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允炆是不是靠爺爺才當上皇帝的?

我是中國水


朱允文接過爺爺朱元璋的班,坐上皇帝寶座,看似朱元璋一手安排的結果,實則是不得已的選擇。

按照封建禮制,是嫡長子繼承製,嫡長子亡,則長幼有序,以此類推,在皇子中再選一位年長的作為皇太子,也可以選嫡長子的兒子為太子(其實是太孫)。 也就是說,朱元璋的太子朱標去世,歷史給他出了個“二選一”的選擇題,既朱棣和朱允炆都是合法繼承人,選擇他們兩個其中任何一個都合法。

如何選擇?原本朱元璋特別喜歡朱標,一方面,朱標是馬皇后所生 ;另一方面,他親手培養了這麼多年,還為朱標鋪好了帝王之路,可惜朱標英年早逝,只能把這份愛轉嫁給孫子朱允文。加之,朱棣非馬皇后所生,砝碼自然輕了許多。

越過兒子,冊立孫子,也是朱元璋的無奈之舉。朱元璋26個兒子,大多不成器,讓朱元璋很是失望,秦王荒誕,晉王殘暴,魯王仙丹吃瞎了雙眼。還有的是殺人犯,有的是酒鬼,有的好色成性。只有朱棣像自己,又非嫡出,不合理法,只好選擇並不放心的孫兒朱允文。

$發光的金子


潮哥1495582530712


答案是肯定的

洪武年間,朱元璋立朱標為太子。不出意外的話,在朱元璋駕崩後,朱標會順利繼位。就在事情看似已經定局的情況下,洪武25年,太子朱標的死使得一切似乎都有了轉機。

太子朱標畫像

朱標死了。主角的位置,終於空了出來,時機到了。按理說朱標的兒子朱允炆不過是個毫無經驗年幼無知的少年,這樣的人怎麼能承擔帝國發展的重任呢?那要不要換人呢,也該搞個公開招考之類的玩意兒了,退一步說就算不搞公開競爭,也該給個抓鬮的機會呀!

朱標在世的時候,朱棣多少是有些服氣的。唉,誰讓自己不是長子呢,長兄為父,他當皇帝就讓他當吧,畢竟自己說了也不算。但是朱標死了,朱棣還是有著無限的期待,他相信只要公開競爭自己是很有優勢的,那個小毛孩子懂的什麼呀?論處理政事出兵打仗誰還能比得上我?當然寧王打仗也很厲害,不過他一個頭腦簡單,四肢發達的傢伙也想繼承皇位?除了我還有誰?

皇太孫朱允炆

但是朱元璋依然執意立朱標之子朱允炆為皇太孫,這下朱元璋的兒子們真是白乾了。 但這是事實,一旦父親死去,這個小孩子就會成為帝國皇位的繼承者,到時不管自己是不是願意都將跪倒在這個人的面前,發誓效忠於他。他懂得什麼,既無戰功又無政績,憑什麼當皇帝?不在於有一個悲慘的結局,而在於知道了這個結局卻無法改變。

朱棣是有萬般的不服氣,奈何懾於朱元璋的威勢,也不敢表現出來。直到朱允炆即位,想要削藩時,才讓他產生了爭奪皇位的念頭。

燕王朱棣


知行合一2020


歡迎關注全網唯一用插畫演繹明朝歷史的動態漫畫精品短視頻-大明C位。

朱允炆是不是靠朱元璋才當上皇帝的?這個問題的答案無疑是肯定的。朱元璋稱帝之後,嫡長子朱標被立為太子乃是順理成章,可惜朱標早逝,按照《皇明祖訓》的規定,朱元璋必須要從皇孫之中挑選一個儲君,然而朱允炆卻並非第一繼承人,可以說是朱元璋一手將其扶上的儲君之位,並最終使其順利登上皇帝寶座。

按照《皇明祖訓》的規定,朱允炆並非第一順位繼承人。對於明朝皇位的傳承順序,朱元璋在《皇明祖訓》(成書於洪武六年)中明確規定,“凡朝廷無皇子,必兄終弟及,須立嫡母所生者,庶母所生,雖長不得立。若奸臣棄嫡立庶,庶者必當守分毋動,遣信報嫡之當立者,務以嫡臨君位,朝廷即斬奸臣”,即皇位傳承不得“棄嫡立庶”。

