霧,原來,你一直在這裡,不曾遠遊。

今冬已至,路上的行人已不復夏日的輕靈,帶著些許不捨,步入了厚重且蕭瑟的白色時節。

然而,這個夏季的熱度似乎還未從心中消退, 那位少年,依舊盤旋於心頭,時而莞爾,時而狡黠,洞悉世事,卻又不失天真的笑顏。

《陳情令》聽,醉夢無羈往事輕,陳情起,無巧不成嬰

時而莞爾


《陳情令》聽,醉夢無羈往事輕,陳情起,無巧不成嬰

時而狡黠


《陳情令》聽,醉夢無羈往事輕,陳情起,無巧不成嬰

時而天真爛漫


《陳情令》聽,醉夢無羈往事輕,陳情起,無巧不成嬰

時而恣意盎然

最是難忘窮奇道的雨夜,當淚眼婆娑的少年問道「孰黑孰白」時,心,不禁痛了。

沉寂了那麼久的良知,已被現實磨圓的性子,似乎又再度長出了枝杈,成為了它本來該有的樣子。

是選擇「善良」還是選擇「聰明」,這是一道人生難題。

「聰明」的我們,可以攫取更多資源,可以立於不敗之地,可以生活得如魚得水。

可是失去「善良」的我們,會否如同一架架研製精密且運轉良好的機器,卻與人性愈行愈遠?

那位少年,並非沒有猶豫過,他一直謹記江叔叔的那句「有所不為,方有可為」。

他也審時度勢過,只是難敵良心的拷問,他只能選擇木秀於林,承受被風「摧」的悲涼。

他不是沒有動搖過,看到親人,朋友,因他或者命運的無常一個個離去時,

他的靈魂幾近崩潰,慟哭,如同嬰孩般,泛著紅絲的淚眼,控訴著世界,「這到底是為什麼?」

《陳情令》聽,醉夢無羈往事輕,陳情起,無巧不成嬰

三觀的崩塌是所有人最難以接受的

自小就被灌輸誠實守信,嚴於律己,寬以待人,路遇不平需見義勇為,一撇一捺方為人。

而現今,為了「將來」,失了「當下」,是否值得?

一棵樹,最好的培育時間是20年前,次佳的時間則是現在。

要成長為一棵參天大樹,則每分每秒,都要向著陽光,無畏風霜,傲然挺立。

要成長為一個頂天立地的人,則每個念頭都必須含光,方能生出勇氣,才有可能砥礪前行。

王陽明在離世前,只說了八個字「此心光明,亦復何言」。

《陳情令》聽,醉夢無羈往事輕,陳情起,無巧不成嬰

那位少年,在墜落懸崖時,幾不可見的微微展顏,他是否也在喃喃這句「此心光明,亦復何言」呢。


《陳情令》聽,醉夢無羈往事輕,陳情起,無巧不成嬰

身在魔道 卻從未入魔

筋脈寸斷只為毀去那個世界最大的「邪」,「我做到了」,是他未及言說的心。

毀了它 是否能還世界一片清明?

不禁想到一個新聞中的公交司機,他在心梗發生的前一秒,穩穩踩下了剎車,全車的乘客安然無恙,而他則永遠的留在了那個駕駛座位上。

同時讓我想到,區別於其他個體,到底僅是皮囊,還是驅動這個機械裝置的「自我意志」。

雖然腦科學無數次的佐證,沒有「自我意志」之說,但是我卻仍會選擇相信,我們還有「良知」。

縱然利他行為有利己的成分,但在行事的瞬間,為何不選擇「不利他」?

心中的那位少年,似乎明媚佔了九成,無懼於他人的冷眼,眉眼含笑,自得自樂。他記性不好,但永遠記得母親說過的話「要記得他人對自己的好,忘卻自己對他人的好,就能永保快樂。」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