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茶企的品牌定位(中)

(接上期)

二、品类,必须要知道!

再次强调,品类,是当代企业家和营销人员必须了解的东西。没有品类概念,就别谈定位和营销。


现代企业的品牌和品类战略,一般有以下几种:


1. 多品类,单一品牌。大多数国内企业是这样。典型代表是日企和国内的电器企业。例如三菱、索尼、松下、海尔、美的之类,他们的特点是泛行业,什么都做,盘子大,规模大,营业额大,利润堪忧(日本的六大电子公司在过去10年的收入总和是4.1万亿美元,共计亏损148亿美元)。IBM也是我们经常拿来说的一个反面案例,在以后会单独分析。这种类型的做法,稀释了用户对于品牌的认知,很难用一句话描述清楚,这个品牌是做什么的,而且,企业在各个品类要面对品类的领导者的全面竞争。


传统茶企的品牌定位(中)

(小熊是近年来表现亮眼的品牌,为什么它和其他单一品牌不一样?因为它创造了 “萌家电” 这个新的品类)


2. 同时拥有多个品类,多个品牌,在每个品类里都占据领导地位或者占据主要份额。例如瘦身后的宝洁,近些年这类企业少之又少了,宝洁在许多品类的领先地位,有些是依靠并购而来的,例如吉列、金霸王、碧浪、SK-II、博朗、欧乐B。


传统茶企的品牌定位(中)

(瘦身后的宝洁,还有这么多品牌,基本都是所在品类的领先者)


3. 同时发展多个品类,多个品牌,但是在每个品类里都没有占据优势。这种做法分散了企业资源,需要依靠厂家的背书,才能取得一些优势。小林制药是其中的典型,创造了很多新品类,也为新产品命名了新品牌,但是品类的市场空间还没做大,品牌的知名度还没深入人心,就同时发展了其他品类和品牌,营销的力量没法集中,这种情况下就必须强调是小林制药制造,用公司来背书品牌。如果制造商品牌不强,又分散了营销力量,每个子品牌在所属品类里,就不具优势。国内不少中小企业处于这种境地。


传统茶企的品牌定位(中)

(知道暖宝宝、冰宝贴的人多,知道它们是小林制药旗下品牌的不太多,知道小林制药其他品牌的就更少了)


4. 长期聚焦一个品类,一个品牌,在品类里占据主导地位之,才在其他品类推出第二、第三品牌。可口可乐、红牛、丰田、长城汽车都是典型代表。这类公司的竞争力突出,品类内的占有率高,盈利能力强。大多数行业领先企业,都是这类公司,而且能够长期保持领先。


回到茶行业,看看茶品牌的情况。


我问了周围的一些非茶叶行业的朋友,大伙儿能够记住的茶品牌(这里不谈喜茶之类的新式茶饮),大概也就是这些:

- 立顿,代表了袋泡茶这个品类

-

小罐茶,代表了小罐包装茶这个品类(有些人说是轻奢礼品茶,但我这里所说的品类,是顾客心智中的品类,不是品牌自己给自己定义的品类。小罐茶的命名有问题,会影响到后续的发展,这个之后再单独分析)

- 大益,代表了普洱茶这个大品类。而普洱的品类分化后,产生了诸如雨林、龙润之类代表了更多细分子品类的品牌


传统茶企的品牌定位(中)

传统茶企的品牌定位(中)


一旦占据了认知,领导者的地位就很难撼动。比如:川宁,在立顿之后;中茶跟着大益;百事,百年老二,从未超越……。而第二位所要付出的营销代价,远比老大要高。


有人问过我,天福是什么品类。我认为,天福并不是个茶品牌,天福是个连锁茶叶店的品牌,不是产品品牌,是渠道品牌。即使天福的店里摆的不是天福品牌的茶叶,也不会对店的经营有太大影响。同样都是实体店,消费者很清楚地知道去大益是买普洱,但是很难说清楚天福卖的是哪种茶,只知道去天福买茶放心。这是产品品牌和渠道品牌的区别。


传统茶企的品牌定位(中)

(我问过一些人,天福在他们印象里是什么,100%的回答是茶叶店,没人说得清天福代表了什么茶)