作為國之儲君的太子朱標,其先後納有兩位太子妃,共生有五子,其中正室常氏生有嫡長子朱雄英和嫡次子朱允熥,而側室呂氏則生有朱允炆、朱允熞和朱允熙。

朱標於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去世之後,因嫡長子朱雄英早於洪武十五年(1382年)五月初一便夭折,此時的皇位儲君第一順位繼承人應該是生於洪武十一年(1378年)嫡次子朱允熥,而生於洪武十年(1377年)的朱允炆不過是庶長子罷了。

但是這裡有一個問題,那便是朱標的正妃在生朱允熥時難產而死,而側室呂氏則被扶正成為太子妃(扶正時間不得而知),如此一來,朱允炆便擁有了半個嫡子的身份。然而,儲君乃是國家大事,這“半個嫡子”的身份仍然不足以使其與朱允熥公平競爭。

朱元璋為何最終選定了朱允炆,朱允炆的母親應該起了大作用。雖然《皇明祖訓》成為了朱允炆成為儲君的最大障礙,但“祖訓”卻是朱元璋本人所立,再加上朱元璋本人乃是一位極為強勢的帝王,在立儲這件事上,他毫無疑問擁有著“一票否決權”,而大臣們卻不敢對此說三道四。

那麼,朱元璋為何在朱允炆和朱允熥之間選擇了朱允炆呢?

1、朱允炆“潁慧好學,性至孝”。朱允炆之所以贏得最終的勝利,他的性格無疑起到了關鍵作用。在其十四歲時,朱標生病,朱允炆小心伺候,晝夜不離一步,而持續時間更是長達兩年。在朱標去世之後,朱允炆又因哀傷而消瘦,朱元璋見狀,甚至親自勸說道,“而誠純孝,顧不念我乎”。此外,自幼熟讀儒家經典的朱允炆,在性格方面與朱標也極為相似,同樣的溫文爾雅。這些,不僅引起了朱元璋的關注,而且令其極為滿意。與朱允炆不同的是,自幼喪母的朱允熥根本毫無露臉機會,久而久之,朱元璋自然不敢將大名江山交給這個自己並不十分了解的皇孫手中。而這一點,朱允炆的母親毫無疑問起到了關鍵作用。

2、朱允熥的外戚太過強大。朱標作為儲君,朱元璋對他的培養可謂不遺餘力,不僅為其配備了極為豪華的東宮輔臣,在婚配上也是極為重視。朱標的正室,即朱允熥的母親常氏,乃是常遇春的長女,雖然外公常遇春和大舅常茂均已去世,但二舅常升、三舅常森卻仍然在世。朱元璋在朱標去世之後,常常擔心後世子孫壓制不住這些開國功臣,甚至為此不惜大肆屠戮,對於外戚勢力極為龐大的嫡孫朱允熥,他自然極不放心,而朱允炆則不存在這個問題,其母親呂氏乃是太常寺卿呂本的獨生女兒,外戚實力並不強大。

自古便有“太子者,國之根本”之說,作為國家的未來皇帝,儲君之事不得不慎重,可惜朱元璋最終還是看走了眼,朱允炆雖然是個好孩子,可惜不是個好皇帝。而且,從其對藩王下手的時間來看,我嫉妒懷疑他的“性至孝”可能是裝出來的。

歡迎關注全網唯一用插畫演繹明朝歷史的動態漫畫精品短視頻-大明C位。


大明C位


選定皇位繼承人最終拍板人是皇帝,所以從這個意義上來講,朱允炆確實是靠著爺爺才當上皇帝的。但是一開始,朱元璋中意的並不是朱允炆。

糾結的朱元璋

洪武二十五年,培養多年的太子朱標突然去世,朱元璋痛失愛子的同時,不得不重新考慮繼承人問題。最開始,朱元璋中意的是朱棣,他曾在東角門召集群臣商量,說道:“朕老矣,太子不幸遂至於此,命也。古云國有長君社稷之福,朕第四子賢明、仁厚、英武似朕,朕欲立為太子,何如?”朱元璋說出這一番話,必定是經過深思熟慮的,一方面,朱棣賢明、仁厚,和朱元璋有很多共同點,能力突出,是繼承皇位的好人選;另一方面老二秦王草菅人命、做事荒唐,老三晉王也是個不成大器的角。諸王和武臣跋扈的局面在洪武晚期已經形成,只有年長老道的朱棣能夠駕馭。朱元璋傾向的是立賢!

劉三吾的建議

劉三吾是使朱元璋態度發生轉變的關鍵人物,劉三吾說:“君言是也。惟秦、晉二王如何?”皇上您這樣說,把秦王和晉王放在哪裡?朱元璋聽到這句話,哇哇大哭!其後,劉三吾又說:“皇孫世嫡承統,禮也。”劉三吾這個人,為人坦誠,自號“坦坦翁”,一下子就說到關鍵點上了。朱元璋作為一個開國之君,欲立萬世之法,在繼承人的選擇方式上自然不得馬虎,儘管朱棣很優秀,但是他前面還有兩位哥哥。朱棣的親生母親只是一個不受寵的妃子,作為一個庶出的兒子,朱棣根本就沒有機會。所以,皇位繼承人只能從太子朱標這一脈中選擇。

朱允炆的優勢

朱允炆雖然不是嫡長子,而且不是皇后所生。但是皇后所生的嫡長子朱英雄八歲就死了,次嫡子朱允熥比朱允炆小一歲。朱元璋不選擇朱允熥是有顧忌的,因為朱允熥的母親是常氏是常遇春的女兒,常遇春是藍玉的姐夫。朱元璋擔心傳位給了朱允熥,到時候主少國疑,常、藍兩個外戚集團會架空朱允熥,很容易形成外戚干政的局面,從而動搖老朱家的統治。朱允炆年長,自然就是皇長孫!

最重要的是,朱允炆身上有老年人朱元璋最看重的品格——孝順!朱標生病後,朱允炆在身邊照顧了兩年,晝夜不暫離。都說久病床前無孝子,一個十四歲的孩子,能做到這份上,相當不錯了。朱標死後,朱允炆更是“居喪毀瘠”。朱元璋看著心疼,說道:“你這麼孝順,可怎麼替我想想啊!”老年喪子,是多麼痛苦的一件事,孝順的孫子給了朱元璋一定的心理安慰。

除此以外,朱元璋早年間治理國家用重典、下猛藥,晚年他也意識到了這並非長治久安之策,想要改變治國策略。等朱元璋把一切障礙掃除了,寬厚仁愛的朱允炆做一個守成之君最合適不過了!

一言以蔽之,朱允炆能夠當上皇帝,有運氣,有朱元璋的喜愛,也有貴人幫助,更有自己的獨特魅力!


小高讀史


朱允炆也就是建文帝,是大明王朝的第二位皇帝,他是明太祖朱元璋的孫子。有人就有疑問了:朱元璋為什麼不傳位給自己的兒子,而是直接傳位給孫子?

朱元璋其實兒子眾多,滿打滿算總共有二十六的兒子,光孝慈高皇后馬氏所生的嫡子就五個,而且這五個也是排行前五的兒子,這說明按照嫡長子繼承製是沒有問題的。

實際上朱元璋的選擇並不多,究其原因是因為他比較高壽,他的兒子們很多都沒活過他,比如長子、次子和三子,都是早於他之前去世。朱元璋四十歲建立明朝,在位三十年,他本人活了七十歲,這在古代帝王中絕對算是高壽了(要知道古代的皇帝那可是高危職業啊)。再加上他的兒子眾多,在皇位繼承上比較容易出現問題,就像另一個高壽又多子的皇帝康熙,也出現過皇位爭奪的問題。只不過明朝出現的是叔侄之間的皇位爭奪。

朱元璋是中國歷史上名副其實的草根皇帝,絕對的白手起家。他最恨的就是貪官了,所以在治理國家時一般都是嚴刑峻法。朱元璋很勤政,貪官殺的也很多,晚年的時候他意識到這治天下和打天下還是有區別的,治天下不能總是嚴刑峻法。

確立太子

在確立繼承人的問題上,朱元璋想要給後世子孫樹立一個榜樣,也是合理合法的正式原則,那就是嫡長子繼承製。所以他立了自己的長子朱標為太子。

太子朱標的性格和朱元璋在許多方面都不太像,他性情溫和、仁慈寬厚,對弟弟們也十分疼愛,弟弟們一有過錯,他就從中調和求情,使他們免受責罰,在兄弟當中的威望很高。

朱標二十二歲的時候朱元璋就要求他和自己一塊兒辦公,想早早鍛鍊培養王朝的接班人。朱標很努力,朱元璋給的壓力也很大,對朱標要求非常嚴格。常常朱元璋很嚴苛的時候,朱標就勸父親少一些戾氣,所以在一些問題的處理上經常與朱元璋意見相左。