如果你是产品品牌

,那么你的顾客是最终消费者,你的一切的营销活动,就是要去强化自己在所属品类里的领导地位,或者强调与竞争对手的差异化;


如果你是渠道品牌,那么你的顾客会有两种,渠道商和最终消费者,营销的重点和茶品牌是不一样的。加盟店主,当然是希望有更多品类的茶来“满足顾客需求”,但是这样会稀释茶品牌的聚焦。


我们常说,专业的事交给专业的人去做。产品品牌自建渠道,可不可行?在辅导日本某电器品牌的时候,我们就遇到过这个问题。像绝大多数电器公司一样,这个数一数二的大品牌,面对强势渠道,也没好多少。过去被苏宁、国美等线下渠道欺负,现在被天猫、京东的平台欺负,双11、618的时候,那么大的牌子,也只能被逼的必须要拿出一些商品对半折,否则就下架。痛定思痛,他们打算学习海尔,开自己的网上商城。我们否定了这个想法。试想一下,什么样的消费者,会到海尔商城买东西?是认可海尔品牌,一定要买海尔的人,还是不确定买什么牌子,要到处看看的人?答案很清楚!产品品牌要解决的是买谁的问题,至于在哪里买,是渠道的事情。如果顾客要买海尔,在海尔商城或是在京东、天猫买,对于海尔公司,并没有什么影响。


品牌够强大,穿透了渠道,直达消费者,在哪里买,就不再重要了。我们这个客户的竞争对手,戴森,在电商活动中,就是少数不作促销也无所谓的品牌。同样的,苹果、红牛之类的强穿透力品牌,也不需要对渠道投入太多。我之前工作过的米其林,品牌的影响力也是可以让它不需要在渠道上投入过多资源的,甚至可以跳过渠道,自己做生意。但是其他的轮胎企业,就很难做到这点。(以后可以考虑写一下轮胎行业)


中国的茶行业,目前来说,大多数产品品牌,都跑去建自营渠道或者建加盟连锁店。这样既投入巨大,坪效和人效又低。企业又要做茶品牌,又要在供应链、物流、渠道管理上做巨大投入,实在是分身乏术啊。我的一些做茶的朋友,生意做的越大,996就越是奢望。


是不是关掉渠道品牌,做产品品牌?没有适合的渠道品牌的时候,不一定需要这么做,但是

渠道品牌和产品品牌,不应该是同一个品牌名,而且还要确保渠道品牌和产品品牌两个团队都要很专业。除非,你足够聚焦,聚焦到一个狭窄的、能够守得住、能够占据用户心智的品类。


传统茶企的品牌定位(中)


大益,是一个聚焦的好案例,我们这里暂且不谈炒不炒作的问题。它聚焦在普洱茶这个品类里,尽管业务有延伸到茶具、茶庭之类的其他品类,都是围绕着普洱茶来展开,不会稀释它在普洱上的聚焦,也不会分散消费者对于它的认知。

它有自己的经销商、分销商、专卖店,也在商超、电商等其他平台销售,销售模式更像一个产品品牌,通过经销商模式来操作。


传统茶企的品牌定位(中)


传统茶企的品牌定位(中)


这些是福建某些著名茶企的产品线,不知道他们是要开杂货铺呢,还是要做索尼松下呢?本来具备许多先天优势:品类历史、家族传承、差异化的制作方式、市场对于品类的认知、单一品类的巨大市场潜力......,品类非常值得深耕,却什么都不想错过,什么都要弄一点,生怕丢失了生意的机会,还要自己开店,完全掌控从生产到销售的所有环节,一手好牌打的烂烂的。这是福建茶企的通病,短视,善于炒作,不善于打造品牌。


聚焦,做减法,是一些优秀的咨询公司,一直建议他们的客户做的;也是绝大多数成功企业坚持在做的。


品类的耕耘、品牌的打造,需要专注,需要聚焦,更需要耐心。本来,这也是泡一杯好茶,需要的东西。


(未完.待续,下一篇,我们继续聊聊小罐茶,聊聊金骏眉,聊聊竞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