晚年的朱元璋對太子朱標是重點培養,雖然有時候朱標的做法自己不是很滿意,但總的來說朱元璋對這個太子還是很認可的。正當朱元璋認為繼承人問題萬無一失時,哪知道太子朱標在視察工作時得了風寒病逝了,這使得朱元璋既傷心又措手不及。

選擇繼承人

太子朱標病逝後,緊接著次子朱樉和三子朱棡也相繼病逝,朱元璋在極大地悲痛過後還得考慮繼承人的問題,現在的情況是嫡子裡面就剩四子朱棣和五子朱橚了,按照順位繼承顯然應該是四子朱棣了。而且朱棣是所有兒子裡最像朱元璋的一個,殺伐果斷、戰功赫赫,在對蒙古殘餘勢力的戰爭裡立下了汗馬功勞,就像唐朝的李世民一樣,是所有兄弟裡功勞最大的一個。

朱元璋雖然對朱棣比較滿意,但是他並沒有選擇朱棣作為他的接班人。一方面還是考慮到嫡長子繼承製的原則,不能破壞規矩,不是要給後世子孫樹立榜樣嘛。另一方面還是認為武打天下、文治天下,自己之所以那麼辛苦、那麼勤政,是因為自己小時候讀書少,處理國家大事時總害怕想的不夠周全,所以他想立一個有文化,處理問題不像自己那麼嚴苛的人為繼承人。

本來太子朱標最符合自己的心意了,誰知天不隨人願朱標病逝。那還有沒有符合他標準的人呢,我們說有,這個人就是太子朱標的次子朱允炆。朱允炆的性格和父親朱標很像,而且十分的孝順,朱元璋很喜歡這個孫子。最主要的立朱允炆為皇太孫也是合理合法的,因為朱標的長子朱雄英在八歲的時候就去世了,朱允炆是朱標第一合法繼承人。

綜述

所以說朱允炆能成為大明王朝的第二任皇帝,既是靠的自己的爺爺朱元璋,也是因為古代皇位繼承製的原則。當然最主要還是因為朱元璋愛屋及烏,把在太子朱標身上寄託的希望轉移到了皇孫朱允炆身上了。

本來朱元璋對於自己王朝有著很好的規劃,樹立皇位繼承製的榜樣,希望杜絕以後在皇位繼承上的紛爭,哪知道理想雖美好,但現實很殘酷,他一死他的兒子和孫子就為了皇位打的你死我活,不得不說這古人為了皇位還真是沒親情可言,權力使人瘋狂啊!這從古到今皆使然。


慕容讀史


這個問題老梁來回答。

就這問題,那叫個開水煮白菜,太扯了。就朱允炆小胳膊小腿的,他能當上皇帝,可不就是朱元璋力挺的結果,沒朱元璋,輪也輪不到他呀。所以這問題應該換一下,這麼問:朱允炆不是嫡孫,朱元璋為嘛要立他為皇太孫?

哎!這就順氣了。

說道這裡估計有小夥伴要掰扯了:“不是嫡孫,你快拉倒吧!逗樂呢?是吧!”

您彆著急,俺既然這麼說了,肯定有道理,不會跟你瞎扯。

原因

話說朱標這人他也不是好那口的人,就倆老婆,一個是常氏,這人可大有來頭,是常遇春的女兒。

理所當然的了,這才是朱標正兒八經的大老婆。

另一個是呂氏,這位分有點低,畢竟她的父親就是個太常寺卿,還是這家裡邊的獨女。

那麼常氏生了朱標的大兒子叫朱雄英,這孩子早夭,活到八歲就死了,這才是朱元璋正兒八經的嫡子嫡孫。

說道這裡估計有小夥伴要說話了:“這說的,你難道不知道,過去這死了的不算數?”

這俺知道,咱再往下瞅。

這老二就是大名鼎鼎的朱允炆,他的母親正好就是這呂氏。

所以說道根子上朱允炆是庶長子。

咱再往下瞅,這老三叫朱允熥,這是常氏所生。

所以這朱允熥雖然不是長孫,但人家才是正兒八經的嫡孫。

後邊的咱就不用排了。

那麼按照朱元璋老朱自己在《皇明祖訓》當中說的,這皇位必須得是嫡母所生,這庶母生,你就是歲數再大,這都不夠格,他的核心意思說道根子上就是不能棄嫡立庶。

可老朱自己個騷操作,這妥妥的打臉的節奏。

說道這裡估計有小夥伴要說了:“你快拉到吧!人家呂氏在常氏死了之後就被扶正了!關鍵還是常氏比朱標死的還早!”

咋說呢?這中間他就有個毛病,呂氏被扶正他是在生了朱允炆之後的事,這就有點尷尬,所以很多人認為朱允炆只能算半拉嫡孫,那麼問題糾結就糾結在這裡了。

禮法問題嗎?這其實就有點雞蛋裡挑骨頭的意思,如果從這裡分叉的話,那麼符合嫡孫要求的一個是朱允炆,一個是朱允熥,這倆人誰都合適。

這事咋整

說道這裡,估計有小夥伴要說了:“既然倆人都合適,老朱為嘛不選朱允熥呢?畢竟朱允熥可是有強大的外戚——常遇春他們家?”

是!您這話要是說給老朱聽,老朱沒聽完,就得和你翻臉。

強大的外戚?朱元璋最恨的就是這個,為嘛他規定老百姓的女兒他也能成為皇后呢?這其實就是在避免外戚專權,你還跑這裡和他提外戚?這就有點作死的嫌疑。

當然這時間點上常遇春已經死了,但請你記住他幾個舅舅還是在的。

所以外戚的強大,這是老朱最不願意看到的。

那麼為嘛要選朱允炆呢?

按照書上所說,朱允炆這人“潁慧好學,性至孝”,也就是說,聰明好學,還特別的孝順。

當年朱標生病了,那是朱允炆小心翼翼的擱身邊伺候的,而且是晝夜不離啊,這一伺候可就是兩年啊!

而朱標死了之後,這朱允炆是日漸消瘦。

這都被朱元璋瞅到了眼裡,而且朱允炆很多地方和朱標還是很像的,畢竟總是跟著朱標在一塊。

在加上他這外戚不顯,沒那麼強大。當年朱允炆的姥爺因為看護功臣廟不力,導致有點損毀,還被朱元璋踢到功臣廟裡邊做了一段時間伇工。

最為重要的一點,這朱允炆比老三朱允熥要大九歲啊!

那會朱元璋已經老了,他可不能再等九年了。所以在老朱的眼裡這朱允炆就很合適。

那麼朱元璋都發話了,太子就是朱允炆。老朱那是說一不二的主,二選一,他就這麼選了,大臣們還能有啥話說?不能啊!所以就這麼定了。

好了,今天就寫到這裡,喜歡的朋友加個關注,順手點個贊呦!


梁老師說歷史


引言:

運氣也是實力的一部分。朱允炆的運氣實在是太好了,好的就像天降五百萬彩票一樣。

朱允炆是嫡長子嗎?

熟悉明朝歷史的人都知道,明朝實行的是嫡長子繼承製。太子朱標去世後,朱標仍然是有三個兒子的。太子妃常氏,有二子,嫡長子朱雄英、嫡次子朱允熥。朱雄英未滿十歲就夭折,所以他當然沒有機會。側妃呂氏,庶長子朱允炆。朱允炆和朱允熥相差一歲,為什麼朱元璋要違背自己創建的《皇明祖訓》呢?既然朱標有嫡次子在,為什麼要立庶子朱允炆呢?

明朝的第一次政治危機

為了讓朱標坐穩大統,朱元璋封常遇春的長子常茂、次子常升、三子常森為太子太保,目的就是為朱標組建一支一流的武將集團,讓朱標有能力鎮壓造反的塞王並且還能掃除北元殘餘勢力。朱元璋還為太子朱標培養了一批政治班底,例如太子為弟弟們求情、為侄子李文忠求情,朱元璋都會酌情減罰。

可是太子朱標突然病死?朱元璋面臨著後繼無人的問題。朱元璋立朱允炆為皇太孫,立朱允熥為吳王。朱元璋在害怕什麼呢?當然是外戚干政。

朱允炆在很大程度是靠著朱元璋繼位的。


老梁故事匯視頻集總


這是毫無疑問的,如果不是他爺爺有個奇葩的幻想,他是很難獲得皇位繼承權的。

第一,朱允炆他爹是靠自己取得太子之位的,不是因為爺爺喜歡孫子,才上位的。

朱允炆的父親朱標生於元順帝至正十五年(1355年),當時朱元璋正在攻打集慶(今南京)。聽說長子出生,正在酣戰的朱元璋興奮異常,在當地一座山的石頭上刻下“到此山者,不患無嗣”幾個字。由此可見,朱元璋對長子的出生是寄予了很大的期望。

至正二十年(1360年),朱元璋便讓宋濂等名儒為師,給年僅六歲的朱標講授經學。朱元璋因為家境貧寒讀不起書,但卻對長子的教育特別重視。

至正二十四年(1364年),朱元璋在應天府自立為吳王,並立朱標為世子。

至正二十七年(1367年),朱元璋命年僅十三歲的朱標赴臨濠祭拜祖墓,希望以此培養他將來為人君的本領,臨行前諄諄教導他要體察民情,訪求父老,知道父親創業不易,以便將來做一個守成的明君。

洪武元年(1368年),朱元璋建立大明王朝,朱標就被立為太子,並且選拔功勳道德老成者兼領東宮,輔導太子。

洪武七年(1374年),朱標長子朱雄英出生,洪武十年(1377)年次子朱允炆出生。

這年朱標二十二歲,朱元璋見朱標年紀已長,就命一切政事並啟太子處分,然後奏聞。

由此看來,太子朱標的太子之位,完全是自己努力的結果,與爺爺喜歡孫子毫無關係。

也就是說,一開始朱元璋並不是因為特別喜歡朱允炆,而立朱允炆為皇太孫的。

這與清朝康熙因為喜歡乾隆而把皇位讓雍正繼承不同。

02

嫡長子繼承製

在《明皇祖訓》中,朱元璋明確了嫡長子繼承製。但是,在朱標病逝後,這個問題出現了複雜化。

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太子朱標病薨。

太子朱標是馬皇后所生的嫡長子,同母弟還有秦王朱樉(1356--1395年)和晉王朱棡(1358--1398年)。

朱標病薨後,秦王朱樉就成為在世的嫡長子,他應該被立為太子,這完全符合嫡長子繼承製。

但朱元璋卻沒有再立太子,而是把朱允炆立為了皇太孫。此時,因為朱標的嫡長子朱雄英已經病死,朱允炆成為了嫡長子。

儘管秦王朱樉是在1395年病死,晉王朱棡在1398年病死,他們死得都很早,但在他們活著的時候,都沒有被立為太子。

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朱元璋駕崩,遺詔皇太孫朱允炆繼承皇位,是為建文帝。

因此,朱允炆被立為皇帝,絕對是朱元璋一句話的事,朱元璋有足夠的理由不立朱允炆為皇位繼承人,而改立其他嫡皇子為儲君。

但朱元璋在太子朱標死後,毫不猶豫立馬立朱允炆為皇太孫。由此可見,這是朱元璋早就確定好的皇位繼承製度。這超出了一般嫡長子繼承製,也算是比較奇葩的繼承製。

03

朱元璋在皇位繼承製度上的一廂情願

朱元璋鑑於皇位繼承權爭奪中的血腥殘酷,希望通過嚴格的嫡長子嫡長孫的順序,明確確定皇位繼承,以避免其子孫後代為了爭奪皇位而相互殘殺。

而且《皇明祖訓》明確:凡朝廷無皇子,必兄終弟及,須立嫡母所生者。庶母所生,雖長不得立。

在這裡,朱元璋交代的很清楚,如果皇帝沒有皇子,必須兄終弟及。其言外之意,那就是不可以收養別人的孩子為養子,作為繼承人。也就杜絕了當朝帝王自己選擇繼承人的想法,所有的後世帝王都是事先確定的,也可以說後世帝王是沒有權力確定自己繼承人的。

皇帝有皇子,就按照祖制依照順序確定繼承人,沒有皇子就按照祖制由兄弟來繼承。這樣一承不變,永遠不存在爭奪皇位的問題。

看似很完美,其實就是一個奇葩的制度。且不說皇帝既沒有皇子,又沒有兄弟咋辦。任何皇子皇孫都不可能聽他老祖宗的話,按部就班地進行皇位的傳承,老朱家也不例外。

朱允炆繼位不久,他的叔叔燕王朱棣就不幹了,發動了靖難之役,奪取了朱允炆的皇位。

這就是說,不該是你的東西,即便給了你,也未必是件好事,朱元璋本就不該把皇位傳給朱允炆。最終朱棣還是把朱允炆嚇跑,再也不敢朝面。

總之,朱允炆的皇帝位,就是其爺爺一廂情願地交給了他,沒有他爺爺奇葩的繼承製度,他是不會得到這個皇位的。

在歷史上,皇長孫繼承皇位並不是個例,但是極少出現。作為一個固定的制度,的確不合適。就算朱允炆能夠順利的把皇位傳承下去,最終也會出現混亂,不可能一承不變。

一承不變的規則永遠是,所有的皇位交接都是血腥的,最終憑實力說話。最後勝出者都是鬥爭的結果,無一例外。


豹眼看歷史


明朝建文年間,皇帝朱允炆聽從大臣的建議進行削藩。結果引得燕王朱棣爆發,開始帶著大兵進行轟轟烈烈的造反運動。這也就是後世稱之為靖難之役的事件。

因為從小跟著朱元璋南征北戰,燕王朱棣算是朱元璋眾多孩子中最能打的那一個。雖說當時中央大軍的兵力遠勝於自己,但是論戰鬥力,朱棣手底下這十幾萬的兵馬,絕對不遜於朱允炆的軍隊。

每逢大戰,朱棣必身先士卒,攻城拔寨無數。包括手下眾多大將,可以說論戰功,朱棣不比任何一個人差。為啥這樣一個身先士卒的先鋒人物,沒有死在衝鋒之下呢?畢竟冷兵器時代的戰場上,先鋒的戰死率是非常高的。難道真的是這個人天生異稟?老天保佑?

其實不是的。說白了還是因為朱允炆的一句話。朱允炆曾經在戰爭開始之前,對大家說了一句話:你們打仗歸打仗,但是要注意一點,不要讓我揹負殺害叔父的罪名。

也就是說,朱允炆用自己的話,給他的叔叔披上了一套荊棘戰甲!誰殺了他叔叔,他就要殺誰!

為什麼朱允炆要說這樣的一段話呢?這燕王朱棣都造反了,你還顧及這叔侄情誼,不願意下手加害?朱允炆真的是這麼重情義的一個人嗎?

不是的。從朱允炆之前做的事情就知道了。在逼燕王朱棣造反之前,朱允炆直接或者間接害死的叔叔已經有好幾個了,包括周王寧王等人,一年內廢掉了五個親王。這樣一個心狠手辣的人,怎麼可能會顧及什麼叔侄情誼呢。

可是為什麼對燕王朱棣還要說這話呢?說白了就是面子工程。這個朱允炆是怎麼當的皇帝?就是因為爺爺朱元璋的感情轉移。朱元璋當初最喜歡的是太子朱標,他可是把朱標當成繼承人培養的。可惜朱標死的早,結果老朱就把這份愛全部轉移到了孫子朱允炆頭上了。朱允炆可是知道爺爺喜歡自己親爹哪一點的,那就是忠孝。因此在外人面前,朱允炆就是朱標的翻版。

試問靠著忠孝的外衣當上皇帝的朱允炆,怎麼可能讓別人在這點上,對自己有所抹黑呢?因此那些死在朱允炆手上的叔叔,也都各有各的理由,反正朱允炆是把自己從中摘出去了,而且摘得乾乾淨淨。

可是朱棣信嗎?他要是真信,就不會造反了。因此對朱棣的不識時務,朱允炆肯定也氣啊。但是再氣,這面子工程該維護還是要維護的。因此朱允炆才說了那樣的一句話,除了說給朱棣聽,也說給大家聽。

但是言下之意是什麼呢?大家多費心,在戰場上弄死他就行了,不要讓他活著到我面前,髒了我的手。可惜大家也知道,這就是一顆雷,點了以後,皇帝好受了,但是倒黴的是自己。為啥啊?還是害怕皇帝朱允炆的這句話!到時候誰殺的,誰就得背這個黑鍋,成為朱允炆堵天下悠悠眾口的靶子!因此朱棣在戰場上,大家顧及著自己的小命,都不願意去當這個人肉排雷機。

結果朱棣就這樣,帶著主角光環,身披荊棘戰甲,一路攻無不克,一直殺到了京城,顛覆了朱允炆的政權。不得不說,朱允炆這個面子工程的代價,真的是有點大啊。


福子說歷史


明惠帝朱允炆是不是靠爺爺才當上皇帝的?這不是廢話嘛!如果不是明太祖朱元璋打下了明王朝的江山,朱允炆再牛,恐怕也只能在鳳陽種地了。他爹懿文太子朱標能不能被製造出來恐怕還是個未知之數呢,更別說是當皇帝了……所以說,提問者的這種說法無論怎麼說都對!那麼,朱允炆之所以能夠成為皇帝,靠的僅僅是祖父朱元璋嗎?恐怕不能這樣說。

朱允炆的生世

朱允炆,朱標次子、原側室呂氏所生。換言之,朱允炆出生時是庶出,他的生母呂氏只是朱標的小妾。朱標的原配是開平忠武王常遇春的女兒,為朱標生下了兒子朱雄英和朱允熥,朱雄英夭折不計,但朱允炆出生之後,常氏還為朱標生下了兒子朱允熥。不久之後,常氏去世,朱允炆的生母呂氏扶正、成了朱標的繼室,之後又朱標生下了幾個兒子。這就非常尷尬了,無論哥哥還是弟弟,出生時都是嫡子,唯有朱允炆出生時是庶出!那麼,為何最後成為朱元璋接班人的卻是這位嫡得不那麼“根正苗紅”的朱允炆呢?

明太祖朱元璋為何選擇朱允炆

原本由誰來接朱標的班無須朱元璋操心,那是朱標即位以後得事情。可偏偏朱標死在了朱元璋前面,洪武二十五年,朱標去世,距離朱元璋去世還有差不多六年時間。那麼,問題就來了,到底該由誰來接班?這是晚年的朱元璋不得不考慮的問題。如果按照傳統“嫡長子繼承製”原則,朱標死後,第一順位繼承人是秦愍王朱樉,其次是晉恭王朱棡。朱樉一直不招父親朱元璋待見,朱元璋甚至一度想將他幽禁在南京,幸得朱標力保才得以返回西安封地。朱元璋對朱棡雖然不反感、甚至還有些喜歡,但僅限於父親對兒子,朱元璋從來沒有認為朱棡有能力當皇帝!彼時朱元璋倒是還有選擇,那就是燕王朱棣(明成祖),可兩個剩下的嫡子還活著,立庶出的兒子為儲,顯然是後患無窮的。即便朱棣真如他自己所說是嫡出,可上面還有兩個嫡出的哥哥,同樣輪不上他!

雖說秦、晉二藩都死在朱元璋之前,但朱棡只比朱元璋早死小几個月而已,洪武二十五年時,朱元璋不可能料到自己會不斷白髮人送黑髮人。更何況,彼時朱元璋的年紀也越來越大,他根本等不起、不可能讓儲位長期虛懸!最終,朱元璋選擇了立孫子為儲,可問題遠沒有解決。

如果按照嫡庶之別,朱標原配常氏所生嫡子朱允熥理所當然是最佳人選。可問題是,朱允熥的背景太深厚了,他的外祖父是常遇春、舅祖父是藍玉,背後有強大的常藍家族。朱標在世時,為了給他留下幾個“撐場子”的人,朱元璋對藍玉大加重用。朱標當了二十五年皇太子,馭人之術早已爐火純青,朱元璋也從不擔心。可問題是,朱標死了,朱允熥將來還鎮得住常藍家族和藍玉嗎?像後來那樣提前除害?可誰又能保證沒有有心之人藉機將禍水引向朱允熥?再者說,一旦冊立朱允熥為皇太孫,再對藍玉下手,常藍家族會不會鋌而走險,攛掇朱允熥來一出“逼宮”?不確定因素實在太多!

權衡利弊之後,朱元璋拋棄了朱允熥,選擇了背景相對單純的朱允炆。朱允炆與常藍家族沒有任何關係,朱元璋收拾起來也沒有太多顧忌。更重要的是,藉助這一事件,朱元璋還成功解決了一個困擾歷代王朝的大問題,繼後扶正前所生之子的地位問題。繼後扶正前所生年長庶子與原配所生嫡子歷來都是一對矛盾,為此大打出手、刀兵相接的也不在少數。商周時期視為庶出,問題是解決了,但過於“變態”了,都是一個媽生的,微子啟算庶出、商紂王帝辛算嫡出,而且同樣會引發許多不必要的麻煩。朱元璋來了一個簡單粗暴:“我不管你是原配生的還是繼室生的,只要你媽是正室,你就是嫡子,我只論齒序!”如此一來,朱允炆反成了事實嫡長子,而這正是朱允炆成為皇太孫的法理依據。說到底,朱元璋是想借這個機會為後世樹立一個典範,那就是繼室扶正前所生的兒子同樣算嫡子,只論齒序,儘量降低將來禍起蕭牆的可能性。

綜上所述,朱允炆當皇帝靠的是不是爺爺?必須是、當然是!但是,也不完全是。因為如果沒有常藍家族背景和藍玉的尾大不掉,很可能皇太孫就是朱允熥的了,朱允炆同樣成不了皇帝。再就是精準投胎了,朱允炆如果沒有投胎在朱標家,而是投到了朱元璋其他兒子家,雖然也是孫子,恐怕也就沒他什麼事兒了!當然,朱棣家除外。


分享到:


相關文章: